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投资经理真的是天纵奇才,为什么不一脚蹬开其它投资者,自己发横财?
这种「抬杠」,的确有一定道理,从法律和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自己当股神和管理别人的钱相比,前者的确在一些方面存在优势。
一方面,自己管理自己的资产,不必受资产构成比例的限制。
根据证监会《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一只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其市值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百分之十。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哪怕基金经理再喜欢喝茅台、再看好白马行业大龙头,这只基金中茅台股票占比也不能超过 10%,法律禁止基金经理随随便便梭哈。
另外,法律对于持仓的资产种类还有规定,上述《管理办法》还说了,基金名称显示投资方向的,应当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非现金基金资产属于投资方向确定的内容。也就是说,选择了股票型基金这条路,哪怕市场一片愁云惨雾,也要含泪坚持不能怂,不能说走就走另起炉灶投资其他资产,不能挂着股票型基金的羊头,卖货币市场基金狗肉。
相比之下,个人管理自己的资产,路子就可以更「野」了,可以看准了特定行业的机会,选择少数几只个股果断 all in,也可以望见势头不对,立刻调转方向,投资避险资产。
另一方面,个人投资者个人不受绩效考核的约束,一旦认准了,可以不计代价地坚持长期主义、耐得住寂寞。
市场中,总会存在短视、冲动的声音,今天小甜甜,明天牛夫人,「iKun 永相随」和「菜狗」之间的切换总是那么突然。相比之下,完全听从自己的声音,对基金经理而言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既然如此,为什么基金经理还愿意给别人打工呢?其实,依托大机构,相较于当散户或者搞小型私募而言,也有三大明显优势。
首先,基金经理的身份,带来的是规模化的力量。
20% 的投资收益(已经相当于巴菲特水平),和 1.5% 的管理费(实际分到个人名下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哪个更香?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先明确一个前提:基数是多少。
前些日子,有个《2021胡润财富自由门槛》,号称在北上广实现财富自由需要 1900 万资产,哪怕达到了这个标准、实现了财富自由,有这笔闲钱用于投资,在公募基金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发行规模面前,都是九牛一毛。当资金体量足够大的时候,通过管理费和业绩奖来「喝汤」,可能比用自己的钱「吃肉」还要香。
其次,基金经理并非单打独斗,背后还有体系化的支持。
为了避免被个股波动和极端黑天鹅事件逼上天台,哪怕是个人投资者,也需要构建资产池,合理配置风险和收益。
构建资产池并非易事,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方面需要熟悉个股的基本面,看行研报告、拆解财务数据、分析商业模式,很多时候,还要去实地调研,跟管理层对话,才能真正摸清一个企业的情况;另一方面,还要看特定个股和其它资产之间的关系,看看他们之间的风险是否存在关联,到底是在分散风险,还是容易同向波动,增加了整体风险。
这样繁杂的调研分析工作,对于个人而言的确过于沉重。在信息储备全面落后的情况下,个人想要依赖「直觉」和「眼光」战胜市场,存在相当程度的偶然性,有太多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幸存者偏差。
第三,基金经理的自我成就的途径也更加多样,不同类型的、各具优势的基金经理,只要和脾气相投的投资者看对眼了,就有机会施展才华、获得社会认可。
基金经理的风格各异,有的擅长进攻,有的追求稳健,有的追逐白马,有的看中成长。对于个人投资而言,收益率往往就是一切,但对机构中的基金经理而言,不同的投资理念都有可能获得发光的机会。在这一大背景下,基金经理选择当「打工人」,并非因为缺乏信心,恰恰是因为知道在哪里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自我实现。
如果你不希望在追逐热点中迷失自我,不贪求短期内实现翻倍,更看重穿越牛熊周期的持续成长,可以关注一下朱少醒、董承非等基金行业「常青树」的投资理念:持股集中度较低、不在热门行业抱团、重视公司与行业本身的成长性。
这一理念,虽然在人人贪婪的 2020 年有些「不合时宜」,但朱少醒经理能在经受住两轮股灾后,依然能够实现「十年十倍」的辉煌业绩,董承非经理在十余年 A 股沉浮中,维持一贯的回撤控制能力,斩获十座金牛奖,依然证明了长期主义的魅力。
如果想要全面了解不同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和能力侧重,又不希望迷失在网络上零散、碎片化的信息之中,在这里也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供尝试:打开支付宝 App,搜索「金牌经理」,或者直接在应用首页,进入基金板块,选择「金牌经理」,就能看到平台优中选优的经理名录。
为了找到跟自己三观相符、气场协调基金经理,大家也可以通过页面的右上角筛选标签来进行排序,根据管理基金规模、业绩表现、从业时间等维度进行查询。
对我自己而言,经历过 2015 年的股灾,还记得当年的经管学院的班级群聊名称都给改成了「天台面馆」,因而更加关注从业年限,看重经历过牛熊、扛得住市场波动、常常思危思变的基金行业老兵。
当然,人和人的风险偏好不能一概而论,过往业绩也不能代表未来表现,这篇回答,也不构成对任何个人、基金的推荐,还是需要自己运用理性找到方向。不妨通过支付宝搜索「金牌经理」,了解基金经理的真实经历,听听他们的投资理念,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伙伴。
这还用问吗,管别人的钱,用别人的钱生钱,你赚是无风险收益。你管个100亿基金,一年稳稳到手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你用自己的一千万去投资,亏了算谁的?
而且,你以为基金经理就不用买房还房贷的吗?1000万是说拿就拿的?
投资圈游行这样一句话:富人买债券,中产买股票,穷人买期货。
为啥说穷人买期货呢,因为期货自带10倍杠杆,相当于无利息融资,已经够刺激了吧。
但是如果有一种投资杠杆无数倍,亏了算你的,赢了算我的,是不是更刺激?
这就是管人家的钱。
塔勒布有本书,叫《非对称风险》,里面就说了,银行没事儿的时候,他大把赚钱;银行出事儿的时候,他说这事儿要怪"黑天鹅"。
08年次贷危机时,临危授命的花旗银行董事长罗伯特·鲁宾就不承认他把风险转嫁给了普通纳税人,比如,西班牙语女教师、公立学校的文员、罐头厂的主管、素食营养顾问和地方助理检察官的秘书等等,而事实上确实是这些人替罗伯特·鲁宾承担了本应由他承担的风险和损失。
而《非对称风险》中还提到,古巴比伦王颁布的,刻在黑色的玄武岩上,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的《汉谟拉比法典》至今广为人知的一条法令是这样的:
"如果建筑师建造的房子倒塌了,并导致房屋主人死亡,那么建造房子的建筑师应该被处死"。
但是大家都知道,基金经理可以不用为他的亏损负责。
因此书中给广大韭菜提出了一条振聋发聩的建议:
但是反过来,如果让我们来选择一项职业,自然就是要优先选择不用自己为自己错误买单的职业。
这些职业就是“非对称风险”职业。金融行业当中有很多岗位都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对于金融行业趋之若鹜。
08年金融危机,很多金融公司高管却靠着金色降落伞不但安全降落,还拿走了几千万甚至上亿的纳税人的钱作为补偿金。
其实,凡是非对称风险的行业或岗位,普遍都有着“传销”特性。传销特性的工作,并不代表这类工作就真的是传销,而是不管你的客户是赚还是亏,你都稳赚不赔,有内味儿。
就好像基金一般是2%的管理费加20%的carry,2%的管理费让你即便是在亏钱行情中仍然能够持续不断的享受到小高潮,加上偶尔来一次让你carry全场的大高潮,做这种工作真是高潮一波接着一波,感觉生命实现了大和谐。
所以真正牛逼的,还是别人家的孩子,在用别人(你)的钱买债券,用别人(你)的钱买股票,用别人(你)的钱买期货。
说白了,就是不停地赌,拿着人家的钱当子弹一直扫,就算你是人体描边大师,也总有一天能让你扫中的。
然后你就有了可以吹一辈子的一战封神的案例。
没有枪,没有炮,韭菜给我们造!
因此,在这类行业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你得一直留在赌桌上,每把都可以下注,等到大风一起,就跟着上天就行。
而想要一直留在赌桌上,最好的方式,自然是拿着别人的钱去赌。遇到行情不好了也不用怕,只需要钝刀割肉,不要轻易梭哈,慢慢亏,反正有管理费怕啥。
为了客户不赎回,咱不妨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如果套,就请让你的投资人深套,钝刀割肉最怕净值做在1附近,投资人一看不好玩,就会告诉你,把球还给他,他要回家了。
只需要步子再快一些,办法再多一点,让基金快速亏到清盘线附近你就安全了。
曾经某知名期货公司老总在酒桌上轻描淡写地告诉我,客户在他手上直接亏掉我资金,至少有10个亿。
没错,浪费子弹不一定能喂出神枪手,但神枪手肯定都是子弹喂出来的。
90年代美国长期资产管理公司破产后,把整条华尔街都拖下水,大部分合伙人都离开公司,创办自己的对冲基金或金融机构。
与长期资管的破产同样糟糕的是,大部分合伙人只是将公司破产看成就像做错一笔交易一样,他们很快就准备去创办另一家公司。
当然,等你通过管别人的钱赚了特别多的钱的时候,比方说已经有几十亿、上百亿美金的时候,你也可能会对管别人的钱失去了兴趣,正所谓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
比方说索罗斯,2012年的时候就把量子对冲基金SFM(SorosFund Management)变更为单一家族办公室,主要用来管理他那250亿美元的家族资产。
另一个这么做的是约翰.保尔森,是电影《大空头》的原型之一,在次贷危机中因为大量做空CDO而名声大噪,江湖人称“华尔街空神”。
然而在次贷危机后,他却光环不再,仅在2011年和2012年亏的钱,就比他这辈子给投资人赚的钱加起来还多。
而自从次贷危机封神以后,保尔森跌倒一次比一次狠,而且都是脸朝地的那种,连特朗普都在他那亏了100多万美金。
保尔森的基金就这样一直亏,直到把自己亏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之一,身价超百亿。
于是在2019年保尔森也说我不玩了,我也要学索罗斯,成立自己的家族办公室,打理自己的百亿美元资产,我这么厉害,为什么要帮你们管钱?帮你们管钱虽然可能很有趣,但是——
有钱人的生活,往往就是 这么朴实无华 且枯燥。
同样具有非对称性风险的工作还有卖方研究,和算命。
很多刚入门的愣头青研究员就像是刚开始追女生的直男一样,说什么观点都单刀直入大胆直白。
但是时间长了,被打脸多了,他们在微信群里群发观点的时候,语气也变得像渣男一样,逐渐变得暧昧起来:
“今天大盘继续震荡,明天较大概率会上升,但也可能会下跌,建议投资者继续控制仓位,以观其变,等待买入时机,如果能在合适的买点果断买入,相信会获得不错的收益。但如果市场情绪不高,多方势能衰竭,则买入会存在较大风险。”
说得太棒了,但好像什么也没说。
而研究员因为不直接管钱,口爆起来就更加没有心里负担了,观点对错不重要,关键是要不要脸。
而且你越不要脸,越能吸粉,越吸粉,公司就越不可能开掉你,毕竟公司一时半伙儿也很难再找这么一个不要脸的。
如果猜错了,写的那些陈词滥调本来就没什么人看,自然也没人会记得了。
如果猜对了,嘿嘿,那研究员简直就要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了!
上市公司老板跟小姨子跑了
研究员:正如我们所料!
养猪上市公司猪被饿死
研究员:正如我们所料!
土耳其击落俄战机
研究员:正如我们所料!
尤记得当年长江证券的桃子姐,在牛尾巴上喊出的那句震古烁今的研报标题:《侠之大者,为国接盘》。
不知道当年听信了这一声集结号的股民朋友们,现在坟头草有几米了。
甚至还有美女研究员开始做起了直播,感觉是进了KTV即视感。
“尊敬的客人您好,我是58号技师,很高兴为您服务,我来自XX证券,我会唱,跳,RAP,篮球”
和研究员们一起做爱做的事。
幸好监管部门及时出手,才制止了这样一股歪风邪气,为资本市场正本清源,一系列重拳出击获得了市场和股民们的一致好评。
如今,只剩下李大校还在网红道路上越走越远,大校已经成了英大证券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最近英大证券借壳成功,我觉得李大校应该能撑起英大的一半市值,毕竟没有李大校,根本就没人知道英大证券。
反正在熊市里面你怎么说都会被骂,而在牛市里,一直唱多你会成为股神,而看空也会被视为市场里难得的理性的声音,总之怎么说都对。
因此这种工作,跟娱乐业差不多,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都说做研究很专业,每天要用各种行业和财务分析的模型,这点就跟算命殊途同归了。
算命也用很多模型,什么四柱八卦紫薇斗数九宫飞星,高阶的还有什么梅花易数,奇门遁甲、太乙神数等等。
我曾经认真请教我的一个神棍朋友,怎么算命才能让别人觉得你算得准。
他说算命这东西,就是三分模型,七分经验,听上去像老中医一样,专治各种不服。
他说这个算命啊,跟给人做职业规划差不多,就像你看到一个畏畏缩缩的人,肯定做不了忽悠和给人洗脑的工作,那么像这种人命中肯定就不可能有什么“财运”的。
我上财有个直系大师兄,叫黄燕铭,挺有名,是国泰君安研究所的所长。他有个著名的股价哲学理论,就是“股价心动论”——股票其实不是价格在动,而是人们的心在动。他说投资就是禅定,股票价格就像是你“心里的花”,树上的花没开,人们心里的花开了,股价就涨;等到树上的花终于开了,可是人们心里的花却在谢,股价就跌。显而易见,股票价格不是跟着树上的花走的,是根据人心里的花走。股票价格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人们内心世界的反映。正所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无塞无碍”。
确实很有道理。毕竟老韭菜都知道炒股本来就是炒心里预期,就算炒了半天发现树上开的是朵假花,也丝毫不影响大家把这朵花作为赌博的标的。
我当然是非常喜欢这个理论的,年轻的时候每次有美女问我怎么炒股的时候,我就用这个理论去忽悠她,屡试不爽,她们都觉得我很有水平,然后我顺势一个就坡下驴:我心里的花开了,你愿意做我的心动女生吗?
但是呢,你说这个理论对炒股赚钱,确实没有什么卵用。炒股是一门寻找接盘侠的艺术,你心里的花就开了,但是万一人家心里的花早就谢了呢。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投资如棋,全靠运气。
像投资银行一样,管杀不管埋才是最吼滴,而对于基金经理来说,要做的很简单,牌不好,就fold呗,然后静静地等待——
《等一下个牛市》
等下一个牛市 去把上次割肉的股票买回来好吗
有些积雪会自己融化
国家队的入市是我豁达的天堂
等下一个牛市 把熊市里我输的钱还我好吗
我喜欢我飞舞的K线
和熊市里还是盼涨的眼光
公众号:周大爷说
知乎专栏:
谢邀。
首先明确两点:
这两点是相互抵消的两个力量。更在乎获得超额收益的人,就更偏好于管的钱少一点,跟客户的合同签的灵活一点,极端就是自己管自己的钱,收入主要靠奖励费(超额收益分成)。更关心收益的持续性的人,就更倾向于多管一点钱,膨胀资产管理规模,收入主要靠管理费。
两种人各有千秋,那么第二种以扩大资产管理规模为目标的人的好处是什么呢?至少有三点:
关于最后这点我再展开说:
基金表现不及预期之后,投资者实际的撤资并没有理论上的那么多,这种迟钝的反应在股权类基金中尤其明显(Goldstein et al. 2017 )。这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是基金表现的随机性,投资者并没有办法准确地分辨出当期的基金表现是基金经理的水平不够还是单纯的运气因素,因而表现迟钝。
基金的存活时间长了之后,很容易积累一部分粘性用户,这类投资者对资金的表现非常的不敏感,把钱投到基金后很不愿意撤资(Christoffersen and Xu 2017)。这是因为对于(非专业)投资者来说,寻找一个新的或者更好的基金的搜索成本太大了,很多时候他们宁愿按习惯办事。
所以,基金要留住投资者的关键不是要获得多高的收益,而是要避免出现连续的或者是极端的糟糕表现。这个管理目标比获得稳定的高收益这个目标简单(靠谱)多了。
综上所述,对于很多不以超额收益为目标的基金管理者投资总监,管理费才是(主要)收入来源,而替别人管理资产是非常划算又有效率的扩大管理规模进而增加管理费的手段。
参考文献:
作为私募基金经理我来回答一下:
1.500万并不是一个大数目,我的目标是让私募基金成长为10亿规模。自己的资金太有限了,巴菲特起步也需要动用外部资源。
2.除了利益,我需要江湖名声。说白了就是可以验证的基金排名,自己默默的做多没意思,做好了也没人认可你。
3.我把自己的资金也放在我的私募里,同时管理自己和别人的钱,并不冲突。
还选个毛
几个老头,谁能活到11月谁自动当选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禁售不是关键,
那个年代,国内照样有fc或者“小霸王学习机”,
fc之后,世嘉、土星、ps1啥的市场上也都是有的。
先不说主机的价格,卡带的价格是真的贵,
比如fc上的热血系列卡带,90年代各位,200多块钱什么概念?
那时候大家都是像借书一样到处借卡带玩,
一个朋友有一个可以反复烧录的世嘉卡带,给我羡慕了好久。
大多数家庭,有个fc就不错了,
有个世嘉?那就很不错了,
有土星和ps?那你牛逼大了,你家可能变身成为远近闻名的娱乐社交场所了。
当时的电脑室(还没有网吧呢),大概3-4块一小时,
而玩土星和ps的地方,要10块钱一小时,大家感受下。
从家长角度,大多数家长对于花不少钱买个游戏机是比较抵触的,
但要是买一台“电脑”,打着学习的旗号忽悠下,是有戏的,
2000年开始,电脑硬件价格下降速度很快,慢慢就普及了。
再加上光驱的普及,以及盗版业的发达,游戏成本急剧下降。
现在人感受不深,但是经历过软盘的人……
电脑为啥从c盘开始?因为a和b是3.5寸和5.25寸软驱啊。
3.5存盘的空间是1.44mb,嗯,就这已经比5.25寸大了,放到现在那就是连个word文件都不够装。
但是光驱的普及,一下子把存储空间提高到了500mb的量级,
对应到现在就好比,通用的u盘变成了2-3tb起步,啥概念?
此外,电脑游戏联机对战的体验比主机游戏好太多了,
那个年代流行的c&c、红警、星际、帝国、cs、三角洲、quake等,主机上没有能相提并论的体验啊。
再往后,网络时代来临,各种网游(石器时代、传奇啥的)出现了,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分支了。
总结下来,就是三个原因:
1、穷
2、pc时代的崛起
3、pc游戏的联机体验更好
巴黎场完整版视频:
http://www. bilibili.com/video/av14 307530
(直接从知乎看只能看前段)
会翻墙的话有Youtube完整版:
------------------------------------去年有幸在巴黎看了一场久石让指挥的Ghibli工作室演奏会。而那晚成了我终生难忘的一晚。
我很早之前就把武道馆的录像看了不下一百遍。学习听做家务听,因为真的太喜欢了。我最喜欢的便是演奏魔女里的小提琴。真的太好听了。在武道馆拉小提琴的大叔便成了我的最爱之一。还有呀,天空之城里吹小号的。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小号吹成这么样的。语言形容不出来。对啦还有拉龙猫的大提琴的一个小胖子,大提琴的声音的力量,低沉,有力。可惜他们三一个都没来。来的是久石让,他女儿和欧洲这边的乐团。
即使是这样,演奏会上的歌一出来,我便起鸡皮疙瘩,然后一边觉得很欣慰很幸福一遍止不住得哭。那个音乐里的世界便是最美好的了吧。这不,我打下这话眼里又有泪水了。
我买的票比较靠后,所以久石让我也没看清。可是整场都能感受到大叔的可爱。大叔会一边笑一边上台。
票一张差不多两百欧,人民币大一千多。即使这样,我仍然觉得超值。嗯。那一晚的音乐能温暖我很多年。我看过很多演唱会,Coldplay, Maroon 5, 苏打绿等等(大部分都是Mainstream). 大部分也都是那个月狂热一下,然后就没了。而久石让的Ghibli音乐会,听完的心情,听的时候的满足感,与再听的满足感,回味无穷,都是现在所有Pop不能带给我的。
那晚,大部分时间也是我和男朋友手牵手看完的。有着一生我最爱最爱的人,还有难忘至今的音乐。那个晚上,真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