T54从未取代重型坦克
所谓玉米晓夫在匈牙利事件后下令取消一切重型坦克的研制和生产也是以讹传讹。
T10的生产并没有停,T10M也在58年正式批产,整个项目苟延残喘到65年年底才安排停产。比较传统的277工程上马是1958年;282,757这些打着导弹坦克旗号的重型坦克项目一直进行到1963年才结束。
真正导致苏联重型坦克退场的原因是,苏联一贯秉承的把重型坦克当做突破利器,强调全向防护,到了60年代在坦克总体设计上已经无法实现。
T10M的侧甲是和T54/55/62一样的80mm。它侧面防护性能的提升全靠侧面上部装甲内倾40度。T形车体加上炮塔座圈内径超过2100mm布置的裙衬,车体焊缝多出两条不说还尽是折线和曲线,和T54/55这样全直线的箱型车体比,这东西车体用埋弧焊自动焊接难度巨大。
就这个80mm的厚度到了60年代也并不保险,30°航向角,约合拟合倾角63°,千米距离面对105炮,不说APDS,APCBC也是稳稳击穿。60年代也是HEAT伴随火箭筒普及到班排的年代,面对静破甲动不动300以上的单兵火箭筒,这个侧甲厚度只能说是晚节不保的典型。
T10为了75kpa接地压强的要求,履带720mm,车全宽只有3518(含裙板)/3380(至履带),已经接近铁路输送上限,但是履带挤占了太多宽度。苏系中型坦克万年不变的580mm履带,车宽又不比重型坦克低多少,T54和72不带裙板3370,车宽和重型坦克比小的微不足道。这就导致一个尴尬的后果,重型坦克的车体底部宽度明显小于中型坦克,设备布置极其不便,机械增压的V2系发动机横置不可能实现。发动机纵置和T形传动,导致动力舱占比直接直奔45%,本就紧张的车内容积进一步被动力舱挤占。T10车宽太“窄”,只能用束状扭杆,导致负重轮行程144mm,悬挂很硬。
如果车体侧甲不靠复杂的内倾设计,单纯靠提高物理厚度。车重首先就不可接受,肯定直奔60吨以上。侧甲复杂倾斜设计登峰造极就是277工程,只能妄图依靠车体整体铸造这种高不可攀的工艺来实现。770工程的车体焊接难度比T10还高。
后继的277和770,车宽依然3380,不放宽接地压强要求,车体内设备布置更加麻烦。而且这个宽度也决定了侧面不可能用复合装甲,靠增加侵彻路径长度的方法来提高防护的路子是没法走的。
苏联战后的重坦压榨车内空间已到极致,T10M车内容积只有12.72立米,被吹上天的279更是只有11.47立米。
苏系重坦都做不到全向防护了,这重坦不退出历史舞台还有天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