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得怪民国时期那群文人,尤其是刘半农。
本来当时中文第三人称不管男人女人非人都是『他』,这群知识分子非要与国际接轨把男女区分开,美其名曰尊重女性。一开始不少人用伊,后来刘半农重新发明了『她』字,对应英语里的she,表示女性第三人称。之后刘在英国留学期间写了首《教我如何不想她》,引发轰动,『她』字就被迅速推广开来。后来刘半农又趁热打铁,钦定『它』作为无生命的第三人称,这样He She It都有了汉语的对应词了。
这群人傻逼的地方在于,他们改革只改一半,复数还是统一按原来习惯用『他们』。我说你们倒是彻底点再发明个they的对应啊?本来中文一点歧视的意思都没有,现在搞得好像还真是男性更重要一些了。更讽刺的是,现在美国为了体现性别平等,很多时候不说he or she或者she or he,不管单数复数统一用they代替,和改革前的中文不谋而合,不知这些人活到今天会作何感想。
中国古代一直没有区分人称性别的传统。文言和方言里里表示第三人称有『伊』、『其』、『渠』、『彼』、『之』等,都是不分性别的(没错,《诗经》里的『伊人』不一定就是女人)。在我看来,给汉语人称加性别是个非常糟糕的发明。印欧语言从语音开始就区分性别,用不同的词表示性别是很自然的。而汉语第三人称发音相同,在书写时强行区分性别完全是画蛇添足。比如『我和他出去吃饭了』这句话,说话告诉别人可以隐藏性别信息,写下来就要多一个确定性别的步骤。即使大家明白『他』可能指不确定性别的第三人称,仍不免把这个人想成男性,平白无故增添了语义,既有损性别平等又麻烦。
================== 昏鸽线 ==================
看大家这么热情我再来捋一捋『她他它』这几个字。我不是专业研究古文字的,只能从《康熙字典》和《说文解字》里找信息。
最早出现的是『它』,大概商朝就有这个字了,那时候表示蛇,也有人说是蚕或者别的什么长条状生物。到春秋战国时期,『它』有了『不一样』的含义(『終來有它吉』——《易经》)。此时『他』也出现了,表示『别的』、『其他的』(『之死矢靡他』——《诗经》)。再后来,『它』表示蛇的意思用的越来越少了,人们造了『佗』、『蛇』和『虵』来表示蛇。而『他』有了第三人称的意思,经常和『它』混用。
而『她』这个字从古至民国完全和第三人称一点关系都没有。『她』在以前读作『jie3』,是『姐』的异体字。由于这个字太生僻了,刘半农写《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时候并不知道有这么个字,所以说刘半农是重新发明了『她』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