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评价也许矿坛的这篇文章可以给您一些启发或者提示:
俺读书少,初中文化, 大家都知道。
声音冷暖,什么叫冷什么叫暖俺也不清楚。 也许有些作者能够把听音主观感受和人类进化中形成的趋利避害的本能联系起来。 在有些书中会提到 3000 Hz 左右的频率和一些紧急情况例如配偶的惊叫、婴儿啼哭或者天敌的特征声音频率接近, 所以人听到这些频段的声音会引起应激反应(交感神经兴奋),说白了就是紧张。 而压制这些频率就会让人放松,可以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当然这可以实验, 您可以弄个心电监护仪(现在都很便宜了), 让实验对象听不同频率的声音做不同的实验。
俺自己的感受就是 3000 HZ 左右压到 ISO226 以下 3dB 就会觉得 “舒服”或者说“有胆味”。
参看:
“高音甜,中音准,低音沉”这些都是上世纪80年代香港传入的一些说法,和“原子粒、大水塘以及火牛”一样下里巴人,初中生都懂的一些词汇。也就是那时候陈某光和台湾的大师们撅起了。 当然还有“赵某丽”等大陆的大师。
大陆的《电子报》因为保险王一案失血甚多, 也开始屈服于现实。枪文和反驳经常同时见诸版面。 NE5532 也就是那时候开始称皇。TDA2030, STK439, 傻瓜电路, 东芝管,三肯管,LD-MOSFET,伺服电源等等等在那之后也陆续粉墨登场 (参看那个时代的电子报、无线电、电子世界、实用电子文摘、无线电与电视甚至参考消息的中缝)。 PMPO 上万瓦的狮龙音响和四通打字机是那时候经常看到的广告。再往后铜版纸印刷的音响杂志涌进国门, 再也不可阻挡了。
也就是那时候, 英国的某个评测曾经爆出一个中国产的超市白菜级的 CD机在盲听中让大师们失蹄。
从那以后, 俺就不太相信大师了。
俺读书少, 文化程度低,但是俺有自知之明。 有些网友想给俺扣个 “大师” 的帽子, 俺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这是 “捧杀”。
说回 “高音甜,中音准,低音沉”, 如果参照
“高音甜”应该能对应 “圆润”, 或者对应 THD 的测量值低于参照或者人类的阈值 0.3% THD。
“中音准”应该能对应 “清晰”, 或者对应语音频段或者歌声频段的平坦度(起伏不大于某个业界公认的统计值), 比如 2~3dB.
"低音沉" 也许应该能对应 “丰满”,或者对应乐器或者歌声的中低频段正向偏离 ISO226 的程度.
一直到今天, 老一辈烧友记忆犹新的可能还是 80年代才开始听到的 “嘭嘭声”(从声宝777 Boombox 开始)。
那时候, 没有谁留恋磁带机。 因为大家都知道 RIAA 电路, 大家都讨厌定期换皮带, 调方位角。
当然, 随着人类的艾宾浩斯(H.Ebbinghaus)长期记忆曲线或者说遗忘曲线产生作用,现在张口闭口jitter jitter 的大湿们一方面大吹特吹黑胶(罔顾马达的抖动啊!),另一方面大吹特吹飞秒时钟(罔顾人类心电图的秒级抖动啊)。
“声音冷暖,高音甜,中音准,低音沉” 说白了都是主观体验或者说 OPINION (观点)。
加拿大的科学家 Floyd Toole 写了书也放了视频:
大家不妨一看。
俺一个初中生的胡言乱语, 您别太当真。
当然, 欢迎有机会来踩俺的专栏:
能称师的, 应该是这些书里面的作者
Hearing: Anatomy, Physiology, and Disorders of the Auditory System, Aage R Møller
Sound Reproduction: The Acoustics and Psychoacoustics of Loudspeakers and Rooms, Floyd E. Toole
Psychoacoustics: Facts and Models, Ing. Hugo Fastl, Ing. Eberhard Zwicker
Acoustics and psychoacoustics ,Angus, James A. S., Howard, David Martin
Studies in Musical Acoustics and Psychoacoustics, Albrecht Schneider
Auditory Signal Processing: Physiology, Psychoacoustics, and Models,
Daniel Pressnitzer, Alain de Cheveigne
Auditory System: Physiology (CNS) Behavioral Studies Psychoacou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