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是有点不合礼法的,因为就算按照所谓的“立嫡立长、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来说,朱允炆的身份也存在问题。
首先,朱元璋第二代立长房是没问题的,因为不管是朱标是马皇后亲生,还是马皇后没有一个亲生儿子,朱标优先级都是最大。
第二,朱标早死,那么是该从朱元璋其他儿子中选择最年长的,还是从朱标的儿子中选择嫡长子就存在争议了。
(在此补充一点,朱元璋长子朱标死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5月17日
二子秦王朱樉死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4月9日
三子晋王朱棡死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
而朱元璋本人死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6月24日,实际上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朱元璋死之前,他还在世的最年长的儿子就是燕王朱棣,一般情况下,也没有舍掉儿子跨代继承的吧,所以我认为最该继承皇位的本来就是朱棣!
ps:不过这里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在比较早的时候,朱元璋就将儿子们分封出去了,他们现在已经是藩王了,朱元璋大概不愿意再将封藩就国的儿子们再召回来,所以才存在立子还是立孙的问题;二是秦王、晋王这两个家伙不怎么成器,而且在朱标死了之后没有迅速挂掉,尤其是老三晋王,居然撑到了洪武三十一年,以老朱的性子,估计不会让继承大统这一如此重要的大事在他将死之时才决定。)
第三,就算是从朱标的儿子中选择嫡长子继承大统最符合规矩吧,可问题的关键是朱允炆并非那么名正言顺的嫡长子啊!
先看朱标的后妃:
常氏(?—1378年):开平王常遇春之女,先朱标数年而卒,谥号曰“敬懿皇太子妃”,追谥为“孝康皇后”,明太宗朱棣复称“敬懿皇太子妃”。
吕氏(1359年—1412年):太常寺卿吕本之女,建文帝尊为“皇太后”,明太宗朱棣复称“懿文太子妃”,与幼子朱允 被安置于懿文太子陵。
再看朱标的子嗣:
虞怀王朱雄英(1374年12月1日—1382年6月12日):常氏生,早夭,追封。
建文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1402年7月13日):吕氏生,以皇太孙即位为帝。
吴悼王朱允熥(1378年11月29日—1417年9月1日):常氏生,被明太宗朱棣废为庶人并囚禁,南明弘光帝恢复其王位并追上谥号。
衡愍王朱允熞(1385年7月27日—?):吕后生,被明太宗朱棣废为庶人并囚禁,南明弘光帝恢复其王位并追上谥号。
徐简王朱允 (?—1402年7月13日):吕后生,被明太宗朱棣降封瓯宁王并与母亲安置于懿文太子陵,死于大火,南明弘光帝恢复其王位并追上谥号。
看清楚了吧,朱允炆之生母吕氏是在原配太子妃亡故之后才扶正的,按规矩,继室地位是不如原配地位高的,继室之子女,其地位(继承优先级)理应排在原配子女之后,何况吕氏算不算继室都还两说,因为常太子妃死于1378年,朱允炆出生于1377年,这证明常太子妃还没死的时候,吕氏就已经是朱标的妾室了,按照古代的一般规矩,妾室是绝不可扶正的,再娶继室是明媒正娶的再娶,和将小妾扶正是两码事,而将妾室扶正,本身就违反了礼法!
而有的人说,选朱允炆是因为他年纪大很多,也纯属瞎扯淡,看看出生年月,朱允炆和朱允熥的年龄有很大差别吗?连一岁的差距都没有!
PS:
(再补充一点个人关于朱允熥的推测,
不知道有人注意到朱允熥的封号和封地没有:吴王!杭州!
这可不是一般的封号,要知道朱元璋最早建政称王就是吴王,洪武元年(1368年)前一年是吴元年,按照古代习惯,“吴”本有可能成为国号的,按理说后辈应该没人再可能被封吴王,而朱允熥却能重新继承了朱元璋的“吴王”,这就可以看出朱允熥身份地位的不一般了吧。
而朱允熥的封地是繁华富庶的江南杭州,众所周知,朱元璋分封诸子一般都是封往胡化已久的北方边境重地,例如燕云一带、东北辽阳地区、河西走廊、九边重镇等等,内地尤其是江南财赋重地必须是朝廷直辖,是基本不可能封藩的,可却偏偏对朱允熥例外了,我想,这很有可能是朱元璋、朱允炆对违反礼法剥夺朱允熥帝位的一种弥补吧,既然继承帝位的资格被剥夺了,就给你最为尊贵封号(吴王)、最为富庶的封国(江南杭州),让你在杭州西湖之滨做个太平王爷吧,只可惜朱棣的靖难之役使得朱允熥连做个太平王爷也不可能了,最后被废为吴庶人,圈禁于凤阳,后又因谷王朱橞搞出一个“建文君”,意图谋反,为朱棣所忌惮,于永乐十五年被“暴卒”,后来对他的相关记载也非常之少。
总之,个人觉得朱元璋、朱允炆自己也觉得他们此举有些不合礼法,自己都不自信,而不管大家怎么争论,原配正室之嫡子朱允熥的优先级无论如何都应该是最高的!继室或是妾室扶正之子排在朱允熥前面你们觉得说得通吗?
)
而朱元璋之所以不立朱允熥,选择地位身份优先级更靠后的朱允炆,无非是因为朱允熥的亲生母亲姓常,是常遇春之女!
常遇春(1330年—1369年)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常遇春虽早死,可他还有个牛逼的小舅子——蓝玉!
常遇春妻子蓝氏,明朝开国名将蓝玉之姐。
常遇春还有三个儿子:
长子:常茂,郑国公
次子:常升,开国公
三子:常森
再加上牛逼的蓝玉,在朱元璋来看,要是立了朱允熥,那还得了,皇帝太年轻,常、蓝等外戚又太牛逼,外戚干政基本上是无可避免了,朱家天下岂不是有可能被常家、蓝家给架空了?
所以朱元璋本身就没怎么遵循礼法,他立朱允炆完全是为了巩固朱家天下,当然,他朱元璋最大,他想立谁就立谁,也没人敢反对!
另外,我个人认为,对于皇室来说,本来就是经常不按礼法规矩来,而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就更是脆弱不堪了,连不成文的规矩都算不上,只要皇帝稍微强势一点,这就是个烂抹布,想扔随时就可以扔。
各位要是不信,可以去查查历朝历代的皇帝,就看汉、唐等大一统王朝的皇帝吧,看看他们分别是以什么身份继承皇位的,看有几个真是嫡长子?
也就明朝稍微比较遵循这一条礼法规矩吧,但皇帝真要想废长立幼,弃嫡立庶,也完全可以办得到,万历皇帝是根本就没为立福王做过一丝丝努力,他只是自私自利到不想早立太子而已!
————————————————————————————
再补充一点:现代很多人对古代家庭婚姻继承制度有很大的误解:一是严重低估了妻妾之别,二是严重夸大了嫡庶之别。
妻妾之间的差距有一道极难逾越的鸿沟,这关系到很多利益纠纷,关系到两个家族,关系到子女的嫡庶的确定问题。
在这里再重申一遍,至少在汉家王朝,妻永远只能有一个,妻就是妻,妾就是妾,根本不存在什么次妻、平妻、侧妃、次妃什么的,即使皇室再胡闹,废长立幼、弃嫡立庶的是有一些,但你见过有两个皇后的吗?不管你们看了什么宫斗网文,次妃、侧妃什么的,真的是不存在的!叫的再好听,妾就是妾!当然,你如果非要说在事后追尊的皇后也算,那就当我没说好了。
就按照一般汉家王朝制度规定,譬如明朝:如已有子、不分嫡出庶出、俱不许选继。止照内助事例、有妾推举一妾、无妾奏选一人、以管理家事、抚育子女。不许请授次妃封号。亲王(或郡王)之妾、其子已袭封亲王、而嫡妃不存者、准封次妃。
也就是说,在王爷还是王爷的时候,是根本不存在次妃的,哪怕这个王爷没有了正室王妃,只能让小妾管理家事抚育子女,这个妃子也只是妾,而不能封次妃,只有在庶子袭爵并且庶子的嫡母已经去世的情况下,庶子的生母才可以请封次妃,要是嫡母还活着,次妃也不存在。
以汉家王朝制度来说,对于妻妾之别分得非常清楚,妻就是妻,妾就是妾,无论如何也不存在把小妾之子叫做嫡子的可能,尽管因为种种原因让庶子继承了爵位或是皇位,他的身份也只是庶子!
最后,以上礼法对除皇帝家以外的一切家庭都有效,包括王爷、公侯、一般家庭,皇帝家(仅仅是皇帝一个人)就存在一些意外了,而对于开国皇帝朱元璋来说,他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他真要乱来,礼法就是个屁!
————————————————————————————
其实,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其实非常脆弱,纵观自秦以后的历朝历代,稍微比较贯彻这一制度的也就只有明朝了,礼法制度在皇权面前其实真的不算什么,我曾经列了一下汉、唐、宋三个汉家王朝历朝皇帝继承皇位的身份,发现真正以嫡长子继承的根本就不怎么多,皇家历来就是最不遵守礼法制度的。
汉朝:
0、始祖汉太祖刘邦。
1、惠帝是嫡长子,但是他并不是因为嫡长子才继位的,他继位只是因为他老娘是吕雉,刘邦多次想废掉他,只是吕后势力很大,也是打天下的合伙人。
2、汉太宗 文帝 非嫡长子,刘邦第四子,这个是功臣集团撅腚的,就由刘恒你小子来当这个皇帝
3、汉景帝 嫡长子
(PS:实际上汉景帝刘启的嫡长子身份跟朱允炆相似,同样很有些不清白,汉文帝在即位前是代王,有原配妻子代王后。
代王后,姓名家世及生卒年不详,汉文帝原配妻子,育有嫡子四人,母子五人于刘恒即位前薨逝。刘恒登基后立窦氏所生长子为太子,窦氏为皇后,代王后没有得到追封,四个儿子连名字也没有留下。
《史记》是这么记载的:“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长男最长,立为太子。立窦姬为皇后,女嫖为长公主。”
也就是说代王后和四个儿子原本活的好好的,但就在汉文帝被功臣集团立为皇帝后的短短一段时间内,母子五人全部莫名其妙地死了,其后也未得到任何名义上的追封,除了司马迁诡异地记上这一笔以外,就再无任何踪迹,有人猜测,代王后是吕氏女子,当时诸侯王几乎全部娶了吕家的女人,在吕后死后,陈平等功臣集团诛杀诸吕时候,斩草除根,将所有和吕家有关系的全部诛杀,刘恒当皇帝就是和功臣集团交易,以杀妻子和自己的四个嫡子为代价。)
4、汉世宗 武帝 刘启第十子,非嫡长子,他老爹废了原太子,废了皇后,立了这只小猪
5、汉昭帝 刘弗陵 刘彻第六子 非嫡长子,钩弋夫人的儿子
6、废帝 刘贺 外藩 ,非嫡长子,胡搞被废 不是嫡长子
7、汉中宗 宣帝 刘病已 非嫡长子,霍光:老子撅腚了,就由你小子来当这个皇帝。刘病已:芒刺在背。
8、汉元帝 嫡长子
9、汉成帝 算是嫡长子
10 汉哀帝 汉成帝的侄子 非嫡长子
11 汉平帝 汉成帝的侄子 非嫡长子
12 汉世祖 光武帝 把天下重打了一遍
13 汉显宗 明帝 非嫡长子,他是阴丽华的儿子,刘秀的原配皇后是郭圣通,他还为刘秀生了四个儿子,嫡长子刘疆本是太子,后被废,郭皇后也被废
14 汉肃宗 章帝 非嫡长子 明帝刘庄第五子 生母贾贵人
15 汉和帝 非嫡长子,汉章帝第四子 生母梁贵人
16 汉殇帝 非嫡长子 汉和帝幼子
17 汉安帝 非嫡长子 外藩
18 汉顺帝 非嫡长子 生母宫人李氏
19 汉冲帝 非嫡长子 生母虞贵人
20 汉质帝 藩王之子
21 汉桓帝 藩王之子
22 汉灵帝 藩王之子
23 汉献帝 非嫡长子 汉灵帝次子 生母王美人
唐朝:
0、始祖唐高祖李渊,唐朝基本不存在什么嫡长子,因为皇帝们普遍不立皇后,宫廷政变、军事政变太多了。
1、唐太宗 李世民 老二,非嫡长子
2、唐高宗 李治 非嫡长子 李世民第九子 嫡三子
3、唐中宗 李显 非嫡长子 李治第七子 武则天第三子
4、唐睿宗 李旦 非嫡长子 李治第八子 武则天第四子
5、唐玄宗 李隆基 非嫡长子 李旦第三子 生母窦德妃
6、唐肃宗 李亨 非嫡长子 李隆基第三子 生母杨氏
7、唐代宗 李豫 长子但非嫡子 唐肃宗的皇后是张皇后,生了个儿子是定王李侗,这才是嫡长子,而且张皇后还被唐代宗在继位后废为庶人,惨不惨
8、唐德宗 李适 长子非嫡子,生母原本为唐代宗年少时的妾室,安史之乱时失踪
9、唐顺宗 李诵 长子非嫡子
10、唐宪宗 李纯 长子
11、唐穆宗 李恒 非嫡长子 唐宪宗第三子
12、唐敬宗 李湛 唐穆宗长子
13、唐文宗 李昂 唐穆宗李恒次子,唐敬宗李湛之弟
14、唐武宗 李炎 唐穆宗李恒第五子 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异母弟
15、唐宣宗 李忱 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
16、唐懿宗 李漼 唐宣宗李忱长子
17、唐僖宗 李儇 唐懿宗李漼第五子
18、唐昭宗 李晔 唐懿宗李漼第七子
宋朝:
0、始祖 宋太祖赵匡胤,赵家的种不行,精子质量太差,皇室人丁极其单薄,很多皇子都是早夭
1、宋太宗 太祖弟弟
2、宋真宗 非嫡长子 宋太宗第三子
3、宋仁宗 非嫡长子 宋真宗赵恒第六子,生母为李宸妃
4、宋英宗 藩王子
5、宋神宗 嫡长子 生母是高皇后高滔滔
6、宋哲宗 非嫡长子 五千年第一帅逼皇帝 宋神宗赵顼第六子
7、宋徽宗 非嫡长子 宋神宗赵顼的第十一子、宋哲宗赵煦之弟
8、宋钦宗 宋徽宗赵佶长子
9、宋高宗 非嫡长子 宋徽宗赵佶第九子
10、宋孝宗 非嫡长子 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
11、宋光宗 非嫡长子 宋孝宗赵昚第三子
12、宋宁宗 非嫡长子 宋光宗赵惇与慈懿皇后李凤娘的次子
13、宋理宗 宗室 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九世孙
14、宋度宗 宋理宗赵昀之侄
15、宋端宗 宋度宗庶长子
仔细看看汉、唐、宋三个汉家王朝,有几个是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呢?有谁真的很在乎合乎不合乎什么礼法制度呢?
看看整个汉朝二十四位皇帝,以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只有汉惠帝、汉元帝、汉成帝三位,汉景帝算半个,汉武帝的“嫡”是他老爹汉景帝废后逼子大动干戈作弊来的,西汉还算好的,整个东汉压根就没嫡长子。而唐朝就更牛逼了,拜李二所赐,好像压根就没嫡长子的概念,宋朝好歹还有宋神宗是以嫡长子的身份继位的。这里明朝就不一样了,自朱棣起,除非是出了意外导致皇帝无子,一般都遵循了“嫡长子继承制”,真·嫡长子比较多。
吴蜀地广人稀呀,就像现在中国胡焕庸线以西领土占64%,人口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