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统治术的角度来说,光绪根本就搞错了对象。
慈禧不是他的政敌,而是他的政治合作者和后台。
战略都错了,战术上越努力,失败得就越惨。
这里面有一个根本性的政治逻辑:权力继任者不能反对他的权力来源。
光绪本身是亲王之子,因而不是皇帝宝座的合法继承人,他能够继承皇位的唯一合法性是因为他被过继给慈禧做养子,因而他作为同治皇帝“兄终弟及”的继位者登上皇帝宝座。也就是说,他的权力完全来自于慈禧的授予,因而他不能反对慈禧,更别说夺了慈禧的权。这样就会造成一个合法性危机,既然你的权力并非合法而来,则其他的亲王,王爷们也可以挑战你的权威了。这就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说到这里就想提一下历史上一个同样陷入这个困境,但是头脑很清醒的皇帝,嘉靖。嘉靖为“大礼议”,跟朝臣斗争了二三十年,最终取得了胜利,把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也能够追封为皇帝和皇后。因为明武宗留下来的朝臣,想让嘉靖放弃自己的父母,而尊明武宗的父母为父母,这样就相当于嘉靖被过继给明武宗的太后做养子,以明武宗的兄弟身份来“兄终弟及”,这样嘉靖的合法性就等于来源于明武宗的父母,也就是还活着的张太后。嘉靖敏锐的识破了这个圈套:如果自己的权力来源是明武宗的父母,而张太后还很年轻,在张太后还活着的时候,其实自己都是个傀儡。假如自己的作为不受朝臣认可,那么朝臣就可借太后之名废黜他,因为亲王那么多,都可以被太后过继,明武宗可以有无数个名义上的兄弟。
所以嘉靖宁可不接这个皇位,也绝不接受自己的权力来源是明武宗的父母。在嘉靖看来,明孝宗明武宗这一系是自己绝后,朝臣们是按照大明朝的祖宗家法“请”他来继位的,大宗绝后从小宗中“公选”继承人,而绝不是他自己上赶子要当别人的儿子,因而他的合法性是来自于“祖宗家法”,换句话说来自于太祖皇帝,因而绝不可能受未亡人太后的束缚。政治敏感性高超的嘉靖表面上争的是父母孝道,本质上争的是自己皇位的稳固。但是他不去直接说政治,而是从大义名分的孝道出发,而且他多次表示如果要放弃对父母的孝道,宁可不做这个皇帝,这样朝臣反对他就很难找到立足点。最终嘉靖赢了,所以嘉靖一朝,完全看不到跟慈禧地位相同的张太后的影子。
权力继承人不可反对自己的权力来源,可以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政治铁律,谁触碰这条铁律,就会给自己的合法性带来根本性的问题,比如赫鲁晓夫的下台也与此规律有关。
补充一
没想到我这个简单的帖子炸出了这么多迷信武力的潜在“反贼”(>_<)。其实你们也没说错,枪杆子里当然能出政权,一切权力归根结底是来自于暴力,也可以说暴力是一切规则的元规则。这都没错。
但是合法性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它是存在于所有人心里的。天下有没有道理,还是有的,在封建时代大家都接受的道理主要就是宗法制。天下不讲道理,只讲拳头大的时代,是首先破坏规则的那个人开创的,这个先例只要一开,就拦不住其他人有样学样,这样乱世就开始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汉魏禅让,魏晋禅让,然后八王之乱,后来者全都在学习曹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曹操又是多么有政治智慧,如果曹操知道日本后来的幕府,他肯定会用这个体制建立稳定的秩序。
光绪当然可以宫廷政变慈禧,那么别人宫廷政变他又如何呢?皇帝带头做贼,就会把天下人都变成贼,贼那么多,如何自保?像开国皇帝一样把所有的潜在武力威胁全都消灭吗?有这个本事和能力,就是开国之君了,何必只做一个继任者呢?回到光绪身上,他已经是一个名正言顺的皇帝了,只要他不反对慈禧,权力迟早都是他的。他何必倒退,去做一个凭宫廷政变上台的僭主呢?合法的主人进自己家应该撬锁吗?
其实开国之君也有这个问题,因为他的权力就是纯粹的来源于武力,他就会害怕手下的功臣,因为功臣也掌握一部分武力。所以刘邦,朱元璋,大杀功臣,是典型,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如果一个统治者握有合法性,他就不必过于防着自己的臣下,如果他是凭任何形式的武力篡夺权力,他就惶惶不可终日。而且那个朝代的后继者往往会反复出现同样的不守规矩的情况。汉唐两朝都是典型,可以说汉亡于外戚篡权,始于吕后;唐亡于武将作乱和宫廷政变,始于秦王。
政治规矩的重要性就体现在这里。高明的政治家,都会非常注重政治规矩,哪怕实质是篡位,戏也一定会做足。比如朱元璋并不直接杀小明王,小明王是船翻了淹死的。比如满清打进关内是用给崇祯帝报仇的名义。比如朱棣一进南京第一件事是去拜谒孝陵。比如汉文帝,稳定政权以后,把杀死汉惠帝全部儿子的周勃干掉了,哪怕周勃迎立自己有功,这恰恰是向天下表示自己的权力并非来自宫廷政变,而是他作为刘邦的儿子合法继承。
武力人人会玩,村里的黑社会都会,可这种看起来虚伪的官样文章,才是政治学的精髓。
补充二
评论区有人说我可能过度解读了嘉靖的心理活动,他其实没想那么多,就是单纯的跟朝臣赌气。我只能说,太甜了。政治可是非常凶险的,死生之地不可不察,难道真有稀里糊涂、还不上朝,就能坐稳45年皇位的皇帝吗?
我只说一个点。大明朝的景泰皇帝朱祁钰也是不正常继位的,他的权力来源就是朝臣请孙太后下懿旨授予的。虽然破坏了大明朝立嫡立长的政治规矩,但是因为国家处于濒临灭亡的紧急状态下,事急从权,为了挽救宗庙社稷,也有相当的合法性。景泰帝可以说是挽狂澜于既倒,拯救了大明朝,按照“有功称祖,有德称宗”的庙号规矩,夸张点给他个“祖”也不为过。
然而后来怎么样?景泰帝没有干掉自己的哥哥正统,正统其实也没打算复辟,但是挡不住朝臣里面有石亨等几个野心家,要借着正统的名号起来夺权。这个时候作为景泰帝权力来源的孙太后,立场又很暧昧,并没有坚定支持景泰帝,毕竟正统才是她的亲儿子。景泰帝就这么被废,被软禁,离奇死亡了,享年30岁。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皇帝位子上还能安安稳稳的退下来概率太低了。
景泰帝离嘉靖并不遥远,嘉靖深刻的体会到了权力来源是太后,有多么凶险。既然当这样的合法性不足的跛脚皇帝是那么凶险,不如不要当;如果让我当,就必须是合法性毫无问题,堂堂正正的当。否则,真的从九重天上掉下来可是想做一个安乐王爷也不可得了。这么近的教训,嘉靖没有想到的可能性可以说是不存在。
补充三,谈谈封建宗法制之下的“吃绝户”现象。传统农村社会常见的吃绝户现象,意思就是说,某户人家的男主人死了,女主人健在,却没有儿子,这时候往往会有男主人同宗的近支跑来夺占他家的全部财产,甚至直接把女主人扫地出门。
那么对于女主人来说,为了避免被吃绝户,就必须要有儿子:最好当然是自己就能生儿子;生不出来,次优方案就是给丈夫娶妾生子,自己作为嫡母还是有名义上的儿子;如果妾也没生儿子,就要在同宗近支里面过继一个儿子做养子。如果以上三条都没做到,这个女人就惨了,大概率要被扫地出门了。
类比一下,慈禧过继光绪属于第三条,而且慈禧非常有心机的选择了自己亲妹妹的儿子过继,这样从名分上来说自己是母亲,从血缘上来说自己还是姨妈,无论从情理的哪一个角度来说,光绪都不太可能对自己不孝。慈禧选择光绪至少有这么几层考虑:一个是光绪当时还是婴儿,过继关系出不了幺蛾子,铁板钉钉;一个是亲妹妹的孩子,亲妹妹肯定向着自己;一个是醇亲王胸无大志胆小怕事,不敢动歪脑筋。这是避免被吃绝户的成功案例。以至于后来她给自己外甥女隆裕太后选过继对象的时候,还是按一样的标准来选:醇亲王家的+亲妹妹的孙子+年龄小不懂事=溥仪。
而明武宗的母亲张太后,原本也是要走这条路来过继嘉靖。结果嘉靖说:且慢,我拒绝被过继,我是大孝子,绝对不能放弃我的父母。嘉靖算得很清楚:张太后没了儿子,“吃绝户”按照亲支远近也轮得到他了,毕竟他是明武宗最近的堂兄弟。按“皇明祖训”来吃绝户,岂不是比做养子要来得舒服吗?当然,这也要怪张太后自己糊涂,她为什么要挑选一个有主见不好控制的人来过继?张太后后来的待遇和被扫地出门差的不远,毕竟她不是当朝皇帝名义上的母亲,她就只是一个前朝后妃而已。因而这是一个过继关系不成立,被吃了绝户的例子。
一个成功、一个失败案例,都是在封建宗法制规则下,政治水平高的人压制了政治水平低的人。
诸君抬爱,在这里再提一句,光绪变法,光绪本人是不同意改革政体的,议会最后也是没同意开的。
————————————————————————
首先一点慈禧归政的时候,那是真的让光绪亲政了,不存在光绪是傀儡的情况,甲午海战,光绪亲自指挥打的,当时朝堂上很多人是反对打这场战争的,慈禧对光绪真正失望是戊戌变法,帮毫无能力的康有为等人直接提升为6品,别以为6品官小,刚开始当官就6品那起步可不是闹着玩的,而且光绪一天签发上百条上谕,慈禧的反应只是收回一二品的官员任命权,可以说,戊戌变法前,光绪完全是大权在握,但是光绪政治头脑太低,大权在握十年一点没培养起自己的势力,到时候皇太后照样收拾他,你说他变法,变个鸡儿法,你慢慢来啊,太急了,康有为这帮孙子都要杀慈禧了,慈禧质问光绪的时候说了,老娘养了你十几年,你今天居然要做了哀家,说这事你知不知道吧,这也不知道光绪是吓糊涂了,还是下意识答的,他tm居然说知道,这下完了,光绪手里所有权力都没了。
光绪后来,也没机会从慈禧手里夺权了,大权在握10年都没夺明白,何况大权旁落呢。
慈禧比光绪强在于会用人,慈禧要废帝的时候,但是列强不同意啊,慈禧说这帮洋孙子狗拿耗子,但又没办法的时候荣禄说了,“上春秋已盛,无皇子,不如择近枝宗室,养于宫中,建为大阿哥,为上嗣,兼祧穆宗,徐篡大统 。”高不高明?时机成熟就给光绪废了,顺理成章,实在不行就把大阿哥废了,毕竟废太子比皇帝容易多了,你在瞅瞅光绪寄予厚望的康有为,去外国借着光绪名义炒房娶小妾,但是这辈子他就见过一次光绪,还tm没看清脸。
我要是生在那个时代,我也愿意跟着老佛爷。
以前总是同情光绪皇帝,为他的壮志未酬痛心疾首。后来资料看多了,光绪给我的感觉就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毫不通人情世故。政治是什么?政治就是人心。要么你会演戏,收买人心,比如老佛爷;要么你天纵英才,让有理想的人聚集在你的周围,例如毛教员、周公。
说一个小例子吧:
在看《河南文史资料》的时候,发现了一段很有趣的回忆录。回忆者是苏勋丞,这个人也算是乱世人杰了,因为穷得没裤子穿,投了军,先是在大清跟着袁宫保、张大帅(张勋)保卫老佛爷(宿卫紫禁城),后来又跟了段祺瑞,后来又跟过吴佩孚、冯玉祥、孙殿英。期间还投靠过北伐军,见过大名鼎鼎的叶挺。最后一直活到新中国建立,为《河南文史资料》留下了一段难得的回忆录。
这里就讲讲苏勋丞作为一个普通的小兵眼里的慈禧和光绪吧。
首先,慈禧真是懂得人情世故,估计和她早年在民间待过而且家里比较艰难,要生存下去不得不比一般人更精明有关。1902年年初至1905年,苏丞勋在张勋所带的武卫右军右翼第一营,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宿卫紫禁城,慈禧和光绪外出时,也跟随护驾。根据苏勋丞回忆,刚到紫禁城不久第一次值夜,他和另一名士兵在宫内站岗,那天刮着大风(好像北京冬天没有不刮大风的)北京冬天的风,去过的都知道,那是真正的白毛风啊,两个大兵是又冷又饿,不知怎么挨到天明。没想到11点左右,两个宫女奉慈禧之命,给他们端来了馒头和肉。并嘱咐:“佛爷赐给你们的,吃吧!”,此后,每到11点左右,都有人给这帮站夜哨的大兵送夜宵。如果你是一个小兵你怎么想?
1903年冬季的一天,宿卫营的士兵们将外省进贡的鲜蜜桃抬往万寿宫后,列队觐见慈禧。当时,士兵们都穿大号夹制服,为了整齐美观,一律将棉袄塞在裤腰里,不让露出来。慈禧走到士兵跟前后,就问:“张勋哪,大兵怎么没穿小棉袄呀?”张勋赶紧说:“回佛爷,兵士的棉袄穿在里面呢。”慈禧不太相信,说:“咱家不信,我要摸摸。”然后就向苏勋丞胸前夹制服里面摸了摸,真的摸到了棉袄才放心。要是你是个小兵,你怎么想?
慈禧还喜欢和这帮大兵们唠嗑,一次苏勋丞与一名叫王保清的士兵在皇极殿东边站岗,慈禧路过,她站在王保清面前,问王的姓名、籍贯、家中人口、离家在外面几年了等等。听完王的回答后,慈禧用怜惜的口吻说:“可怜你们这些孩子,抛家舍业地保护咱家,好好地干,将来给你个官做。”要是你是个小兵,你怎么想?
慈禧还喜欢和张勋开玩笑。当时宿卫的士兵住在西长安门内的朝房,每天在天安门内午门外操练,晚上在皇宫站岗,晚5点上岗,早7点下岗,夜12点轮班。张勋每晚巡哨,慈禧都让人准备宵夜,见面都要说一阵,有时候还开个玩笑:“张勋来了,小心他偷咱的小狗娃!”(张勋也是底层起来的,估计喜欢吃狗肉),你要是张勋,你怎么想?张勋怎么想的,从他后来搞复辟还有一辈子留着那根辫子就可知一二。
而光绪呢?
据苏回忆:老佛爷和皇上出宫的时候,他们也要负责护驾,而且都是皇帝先出发,到达目的地后,候驾(小领导先到等大领导)。光绪坐轿,由銮舆卫抬轿,宿卫营的士兵跟随。銮舆卫轮流换班,抬一里轿后,可以骑几里马,士兵们则一直靠两条腿走。士兵们往往跑得汗如雨淌,但光绪为了赶路,总是拍着轿子,一个劲地催促:“加步!加步!伊里加步”(满语“走!走!快走!”)1902年夏天,慈禧和光绪去东陵,宿卫营的士兵们跑得太久,不少人晕倒,以至于旗枪仆地,队伍混乱,光绪见此情形后,不但没有一句同情、安慰的话,反而乐得拍手大笑(据苏回忆,这是他在3年时间里难得见光绪笑的一次)。到了东陵后,太监将此事告诉了慈禧,慈禧便对光绪大加申斥,谴责他不知下人甘苦。
我也知道,光绪被慈禧控制着、折磨着,心里也苦,也想发泄,可是你发泄别对下人发泄啊,你这样只要让别人对你的最后一点同情也消失的无影无踪啊。
大家好,我是一个喜欢历史的女生,欢迎大家到我的专栏看看。
因为光绪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呗。
慈禧为啥修园子?颐和园就是她打算养老的地方。当时慈禧已经把权力交给光绪,光绪开始亲政,但为了保险,慈禧并没有撒手不管,其实是看着的。结果呢?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了。
作为皇帝,哪怕是名义上的皇帝,面对战败,就算是不是自己的错,也应该出来说两句,抚恤一下老臣吧。结果,喊开战的是他,打仗时没有协调各方关系的是他,打了败仗后甩锅也是他。你见光绪出来为这事哪怕下个罪己诏了吗?还不是慈禧出面收拾烂摊子!
维新变法是个笑话!
维新变法是个笑话!
维新变法是个笑话!
重要的是说三遍。
想要变法,且是由上向下进行变法。首先必须保证中央形成统一的政治共识,必须有强力的直属力量来保障推动。光绪有吗?就是一帮中下层官员在那瞎嚷嚷,还都不担任重要位置。
慈禧知不知道光绪要变法?知道!
慈禧反对光绪变法了吗?不反对,甚至一开始就默许,否则,一早就干不成。
本来好好的,你想变法,没问题。那你至少拿出一个章程,列个时间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怎么解决,各国变法都哪些可参考的案例,政策怎么制定和实施,可能会动哪些人的奶酪,你怎么解决。这时候,你在朝廷中需要一个压舱石,需要一个政治上的老吏,需要一个变法的利益集团等等。
压舱石,就是慈禧。只要和她进行良好沟通,得到她的支持,很多事就可以迎刃而解,甚至可以把很多棘手工作交给她去处理,比如如何安抚老臣等。现实就是及时向皇爸爸慈禧汇报工作,表现孝道,让她还能拥有一定权力但不能直接下场插手权力,这个分寸要把握好。皇帝和慈禧应该是一条线上的。
结果呢?光绪就只想抓权力,一群人一旦受到掣肘,直接就把心思打到老佛爷上去了。关键是都变法了,这群人连军队都没控制住,一堆章程看着好看,哪条不是革现有体制的命,一群人居然天真认为皇帝一亲政,一纸诏书天下就无条件支持了!政治上的幼稚。雍正不过是推摊丁入亩等都那么难,也不知道光绪哪来那么大的信心!
改革不是列举几条条款就能干成的,那是个重新进行利益分配的过程,没有几十年压根干不成。因为推行过程中会遇到阻碍,经常会反复拉锯。
你要废科举。可以!那解决方案呢?至少要有个过渡期吧。以后怎么选官?现有的读书人咋办,怎么谋生?通通不考虑。
你说让废除八旗。可以!可然后呢,这可是一堆人,断了他们的生路,这些人会不给你的变法添堵?
这些事,你光绪解决不了,可以找慈禧帮忙啊!结果呢?一群人居然想找袁世凯发动兵变,围攻颐和园。
我要是袁世凯,我也出卖光绪:
第一,这事不靠谱,属于临时起意,根本没有详细计划和准备工作,赢得可能性不高。再加上,就自己这点人,从天津出发去包围颐和园,脑子有病吧!再说,连我这么远的,都寄予厚望了,估计这事光绪手上就没几个支持的,不然咋我一个小虾米也能当大菜了,估计是真没人。
第二,袁世凯出身淮军,在朝鲜历练。压根就和光绪没啥牵扯,平日不见你光绪施恩笼络,到急事上了想起我了,还是要命的事,我不得好好想一下。光绪过去的表现可实在不咋地!李鸿章下场如何?前车之鉴啊!
要问我选择帮谁?当然是帮那个会赢的人呀!一盘考虑下来,干脆自己不得罪这个人,秘密向上司荣禄告密算了。
戊戌政变之前,慈禧其实已经开始逐渐把权利给光绪了。在光绪十八岁大婚以后慈禧名义上就完成了归政,当然最高权力这种东西一旦掌握,就没那么容易放出来,而且在当时来说,十八岁的年轻皇帝和领导国家将近30年的老太后相比,肯定是后者是更合适的领导人,所以慈禧在光绪归政后保留了一些权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对光绪“扶上马,送一程”这本身是很正常的,统治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不是一个十八岁的孩子马上就能玩得转的,像康熙那样的人自古以来就没有一两个。历史上,主政的太后,几乎没有主动的完全交出权力的,秦宣太后,一直到去世都有相当的权力。宋朝的刘娥也是一直把持朝政到死,辽国的萧太后同样也是把持朝政到临去世前几个月才正式还政(这时辽国皇帝都已经38岁),但她们和皇帝的关系都至少维持的还不错。慈禧同样也准备遵循这些先例,一直维持自己对朝政的影响力(当年她才50多岁,正值盛年),随着时间的流逝权力会逐渐的转移到光绪手中。
站在光绪亲政的1889年的时间点,清朝的形式至少看上去还不错,自太后垂帘以来,农民起义被基本扑灭,新疆的边患也被平定,还打赢了中法战争(虽然也赔了钱丧了权,但打赢肯定比打输了赔得少)慈禧交给光绪的是一个可以称为“中兴”的局面。如果说有功劳自然要归于过去30年来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在这个时间点光绪无论如何也没有朝慈禧伸手要权的资本,只能像个见习者一样,领导交给他多少权力,他就有多少权力,交给他的权力用好了,领导才能交给他更多的权力。但是光绪对于到手的权力运用的显然不是很好,甲午战争的失败就是重要的证明。但作为皇帝,他不反思自己处理战争的失误,反而归因到自己没有更大的权力身上,于是开始戊戌变法的骚操作,甚至试图肉体消灭慈禧,违背了作为一个皇帝所必要的道德——孝道(这几乎是对皇帝唯一的道德约束了)。皇帝虽然是最高统治者,但一旦他对慈禧不利,他这皇帝就当到头了,没有人会支持一个弑母的人做皇帝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处理好交给他的权力,同时静待时间带走慈禧把权力完全交给他,除此之外,都是妄想。
甲午战争打成那个样子,一战败光帝国海军,谁要是还能对光绪帝有信心那是智商问题。
一句话,给你机会了,你不中用啊。
补充:
既然说到光绪,就不得不提康有为。
李文杰在研究晚清政务文书运作中,从政务文书流转的角度对康有为及其党人提出的“制度局”、“议院”、“议政所”有不同于这些概念字面意思的解释。一般来说,清代政务运行,主要是围绕奏褶而展开。这些奏褶性质不同,处理流程也不一样。但总的来说,就是体现“权操自上”的特征,也就是通常来说的君主集权。
但是李文杰老师通过对康有为所上奏褶内容研究,认为,康氏提到的制度局、议政院等等,都与君主立宪精神相去甚远,依然属于旧式的辅助君主的一类议事机构。再说的明白点,康氏的议院,意在架空军机处与总理衙门,由康有为属意的班底代替军机处与总理衙门大臣,专门负责国家大事议覆。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看见的是权力斗争,却未见有议会精神。康有为所提的制度变动,不过是以议院之名取代军机与总署之名,新瓶装旧酒。
变法开始前,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张元济,并任命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一般来说,总理衙门章京由内阁、六部司员中考取。当时康有为并未通过考试,而由皇帝“恩遇”进入总署。没想到,康有为看不上这个钦定的差使,公然违命,根本不去东堂子胡同上班。
此外,在1898年7月26日,光绪帝明召康有为去上海办理官报。但是康有为一直拖延不走,直到被人告发,光绪帝才在9月17日再一次下旨,以明发上谕的形式,说“工部主事康有为,前命其督办官报,此时闻尚未出京,实堪诧异”,“着康有为迅速前往上海开办,毋得迁延观望”。但是康有为并未用这道上谕,而是自称他当天收到的皇帝密谕是:“朕命汝督办官报,实有不得已之苦衷”,“汝可迅速外出,万勿延迟,汝一片忠爱热肠,朕所深悉……”康篡改之后的上谕,显然更有利于打造自己的形象。
除了修改这个上谕,光绪帝在9月15日,给军机章京杨锐下了一道上谕:“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 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等妥帖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再行办理。”光绪的本意,是让军机四章京拿出对策,要能继续改革同时又缓和与太后的关系,写好之后由军机大臣递上来。但是康有为却以十分极端的方式,密谋杀荣禄、围颐和园劫持太后。如果照光绪的原意,绝不会答应这种方案,否则也不会把这么大的事情,走“由军机大臣代递”的路径。康有为在事败之后,也曾改过这个光绪给杨锐的上谕,改为“朕维时局艰难,非变用西法不能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而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可与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及诸同志妥速密筹,设法相救。”在这里,受诏之人杨锐降格为排名第四的“同志”,康有为则突然冒出,成为最受信任的承旨之人。
以上来自李文杰老师的著作。
———————————————————————
贴一段张宏杰关于光绪性格的论述,可能这只是因素之一,但是很多历史事件都是这样,各种小因素的叠加最后导致了结果的迥然。
光绪皇帝在历史上的形象是一个软弱、文静、备受压抑的不幸者。事实上,这只是光绪性格中的一面。他性格中还有着完全相反的另一面,那就是暴躁、偏执、骄纵。这一般人很少了解。
光绪老师翁同龢的日记透露了许多令人吃惊的事实。还是在少年时期,翁同龢就已经发现皇帝脾气之暴烈非同一般。仅仅从光绪九年(1883年)二月到六月不到半年间,《翁同龢日记》中就记载了十二岁的小皇帝六次大发脾气:
二月十五日,小皇帝不知道什么原因,在后殿大发脾气,竟然“拍表上玻璃”,被碎玻璃扎得鲜血淋漓,“手尽血也。”又过了一个月,三月十八日,“与中官闹气”,“扑而破其面”,把太监的脸打破了。五月初二日上课时摔破一碗,六月十二日,因发脾气踢破玻璃窗,六月二十日,“颇有意气”,“余等再入诤之始平”。动不动就摔东西,甚至有自残举动,对于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来讲,绝非寻常。翁同龢感觉到这个孩子的脾气十分不祥,在日记中写下了“圣性如此,令人恐惧”。
光绪皇帝脾气为什么这么不好呢?虽然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总受慈禧太后的欺负,而实际上,我们不要忘了,他毕竟是一个皇上。“皇上”这个地位给人性造成了损害,他一样也不能避免。
在《我的前半生》中,溥仪写道:“每当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脑子里便浮起一层黄色,……这种独家占有的所谓明黄色,从小把惟我独尊的自我意识埋进了我的心底,给了我与众不同的‘天性’。”
和溥仪一样,紫禁城中的小皇帝时时刻刻生活在“与众不同”的暗示之中。
事实上,畸形的成长环境中,光绪的人格始终没有完全发育起来,许多心理特征仍然停留在儿童阶段。在成年之后,他仍然表现出幼儿一样的缺乏耐心、固执己见,每有所需就立即要求满足,缺乏等待延后满足的能力。在太后那里受到的压抑,他经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加倍发泄,使得光绪的脾气中搀入了一丝乖戾。他的急脾气是出了名的。他要做什么事,任何人也不敢拦。他要什么东西,太监们立时三刻就要弄到。《宫女谈往录》中老宫女描述到:“他性情急躁,喜怒无常,他手下的太监都不敢亲近他。他常常夜间不睡,半夜三更起来批阅奏折,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自己拍桌子,骂混账。”
这一点甚至在朝廷上也不是什么秘密。在皇帝亲政之后,大臣们曾经向太后反应过,“皇上天性,无人敢拦”。甚至在被剥夺了权力之后,他的脾气仍有时发作。光绪后期曾经服务于宫中的陶湘在写给大臣盛宣怀的信中提到这样一件事:
1904年,光绪要太监给自己的卧室安电话。太监说这种新鲜事物刚刚传到中国,北京城内尚没有货物供应,得联系进口才行。皇帝顿时大怒,限太监一日内找到,否则掌嘴。后来因为怕太后知道,才作罢。陶湘在信中说:“借此(事)可知老太太之严待非无因也,借此可知当今之难以有为。实可忧也。且闻当今性情急躁,雷霆雨露均无一定,总之,太君无论如何高寿,亦有年所,一旦不测,后事不堪设想。”
在戊戌变法中,光绪一百零三天内,下达了二三百条上谕,其中九月份的十七天内,居然下达了132件谕旨。真如倾盆大雨,轰轰烈烈,滚滚而下。
为了避免大臣们反对,其中的大部分都是直接下达执行,而没有一个讨论的过程。这种毫无章法的、不顾实施条件与实施可能性的做法,只能使变法停留在形式上。这场关系中国命运的改革之所以最终失败,与光绪性格中的这种缺陷很难说毫无关系。
技术上:光刻机的制造和使用工艺。
金融上:打破美元的霸权。
军事上:台湾问题。
别的问题(房产绑架经济、老龄化、东西部平衡等)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都是可能通过发展来解决的。
上面列的3个问题是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