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是混淆了“圈地运动”之间的区别。
实际上,在英国,圈地运动是有两次,第一次是15、16世纪为了发展呢绒业而发起的圈地运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羊吃人”,具体经过是贵族乡绅、以及有权势的人,抢夺村社公地,用来圈占牧场牟利。
这种圈地运动,确实影响了农业生产,毕竟牧场挤占了耕地。
不过这时候英国人通过开垦荒地和沼泽地,扩大了耕地面积,同时当时英国人口增长率并不高,所以能够维持普通人生存。
然后,在18-19世纪,英国还有另外一场大规模的圈地运动,这一次,是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扩张家族财富、巩固社会地位,大量购买土地,只是所有权变更,并没有破坏农业生产秩序本身。
1758-1806年,英国的大地主一共圈占了650万英亩土地,并且以空前、以及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加速了土地集中。
到了19世纪中期,大约7000人拥有了英国五分之四的地产,其中400家大贵族,占据了全国四分之一的地产。
极度的土地集中,带来了极度的贫富差距,这当然是事实,但是这些热衷于圈地扩张家业的贵族们,并没有改变农业生产秩序,依旧以土地的农业产出作为自己的主要收入来源。
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当时大贵族地主把持了英国立法机关,通过了《谷物法》,强行规定限制英国的农产品进口,维持了相对高昂的农产品价格,等于是让全国人民为他们的土地产出的谷物以及其他农产品高价买单。
这些地主在完成了这一波圈地狂潮之后,保留了一些农民作为佃户来耕种自己的土地,但也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而恰好这时候英国也进入到了工业革命,急速发展的各类型工厂,吸纳了这些廉价劳动力,而这些工厂造就了英国的出口优势,英国工业品行销世界,让英国普通人有能力购买得起大地主的农产品。
当然,即使如此,对普通人来说,《谷物法》所带来的高粮食价格依旧是一个高昂的负担,所以19世纪中期英国社会运动的核心就是《谷物法》,针对试图维持《谷物法》的顽固贵族地主,爆发了激烈的政治冲突,最终得以废除了这个不得人心的法律。
另外,想要维持长时间、而且极其严格的土地集中化,长子世袭制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严格执行长子继承的家族,才有可能维持土地家业不被分散,而冷漠的英格兰人是执行这项原则最为严格的,在古老的贵族家庭里,长支长系才有资格得到家业,分支幼宗形同乞丐的现象并不罕见,甚至还有人直接让幼子或者女儿终身不婚,以便让家业不至于分散。
在那个原始积累的阶段,英国的上层社会并不仅仅是对贫民残忍,对自家人同样不遑多让。
不过,古老办法终究只在古老的时代管用,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的时代,因为工业社会产出的财富异常庞大,新兴的资产阶级最终掌握了社会的政治权力,严格依附于土地、封闭的贵族社会最终还是整体没落了,虽有一些人依旧依靠祖辈积累的财富活跃在上层,但终究不能如同过去一样翻云覆雨。
在衰落之后,这些贵族们开始以“仁慈谦逊、乐善好施”来自我标榜,用繁文缛节来主动和新贵们进行区隔,歌颂往日那个田园牧歌的美好时代,那个时代存在吗?当然存在,但它只属于占总人口0.1%的那一部分人,至于其他人,则是他们享受这个时代而消耗的货币罢了。
一是向殖民地移民
二是羊毛、纺织品的出口,换来的金钱,购买了东欧的粮食。这也造成了东欧的再农奴化
你可以申请 但批的概率和北京购车摇号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