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说就是,鸦片战争前,宗藩关系下的国王不是King的对译。
我们知道,《尼布楚条约》里面清廷把满语的huwangdi翻译成拉丁语Imperator(imperatoris)。那是不是意味着Imperator就是皇帝的对译呢?
《恰克图条约》的拉丁文正本中,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头衔是全俄女皇(Russiae Imperatricis etc. etc. etc.)。全俄皇帝的头衔Император直接来自拉丁文Imperator,雍正也认为帝俄是敌体之国,按照野蛮法统论,帝俄也够“罗马”了吧。那么全俄皇帝在汉/满语里的对译是什么呢?
是“哈屯汗”/“katun han”。不仅如此,在1768年《恰克图条约附款》的修约过程中,俄方要求清方把女皇的称号由哈屯汗改成Imperatritsa(Императрица),也被乾隆坚决地拒绝了。
我们讨论特定概念必须考虑文化语境。在明清以降的华夷秩序的视角下,皇帝/huwangdi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主中原的才是皇帝。俄罗斯的依木丕业拉托尔不是皇帝,奥地利的凯撒不是皇帝,波斯的沙汗沙不是皇帝,日本的天哦也不是皇帝。如果一个国家不承认这一点,一是暗地里搞外王内帝那一套,二是放弃与中国的朝贡贸易。所以在宗藩关系下,皇帝的确比国王更高级。
但是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Emperor/Imperator和King/Rex是平等。我在这个回答中:
介绍了欧洲Emperor和King之间关系的变化,提到神圣罗马帝国大使和拜占庭之间关于Emperor和King孰高的争论。但请注意,这是在十世纪,罗马还活蹦乱跳呢。在帝国权威不断下跌的过程中,欧洲人普遍认为Emperor和King在世俗上是平等的。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宣布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外交上和各国元首也是平等的。到了19世纪,Emperor已经完全不值钱了。奥地利表示神圣罗马帝国还没解散呢,我就敢搞出两个皇帝。如果说德皇的头衔作为普鲁士和南德君主的黏合剂还有点政治作用,那英国制造皇帝头衔的唯一作用就是用来哄大妈开心。更别提墨西哥,巴西了。
天朝上国的迷梦最终被列强的炮舰轰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始和朝贡体系碰撞,这个过程是痛苦的。我们想到什么国王比皇帝低级呀这种问题,清人当然也想到了。所以《南京条约》里英王的头衔是什么呢?是“君主”。《马关条约》中清与朝鲜的宗藩关系被解除后,朝鲜也废除了“国王”的称号,改称“大君主”。
回到问题,为什么我们称日本君主为天皇?因为根据近现代国际法的礼遇原则,一国称呼对方的国家元首时应名从主人,反之亦然。因为日语使用汉字,所以我们也直接使用天皇这两个汉字。当然这个原则也不是绝对的。韩国曾长期称天皇为日王(일왕),直到1998年金大中宣布韩国政府将改称日本君主为天皇(천황)。
如同神学和无尾目研究,词语的神圣性是由语境赋予的。皇”/“帝”这两个特定汉字的特殊性,也是自秦汉到明清,由华夷秩序和宗藩体系赋予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随着朝贡秩序的崩解,皇帝的神圣性也就不存在了。在朝鲜高宗称帝后,驻韩总领事唐绍仪还试图负隅顽抗,在国书中称呼韩皇为“大君主”,最终光绪亲自将国书中对韩皇的称呼由“大君主”改成“大皇帝”,并感慨:
昔为藩属,今作友邦。时势迁移,莫可回挽。盱衡往事,良用慨然
有趣的是,朝贡秩序的瓦解完全解放了“国王”这个词,我们现在完全不用像100年前的总理衙门一样,去研究“国王”和“大君主”有啥不同。但是,"皇帝"这个词的神圣性却没有完全消失。在中文网络,我们依然会沉迷于蒙古正统在大英之类的文字游戏。
也许在未来看来,这就是朝贡秩序在100年后的余烬吧。
@南阜 说得好,这里再补充点。
实际上到了清末,自称皇帝的翻译成皇帝那是自然。然而有时候甭管欧洲自己称不称皇了,说法上一律尊称皇以示平等。
所以我们能看到:
日本是皇不用说了,那大英帝国也是个皇帝。
你要说爱德华七世是印度皇帝英皇也没啥,我们继续往后看,就能看到:
西班牙也成了皇帝(说好的西班牙不是皇帝呢),这低地小强荷兰咋也成了皇帝。
当然了,也不是啥国都能当的,比如:
尼泊尔你还是别想了。
其实从这还是某个角度能了解一下当时人的国际观。大清和欧洲各国君主是平起平坐,你尼泊尔还是算了吧。
king是被翻译成中文的“国王”的,但不意味着它就低于中国人所认为的“皇帝”。
亨八的《禁止上诉法》、英诺森三世的申明我就不多说了,自己去找找吧。我说点别的:
王国是自然诞生的产物,而帝国是人造的概念。所以王国更符合自然理性,是完美的;而帝国是违反自然之理的,是糟糕的。
(大意如此)
猜猜这个“黑屁”是谁说的?
是托马斯·阿奎那
历史系的学生。
我们的英国史老师曾多次让我们注意留意词汇的对译问题。
这个问题的解答很简单:不同语言的词汇是无法等译的。
举两个例子:
A语言的 gaga(抱歉,手机上没法标注音标)发音所对应的词汇,翻译成中文,是“河流”的意思。但它具有这样的深层意味:
河流,尤其指河流靠北岸的河水。A民族文化中认为靠北岸的河水因吸收了太阳的神力,用于灌溉会让作物增产。所以,A语言中的 gagaku 表示一种对丰收的期待,在长期的语言演化中,gaga 获得了gagaku 的义项。
而这样的“河流”,我们在汉语中找不出来。
B语言的 dada 的发音所对应的词汇,翻译成中文,是“草地”的意思。
但它具有这样的深层意味:
草地,尤其是指有豹子居住、出没的草地。B民族文化认为豹子的斑纹是太阳神的符号,豹子在陆地中穿行,以太阳神之名为所踏之处带来了生命,而“草”本身的“萌发”也具有“生命”的意义,在历史演变中,dada 和“豹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而这样的“草地”,我们在汉语依然中找不出来。
现在再来看“皇帝”。
它更多是一种文化的符号,确切来说,就只能用来指自秦始皇到宣统皇帝这个时间段内,中国出现的诸位领袖人物。
而英国 king 和 queen,不具有这样的词汇意义,因此,很难把它和作为历史学的专有名词的“皇帝”联系在一起。
而日本的“天皇”,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对一个国家的历史若是真的感兴趣,他们的母语,你是必须要深入学习的。
祝你学有所成。
因为我们是新中国,我们不在乎“皇帝”名号的归属。
别说日本天皇,张三今天心情好,出门去民政局改名字,把自己名字改成“张皇爷”也允许,身份证也会这么印。
别说“张皇爷”就是“张皇爹”“张天皇爹”“张日本爹”“爱新觉罗狗屎”都没问题。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