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砂岩地貌,张掖丹霞不仅见证了自古以来,还将继续见证沧海桑田。
人类在它面前算的了什么呢?
看见漫山遍野的冲沟了吗,几场大雨就把山体表面松散堆积物上的脚印冲干净了。
以这个季节,大概不会幸存到10月。
60年之说,纯属唬人的瞎扯淡罢了。
这些地层经历过太多的故事,又暴露在风吹雨淋里长达千百万年,才刚好将这样一片美丽而雄奇的地质景观展示在智人面前。无数的生命在它的表面经过,留下自己的印记,但总归会被某一场雨或某一阵风抹去,变成沟渠里面堆积的沉积物,而你从旁经过时却几乎不多去看第二眼。
脚印不会对大地造成任何伤害,因为生物的印记本来就是大地的一部分。
反倒是这些观景台:浇筑在地面的混凝土,打入地下深处的钢筋,或许还有沥青(如果有的话),它们才是这一方天地间最不和谐的人造物。
游客翻越护栏不遵景区参观规则,指责一番倒也无妨。但这样的规则,真的合理,真的科学吗?
参观地质景观,如果不去与大地近距离接触,这样的参观又有什么意义呢?既没有开着挖掘机大规模破坏地貌,也没有拿着地质锤敲敲打打,更没有进行爆破开路,仅仅是走过,却要被扣上如此大的帽子让世人唾骂。这又不是弄断了花了几十上百万年才能长成的钟乳石,在大地上走一走并不会怎么样。
如果真的要指责,这些将观景台和公路修到地貌景观上的管理方才是最应该指责的对象:人类总是自以为是的将各种人造物扔得到处都是,在这样年均降水200mm的半干旱地区,怕是几十万年都风化不掉。所以是谁让你们把路修到那里的,又是谁让你们设置护栏的呢?
若真是为了保护,就根本不应该将道路修过去,仅开放背包客步行游览才是最好的保护。还不是为了赚钱,拜托别搞脏了“保护”这两个字。
事发地点的环境如下:
木质的护栏内铺设了小道,方便游客行走。道路外是受到自然风化的山体表面。张掖丹霞与其他丹霞地貌一样,由古代陆相红褐色砂砾岩组成,受具体区域岩石粒度的控制,表面或多或少会留存几厘米厚的风化物,也就是松散砂土。这就像你爬过的所有砂岩山地一样,一点也不特殊。此其一。
其二,前文已经提到,景区本身一年也有200mm左右的降水,集中在夏季到初秋,这才是破坏张掖彩丘丹霞的绝对主要力量,同时也是抹去脚印的外力作用。60年一说纯属扯淡。
上图可以看出,降水在彩丘丹霞并不罕见。山体上的冲沟、被水流带下来的泥沙、泥沙表面干涸以后的泥裂,这都是强降水后发生过积水的证据。没有植被的山体,降水的侵蚀作用非常显著。别说一个人的脚印如何,即使放开让大家都自由行走,每年的雨季也能将人走过的痕迹抹去。
其三,如果不加护栏又会如何?无非是变成下图的样子: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还有路上松散的堆积物。但脚印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完全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在意脚印。
不动用机械或者爆破手段,人类仅靠行走是不会破坏地层的,鞋底带起一点泥沙那算哪门子破坏,几场雨几阵风就没了。
其四,若说起破坏地层,在山区修建公路是最能破坏山体和地层的。例如下图,为了修路而进行机械开挖的痕迹如此醒目。而在山脊上修建观景台和便道时又要挖掉多少砂岩地层呢?
以下是对地质景观类景区现状的个人吐槽:
本来是用于方便游客和保护游客的景区基建设施,不应成为约束游客自由行动的枷锁,更何况景区用来约束游客的理由十分荒谬。
除了钟乳石、钙化池、石笋等,还有一些连接点十分薄弱的岩石有如此保护的必要之外,我认为所有此类对地质景观的所谓保护都很荒谬。
人们去游览地质景观的目的,就是为了亲近自然,触碰地质变迁的神奇。结果一些公园粗暴的禁止入内、禁止行走、禁止触摸什么的,这样的游览除了按相机快门外,没有任何意义。只要杜绝机械破坏,禁止工具挖掘,行走和触摸并不会影响地质景观。下图是挪威的一处JJ石景观,后来被人为弄断了——这才是需要禁止和杜绝的行为,而不是粗暴的禁止一切接触。
国内有许多地质公园和地质景观类风景区,它们无不反映出一种落后的地质景观参观和维护理念。经此事件也发现,张掖彩丘丹霞大概可以算做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一方面是可能存在过度建设,例如将公路修到过于靠近地质景观的地方;另一方面是存在落后的参观管理理念,约束游客近距离接触地质景观;第三大概是维护观念需要更新,修建景区基建的目的是方便游客参观和保护游客人身安全,并不是用以约束游客行为的。
如果真是要以保护之名约束游客,最大的破坏其实就来自这些建造基建的过程。
最好的保护,就是保持原状。可惜对于将地质景观当作摇钱树的地方政府来说,这句话就是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