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关汉卿写窦娥冤,统治阶级怎么没立刻杀了他?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zhen-ning-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统治阶级觉得没毛病,都是我想要的。

元曲,尤其是元杂剧,其文本上最独特的特征就是受众和传播形式的不同。此前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汉赋唐诗宋词,其受众都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男性为主体),但到了宋元时期,文学的受众开始从读者变成观众和听众(女性受众增加),传播途径从书桌转向舞台。“文学的对象更多地从案头的读者转向勾栏瓦舍里的听众和观众。文学的传媒不仅是写在纸上或刻印在纸上的读物,还包括了说唱扮演的艺术形式。”[1] 受众和传播途径的变化势必会导致作家创作过程的变化,即使同样是叙事文本,杂剧相比之前的唐传奇和之后的明清小说,在人物和情节设定、语言风格都要满足新的受众群体和新的传播途径的需要。

那么元杂剧的受众是哪些人群呢?古人云:诗庄词媚曲俚俗。廖奔先生在《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2]中认为当时的杂剧演出很普遍,已成为人们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元朝的杂剧就如同当代的电影一般,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喜闻乐见的。当代的电影、编剧、导演要获得成功必须考虑哪些人群的需求,元代的杂剧家们也要考虑。当代的一部电影要获得好票房,就必须首先迎合占观众中绝大多数的平民的口味,其次要获得好口碑就必须满足眼界较高的文化人的要求,最后要顺利上映则不能违背政府部门的审查制度。张艺谋们在今天面对的三类受众,关汉卿们在八百年前同样如此。因此元杂剧的受众可分为民众、士人和官府。民众要求什么呢?一是好懂,二是好看。所以《窦娥冤》的主体情节是谋杀与神迹,语言俗白易懂,情感表达直截夸张。相比于《西厢记》,《窦娥冤》全剧几乎没有最体现艺术功力的环境描写。其次士人的追求,一是有文采,二是有深度。最后,想让这部戏安全地演出,不会给自己和演员带来麻烦,就不能踩到元王朝的底线。古往今来,政府对文艺作品的要求就只有一个词:主旋律。你可以揭露黑暗,但你不能质疑皇权。《窦娥冤》能古今中外广受好评,满足了三个受众群是很重要的原因。

有关《窦娥冤》的语言和艺术手法的研究汗牛充栋,此处不赘言,本文重点谈谈如何满足民众和政府。

窦娥的人物设定是寡妇有什么讲究?为何含冤百姓总会碰到昏官?作为一部苦情戏,如何最大程度地激发观众对角色同情是编剧的主要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点,关汉卿赋予了窦娥传统社会的一切好品质,再剥夺了她一个弱女子在当时所能获得的一切帮助(同时也是观众所能想到的所有办法)。窦娥的好品质主要表现为孝顺和贞烈。首先“生得可喜,长得可爱”,纵使守寡也对婆婆孝顺到极点;婆婆要收留张驴儿父子,纵使内心一百个不愿意也只能遵从;为了不让婆婆受皮肉之苦认下了谋杀罪;临死前还在顾虑婆婆的感受恳求刽子手走后街;冤案平反后要求父亲代为赡养婆婆。仅仅这几幕在古代就已经能赚得所有女性观众的眼泪了,而她严格自觉遵守三从四德即使年少守寡也不肯改嫁,在衙门里被打昏过去三次依旧不肯认莫须有的罪,临终的誓言带有强烈的执念,这些则很能博得男性观众尤其是士人阶层的好感。有了古代社会女子的所有好品质后,作者再将她打入彻底的孤立无援,让她(同时也是观众和读者)得不到(想不出)任何帮助。设想一下如果今天一个18岁的女高中生被诬陷偷钱即将被开除,她会寻求哪些人的帮助来证明清白?归结起来也就家人、朋友、法院。窦娥想洗脱罪名所能依靠的对象也无外乎这三类。但作者却将她设定为三岁亡母、七岁失父、十八岁丧夫、婚后无子的角色,古代女子的“三从”她一“从”都没有,唯一法律上的亲人蔡婆婆却又因胆小不敢说出真相,使窦娥失去了“亲”的帮助。跟男子不同,古代女子几乎没有社交圈,窦娥天生地就没有“友”的帮助,不会有红拂女或梁山好汉为了她来劫法场。面对张驴儿的逼婚,窦娥情愿见官也不愿改嫁,因为当时她还指望官老爷能“明如镜,清似水”[3],如果这时候真遇上青天那故事就结束了,所以桃杌太守必须被设定成昏官才能让窦娥失去“官”的帮助。无亲、无友、无好官已经让窦娥陷入了绝境,但是否就能把冤推到极致引发所有人最大的同情呢?关汉卿认为这还不够,于是他继续打击窦娥的精神寄托——天地神明。课本节选的段落中窦娥对天地的埋怨和控诉的唱词历来被看作是对“是非颠倒、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乃至最高统治者”的揭示[4]。其实从全剧看,窦娥共有四次埋怨天地[5]。如果这种抱怨声直接感天动地,天降惊雷把恶霸和昏官劈死,那么故事也终结了。关汉卿不仅没让天地听到,反而把情节设计成每次窦娥埋怨天地,她的悲剧就会推进一层。第一折窦娥悲叹自己命运坎坷“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不久婆婆就把张驴儿带家里来了;第二折窦娥遭到拷打大喊“天那,怎么的覆盆不照太阳晖”,刚唱完太守就准备拷问婆婆,无奈窦娥只能“招认”。情节如此设计,方可让古代平民百姓最后的一丝希望——天的帮助——断个干净,才能让窦娥和观众一起陷入彻底的孤立无援,进而让这股冤最大化,使高潮部分三桩誓愿的应验成为众望所归。情节的推进合情合理,情感的发展自然流畅,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花这些心思可不仅是为了不识字的农夫村妇们,也是为了获得士人阶层的认可。

《窦娥冤》无疑是一部“列之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作品,但其悲剧性绝不只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那么简单,而是表现个人与群体对抗时的无力。当个人的力量已经到了极限,要有转机就必须有更强大的外力介入,此时七岁时卖掉窦娥的窦天章就登场了。窦天章作为窦娥的生父,由他来为女儿洗清冤屈代表“亲”的帮助的回归。窦天章之所以会来平反,是因为窦娥的冤屈成功地感天动地,让三桩誓愿应验,并且魂魄托梦向父亲申冤。这些超自然现象的发生代表着“天”的帮助的回归。但仅仅父亲归来时不够的,要能够拨乱反正必须有旧案重开的权力。因此关汉卿设定窦天章一举及第,加封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的官职,此次来到淮南是为了“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污吏”,具有先斩后奏的权力,他自己都为如今的“威权万里”而喜。钦差平反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代表着官民的和解,对窦娥来说则代表着“官”的帮助的回归。他的钦差身份和“势剑金牌”都是皇帝赐予的,钦差代表皇帝惩恶扬善不正是元朝政府最爱看到的主旋律剧情吗?恶霸与昏官可以有,但好官和好皇帝更不可少。往前追述有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往后搜寻有《水浒传》的“替天行道”,无不是如此。

细分剧中的人物形象和关系,窦娥是完美无缺的至善形象;张驴儿是流氓无赖的至恶形象;蔡婆婆、桃杌太守和天地对窦娥的死各负有不同程度的责任,是为助恶形象;而窦天章虽是窦娥一切悲剧的起点,但因其承担平反任务而成为助善形象。他在整出戏中除了被迫卖女儿外(在古人的价值观中卖女儿恐怕也不是什么罪恶的行为)做的一切事都是正义的、正确的,从他口中说出的“要你三从四德”、“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方显王家法不使民冤”等唱白都是元政府最需要传扬的、有利于社会和谐的价值观。如此看来,《窦娥冤》的主题能简单粗暴地归纳为“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神权的代表性作品”[6]吗?关汉卿是在“针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昏昧不明的王法”[7]吗?



[1]袁行霈:《关于文学史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2]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9


[3] 见第二折中窦娥【牧羊关】唱词


[4] 翁敏华 《关汉卿戏曲选评》P11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12


[5] 分别是第一折【仙侣点绛唇】第二折【采茶歌】【黄钟尾】和第三折【正宫端正好】【滚绣球】


[6] 杨健 《戏剧》2008年第3期


[7] 《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P173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8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有人在基本调查都不做的情况下,就断定“与西方古典音乐相比,中国民国之前只有戏曲而没有音乐”? 
  关汉卿写窦娥冤,统治阶级怎么没立刻杀了他? 
  关汉卿写窦娥冤,统治阶级怎么没立刻杀了他? 
  关汉卿写窦娥冤,统治阶级怎么没立刻杀了他? 
  为什么关汉卿被称作做东方莎士比亚,而莎士比亚却不能称作西方关汉卿? 
  很多人在争黄梅戏到底是湖北的还是安徽的,黄梅戏应该算哪个省的? 
  元杂剧中有哪些是成书三大名著里没有的内容? 
  关汉卿写窦娥冤,统治阶级怎么没立刻杀了他? 
  关汉卿写窦娥冤,统治阶级怎么没立刻杀了他? 
  关汉卿写窦娥冤,统治阶级怎么没立刻杀了他? 

前一个讨论
东京喰种为什么会被禁播?
下一个讨论
如何用市场化象牙交易来遏制非法盗猎?





© 2024-11-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