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均意义上,美国的车比中国高一个档次。我们10万人民币以内的车是主力,美国车普遍在14-20万(中国平均汽车价格比美国低四成 自主仅及外资一半)。
(不要跟我说你家几辆奔弛、几辆宝马,我认识的谁谁在美国开的别克,没有意义)
因为制造商掌握透了消费者的经济能力,知道哪个价位的车能够利润最大化,所以不会去生产1万刀以内太便宜的车。懂?
2、美国车相对不贵,但保险不便宜。
你在国内一年保险3000人民币,在美国就是2000美元。
国内保险如果不出事故的话,逐年下降;美国保险逐年上升,或持平,很少下降。
3、美国车相对不贵,但修车不便宜。
刮个漆,收你500-1000刀。
玻璃裂缝,800刀。
换机油(顺带轮胎对调、刹车片清理、更换空调过滤网。。。)200-300刀。(有人说我自己买机油然后去店里换,人工费50。呵呵,我同学还自己买机油自己换30刀搞定呢。不是一回事)
美国人开车多,里程上得快,换机油比国内勤;冬天路上撒盐,留下小石子,飞到车玻璃上砸个小裂纹,是常有的事。超市推车出来磕上汽车,也是家常便饭。停在路边,晚上被人咣当一砸的概率比在国内也高得很。
4、美国油价便宜,但是烧油烧得多。
首先是排量大,其次是距离远。随便去个超市就是几公里,上班10公里属于正常,30公里的也不少见。
而且,我以前说过,美国的高速公路有意将社区与Downtown切割,人为造成距离远。
5、美国的其他花费也是很大的。房子贷款、维修(一大笔钱)、保险(一大笔钱)、水(一大笔钱)、电(一大笔钱)、气(一大笔钱)、热水排污、电视(一大笔钱)、网络(一大笔钱)、手机、草坪(一大笔钱)、地税(一大笔钱)、物业费(30-40%的房子有、一大笔钱)、家教费(一大笔钱)、餐饮消费(不是食物)。
为什么注解这么多一大笔?
注意,这些都是必须要花的钱,不花就不要住房子。
你在国内每个月,维修这一笔钱,基本没有;保险,没有;水,一个月30块;电100;气,30;热水0,排污0,电视,算20吧;网络,算30吧;手机*2,算80吧;草坪0;地税0;物业200。
一个月500块人民币吧!咱算的是刚需。
在美国呢?维修算100刀(没有多说。木质房子,房顶一项,10年一换,每次6000刀起)。
保险150刀;
水100刀;
电150刀(24小时的大中央空调还记得不);
气100刀(热水、取暖,冬天比夏天多,我算平均)。
热水30刀。
电视40刀。
网络50刀。
手机50*2=100刀。
草坪50刀。
地税400刀。
物业150刀。
差不多1500刀吧,刀刀见血有木有?
然后必须养一辆车,算上折旧,差不多1000刀的样子。
所以2500刀的刚性消费就出去了。一年就是3万。
然后还有医保、牙保呢?
所以,4口之家,在美国,收入6万刀,扣掉税5万刀,再减去吃饭、小孩上学,还要攒点本科教育基金、小孩上辅导班不是?之类的话,(谁说在美国小孩就天天玩、不上辅导班了?你当你是黑人?)
确实还是有必要回到吃一美元炸鸡的,炸鸡确实便宜。如果考虑营养平衡,也要搭配吃一些蔬菜的话。。。。大白菜很便宜,其他的(包括萝卜、黄瓜、辣椒之类的)就少吃点呗!土豆管饱,可是吃多了烧心呀!
顺带,如果两个都工作的话,家庭收入破10万刀不是难事。只是小孩不能单独待着,又要请保姆。当然,国内家长过去的话,待孩子,不用给保姆费。那会轻松很多。只是父母的医保在国内,生了一场病的话。。。如果来得急,买机票回来治;如果来不急,,,(当然,你可能会说:“我父母来几年了,连场感冒都没得过”。得,当我没说)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首先,美国的中产以上阶层,指的是美国前50%的水平,差不多就是美国的中间阶层,按11年的收入水平是家庭税后年收入5.5万美元以上)(数据来源和阶层定义见Household income in the United States)。但中国构成豪华车消费主力的按照收入水平划分的城市中产以上阶层(家庭税后年收入20万人民币以上),按人口比例绝对是中国的上层(前5-6%,别忘了包含农村,计算见文章末尾) ,他们和美国中产阶层的收入差别是远小于中美整体的收入差别的。
(实际上按13年汇率计算,5.5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34万,而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评估,人民币相对美元的购买力比实际汇率高70%,所以5.5万美元的综合购买力正好相当于20万人民币。提醒大家,别以为中产有多宽裕,全世界的中产日子过得都很紧巴,但是起码生活方式是很现代的)
中国真正的中间阶层买什么车呢?中国真正的中间阶层不买车。他们的家庭年收入不过5万多人民币(计算同样见文末),虽然其实买得起像赛欧这样的车,但很多人并没有买。14年中国的汽车千人保有量刚刚超过100辆,也就是10个人才有1辆车,最普通的中国家庭显然是没有车的。即使在城市里,中间阶层也就是刚开始买车,大部分还没有车(论证见文章末尾)。少数有车家庭,买的也基本以紧凑型轿车为主,没有美国的中间阶层好。
所以本身这个对比不是很对等。而且如 @David Rand 所说,美国的豪华品牌比例还是比中国高的。所以实际上消费取向的差距可能没有题主印象里那么大。
但话又说回来,能不能说中国人并没有比美国人更爱购买豪华汽车呢?
我粗略统计2013年美国豪华品牌总销量大概有180多万辆,中国大概有140多万辆,美国只是中国的1.3倍左右,不过中国豪车消费近年增长较快,而美国较慢,甚至08年以后有所下降,6年以内新的豪华车保有量差距可能只有2倍。而美国大概有1.6亿人能达到中产以上的生活水准,中国也就有8000万多,差距大概也是2倍。这说明两国中产以上阶层购买豪车的比例其实相近,考虑到中国中产阶层实际收入明显比美国低,高档车也更贵的情况,还是可以说中国的中产阶层更爱买豪车。
(不过其实有国产,有加长的情况下,中国的豪车——起码小排量的那些,跟美国的价格差距也没有那么大,A4L在国内的起价含优惠大概24万多人民币,合39k美元,比美国A4含优惠起价34k美元只高15%,而虽然美国A4动力明显好,安全配置略高,但空间小,舒适性配置比国产a4l也略低,总体上是差不多的车)
下面我试着解释一下这个现象。
原因之一是美国中产阶级用钱的地方远比中国的中产阶层要多。要去健身房健身,要出国旅行,要雇人修剪草坪,要滑雪/去海滨/海岛度假,要陪孩子去主题乐园/博物馆/动物园,要买很多中国中产阶级不买的东西如自动洗碗机、健身器材、越野摩托等玩具,三个孩子每个都要花钱,日常基本消费涉及人工的又特别贵,整体上花钱也不那么精打细算,留给买车的钱就相对少了。发达国家的中产阶层对于生活品质的认识比较丰富,买豪车要多花上万或几万美金,会大幅减少其他方面的消费,不划算。同样,中国大城市居民由于房价高,消费品种多,实际上留给车的预算也不多,而小城市爸妈给解决了房子的话,同样收入买豪车就比较多了
还有一个重要区别是,美国的中产阶级家庭有三辆车的非常普遍,所以即使留给买车的总预算很高,留给每辆车的预算也未必那么高。
另外,因为美国孩子多,还要拖房车、越野摩托、船等,还有些美国人身材较胖,家里的一两辆车可能还是大皮卡/大SUV/大MPV。这些车的价位在3-5万美金,完全可以买得到奥迪A4到奔驰E级这个级别的豪华品牌,但是美国家庭会优先买大车。
美国人普遍确实没有中国人喜欢追求面子,车作为『彰显地位』的功能确实少很多。但我觉得不能简单的说美国人对汽车的认识就是『仅仅是个交通工具』,『能用就好』(日本人对于汽车的认识倒是更接近这个)。在美国大部分地方,人们每天有很长的时间都在汽车里度过(美国每辆车年平均行驶里程是13746英里,合22000公里,中国找不到官方数据,大概12000公里左右吧),买一辆更好的车,对生活品质是很重要的。因此,美国人显然也是在意汽车的驾乘品质的。美国compact(紧凑型,如本田思域,丰田卡罗拉)及以下的轿车的比例比中国低很多(质疑这个的请看美国人买什么车 - V·T·E·C - 知乎专栏,看中美卖得多的都是什么级别)。如果是买轿车,美国人更多的是购买中级轿车,其行驶品质和空间舒适性都更好。只不过,美国因为进入汽车社会时间长,接触不同汽车机会多,人们对于汽车品质的判断更贴近实际,盲目追求品牌的较少。
如果一个美国人买车为了炫耀(跟追求面子还有一些区别),他更可能会去购买一辆跑车。美国的居住密度比较小,一辆豪华品牌轿车在远距离上识别度不够。
最后,美国的汽车市场的价格结构跟中国不同。美国的汽车市场的特点是,因为汽车市场竞争极为激烈,平价品牌的消费者也比较懂车而且购买选择非常务实,所有平价品牌的车型,像本田思域,丰田凯美瑞这些,利润都是很薄的。大的汽车集团在美国市场盈利都很依赖高级品牌(这也是为什么日系三强是在北美而不是亚洲首先推出其豪华品牌的重要原因)。所以美国高档品牌和平价品牌的产品定价重叠较少,比如奥迪A3在美国的售价是2万9千美金起,而大众帕萨特的起价是2万1千美金,前者比后者高了40%。而在中国,中级车的利润率实际上也很高,两个车型的起价是差不多的。对于美国消费者来说,虽然豪华品牌相对中国并不贵,但相对于本国的平价品牌车型,就显得有些不划算了。这也是美国消费者更少购买豪华品牌的原因之一。
总得来说,我觉得在差不多的收入和其他生活成本的条件下,美国人并没有比中国人在车上的投入少,毕竟美国也是车轮子上的国家!只不过美国人的汽车消费,更偏向于多车、大车、个性车,而不是名牌车。
不过美国人这种消费观,也未必一定就理性务实,很多家庭未必一定需要第三辆车,也未必需要那些大皮卡大SUV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美国的上中产阶层和富人购车更务实,但工薪阶层贷款卖豪车,或者宁愿保养维修贵也要买二手豪车的,反而比中国多,只不过这些人更有可能是真喜欢车,而不是追求面子
PS:
美国的汽车消费显然也有地域区别,我住洛杉矶,每天santa monica大道上遇到豪车无数,保时捷都排不上号。但在旧金山湾区,有钱人买豪车的就少了很多。虽然湾区实际上比洛杉矶富得多。不过整体上来说,美国像旧金山这样不特别追求买豪车的地方比较多,像洛杉矶这样的地方比较少。我能想到的主要城市爱买豪车的除了洛杉矶就只有迈阿密。
附:2013年美国汽车销量按型号前三十名,对美国人用车文化的朋友也可以看看这篇文章美国人买什么车 - 形形色色的交通 - 知乎专栏:
P.S. 关于收入中位数的计算:
国家统计局数字,2013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4200元。2011年城镇户均人口2.87。假设户均人口规模不变,2013年城镇居民户均收入中位数69454元,而城镇化率2013年53.7%,也就是说城市家庭收入7万元以上的人口比例大概是全国的26.8%。
农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是7907元,农村户均人口3.17,也就是家庭收入中位数2.5万元。根据中国目前基尼系数推算的收入分布规律,收入门槛每增长一倍,人口数量大概缩小至1/3,每增长40%,人口数量大概缩减为1/1.73(开平方根)。根据收入在7万元以上的大概占农村人口的10%,农村人口总比重是47.3%,也就是说农村家庭收入7万元以上的人口比例大概是全国的4.7%。
所以家庭收入7万元,在全国大概可以排在前31.5%
根据中国目前基尼系数推算的收入分布规律,在收入中位数以上,收入门槛每提高一倍,人口数量大概缩小至1/3,也就是说中国家庭收入14万元以上的人口大概占全国10.5%,28万元以上的人口大概占全国3.5%。20万元以上的人口比例介入两者之间,大概是6%。
我从另一个角度做一个估计,13年中美两国基尼系数和收入分配曲线差不多,所以可以用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51900美元,来估算中国家庭收入中位数。美国人均gdp 53001美元,中国6959美元,美国13年户均人口2.6,中国10年户均人口3.02,依次计算中国的家庭收入中位数大概是6959美元/53001美元*51900美元/2.6*3.02=7915美元,也即近5万人民币。按同样的收入门槛每提高一倍,人口数量大概缩小至1/3的规律,大概家庭收入10万以上的人口占全国16.7%,20万以上的人口占全中国人口5.6%,跟上面的估算是类似的。
不相信我所说的收入门槛提高一倍,人口缩减为三分之一的人:可以看看来自我国目前月收入在1000元~2000元之间的人群比例有多大? - chenqin 的回答这张图,数据来自2011年 CHFS家庭微观金融调查,部分省份数据可能有些问题,但全国应该大体是可信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数据只计算了工资性收入,两端的私人业主和农民是不算的。我这里倒不是想用这个数据去估算收入,只是说明收入门槛提高一倍,人口缩减为三分之一的关系
北京5000元以上收入占27.7%,10000元以上占8.7%
天津5000元以上收入占9.9%,10000元以上占3.1%
河北5000元以上收入占1.7%,10000元以上占0.6%
全国5000元以上收入占7.8%,10000元以上占2.5%
实际上收入门槛降低一半,人口总数是3.12倍,这样看我的6%的估计可能还是过高了。
按照上面规律,用5000元以上收入的人口比例,估算2500元以上收入的占24.3%,对照实际统计数字全国2000元以上的收入占35.4%,也是合理的。
再不相信我的,也可以看看这篇回答, @chenqin的估算是13年上海家庭收入20万元差不多能排到前20%。大家可以自己想一下上海的收入在全国是个什么水平。
北京、上海的家庭,年收入多少可以进入前 20%?多少可以进入前 50%? - chenqin 的回答
还有这个处于全国中位数收入的家庭(或者人均 GDP 中位数的省市)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 慧航的回答
2009年全国家庭收入中位数是43530元,根据GDP增速估算,目前家庭收入中位数应该在5-6万人民币
关于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自己家年收入20万,但绝对不是上层:
知乎上大部分人生活在排在经济实力在中国前35位的一二线城市的城区。中国年收入20万以上的家庭如果是6%,那么生活在这样家庭里面的人占总人口也差不多是6%,乘以14亿人口就是8400万(这个中产阶层的规模已经超过除美国外的所有发达国家了,可见中国人口基数有多大)。其中保守估计65%以上居住于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城区,也就是5460万人口。而一二线城市城区总人口大概1.84亿左右(北上广深城区人口总共6000万左右,再往下排31个城市,平均城区人口400万,总共就是1.24亿)。所以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人,家庭收入20万,在这些城市也只是排在前30%而已,当然算不得上层,只是中上层而已。而因为人们社交圈子中普遍会有更多跟自己同阶层的人,所以在这些人看来,甚至可能觉得自己在所在城市收入不过只是中等。但实际上他们的收入在全国却仍然可以达到前6%,这就是目前中国巨大的地域差距、城乡差距,乃至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差距决定的现实。
另外好多人忘了还有一部分家庭双方都已经退休,还有一些是单身青年。还有很多城市有一些50多岁学历比较低的人,收入很低,知乎上诸位年龄层本身偏小,学历又高,跟当地城市这些低收入高龄本地人接触很有限。
也别老揪着北上广的情况不放,中国近14亿人,北上广深城区人口加起来占不到5%,对全国来说,不具备多少参考价值。
关于汽车普及率:
中国现在大概每9个人有一辆车(14年底数据,比14年初有所增长,这个数据就不要质疑了,汽车都要挂牌,数量很好统计),户均人口规模3.02,也就是说每3户人才有一辆汽车,这之中再扣除富人家的第二辆车,运营车辆,单位公车,大概有27、8%的家庭有车就不错了。
但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自己周围的家庭几乎都有车呢?
更多内容,请关注专栏『2030出行研究室』:
『2030出行研究室』志在以通俗的语言,为变革中的中国大出行行业,介绍国际学术界最具有实用价值的前沿文献;用少而精的内容,做“最小众”的出行类媒体。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在微信搜索PHD2030MRL关注公众号。
-
電影裡面車子都是有所指的。
有司機的豪華轎車是大亨和黑手黨老大。
炫麗的跑車是華爾街 new money 。
普通跑車是學校裡欺負人的校霸。
老爺肌肉車是堅毅的警探。
大卡車和皮卡車是南方紅脖子。
一般美國車是任勞任怨的美國中產階級。
etc
-
1. 中国当代主流洗脑消费观里,默认“车的价值=家庭一年税前收入”,你买个破车=你是个穷逼=不想跟你搞对象、不想跟你谈生意、不想跟你交往——这种鄙视链转化到现实中就是赤裸裸的歧视,就是背后的各种中伤和对人的物化,是非常恶劣、非常低级的。“车=社会阶级”这种东西,只能逼普通家庭花光积蓄或者贷款买豪车。
美国普通人眼里几乎没有这种观念,“花两三月工资买一辆车”的大有人在——既然代步是刚需,我花5000买个破卡罗拉就能满足需求,凭什么要花3万刀买宝马打肿脸充胖子?
2. 美国二手车交易非常成熟,一切都是可以明码标价的。打个比方,一个2010年的卡罗拉估值8000刀,出过一次车祸-2000刀,车里很脏-500刀,有轻微机油漏油-500刀,最后5000刀给你拿下,预算5000刀的人自然毫不犹豫就买了。
中国人首先大部分人价值观里“完全不接受二手车”,宁可贷款买新车,也不愿意碰别人坐过一下的车,甚至郭德纲曾经在相声里都直接拿“住二手房,开二手车,娶二手老婆”来讽刺砸挂,可见大部分人价值观里是完全不可能接受“二手车”这种东西的,碰都不想碰。
有极少数人“愿意尝试购买二手车”,基本车况对标美国也必须是“excellent”,因为有一堆老油条会以一脸“过来人”的态度告诉你“出过车祸的车千万别买,不知道哪天在马路上开着开着就会爆炸着火”这种传言,导致中国大量二手车只能等着报废;
3. 美国电影里的普通人(假设对标美国收入30%~50%的群体),就算没钱也还是需要一辆二手老福特或者卡罗拉来代步——而国内对标这个收入的群体,可以坐公交坐地铁解决短途出行问题,用高铁来解决中途出行问题,用快递和外卖来解决购物和吃饭问题——但是在美国,这些都要用一辆车来解决。
消费能力不等于消费欲望。
如果我们穿回到二十年前,一台今天看来粗大笨重的40寸彩电,需要某地区普通家庭两年的节余才能买到。但是谁要是真有这么一台彩电,能让所有人都高看一眼,或者醋意顿生说葡萄酸。
然后我们再告诉那里的年轻人说:2015年的时候,你们这里很多人一两个月的收入就能买一台60寸超薄彩电,但是他们大多数没买这么大,甚至有的人家里根本不要彩电。
这个年轻人肯定觉得非常不理解。
======
2016年了,给当初的答案加点料:
作为工程师,我发现自己曾经有一个缺点,就是过于看重所谓“量化标准”。例如,如果产品设计几个要求里有些只是描述性的,另外一些是量化的(例如能量效率),我往往就只顾着把量化的做到最优,而忽视了来自客户的描述性要求(实际上最为重要的)。
这个习惯,其实也出现在很多刚脱离温饱或者小康的消费人群身上。
他们买个东西,往往只在乎价格/尺寸/节能等一切可以比较的东西--买吃的,买玩具,买手机,买单反,买车,买房,甚至是寻找伴侣的事情上。
这里面有一些攀比和虚荣的因素,但最主要的是忽视了自己的需求。
感谢
@sxc邀请。非常非常感谢。
为了防止邀请我的sxc老师撤销邀请,我不得不截图。
@朱峰女士,你的答案,为了防止你进行修改,我已经截图了。没错,如你问题当中所说,礼貌是不是软弱?
当然不是。
我自问是一个普通人,在知乎得到关注多,也只是因为我勤勤恳恳,一个字一个字写得多,仅此而已。
我去咕咚网之前,当过记者,做过公关,我也不是什么名校毕业,但是我深深知道,原创是品德,是节操。做记者,报道要如实,要客观,要中立,要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
我为什么要在微信群“红包体育”里面和你抬杠,为什么要质问你,想必你已经不记得了,然而我记得清清楚楚。
我不关注你的微信号,那是有非常重要的原因的。朱峰女士,你说你没做过亏心事,那么想必在你看来,未经他人许可引用、转载他人原创的内容,不算是亏心事了。
你不记得的事情,我一点一点帮你回忆起来吧。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当你加入“红包体育”的时候,我对群主说了一句话。【我很高兴,我有不删除任何聊天软件当中聊天记录的好习惯。】
这里截图当中的日期是一直就存在的。至今我的iPhone 4S也一直在用呢,不可能改掉。
你为什么和我说抱歉,你忘了?2015年3月3日你所说的,是真的都不记得了?
当时我的反应,算是很克制的了,毕竟当着“红包体育”群里这么多人的面。
为什么我过了这么久,才再次在“红包体育”群里质问你,我想你应该明白。我知道每个人做自媒体不容易,想靠着才华变现,更加不容易,当时你肯道歉,说你会改,那么我也就得过且过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改了吗?如果你改了,你就不会不经过
@式微同意,转载她的答案,而且还将她列为“第二作者”。
你的所谓声明,夹杂在你的正文内容当中,而不是正式开辟一个子栏目道歉,被诸多的信息噪声遮盖着,这就是你的诚意?
上述三张截图,是2015年6月17日早上8:43时截的。我现在还很怕诸多水军说我图片造假呢。下面两张图,是2015年3月3日晚上20:49时截的。那个时候,你的微信ID还没有“太阳表情”。
这个总不能说我作假了吧?
而你在面对我的质疑的时候,说了些什么话,你还记得吗?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截图的原因。
二次编辑加了些东西,就可以等同于你自己的原创,是吗?
事实证明我当初心一软得过且过,才是真的错误。
你说了“最初开时,格式内容混乱,但转载内容标明了作者”——我还是那句话:用了我的东西,问过我吗?
你说了“微信对于转载格式有了新要求后,我们也跟着学习,把之前来源不明的全部删除。之后再也没有出现不合规的转载“——来源不明?请看看截图,你自己说过的话,怎么就这么快忘了呢?”是从虎扑、知乎、直播吧很多来源的文章“,这还算是来源不明?
你说了“暴力行为冠以道德名义,缺又恰恰选择了一个认真做事的自媒体下手,无论是出于要稿费,还是炒作涨粉,都不会实现的”——暴力冠以道德的名义?我质问你,就是暴力,你不告而拿,拿了我的答案,也拿了知乎上别人的答案,这种偷窃行为,就是道德的?
另外,请弄清楚,到底谁在炒作?我只是把原文作者式微老师带到了“体育红包”群,让她自己和你说清楚,这就是炒作?式微维护自己正当权益没有成功,自己写了篇专栏,以正视听,这叫炒作?
你说了“另外。。。您在背后诽谤我的许多聊天截图我已经给了律师。我们没做亏心事,我们礼貌但不软弱,真的,用法律途径解决,只对我们单方面有利啊。但您若真的要这样苦苦相逼,请也不吝给我一个您的地址,给您去一封律师函”。
我在背后诽谤你?请把截图放出来,让知乎用户都看看,我到底怎么诽谤你了。
你没做亏心事?没做亏心事我会质问你为什么不经过我允许转载了我的内容?
说我苦苦相逼?到底谁逼谁?“咕咚-李旸”是我在“红包体育”群里的ID,那是因为之前说过要标清楚所在的企业、媒体和姓名,所以我这样写。
我再说一次: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我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我的内容;我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式微老师的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式微老师的内容。
知乎上的回答问题,是我业余时间所为,工作忙的时候我只能下班回答问题,晚上写公众号内容,或者把知乎的答案放到我自己的公众号上去。关于足球篮球的内容,和咕咚网没有一点关系,全部是我自己的业余创作。
而你,直接找到了咕咚创始人、CEO申波先生,也就是我的最高领导,去质问我的行为是代表咕咚,还是代表个人。
我在知乎的ID和个人说明写得清清楚楚,没有和咕咚有任何的关联。你没有经过我个人的允许,转载引用我在知乎的内容,被我质疑你转载了别人的内容,居然好意思说是“法律层面的诽谤”?居然还去和我供职的企业对质?
到底是谁苦苦相逼?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把知乎用户的文字答案,变成自己的声音和话语,放到视频当中去,是吗?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未经他人许可,擅自转载、引用他人在知乎的原创答案,是吗?
最后我很想问一句:你既然深知自媒体人的成长有多么不易,为什么你还要去做“未经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其他自媒体人的内容”这样的事情?
最后,是我放出的所有截图的具体信息。
我在这里声明:我是知乎用户李暘,在知乎的每一个答案,在知乎的每一篇专栏文章,不敢保证完美无缺,逻辑严密,没有错别字,但全部是我自己的原创内容,任何人未经我许可,转载、引用、抄袭我的答案,即为侵权行为。
说一件至今想来都非常后怕的事情。
宝宝三岁时的一个周末,因为一点小事情和老公吵了一架,于是一气之下我自己带宝宝出去散心,打车去了一个比较大的公园。因为是周末,公园里到处都是人,很吵,我心情不好就带着宝宝往人少的地方溜达躲躲清净,顺着一条比较偏僻的小路一直走,走到了一片很大的垂柳的后面。这里只有一条小路,小路的左侧是一大片湖水,岸边种着很多密实高大的垂柳,把小路遮挡的严严实实,一湖之隔的地方就是公园长亭,但是隔着这么大的湖,吵闹的声音已经变得很小了;小路的右侧是一面高墙,大约两米多高,墙顶是弯曲的古风屋檐形状,大概在一米五高的地方有间隔的菱形孔洞,盘子大小,这面墙应该是公园的外墙,外面是什么地方不清楚,但是很安静。这条小路大概有约五六百米长,很偏僻,也没什么亭台楼阁的景色,所以居然没有一个人到这边来,我带着宝宝走到小路的中间位置,就停下来休息,路旁就是湖边,有很多造型各异的大石头,我坐在石头上发呆,看着宝宝在靠近墙侧的地方玩,偶尔逗逗宝宝跟他说说话,湖边有微风,树荫下也很凉爽,本来是很惬意的时光,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觉得毛骨悚然,猛一抬头,正对上围强孔洞中露出来的半张脸,一个男人,在围墙后面不怀好意的盯着我们,不知道盯了多久!我心里一咯噔,脸上还是装着不经意的甚至是居高临下的把眼神扫了过去,虽然心里不太舒服,但是毕竟隔着围墙,想着围墙那么高,他就算是坏人难道还能翻进来不成?发觉我的视线扫过,他慌乱的走开了,我听到自行车的声音,看到一小块灰色的身影像是蹬自行车的样子过去了。
又坐了一会,心里还是有些忐忑,想了想还是走出去到人多的地方吧,虽然吵闹,毕竟带着宝宝还是安全重要。于是我站起来拿着水壶想给宝宝喝点水就走,走到宝宝身边的时候,正好是面向着来路,我突然发现在小路后面,就是我们刚刚走过来的地方,距离我们大概二三十米的位置,一棵高大粗壮的垂柳后面,躲着一个男人,而且很明显在观察我们。我坐在大石头上时一点也没有看到或者听到任何声音,因为我突然起身到宝宝身边给他喝水,视线改变了,他躲的粹不及防,所以我看到了他。瞬间我浑身冷汗,他太明显不像个好人了,看到我起身马上就躲,但是能感觉到投射过来的隐约的视线,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刚才围墙外的那个人,因为这个人的上衣也是灰色的,又或者是那个人的同伙?我心里害怕极了,我带着那么小的宝宝,在一条没有人烟可能呼救都不会有人听到的偏僻小路里,旁边还有一个那么大的湖,无论这人对我还是对宝宝心生歹意,我估计都没有胜算,怎么办呢?心慌的不行,腿也软了站不住,我只好又坐回了刚刚才离开的大石头上,看着尤自玩着地上小草的宝宝,他一点也不知道危险在靠近,我不能坐以待毙,我要保护他!
我装作根本没有发现那个人的样子,继续跟宝宝说话,声音大了一点:“宝宝,你猜爸爸要多久才能找到我们呀?下次不和他玩捉迷藏了,真是太笨了对不对?”一边说着,一边把手机铃声调了出来,手机铃声响起,我大声的假装接电话:“喂?哈哈哈哈你到哪里了?对呀对呀,我们就在围墙边的这条小路里,你还真能找到啊挺厉害的呀!真的啊你都进来了吗?从哪边进来的呀我没看到你哎?”一边说着,我一边伸长脖子东张西望的装作在找人,就这样我看到那个人迅速的从藏身的大柳树里走了出来,几乎是健步如飞一样顺着小路调头就往回走,没有了垂柳的遮挡,我看到他手里还抱着一个红色的超大的袋子,鼓鼓囊囊的,居然一点也不影响他几乎小跑一般的走路速度。
看到坏人离开,我迅速带着宝宝往相反的方向朝外走,还不停的继续大声说着“爸爸找到我们啦,走啦走啦我们去迎迎爸爸去”,也不知是在安慰宝宝还是在安慰自己。不过几分钟,我们就走到了人群当中,即使烈日当头,即使人群环绕,我依然忍不住不停的颤抖,又后悔又后怕,就为了跟老公一点小小的纷争,我将宝宝置于危险当中了,万一这个人的胆子再大一点,行动再迅速一点,把我推进湖里,改头换面带走宝宝……我真的不敢再想下去,差一点、差一点就造成了追悔莫及的伤害!
分享这个故事,是想要告诉有缘看到的宝妈们,即便光天化日,即便人流如织,坏人们也依然躲在某一个小角落里寻找着任何一点小小的机会,所以一定一定不要轻松大意,毕竟我们做了妈妈,那么孩子的安全就高于一切!
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过程,谁也不是一生都没有犯过错误,我也已经深刻的反省过自己,不想再被不相干的人大肆批评,所以喷子们请绕道,不文明语言会举报!
别的都不想说,只想说说EDG对阵ROX这4盘ClearLove的表现。
声明:以下所有想法,都是在看比赛当时想到的(有的会多一次Replay的验证机会,如当时有不有视野,有不有召唤师技能),当然作为旁观者,不会有心态压力;不在场上,也没有操作压力。但除此之外,我并不觉得有任何吹毛求疵的地方。不同意见,以理服人,喷子一律拉黑。
第一场
7:30下路越塔:
28:40上路兰博被抓:
可以与第四场的厂长做对比。
结果是:
同样一次支援遭遇战,场上存活人数是5:4,结果3换0,丢大龙。团队的配合与沟通,有天壤之别。
第二场
4:24一波gank打出龙王双招,接下来:
7:30下路塔前防守战:
17:57烬W定住女警,接着开R留人
19:15决定胜负的一场遭遇战:
游戏结束。
第三场
8:35第一次gank死剑姬:
10:35第二次gank死剑姬:
赢了
第四场
8:39下路第一波gank:
我真的不明白,这是S系列赛!每个人都恨不得打出120%的效果,你却在留技能?
9:22下路第二波gank:
亮剑精神,是明知不敌,也要毅然战斗,在进攻中寻求一丝胜机。
而厂长精神,大概是明明可以打,也要扭头就跑,主动露出后背,创造劣势。
与其说是操作问题,不如说气势上就先输了。
又或者ClearLove的机器出了bug,只有在面朝泉水的时候才能用闪现?
22:42中路一塔团:
对的,你们没有猜错。
然而即使这么努力,也还是比对面少刷了30个刀。
求Scout此刻内心阴影面积。
28:27中路高地团:
即使跟烬换了闪现,亏不亏?如果这时兰博交大隔离对面后排,瞬间5V1,就算打不死奥拉夫,能不能逼退他们?
只要稍微注意就知道,他整场都没出现在敌人后面过。
31:44最后一路高地团:
如果读者们中有从S3玩过来的老玩家,就应该知道豹女中单,以及在比赛里选手们是怎么提升Q命中率的?
很简单,找没视野的角度——因为哪怕多0.5s反应时间,也足够一个职业选手放出位移技能。
换言之,充分利用信息并快速反应,是职业选手的基本素养。
而这个在视野里的大,前后有2~3s,只要厂长反应过来,其他人肯定跟得上,就有可能打出一线绝处逢生的希望:
事实证明,是我想多了,一个人怎么可能在同一次比赛中,突然改变?
为了看EDG的比赛,起了个大清早,还提前准备了早餐。但越看越失望,越看越气愤,不是实力差距多么大,而是本来有那么多机会可以赢,更无奈的是——有的人根本就不想赢。
多年的大赛经验,长时间的刻苦训练——任何客观缺点(操作、沟通……),都应该在这两点里被克服。如果还是这种结果,只能说明是个人的深层心态,甚至是天赋的原因——而且越是说努力,就越证明这一点。
梦想不一定要实现,如果真的已尽力,又何必再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