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有人不愿意承认中医?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医粉已经对本答案发出威胁了。

我只想说:请!


原答案:

我近视了,需要配眼镜,请问中医打算用什么理论量度数?

我想献血,请问中医怎么用传统方法化验下我的血合不合格?

国家要征兵,要棒棒的小伙子/小姑娘保卫国家,请问中医怎么用传统方法为小伙子们体检,保证小伙子/小姑娘们的确个个棒棒的?

我怕以后得大病因病返贫,因此挑了保险公司把他们的保险品种仔细挑了下,确保得病后的确能得到帮助,那么保险公司卖的险种是以中医术语命名的吗?哪家公司有肾虚险?哪家公司拿着中医开的辩证诊断结果能当证明的?

有人因为天灾人祸残疾了,国家要给他鉴定下伤残标准,好发放补贴,请问中医怎么用传统理论来进行伤残鉴定?

病人需要局部麻醉,请问中医的圣典《黄帝内经》可能指导?哪部中医古典名著能指导下局部麻醉?也许有人说针灸可以,那么哪位手术的时候敢和医生说:医生,我是中医粉,我不用西医麻醉,你给我上针灸麻醉吧!

病人需要开刀,中医理论里肺不是科学肺,肾不是科学肾,血不是科学血的,怎么开刀?意念吗,还是某大师来段祝由术?

假设某地爆发了大范围食物中毒,愤怒的领导要求开展全市餐馆卫生大检查,中医理论可撑得起?某咖啡馆要是被检查人员阴阳五行辩证一番觉得不合格查封整顿,你看老板啥表情,肯定支持查封呗,要支持中医!

现代社会已经规定好中医的地位,这是一两个人承认不承认就能解决的?别的不说,干过食品行业的应该知道,正规食品厂出货是要附同批次产品检验报告的,这个报告,你打死中医也从中医理论里做不出来。你要不出这个,分销的不炸毛才见鬼。同理还有进出口检验检疫,没报告?海关真敢给你封了。不信的你拿份拿中医的术语写的证明你货合格要求报关试试。海关绝对不打110,他打120。

中医已经退出我们的社会运转了,需要出医学方面相关证明的哪个认你中医的诊断?

说句难听话,利益相关的中医跳脚可以理解,国家封死了他们转西医的路,中医黑越多他们越惨。中医粉嘛……

中医目前的任务就是在我国现代医学资源充沛起来之前,充当一个缓冲的作用,一方面要让无法享受现代医学资源的群体觉得自己受到了治疗,一方面提振下国民士气,再就是作为一个压价系统,不过中医作为压价系统的作用真的存疑,就好像心神战斗机想压f35的价最后狗屁不是一样,想单纯靠中医药压国外药品……存疑。就好像没有先进战斗机在敌国面前裸奔会死,得病没药同样会死,死亡的份量,太重了。

最后总结:承认?承认个屁。


user avatar   luo-yu-fan-1-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仝小林院士回忆了自己在疫情爆发初期抵达武汉时的感受,“到达武汉的时候,感觉到特别湿冷,下着小雨。我们吃完了晚饭之后,在院子里走了一个多小时,就是体验当地的气候环境。当天晚上,因为感觉到很湿冷,就打开了窗户,把所有的空调都关上,体验这个病到底是处于怎么样的发病环境。所以当时感觉到,在当时非常湿冷的环境下,这个病是寒湿疫。”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刘景源教授认为:新冠肺炎的辨证要看时节,比如夏天爆发的新冠肺炎不是寒湿疫,而是温热疫。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则认为:新冠肺炎跟他们所争论的寒热没有太大关系,应该定性为湿毒疫,有湿邪郁肺、邪热壅肺、邪毒闭肺、内闭外脱四个中医证型。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著名中医心血管病专家、中医养生专家、中国医易学创始人、易经养生法开创者、中医疾病预测学创始人杨力教授说:“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多种野生动物在此屠宰销售,环境阴湿秽浊,是滋生戾气的场所,这种戾气阴霾而毒,怕阳光和温暖,最适合在阴湿季节滋生,所以在冬天爆发,不过立夏之后便会缓解。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因,就是蝙蝠、蛇、水貂属于冷血动物,蛇属于冷血动物,蝙蝠最怕阳光,是昼伏夜出。水貂最喜欢水,它们都是冷湿动物,所以以它们为宿主的新型冠状病毒也喜欢阴湿,这个病毒属阴性,怕热怕光怕风,冬天爆发,立夏之后就能消停了。”

武汉大学医学院宋恩峰教授认为:新冠肺炎属于“湿、热、虚、毒、淤”五种,跟寒无关,是病毒感染和人体正气斗争的结果。

还有不少呢,我都没脸贴出来。


user avatar   BizarreAdventu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中医和很多中国的东西,都有这么一个问题


当初我听一段讲京剧的戏曲。里边有一句

祖传的调子唱到了今天····


大家懂了吧,不管是变好还是变坏,他就是一点都不变

那么,一边永远不变,另一边磕磕盼盼的进三步退两步但是终究会进步,毕竟失败了也能知道错误的方向不是。

你怎么比?



不管是儒家还是中医还是章丘铁锅····都是动不动一直是祖传的,没变过···


大家都知道,西医以前就是放血,华盛顿都被放死了,但是随着显微镜物理生物等科学的发展,也演化成了现代医学

当然那时候中医正在被儒家阉割着呢

比如战国时期就有心脏多大胃多大的解剖记载,当然后来就身体发肤了

有人得了寄生虫疼的要死说我死了把我剖开看看是什么害我,结果死了被剖开了,然后儒家大师们就判决杀了他儿子关押他妻子,至于寄生虫能不能解决,关我屁事···


对,外行指挥内行

已经逼得中医只能玩黑箱了,就是人体是一个黑箱,通过输入什么有什么反应来推测人体

被阉割被带着脚镣,中医能发展出来,不错啦

比如我们知道中医有一治疗中风的,叫小续相如命汤

里边主要起作用的成分是甲,但是后来用现代科技测量,你单独喝甲的话,喝进去一百的甲,到脑部也就三四五的样子

而君臣将佐使的几味药搭配,喝进去二十的甲,到了脑部的就有五六七了··

当然具体的没这么简单,我就是说出来方便

还有古代的那句,药材你要是采摘的季节不对,只能当柴火烧

后来屠呦呦教授也说,3月份的青蒿含量最高。

在比如我以前一个女朋友眼睛疼,眼药水吃西药都没好,最后中医开的治疗肝的药,问题是肝在医院里也没查出来病啊,结果不疼了···我当时真的就是,我特么···这也行?!到现在都没复发过。


但是,西医靠着现代科技从蒙昧走向了现代科学

是吧,当时中国被儒家搞的自然科学万马齐喑,这不怪你,后来百年国耻天天打仗也不怪你


新中国成立后,破四旧,孔老二去死去死,中医开始现代化,我在医院经常看到六七十年代生产的红外线针灸仪器啥的

京剧在改革,相声在改革,中医也在改革,都在变化




后来儒家复兴,然后各种传统文化又重新开始回到了原来的死路,就是:


祖传的调子唱到了今天····


你能怎么样,你也很绝望啊


user avatar   yi-li-bi-ya-bu-b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愿意承认中医的主要有两种人

一。洋奴

二。讲科学的人。

对于第一种人,带中字就是原罪。恨不得自己不是他妈和外国人的野种。

对于第二种人。中医最大的问题是中医大多是经验之谈,有神医但也有骗子。虽然谈不上薛定谔的中医,但不确定性依旧不少。

拿中医和西医比。有点不公平。因为西医是现代医学,中医大多是古典中医。古典西医是放血灌肠。

不想放血的医生,不是一个训练有素的理发师。

当然也有现代化的中医学产生了,青蒿素这类成果,但相对西医依旧远远不足。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回复太累人了,不回了,关了,匿了,但凡合理质疑的我都尽可能回复了,当然只是一家之言,听听好了,网络上何必太较真。下面回答仅为个人观点。

2018年12月27日

第五次修改:很多人说大样本随机双盲,首先上结论凡是上市的中药几乎都是通过双盲测试的。但。。。。

这是一个在理论上很好用,很科学,很数学,但在医学上并不实用的方法,主要问题出在大样本和变量控制上,怎样算大样本?样本标准?费用?变量可控吗?青霉素是没有双盲的。但是根据《新药审批办法》中药凡是1985年后上市的都是经过双盲测试的(双盲法推广为1984年),问题出在大样本上,那么问题来了大样本怎样算大呢?这其实根本无解,几十人?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有那么多刚好差不多的病人吗?费用怎么算?用大量人命临床试药伦理道德怎么办?所以现行上市的中药都是经过小规模双盲实验的,但很多药方是用了上百年的,单纯从数量上说是不比西药少的。

还有这个理论用在医学上我真心觉得不怎么实用,因为当人与人的体质是不同的,根本没办法做实验,简单的例子孕妇与平常人,同一种病用同一种药可能一个痊愈,另一个一尸两命。变量太多只能在理论上存在,而且花费太大。

小结:现实中的各种变量难以控制,真要按照严格大样本随机双盲花费过于巨大,说不巨大的自己去搜临床验药费用,采用现行随机盲测的制度是相对合理的。


第四次修改:最近看到了12月份公务员国考里面有4.5题里考到中医有关,如果有中医黑参加这种大型严肃的国家考试记得抵制这种题目,空起来别做以示立场(特指无理抬杠的中医黑,正常的质疑切勿对号入座)


第三次修改:有人来太杠,没问题但水平都太低还不肯百度,我只好辛苦一下,希望来点有水平的中医黑

中医黑问题:1.政策不权威。

2.理论过于玄幻(这里有部分不懂中医的中医粉)。

3.骗子(骗子在第二次修改里讲了,不讲了)。

4.国家因为保护中医产业所以保护中医(即政策动机问题)

5.纯抬杠

我的回答:

一、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6年初,国务院发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

2016年底,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2016年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中医药法》,与2017年7月1日实施

以上的发布机构在我国没有比他们更权威的了,什么领导人讲话,人民日报之类我就不说了,十八大里没有正式写成文件的我也不说了,够权威了吗?

二、中医里的有些理论过于玄幻,里面当然有错误和,但绝不是完全错误,这种错误更多是后来人的小说和骗子赋予的想象,我简单说一下,毕竟理论这东西太多了

:中医里的气主要指六气,不懂的百度中医 百科里有简单介绍,主要和气候变化有关,主要是气候变化对应的治病养生,中医讲气的时候还没气功呢?气功内力和武侠仙侠是近代出现的,以前没有的,中医很绝望啊

阴阳:这更多属于哲学的部分,就是世界观之类的,以前主要讲的是对立统一, 辩证看问题,平衡,这几点啊,仙侠小说流行又不是中医写的,现代太多人第一印象就是仙侠小说了,中医很绝望

主要就是上面两点,现代人因为武侠仙侠小说产生的误会,其他的大众也没多了解,当然理论不完善是对的,但跟中医黑的完全错误全是骗人绝对两回事。

三、在第二部分

四、十九大以来全面取消以药养医,这个是重点

说明国家对医药产业进行改革,并非某些人认为的中医养着这么多人不能动,环保都动了区区中医何德何能,这可以排除了国家层面以盈利为根本目的去保护中医

五、不知道不可怕,别人提醒你了,还摆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样子,真是无语

补充:关于古籍问题,中医一直有对古籍进行整理,并不是为古论,最典型代表:十三五规划里可以找到的《全国民族古籍文献总目》和《中华医藏》,百度《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文,看中央政府文件,别看什么第三方文稿



第二次修改:

我加点内容,我发现很多人是恨骗子而不是中医,问题是骗子不顶中医名头也会顶其他名头啊,建议一些还理智的中医黑去百度下国JIA关于中医的政Ce,看一些GUO家的文JIAN和讲HUA,别在网上偏听偏信,要知道环保打压了多少经济产业说打就打了,中医如果是骗人国JIA还会这么支持吗?(居然zheng治敏GAN,这也太敏感了)


自以为自己懂科学呗,秀优越感呗,我的观点为反对废除中医。反正GUO家现在在推行中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还有好多中医粉一粉顶十黑,现在真正的中医已经很少讲阴阳五行而是试图用贴近现代的言语去推动中医,什么验血拍片,西药中药好用就拿来用,理论不系统就创建系统理论,并没有盲目去推崇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之类的。

还有一个冷知识,中医这个概念是最早是由中医黑为否定中国所有医学成就而创造出来的,就是在以前是没有中医的,只有汉医和天南地北各种地方大夫,所以中医黑才是真的中医粉?创造了中医概念

所以有中医黑说什么废医验药,简直可笑,中医药是中医的最重要部分,至于验方子本来就是每代都在进行的,如果把中医里的中药,针灸等等有用的成果去掉,再说理论是完全无用,那这些成果是怎么出来的呢?这么多药方涉及这么多草药没有理论总不可能全部去蒙出来的吧

还有有人中医黑说什么他们说的西医是现代医学,这是标准的偷换概念,我呸,西医中医只要有用都是属于现代医学的,但现代医学不是西医,有点逻辑的人应该都能读懂吧,因为现代医学属于那种有用就吸纳的,和中医还有西医是包含关系,并非是可以单独拿出来比较的概念,当拿正真意义上的现代医学和中医比较时就这个比较就存在逻辑错误的,就好像拿地球人和中国人比较一样是可笑的


user avatar   liu-ran-37-15-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个啥,我又来更新了!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理辅导+居家修养的共同努力下,我大概两周只会有一次失眠,而且在三点前还能睡着那种!

心里状态也变好啦!每天的生活也充实啦!失眠和抑郁都减轻啦!(虽然有时还会消沉…偶尔偶尔)

相信科学!~

( ˘ω˘ )☞♡☜( ˘ω˘ )( ˘ω˘ )☞♡☜( ˘ω˘ )


那个啥,我又更新了,科科,我还是没有好。苦药汤子是真的不想喝了!就在我绝望之际,我的老师伸出了援手!隔壁宿舍的学霸也决定帮我针刺治疗一哈!还联系到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感觉这次真的会有效果哦~因为有很多人在关心我!

顺便在这里打一个不算广告的广告叭,因为老师本人是不知道我这么做的。如果你也有同样困扰的话,喝了很久的药依旧不管用的话,依旧想试试中医但是换一个思路的话,可以下载一个大家中医app,搜索一位大夫,她是我们学校的中药教授,可能你没有听说过,但是她用药合理,思路清晰并且新颖,而且!不会乱开药!价格合理到你怀疑之前被其他大夫坑了。尤其擅长肺胃疾病哈~如果需要的话私信我,我告诉你名字哦~


更新啦。表示在家修养了一个半月,最近效果非常好哦~虽然梦还是很多,但是不会早醒,不会噩梦惊醒,更不会彻夜不眠啦。但是感觉精神状态还不是非常好,经常觉得有气无力,能躺着就不坐着~喝中药的功劳哦~


_=͟͟͞͞(๑•̀=͟͟͞͞(๑•̀д•́=͟͟͞͞(๑•̀д•́๑)以下原答_=͟͟͞͞(๑•̀=͟͟͞͞(๑•̀д•́=͟͟͞͞(๑•̀д•́๑)

我失眠一年了,刚开始就有点严重,当然是先去看西医了。照了脑部核磁,ct,心脏彩超,心声,心电图,甲功,血糖等一切可能因素…都正常…然后大夫给我开了稳心颗粒和安神补脑液,本地三甲哈。我吃了一个月,完全没作用,真的是喝没喝没有区别。

熬不行了,我去看了中医。因为我就是学中医的,直接去学校附属医院,找个老师给看!说实话,管用,但是就前俩礼拜管用,大夫说可以停药啦,停药后俩礼拜管用,以后又没用。换了很多大夫,都是这样。

受不了了,抑郁了,我去了三甲看了心理医生,轻度抑郁,给我开了安眠药。问题我20岁…一片安眠药下肚也就四五个小时…不知道你们吃过没,醒来特别特别特别难受,那种轻飘飘的感觉。

我喝中药管用的时候是真的舒服,就感觉是自己睡的,正常醒的,安眠药感觉是被人打蒙了睡的…我后来都不敢吃安眠药了,基本都是失眠一天吃一天,只要不吃绝对睡不着,吃了睡着也不舒服。我心想那还不如吃中药呢,起码舒服点。

西医对我这个病还有啥治疗方法?褪黑素不敢吃,基本都是老人睡不着吃,据研究说对生育功能有影响,我还问了我们西医课的药理教授,她也不建议我吃。西医感觉没啥好方法了,真的…

别说啥睡前吃香蕉牛奶,白天多运动…对睡眠有用的我都吃了,大学军训再水也是一整天站着,这运动量,我还只能睡俩仨小时,午觉没时间睡,你能信?比平时更少。

我觉得我这情况的人都不少吧,你说怎么办?我这两种都试了,我也没说我学中医必须吃中药,学西医必须吃西药,我就是个患者我就想赶紧好了,睡个好觉,无论啥大夫我都信,开药后中药西药都是各种忌嘴,我还是睡不着发知乎啊。

但是西医除了安眠药没啥办法了,你要还有办法跟我说,我马上去试。

目前在家歇着每天喝中药,还是前俩礼拜管用,现在又没用了。但是起码还有管用的时候不是。

总说中医粉用自己被中医治愈的故事传教,你自己没试过你咋知道人家是编的呢?就跟你说祝由术没用一样,你是试过没用还是自己见过,总标榜科学,你小学科学考了多少,高中理综文综多少?咱俩比比?我特么还是团支书预备党员呢,唯物主义四个字谁不会写,你以为西医还是现代医学把人体研究的透透的了?你还是以为自然科学解决一切自然现象了?你还是以为医院里坐诊的那些中医大夫什么西医都不懂?我跟你讲,现在学生们的研究都分成研读古籍和创新了,你去知网或者就干脆百度,看看人家研究到穴位刺激对突触受体的作用没?还是复方药的各种对神经末梢的作用,那些医学术语我表示说不来。你要是被江湖骗子赤脚医生坑了你就说中医都是骗子也有点太不合适了吧,还有说正经的医院的大夫没看好你的,那我就跟你说,我这个病中医西医目前都没看好,我找谁说理去?把中医西医大夫都打一顿?你们凭啥看不好我?看不好还耽误了我一年半了,我找谁评?我打算要是还不行就去试试祝由术了,因为我总做噩梦!很“噩”的那种。你遇到过吗?没遇到过就别说不信。

别特么感冒中医没给你看好发展成肺炎了。我感冒直接去西医院看的,图便宜去了个二甲,检查都做了给我开了一礼拜头孢,吃了一礼拜更严重了,我又去三甲,和开安眠药那个一个三甲,这次各种检查+拍片子,还挂的急诊,出来支气管炎了,在不管就肺炎了,大夫说流行的是支原体,开头孢完全没用,给我输了几天阿奇好了。我是不是说西医也是一群骗子?坑了我的化验费,坑了我的医药费,还给我发展的更严重了,这是我身体扛不住,硬抗几天觉得能好的,或者大人们觉得相信医院没必要再查的是不是就肺炎了?我化验单病历本还有和家长的吐槽记录都留着呢,我才没编。

你问我为啥不去看中医我就只能送你一句傻逼了。我问你大出血看西医还是中医?中风后遗症看西医还是针灸?动脉粥样硬化看西医还是中医?月经不调看西医还是中医?肺炎看西医还是中医?慢性虚劳亚健康看中医还是西医?

失眠使人戾气变重,没能做到好好说话请见谅。

最后再补一句。你除了中风后遗症,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当然也包括失眠等等这种你确定直接看中医不耽误病情的,你直接去中医院认准科室谁特么会给你耽误?

答案有个月经不调吃了中药没用的,我就这么跟你说,你去看看西医有用不?你看看除了开激素还能有啥治疗方法?最后你对比一下,我特么保证百分之九十中医效果好。我就每学期安排的实训课跟诊就遇到一个女的二十来岁,说西医院检查的月经不来了是什么黄体酮生成不足(别杠,没学妇科呢,记不清了,反正是黄体怎么不足),西医院说的贼吓人,姑娘听说我们医院还行来看看,老师让她拍个b超,俩礼拜的药下肚,几个月没来的月经就来了,当然老师也明说,人家子宫内膜厚度也该来了,但是喝点药更好,以后也更稳定。

还是答案那些耽误你病情的。我就问你,一般人家不是特粉中医但是也不是不信的,是不是有病先去看西医做检查,发现不是器质性的西医除了给你开安眠药激素根本没啥方法的时候转去中医一般都有良效。你特么屁大点孩子一个,一个感冒,999感冒灵都不吃你妈领着你看中医耽误了我觉得有一半是你妈的责任,别说中医儿科现在医生是一个短板,西医更是,你去看看儿童医院每天多少人??又有多少都是他们当地医院耽误下的去大城市儿童医院看的?小孩子的病是真的简单,也是真的容易误诊,但是我觉得一个正常的爹娘孩子得病了肯定首先去西医啊,就说小屁孩不爱喝汤药也算是个理由吧。我觉得一个正常想看好病的患者也是应该先检查身体的,确定西医没有什么有效方法之后选择中医,既不会耽误病情,也不会错失良药。最后补充一点了,大部分中医院已经西化的很厉害了,基本也是各种检查按照西医的标准上了,也是确定不会耽误你这个病再给你开中药,当然,一般你想开西药人家也能给你开。纯中医门诊感觉里面大家名医会多一点,挂号费也贵,普通医院治不好你了你再去,这类大夫让你做检查的少,自己掂量吧。提醒一句,小心医托。

别说中医西医咋滴你了,做个有脑子的患者更重要。


user avatar   mu-han-36-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正常

第一点,你要知道,许多上了年纪的大人和老人,尤其是五六十岁,六七十岁的人,他们是不会普通话的,即便是普通话,音调啥的也特别怪,听起来有点怪里怪气的。比如我堂妹,今年17岁,从深圳回山东老家,她从小就在深圳长大,所以她的话是普通话,但是我妈就只会用山东话跟她聊天,所幸山东话跟普通话差距算是比较小的,所以我妹妹可以听懂。

第二点,大多数人都是容易忽视自己存在的问题的,包括我自己,很多时候都容易只顾及自己的感受,并且忽视自己存在的问题,用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是从人的视角来看,老鼠是在偷东西,但是从老鼠的视角来看,它是为了自己生存而获取食物。所以说,你男朋友家里的亲戚并不一定是排斥你,只是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你不懂潮汕话,外加他们也有可能不懂普通话,所以造成了这种情况。

第三个,有很多问题都是缺乏沟通交流引起的,当你觉得尴尬的时候,你一定要向你男朋友表达你的感受,因为你是客人,尤其是你的这种情况,讲究主随客便。你是因为你男朋友才跟他们一家人产生联系的,所以说你男朋友是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有不舒服的地方,一定要跟你男朋友说,如果跟他说了,他依旧不在乎你的感受,或者说他们家人依旧不改变,那就说明他或者他们家人没有把你放眼里,反之,如果他们主动跟你聊天,或者你男朋友帮你翻译,说明他们家里人可能只是一时疏忽,对你还是挺在意的

在我们这里有个说法,家庭和不和睦,主要看男人,一个好男人是可以有效沟通婆媳矛盾的,帮助婆媳之间化解矛盾,让婆媳更加和睦,所以,结合上面几点来看,你需要做的是跟你男朋友说,看你男朋友的态度和行动,还有你男朋友行动之后他的家人的做法,记住,好的关系,一定要少想多说多做。


user avatar   hao-jie-37-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妈妈咪啊这就是知乎随手一回答破百的感jio吗?!能和小伙伴们共骚简直棒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突然发现自己好猥琐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以下原回答—————————————————————

https://www.zhihu.com/video/1080267457041600512

可能没人觉得美,可我觉得他们舞姿很美

[吸吸吸]


user avatar   li-cha-77-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Dilililidilililidada 回应一下你的几个问题。首先请允许我说,有质疑的声音是很好的。我个人觉得目前把讨论集中在技术环节上比较好,程序上的很多事情,当事人或者处于压力不愿意说明,或者给出的意见有失偏颇。现在看来,想梳理一个清晰公证的时间线,在你我这个层次上做不到,而目前所有的报道也都做不到。(黑体部分为引用你的话)

『因为天体物理学家刚开始极为不配合,一心寻求国际合作,甚至担心自己建造会影响到申请国际合作的科研经费”』

这个说法有失偏颇。熟悉背景的人应该知道,在LAMOST设计阶段,天光所就已经有了建设更大望远镜的计划。这些都不是“小道消息”可以从文献还有报告里看到。在12米的争议前,先有的是自行建设20-30米级望远镜和参与国外合作(TMT)的争论。这个争论也是天光所的声音非常响亮。但实际上『两条腿走路』,一边自建,一边合作,是天文界整体的共识。崔院士也承认这一点的。

2003年紫金山天文台台刊第22卷第一期,苏定强院士在《未来的地面和空间大望远镜以及我国目前的大项目》一文中,明确提出『最后,报告人建议我国参与到国外合作研制FGT或NGST的工作中,特别强调要有天文学家和工程专家参与进去』。『NGST』指的是现在的JWST,『FGT』指的是『未来大望远镜』就是现在的TMT,GMT,E-ELT这些。可以看到,苏院士为首的中国天文设备界对未来天文设备发展有着清晰的认识和超前的野心。苏院士在『建议』中明确提出『但是也应该承认,这些项目 (LAMOST, FAST, SST) 和国际上现有的大项目,下一步准备研制的大项目相比,分量上是有相当差距的』,『将来国外完成30m,100m望远镜和NGST后,我国天文学家恐怕仍然是极难申请到时间的,不使用这些最先进的大设备,从总体上说我国天文学家恐怕仍然是很难赶上国外的』。这个认识,可以说是相当的到位。

但在如果解决这个问题上,苏院士的想法也很『激进』:『照常规,我国下一步应当研制8-10m的地面望远镜和类HST空间望远镜,但。。我们仍然落在人家后面一大段』,『。。国家领导人提出『跨越式发展』,『不要老是跟踪』,我很赞同,。。。我认为:我们应该跨过8-10m和HST这一步,直接跨到去研制30-100m FGT和NGST』。

不过,苏院士对我国天文领域的技术和财力认识都很清晰,所以才提出了让中国天文学家和工程师参与下一代项目的『天文目标的确定,设备方案的制定』;苏院士甚至给出了非常到位的建议和前瞻『建议国家给出优惠政策。。。一部分加工或总装在中国进行』,『在这样的合作中,中国是否会被『淹没』『吃掉?』只要参加进去的中国人努力,后果绝不会是这样的。。』。

三十米望远镜代表团第一次访问中国的时候,去了南京天光所报告,崔向群院士亲自接待,美方代表团Jerry Nelson,Garry Sanders,Luc Simard都在,可以说光学,项目管理,设备的大牛都在。如果崔院士记得,当初报告后,有一个傻乎乎提了三个问题的光头 (关于激光导星设计的变化,和GMT的比较,还有MOSFIRE作为prototype的研制,会后Luc Simard还单独找我进一步解释MOSFIRE),那个人就是我。随后代表团去了北京,在国台开第一次中国TMT会议,天光所的领导也在,陈建生院士也在。

实际上,正如苏院士的设计,TMT的参与没有走花钱买时间的路线。中国的天文学家现在在科学筹备委员会,在重要初光仪器的科学委员会里都有贡献;天光所团队也在积极参加TMT和仪器的设计;有部分TMT的设备会在中国生产,包括长光所这样的单位。苏院士的愿景是符合中国天体物理界的热切需求的,这个进程从来没有停下。并不是『天体物理学家不配合,寻求国际合作』,应该说是『天文科学和技术界达成共识,一致认为深度参与合作是重要的下一步』。

至于为什么走到12米,内部的消息我不乱说。我只能说,从科学上是必要的。苏院士的分析只有一点不对:在30米时代,8-10米望远镜,甚至4-6米望远镜不仅不会落伍,反而在科学上依然会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点,如果你关心,我可以展开讲。至于为什么天光所后面强力推进自己建设20-30米望远镜,为什么最后又定在了12米望远镜上,确实不是我这种『圈外人』能够乱加推测的。


『4镜强调的优点必须承认,且没有3镜方说的不堪。至少巡天功能在军事上还是很有用处的,但我觉得没有必要在12m上关注这个』

你说的对,四镜的优点应该承认

在Ma & Cai 2017的回应文章里,作者在摘要里就指出:

『SYZ design yields a good imaging quality and has a relatively flat field curvature at Nasmyth focus』(SYZ设计在耐焦上有更好的成像质量和更平坦的视场)
『We find that although a SYZ telescope yields a superb imaging quality over a large field of view...』(我们发现,虽然SYZ设计能够在更大视场内获得优异的成像质量...)

华中科技大学的望远镜设计书中,附录里比较了两种设计。

『 对于 SYZ 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图 1-2 展示了该设计各个视场几何设计像质
的散斑图。在该设计中,全视场内 EE80 直径小于 0.001 角秒,在全视场内是接
近衍射极限的设计。同时,SYZ 设计耐焦焦平面的曲率半径为 8.85 米,因此较
两镜系统而言(RC 为 2.64 米,AG 为 2.73 米)相对比较平缓,便于大视场仪器
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与一般的两镜系统相比,SYZ 设计拥有相对较小的场曲以及全视场内非常优
秀的几何设计像质。』

至少在光学设计者的眼中,没有回避四镜的优点。

在Nelson Report中:

『 The focal plane of the RC design is
strongly concave towards the tertiary, the focal plane of the AG design is strongly convex
towards the tertiary, and the focal plane of the SYZ design is relatively flat.』(RC设计中焦面强烈凸向第三镜,AG设计中焦面强烈凹向第三镜,而SYZ设计中焦面是相对平坦的)

『...The maximum tilt at 3.75' off-axis for the SYZ design is roughly 0.9 degree. The SYZ design clearly has an advantage here...』(这段是在讨论耐焦上的光纤光谱设备;光纤需要相对于焦面有一个倾斜角度,这里SYZ有明显的优势)

在国际评审委员会的评审中:

『The NIAOT optical design favored the so-called 'SYZ' four-mirror solution, which gives excellent formal image quality and a nearly flat, telecentric image surface at both prime, Nasmyth, and crude foci.』(懒的翻译了。。。意思是一样的,视场平,象质好)。

至少在两组独立的国外评审中,也都没有回避四镜的优势。

我非常同意你说的,在完整的读过三镜设计,Nelson报告和国际评审报告前,不应该对四镜设计盲目评价,更不应该『为了黑而黑』。但是同样的可以问,『觉得四镜更好的人是不是对三镜的评价也过于保守了呢』?如果四镜就是这么好,为什么这么多天文学家担忧,几组国际专家表示了顾虑?谁不喜欢大视场,哪个不喜欢好象质?这些问题最终,还是都要回归技术讨论的。

至于『大视场巡天』的问题,可以说,目前陈院士和崔院士的回应中的讨论都不到位。而且主焦点的问题和三镜四镜设计并无必然联系,最终依然要回到科学目标和回报的讨论中来。我认为,在目前三镜四镜的技术争论中,主焦点的争论是分散注意力的。按照12米望远镜的科学需求,主焦点根本就不应该作为重点。崔院士自己也承认,主焦点设备不是十三五建设期间需要考虑的。但是在之前的技术讨论中,天光所团队确实强调了主焦点的重要性。如Nelson Report中:

『There may be variants including a faster primary, but we are informed by NIAOT that this would preclude a prime-focus camera with a really wide field of view, which they prioritize highly』(设计上包括主镜焦比在内的因素都还有变化空间,但天光所团队告知我们,那样会影响在他们设计中优先级高的主焦点大视场照相机的设计)。

我现在正在努力地把技术资料读懂,翻译成中文。由于工作的时间限制,进展比较慢。大视场巡天的问题,如果你感兴趣,我可以再详细地和你讨论。

『看法3:从新闻报道上看无论是12m的最初准备阶段,遴选阶段还是正式入选十三五,活跃在最前面的都是崔院士和南京天光所,现在3镜方颇有一脚把别人踢开的趋势。』

请结合我对你『看法一』的回复。还是要承认,我并无更多的内情,但是只是结合之前国内天文界的一些讨论,我认为12m项目的出现是很突然的。而且我觉得作为一个十三五项目,天光所作为一个技术单位单方面的强势推动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国家天文台和大科学中心的组织从体制上说,是合理的。至于组织的好不好,需要『圈内人』来诚实的评论。不过就我所知,讨论过程中,UCO的专家一直和天光所团队保持着联系,还曾邀请崔向群院士和梁明来加州访问,讨论。种种原因没有成行,颇为遗憾。而国际评审团队的选择也是咨询了天光所团队的意见,并考虑了他们的推荐的。在国际评审团队中,你可以看到有当年和崔向群院士在VLT主镜支撑上合作过的工程师,也有参与过LAMOST评审的几位专家;四镜设计的文章中专门和E-ELT进行了比较,在折轴焦点的保留上,也拿E-ELT作为例子,而E-ELT的主要光学设计师,就在这个国际评审团队中。这样的做法,我不觉得是『一脚踢开』。

『问题1:马东林出现的时机很微妙。

问题2:为了洗清别人扣的帽子,请问马东林提出的3镜方案与TMT的区别,到底是不是TMT的试验品?

问题3:马东林的专业性』

这三个问题能否一并回答你?我理解你的好奇心,我也有同样的好奇心。比如为什么发出了那么多邀请,只有两份申请?为什么很多在光学领域比华中科技大学有经验得多的单位对十三五大项目不感兴趣?这里面的问题,除非有圈内人出来说,谁都不能确定到底如何。这么讨论下去,最后难免成了诛心和泼脏水。我能以我个人名义回答你的是

1) 华中科技大学在天文望远镜的设计经验上显然是不如天光所的。马东林作为一个年轻学者,在望远镜设计上的资历显然也是比不过天光所团队里面的专家的。但资历和年龄等不等于水平?这我无法评论。我能说的是,望远镜的光学设计在纸面上算不上多么有挑战的课题,是有 很多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的(参考下一条)。把一个设计和一个人的资历水平,出现时机捆绑起来,不利于客观地讨论技术问题。

2) 三镜方案是基于Keck望远镜的设计和加州大学天文台专家的意见修改而来的。这一点无论是从华中科技大学自己设计报告中,还是从和Nelson report以及Keck blue book的对比中都可以看到。在这期间,UCO的几位天文学家在毫无利益牵扯的情况下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尤其是刚刚去世的Jerry Nelson教授。在UCSC的同学都会知道,Jerry在人生最后阶段受到中风困扰,说话都困难,依然参与讨论和撰写报告。

3) 三镜设计不是TMT的试验品。TMT不需要这个试验品,按照现在的进度,12m和TMT究竟谁先完成还不好说。。。TMT经过了多年的设计和讨论,以及多轮的评估,已经基本定型。如果不是因为夏威夷原住民抗议,现在都应该在建设中了。说3镜设计是TMT的『试验品』,既不了解TMT,也不了解12米。

『问题4:如果现在崔院士他们改做3镜,一点也不违背你们的所谓的科学目标,你们会写公开信拥护吗?恐怕你们还是会用lamost作为攻击点不遗余力的去攻击吧。那到底谁建呢?怎么建呢?3镜方能给出答案吗?毕竟现在是建望远镜的问题,至于科学目标,其实早该在申请之前就应该讨论明白的,然后配合技术专家去申请项目,而不是之前不配合,现在又吵着嚷着不考虑科学目标了。不要说什么华中科大提又不是华中科大造之类的不负责言论,华中科大的马东林其实就是一个傀儡,谁都能看得出来。大BOSS是谁呢?水很深啊,让人非常怀疑。』

好长的一个问题,容我慢慢回答:

1)如果天光所团队愿意在『三镜』设计上合作,我个人举起四肢支持。公开信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但是大家要是不烦,我会有这个意愿的。

2) 如果你读过国际评审团队的意见书,相信你会同意,这份意见书水平很高,更应该令大半个中国天文界汗颜,并且重新审视自己。意见书对选址,项目规划安排,到国内合作的组织都提出了含蓄的批评。这份意见书现在我经常拿出来绝不是单独想反对四镜设计,而是想敲打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同行。技术上达成一致,国内通力合作是必须的。

3)关于LAMOST,并不是我们在『不遗余力的攻击』。就我个人而言,认真组织对LAMOST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和任何项目无关,是天文界应该自上而下做的。现在我有时会强调LAMOST项目的一些不足,是因为崔院士在不同场合表达过:『天光所有了LAMOST的经验后,已经具备了建设10米望远镜的能力』。这一点我不认同,无论是从经验上,还是技术储备上,天光所都还没有说这个话的底气。最简单的,天光所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承认,天光所还没有建设4米级地平式通用望远镜并为之提供科学仪器的经验。而且,LAMOST建设中反应出的一些问题,在12米的设计中,必须要予以考虑。

4)『三镜方』这个说法技术上不够准确。中科院大科学中心参考了国际评审意见后,选择了三镜设计,准备了十三五项目计划书。无论采取哪个方案,都应该经过大科学中心,都应该经过独立评估。谁建?国内任何一个单位,包括天光所,都没有独立完成12米建设的能力,华中科大更没有。通力合作是唯一可行的道路,能不能做到,要看院士们的意愿,大科学中心的领导能力,学界的监督和推动。坦率的说,我不知道有多大可能。

5)关于科学目标,国际评审委员会对于现有科学目标的准备提出了意见。任何有天体物理博士学位的人都能看出来,现在科学目标的详细程度远远不足以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指导。这是必须要指出,并且反省的。我们有这么多国际一线的天文学家,为什么拿不出一份真正像样的科学意见?是时间紧?是组织得不好?是科学家对于自己的意见被采纳没有信心?坦诚的回答这些问题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

6)『傀儡,大BOSS』这个说法我觉得不够谨慎。陈建生院士对三镜设计表达了强烈的支持,如果你觉得这就是『大BOSS』,那我也不知道如何反驳。更多的『内情』我也不了解,没兴趣去了解。但至少我个人期待的是不以任何一个院士的个人喜好和意见作为望远镜设计选择和建设规划的决定性意见。如果说『BOSS』是谁,我希望是国内一批坚定支持三镜设计的一线科学家。这些人有过大望远镜使用经验,参加过基于这些望远镜的项目,并会利用这样一台望远镜设计科学。至于你反复提到的马东林和华中科技大学,我想,在现在整个天文界如此的关注下,12m望远镜绝不会成为某个人功成名就的平台和某所学校的囊中之物。我和一批朋友反对的就是这样的行为。

『说到底还是以科学的名义在争取谁作为总体单位。某些天体物理学家总是以科学的名义自居,其实是极其自私的,无论是在起初反对自建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上,还是现在。一直说国内的建造技术不行,你们倒是支持一下啊,总是扯后腿。仅就这件事上你们的所作所为,请反思一下,中国天文学该怎么走?天文技术专家是天文学家吗,还是在你们眼中就是一个工程师?不要总是用户用户的,大家都是乙方。』

关于科学目标的批评,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但是在12米望远镜上坚持『科学驱动』,我毫不动摇。『技术驱动』不是不可以支持,也不是没有成功的例子,但要看基础,要看目的。如果12米望远镜建成,天光所希望主导一架中口径的望远镜作为原型测试一些新技术,我想天文界不会有很多人反对;如果天光所现在要先建一架2米的望远镜,验证四镜设计的关键技术,我想也不会有很多人反对。但现在国内天文学群体在壮大,国际合作增多,国内2.4米以上通用望远镜数量为0。在这个背景下,12米的意义和关键程度不言而喻,作为科学群体要求慎之又慎我觉得不是自私。

事实上,如果你回顾LAMOST的早期规划,可以看到很多国内一线科学家的身影。其中有些人为了LAMOST的河外巡天出谋划策,仅仅在光谱观测源的挑选上,就付出了很大的辛苦。这我觉得是极其不自私的。而LAMOST最终在河外科学上的遗憾,对我们来说是遗憾,对这些人简直就是切肤之痛。

工程师,是一个多么值得骄傲的称谓?在国际评审委员会里面有两个名字:Bernard Delabre和Lothar Noethe,他们的职位都是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工程师。Bernard是2017年的Tycho Brahe奖的获得者。这两个人在过去40年里,对ESO多重要,对NTT多重要,对VLT多重要,对E-ELT多重要,在介绍欧南台发展的书籍<Jewlery on the Mountaintop>中都有描述。这样的工程师,说得多重要都不为过。简单的纠结天文学家,技术专家,工程师这些头衔,也反应了国内工程和学术界的割裂,双方都有责任。在国外的哪个不知道一群跨在技术和科学两界的巨人呢?如果能参与到科学目标的设计和学术项目中来,为什么不能叫天文学家呢?如果国内有『天文学家』仅仅因为对方是工程师或者技术人员就不屑于解释科学目标,我个人希望第一个大嘴巴抽他。但是我也非常诚恳的希望不要听到『你们懂技术能有天光所的人多?』这样的口气。

最后,请允许我以一段引用结束我的废话。这段话来自三十米望远镜的『科学驱动需求文档』(Science-Based Requirements Documents):

"This document describes the science-driven requirements for the Thirty-Meter Telescope project...These broad science goals have motivated a set of science-driven observatory capabilities and requirements that are described in this document, representing the consensus view of the Science Advisory Committee and the Project Scientist , after consultation with many expert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within the broad TMT community"
(这份文档描述了三十米望远镜项目科学驱动的技术需求。。。这些覆盖面宽广的科学目标成为了本文档描述的一系列关于天文台观测能力和技术需求的动机。这些技术要求反映了科学顾问委员会和项目科学家,在广泛征求了TMT社区内大量技术专家和科学家后给出的一致意见。)

我衷心的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把这样的一段话,问心无愧的写进我们12米的技术文档中。



-----------

@狐狸先生 @陈昱光 的答案都很好,我也很推荐

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科学共同之声 The Community Voice of the Large Optical/Infrared Telescope

这个网站里分享的内容,以及背后平台上面的讨论。另外,很不要脸的再把我自己之前的一点废话拿出来:

黄崧:如何评价12m光学红外天文望远镜?


后面说几句不客气的话:

1) 中国天文界迫切需要中等到大口径的光学-红外地面设备。不仅是为了增加我们在科学界的竞争力,更为了训练下一代的天文学家,让他们能够为使用30m级望远镜和各种空间设备思考科学问题做好准备。

2) 3镜与4镜的争论不是简单的『保守』和『创新』的争论,也不是简单的『科学驱动』和『技术驱动』的争论,这是伪命题

- 3镜系统成熟不假,但是并不落后! 这是一种以Keck望远镜设计为蓝本,修改而来的设计,经过了实践的检验,非常适应10m级通用望远镜的科学应用。在新的大望远镜设计上,10m的LSST设计独特,但那是一架以快速时域巡天为主要科学目标的专门巡天望远镜;39m的E-ELT采用了5镜设计,但是,第一,E-ELT的科学目标和技术指标与12m LOT有很大不同,第二,E-ELT的设计是否成功,没有先例可寻。最近还有对E-ELT之前设计中某些疏忽的讨论。4镜强调的主焦点大视场能力也不是不可以在3镜上面实现,日本的Subaru望远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4镜系统并非是多么激进大胆的创新,甚至说这是一种完全新颖的设计也是要加好定语的。在Su et al. (2016) MNRAS的文章里,作者回顾了这一设计的发展过程,并且指出了" Since all these
features originate from the Chinese 2.16-m telescope...." (所有的特点都起源于兴隆2.16m望远镜的设计,这是40年前设计的望远镜);作者在文章里也指出,国际上对8-10m望远镜主焦点大视场的探索也不是由这个设计开始的。非要提技术驱动?那么这里的『新技术』具体是什么?『驱动』的又是什么?至少在现有的技术和科学预研中没有足够的讨论。


3) 任何在科学项目讨论中把民族自尊心拔得比科学目标还高的行为都是耍流氓。国际上8-10m望远镜的建设开始于30年前,已经有>10个成功或者不太成功的例子。我们现在做的是追赶,是补课,要谦虚,要知道学习从哪开始,创新从何而来。建设12m望远镜不是搞量子通讯,不是搞可控核聚变,国际上有成熟的团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储备。

- 按照建设通用望远镜目标邀请的国际评审团队非常有说服力,包括了几乎所有成功的大型地面光学望远镜的设计者。任何无视这支评审团队的意见,转而诉诸『自主设计』『国内首创』这类『情怀』的行为都是耍流氓。评审团队的意见里对两种设计的优劣有着客观的评价,并没有回避3镜系统的弱点,最终还是要靠科学目标来定夺。这就好像巴萨,皇马,曼联,大巴黎,切尔西的教练合在一起讨论,写了份文件,指出天津泰达队伍建设中的问题,然后你以国情不同不予理睬一样,是很弱智的。

- 要论自尊心,自豪感,我们最可以骄傲的是华人天文界有一批诚心诚意在为中国天文服务,为下一代付出的科学家;更有一支平均年龄非常年轻,非常有能力的青年天文学家和学生团队。这些人涵盖了12m望远镜科学目标的方方面面,很多是从学生时代起就有使用8-10m望远镜经验,参与国际一线合作。正是在这些人的帮助下,LAMOST这架历经坎坷,错过了原有机会的望远镜才能开辟新战场,焕发生机。把创新的信念托付给他们,诚心诚意地让他们参与进望远镜的科学设计,最终不会让人失望的。


4) 任何拿LAMOST来试图证明『国内自主创新』在天文界取得成功的行为,不是傻,就是坏。国内有很多天文工作者为了LAMOST望远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们从完全没有经验开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才有了LAMOST的运行。在银河系恒星巡天这一领域,靠着一大批天文工作者们的艰辛付出,LAMOST才凭借着巨大的巡天体量成为了能和RAVE,APOGEE竞争的项目,至少在科学产出数量上没有落后。这些人的辛苦值得大书特书,但是,也必须看到,LAMOST在建造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本可以预见和避免的技术困难,本来可以在技术和科学上都有更好的规划。更重要的是,LAMOST完全没有实现当初制定的科学目标。就好像你要造一艘航母,最后成为了非常成功的海上主题公园,你敢拍着胸脯说你成功了吗?作为科学界,不应过多指责前人的判断,也不应该过分解读过去项目的问题,但至少应该做到客观地总结LAMOST项目的得失和经验,为后人所用,而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继续自吹自擂。


5) 以目前公开的技术文档看,12m项目从选址到科学项目的预研都还是不充分的。赶着十三五项目的死线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借口,先拿到钱再慢慢完善科学和设计也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作为科学家,我们手里拿的是国家的经费,更是纳税人的辛苦付出,做不到最基本的严谨和负责是非常可悲的。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这个通过公关手段让群众把中医跟癌症联系在一起的做法? 
  请问各位真正了解过中医的人,对于学习中医的大一学生,有哪些善意的提示和指点吗? 
  为什么知乎上有『“中医粉”实际上就是“中医黑”』的说法? 
  为什么总会有人觉得学中医比西医难?中医门槛比西医更高? 
  医生拒绝我在紧急情况下的要求,我应该觉得难过吗? 
  目前的中医到底有多少是糟粕? 
  如何劝说信奉中医的母亲不要再搞中医了? 
  日常上网,玩手机用眼过度,该如何挑选合适的眼药水? 
  如何看待《自然》杂志 Mark R. Looney 教授团队在小鼠实验中首次证实肺是个造血器官? 
  从现代科学角度解释,为什么川贝枇杷膏和止咳糖浆可以止咳? 

前一个讨论
21岁大专毕业,业余兴趣画画,平时就是临摹,请教各位大佬,想学的话该从哪里入门?
下一个讨论
中国古代几千年中为什么没有建立科学体系?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