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各部派律藏记载,第一次结集的修多罗藏,其实有五部:
《长阿含》《中阿含》是以其经篇幅长短命名的;
《增一阿含》其内容按照法数递增,故名增一;
汉译《杂阿含》应该叫做《相应阿含》《相应阿笈摩》,现存历代异译本39种;此经被误以为是《杂阿含》应是汉代末期译经师的误译;其内容根据说法对象、说法内容的不同进行汇集,与南传《相应部》基本对应的上;民国十二年,佛教学者吕澄发表《杂阿含经刊定记》,证明《 瑜伽师地论》(摄事分)的「契经事择摄」实为《杂阿含经》主体的释论,并探索到本经是依佛说九事而编辑的体例,于是又依论义对读经文后,得二十一卷的次第,《杂阿含经》主体的分部与次第,终于明白的显现出来。之后,印顺导师又依另本古译《别译杂阿含经》的摄颂,比对《杂阿含经》,又得十七卷的次第,合前二十一卷,总计得到了三十八卷的次第,全经的次第顺序,总算有了更正确合理的编排。民国七十二年,印顺导师编辑出版的《杂阿含经论会编》,便是依这样的研究成果,重新标点经文,编排经次,并配合《瑜伽师地论》的「摄事分」中相关论文合编而成,如此经论对读,颇有助于对经义的更深入了解。此外,由杨郁文居士主编,佛光山出版的《阿含藏》,也是用新式分段标点本,内容校刊及注释,或引用南传巴利本经文互相比对,对研读经文有很大的助益,可惜佛光《杂阿含经》的断句标点不及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的精确,是美中不足之处。
《杂藏》《小部》《小阿含》《小阿笈摩》收集没有编入四阿含的其他内容,内容琐碎故名小、杂,实际上这些才是应该被称为《杂阿含》的内容,但是杂藏未见完整汉译,另外《杂藏》的定义在不同部派的律中记载不一致;
迦葉如是问一切修多罗已,僧中唱言:
此是长经今集为一部,名长阿含。
此是不长不短今集为一部,名为中阿含。
此是杂说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说,今集为一部名杂阿含。
此是从一法增至十一法,今集为一部名增一阿含。
自余杂说今集为一部,名为杂藏。
合名为修多罗藏。
我等已集法竟。从今已后。佛所不制不应妄制。若已制不得有违。如佛所教应谨学之。
——《五分律》第三十卷
《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
尊者阿难诵如是等一切法藏:
文句长者集为长阿含;
文句中者集为中阿含;
文句杂者集为杂阿含;所谓根杂、力杂、觉杂、道杂,如是比等名为杂;
一增、二增、三增、乃至百增,随其数类相从,集为增一阿含。
杂藏者,所谓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如是等比诸偈诵,是名杂藏。
《四分律》第五十四卷 :
大迦葉即问阿难言:梵动经在何处说?增一在何处说?增十在何处说?世界成败经在何处说?僧祇陀经在何处说?大因缘经在何处说?天帝释问经在何处说?阿难皆答。
如长阿含说,彼即集一切长经,为长阿含。
一切中经,为中阿含。
从一事至十事从十事至十一事,为增一。
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诸天、杂帝释、杂魔、杂梵王,集为杂阿含。
如是生经、本经、善因缘经、方等经、未曾有经、譬喻经、优婆提舍经、句义经、法句经、波罗延经、杂难经、圣偈经,如是集为杂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