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北大留美学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12年春节不归」? 第1页

     

user avatar   zhizhiwuwuminiz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回想一下我们一生中曾认识过的人,翻翻网易和微博新闻下面的评论,你就会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傻逼。然而一个可怕的事实是,这些傻逼都即将甚至已经结婚生子,你听到他们说的话甚至都想大耳刮子抽上去,而这些傻逼的孩子却要和他们朝夕相处。

中国文化里最被滥用的可能就是“孝道”了,因为这个设定从逻辑上就讲不通,但凡读过点书,有基本思考能力的人都应该推理出这种一刀切的宣传口径的荒谬之处。也许古人也意识到某些不对,故意留了口子,给“孝顺”这个概念加了个前提,美其名曰“父慈子孝”,可惜的是纵观中国历史,大多只强调“子孝”,绝口不提“父慈”这件事;更有甚者,还要推崇“父不慈而子孝”来带节奏。毫不夸张地说在亲子问题上,我国大部分人都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从小被不当对待,长大了还要歌功颂德,说来真是既可笑又可悲。你看那些落后地区的学校里开设的一种课程,台上的人声泪俱下地煽情,台下的父母和子女哭成一团,场面如同葬礼一般,旁观者看着觉得可笑,殊不知整个社会都在潜移默化地用着同样一套课件。

多年的西方教育让我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就是接受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当一个人向我抱怨他的父母是混蛋的时候,我内心的第一反应不是“你怎么这么说自己的父母”,而是“我倒要看看你父母是有多混蛋”。即便我有一双开明、善良的父母,我也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人都和我一样幸运;尤其是当我“大开眼界”地了解了很多人渣父母的“光荣事迹”之后,我更加确定没有人有立场用自己的经历和价值观指摘他人。你爱你的父母,fine!你能和自己的父母开怀畅饮,冰释前嫌,good!但这和别人的经历跟选择有什么关系呢?

所幸故事的主人公足够聪明,有能力跳脱出原生家庭的束缚,过自己想要的人生,我由衷为他感到高兴。而事实上,当一个人的眼界和能力已经远远超越父母的时候,亲子相处的模式就应该相应地调整。我经常会和我的父母说,你们应该停止对我的人生提出一些我根本就不会遵从的建议,而应该把我当作你们的资源,向我咨询你们自己的人生困惑,这才是我回报你们的方式。

虽然大多数父母对子女都有生育和养育的恩情(其实是义务),但这也无法合理化打着爱的旗号对一个独立的个体实施控制和骚扰,有些事,是没办法功过相抵的。

有太多的父母,其所作所为,只配被赡养,不配被“孝敬”。


user avatar   li-jian-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只说一个点,就是填写志愿。

2000年左右的时候,那会网络不普及,很多家长由于不熟悉所谓的“专业”闹出不少人间悲剧。

那会我上大学,基本上已经了解专业的区别了,所以亲戚的孩子考大学的时候,曾经问过我专业怎么填,我说计算机,讲实在的,2000年的时候读计算机还是很吃香的。

然而深信21世纪是生物世纪的家长没放过他,总认为计算机是“不正经”的行业,因为当年一说计算机就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好像学计算机就是组装电脑和打游戏,现在都还不少老年人这么认为,你觉得2000年的人是怎么看计算机的?

生物之类的,穿着白大褂拿着试管,一看都知道比计算机高大上多了。

亏得我当时一力坚持,甚至偷偷鼓动小孩造反,他父母才勉强同意报考计算机。

等小孩都工作几年了,谈及这个事情,原以为他父母一定很感激当年我的阻拦,哪知道他父母轻描淡写的话让我很震惊:那知道咧?


那 知 道 咧?

这句话我很熟


我联想起小时候我字写的很差,父母经常为此打我,我妈老觉得我字写不好是不用心。

然而实际上字写不好和用心不用心没什么关系,一个八九岁的小孩,没什么审美能力当时也没什么字帖,字写的不好是正常的,最关键的是,当你字写不好的时候,无论如何努力,一时半会也变不好,所以后来我练字有成绩以后,我告诉我父母这个道理,父母轻描淡写的说


哪 知 道 咧?

打我的时候怎么不说这个话。


我相信这小孩如果我不阻拦,那么他上了生物专业以后,工作不好找,十有八九他父母又会说他不够努力。


user avatar   xie-dan-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位王强陷入了一个心理陷阱,就是受害者心理。


有极品的父母很正常,就跟有极品的老婆,有极品的小孩,有极品的老板,有极品的国家,

有极品的传统一样。非常普遍。


有极品的老板,难道你一定要老板理解你的想法才上班?能沟通就沟通,不能忍受就辞职。

有极品的老婆,难道你一定要老婆理解你的想法才生活?能沟通就沟通,不能忍受就离婚。

有极品的父母,能沟通就沟通,能忍受就接触,不能忍受就离开,过好自己的生活。


有受害者心理陷阱的人无法止损,因为它一旦不成为受害者,就无法对事情推脱责任,就必须自己承担责任,而对于这些人来说,承担责任才是最可怕的。

这个最常见是女性家暴受害者,很多就是无法面对自己承担生活责任,宁可一次次带着孩子去受家暴。


这父母显然有错了,但是都离开这么久了,脱离不了阴影,更多的是无法直面生活,所以选择了受害者心理。


另外,这篇文章强调北大生不知道是王强自己还是记者的结果。这个人读再多的书,连读书的基本目的都不知道。这事和北大生一点联系没有,完全不该写一起。

我以前在另外一个答案有说:读书是为了让你超越你的生活环境,这包括你的父母你的社会甚至你的人类全部环境,至到某一天你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add:我的回答下面,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何不食肉糜“的评论,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三观没有重建,基本可归类还在受害者陷阱的。人无法选择父母,但当你重建三观后,你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


user avatar   yuanshuai10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万字痛诉父母:我在等你道歉,你却等我道谢。

近日,王猛(化名)写下万字长文,痛诉自己父母曾经如何以“为你好”为名过度关爱控制自己的,并发给一些要好的朋友,告诉这些年轻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万万没想到,一石掀起千层浪。原来中国不仅仅只有一个“王猛”,原来他仅仅是千千万万个“王猛”中的一个。

为什么有这么多可怜的“王猛”?可能因为他们的背后都有从来不认为自己做错,坚信自己一切都为了孩子好的“中国式家长”。

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式家长”在教育问题上,到底做错了什么?

1. 中国式家长,我爱你,就要在你的伤口上撒盐

在王猛的文章里反复提到,自己在学校里被别的同学嘲笑欺负时,他的父母不但不保护他,安慰他,反而会嘲笑他、训斥、反问他。

比如小学一年级同学嘲笑他“很聪明但不会剥鸡蛋”,父母拒绝保护他,造成了王猛焦虑抠指甲的行为。
小学一年级时一个同学基于我动手能力较差的事实,开玩笑说我“很聪明但不会剥鸡蛋”。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的二姐、我的二姨(后文还会几次提到此人)耳里,她总以此取笑我。我父母拒绝保护我。这时我已经出现了无法控制的抠指甲行为(我后来明白是焦虑症状),并因此受到父母训斥。

再比如王猛说自己喜欢上奥数班,母亲不乐意。后来他奥数考试时文件夹丢了,母亲居然歇斯底里地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奥数班的意外
我五年级时开始在离家四五公里的市里上奥数班,周末我父亲带着我坐车过去,而当时我母亲很不乐意我去。我当时学起来很有感觉,虽然一开始摸不着节奏,但后来进步相当快。六年级时一次奥数班考试,我带去的一个很普通的人造革文件夹丢失,找回后发现被人划坏并涂抹。我回家后我母亲既不痛惜物质损失(确实没必要),也没有用积极的态度安慰我(这一点不妨和下文毕业旅行一起看),而是表现出一种混合了得意和癫狂的怪异情绪,歇斯底里地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此事和穿衣服都是过度保护的例子。


当孩子已经遭受挫折、侮辱、失败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还要在他的伤口上撒盐呢?难道挫折本身给他的教训还不够吗?

回想一下当我们的孩子画画时弄脏衣服,下雨时走路滑到,考试时没有发挥好的时候,我们本能的第一句话会说什么?

我们脱口而出的是不是,

“不是告诉过你衣服很贵不要弄脏吗?”“不是告诉过你走路要小心不要滑倒吗?”“不是告诉过你考试要好好复习吗?”“你怎么这么笨?”

情绪本身就有好有坏,我们每天遇到路上塞车、上班迟到、同事误解的时候也会有消极的情绪。连大人都无法学会情绪管理,为什么就不能允许孩子受挫失败时有消极的情绪呢?

要知道,当我们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摔倒有多痛/差生是什么滋味”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的时候,我们已经变成了在孩子心上开枪的帮凶。

2. 中国式家长,从不相信自己的孩子

中国式的家长,通常只有一个孩子,总不忍心放手让自己的独生子女去成长。

中国式的家长,剪断了孩子的翅膀,却怪他们不会飞翔。

据王猛的信里介绍,他五岁半上了父母单位自办的小学,从来没去过幼儿园。在此之前母亲一直把他关在家里,甚至指定他穿什么衣服。

我没有上过幼儿园,五岁半被送进单位自办的小学。我母亲一直倾向把我关在家里,喜欢包办事情,做得太过分时甚至和我父亲多次争执。虽然清阳不冷,但和很多家长一样,我母亲喜欢让我穿很多,而且喜欢按自己的审美指定我的衣服(衣服这个词在“离开之前”一段还会出现)。一年级或二年级初秋的一天全班文艺表演,前一天班主任让大家穿及膝短裤来,而我母亲不由分说地让我穿长裤,我提出带上短裤备用也不准许。结果班主任看见我穿长裤到场很不满。我抱着最后的希望提出把裤腿卷起来,被当众怒斥。我母亲和班主任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我没有告诉班主任穿长裤是我母亲的要求,也不知道两人后来是否交流过此事。我只能说,孩子有时注定是弱者。

从小连穿衣服的自由都没有的王猛,上了高中以后父母更加变本加厉。不知道为什么父母让勤奋好学成绩优秀的他上了一所很差的中学。在那噩梦般的少年时期。他的父母从来不懂得倾听他的感受,当他说自己想跟校方交流时,父母根本不考虑他的感受,一直强调要王猛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校长不可能有错。

我并没有放弃改善处境的努力。高二上我给家人说我想找校方谈谈,我父亲不耐烦地说“人皆有好恶的对象,校方不喜欢你很正常”“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听着,任何人”“卢刚(震惊中美的枪杀案嫌疑人)就是对校方不满才杀人的”,我母亲皱着眉说“你对李校长意见有点大,我怕你说话过分。”后来他们甚至拿在北京科研单位、据说参选过院士的大姨夫来说事,说:“人家的学生管他一口一个先生地叫,你怎么对校方这么大意见?”

很多孩子拒绝跟家长沟通,就是因为当他们想跟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不听,不相信他们的感受。尊重是相互的,当我们再想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却已经被拉黑了。

3. 中国式家长,只要成绩好,就是正常的孩子

王猛能够站出来,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向去北大读心理博士解决,说明他已经在寻求外界的帮助并努力想解决问题。

甚至作为一个成年人,他可能对过去的伤害已经能够释怀了。

但是为什么他依然春节不回家并且拉黑父母呢?

因为问题的始作俑者是他的父母。更要命的是,他们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做错了。

“王猛从小成绩就这么好,这么正常,我们能有错吗?”

“我们从小王猛的爷爷奶奶就是这么把我们带大的,我们周围的亲戚朋友也是这么管小孩的。

打是亲骂是爱,我们能有错吗?”

他的父母说“明明正常的孩子,搞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从小只要成绩好,父母和老师就高枕无忧,从来没有人关心过我们的性格、心理、情绪、人际交往、抗压能力等生理的各种问题。只要成绩不好,就粗暴强制的棍棒教育,禁止看闲书看电视上网,丝毫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

也许成因如此,才会有中国式的家长亲手把自己孩子送到杨永信豫章书院这些非人的地方。

事实上他们不仅错了,错得很离谱,更是他们把原本正常的孩子,逼到快要疯掉。

我最早经历的、但很晚才意识到的危机之一是我家人尤其是我母亲并没有完全接纳我。她以前多次陶醉地给我讲我两三岁时她把我打扮成女孩,并给我看过一张我的裙装照片。大约我上学前班时,我母亲当着我的面对着她想像中的女儿“芽芽”说话(我是独生子)。
事后来看,我认为我母亲并非完全不能接纳我的生理性别,更不是一定要二胎,而是不能接纳男孩子的刚强、自主等气质。有一事可为佐证:小学时我反复受到欺凌,我母亲叫我去给老师讲,而且要哭着讲。
这些事情并没有影响我记事以后的性别意识和取向,但这种拒绝接纳孩子现状的偏执和以自身意志肆意操控孩子的欲望却在后面的几乎每一件事中以不同形式重演。我读研时咨询的心理咨询师也认为此事反映我的原生家庭有重大缺陷。

从小,因为王猛的母亲喜欢女孩,就把王猛打扮成女孩,甚至希望他有女孩的裙子、女孩爱哭的性格。

等王猛长大了,快要上大学了,居然又要在家庭旅行的时候,当着所有人的面安排自己儿子和两个陌生的女孩住在一个房间过夜。

这次旅行组织得很乱,到达的当天晚上住宿没安排好,晚餐时大家集体拒绝动筷子。最后到了旅馆,同去的人(我父母的同事)里,有两家各带了一个小学毕业的女孩。大家在前厅焦急地商量怎么住宿。这时导游指着我,当着我父母及两个女孩的父母等二三十人来了一句:考上北大的尖子生秋岸和两位小姑娘一起住,如何?气氛一下僵住。我不知所措,什么也没有说。我父母也什么都没说。当时没配手机——就算有,也捕捉不住如此突然的事件。我也没想到去投诉,再说已经很晚了。最后住宿还是解决了。进客房以后,我很不平地对我父母说:导游为什么这么说?然后我父亲不耐烦地说了我几句我已经记不清的话,我母亲歇斯底里语无伦次地大骂了我一顿。我父亲第二天还给我说了一句:你马上要出去读书了,(别人乱说话)这类事会常见……我清楚记得当时我在带着情绪沿石板路上坡,我父亲从我后面赶上来到我身边。此时我自然对这次旅行已经毫无兴趣了。返程中的一张照片上,我沉重的表情、迷乱的目光和紧张的姿势完全看不出考上北大的喜悦和对未来的向往。

老实说,王猛的性别意识和取向没有受到影响已经是奇迹了。

但是可怕的是,王猛不是一个人。这篇长文能激起共鸣,就是因为原来每个中国孩子心里也都有一万字。

中国式家长,只要同样的教育在别人家里是可行的,不管这种方法多么糟糕多么暴力,都可以用在自己孩子身上。

中国式家长,只要孩子成绩好,孩子就是正常的,自己的教育方法就没问题。

中国式家长,永远不知道当你在等孩子道谢的时候,他们却在等你道歉。


关于教育我的其他回答:

老师的什么话和行为对你产生了很大影响?

部分家长是否很难接受自家小孩的平庸?

如何评价清华附小 6 年级 4 班发布的《当小学生遇上苏轼》文章?


帅姐姐就是原老师,美国专业教育者。硅谷多所中小学老师,媒体特邀教育博主。

听说关注我的人,都是不焦虑的好家长!

更多教育原创文章首发在我的公众号:硅谷学堂guiguxuetang


user avatar   lisongw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的心情相当复杂。一部分是因为我受过心理学的训练,完全理解这位博士的心情。而另外一部分,是因为我当了父母,立场没办法再像当年只是做子女一样单纯,只要跟着附和「没错!他们真的不配做父母」就好了。父亲跟儿子打架,我现在又是儿子,又开始做了父亲。这些年来,常常陷入自我的纠结。

伴随着这种纠结,我看完了这封万字长信。

这位化名叫王猛的博士详细讲述了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他试图让父母理解,他们「过度控制」的养育方式给自己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在我做心理咨询的经验里,我常听到来访者有同样的怨念。而怨念的核心在于,父母完全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我理解子女一方的感受,但是又很容易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思考。我没有那么生气,甚至有点同情:「他们不理解这一点,好像也情有可原。」

对这件事,知友Jack 的回答说得很到位:

王猛心里面苦恼的不是自己现在面临的心理问题——因为他自己已经认识到,并在努力解决。
他心里埋怨的甚至也不是文中那些父母所谓的伤害——因为那些伤害已经过去了。
真正的原因是父母到现在,也仍然没有觉得自己做得有任何不对的地方——这是持续伤害,现在还在继续。

网上的争论,也都是围绕这个矛盾展开的。站在子女这一边的,会越来越激烈:「我们这么痛苦,为什么你们就是不承认!」站在父母那一边,也可以有相应的反击:「大家不都是这样的吗?还是多找找你自己的原因!」可以把它归结为认知上的差异。但这个结论还不够,还承载不起「12年不回家」这样强烈的恨意。我认真思考了这件事,也看了网上各种讨论,我想补充几点意见。


站在一个相当超脱的立场上,我认为,这件事反映出社会的一种进步

年轻人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可以12年不回家。能够有权利做这种选择,决绝地独自生活,甚至收获到主流舆论的同情,在过去都是无法想象的。子女和父母埋下了这样深重的矛盾,隐忍了很多年,这当然是十足的悲剧。但这个悲剧这样表达出来,总比每年都被迫回家,表面上还要强撑着微笑要好。

所以我把它叫做进步。在个体层面上的痛楚,是因为整体上在酝酿着更大的蜕变。无论如何,多一种选择总是好的。像王猛父母一样的行为,不是第一个,过去没有孩子做得像王猛这么「绝」,是因为过去没有这样的条件。

如果再要说得多一点,社会从老年人掌权,渐渐过渡到年轻人掌权了。这是不可逆的趋势。再冒昧假设一句,它与生产力挂钩。因为最先进的生产力,已经掌握在年轻人手里。每年过年,我们带着尽力克制的优越(和某种程度的不耐烦)回到老家,都体会得很清楚——老一辈不再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了。

这是我对这件事的核心结论:时代变了。在过去,遇到断绝亲子关系的事,主流的意见多半是孩子不孝:「毕竟是你的父母!再怎么说也不能那样吧。」现在这种声音小得多,说明话语权已经在年轻人这边了,至少在网络上。


但绝大多数人,对这件事情关心的焦点不在这里。他们关心的是:到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父母应该承认自己的错误吗?还是孩子过度敏感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父母错了吗?错在哪?

你觉得这一点毫无疑问:父母当然错了,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但我有不同的想法。我认为这件事情里,没有截然区分的黑白。我说「话语权在年轻人这边」的时候,我的意思是所谓对错,取决于我们站在谁那一边。

我不认为自己没有是非观念。诚实地说,我看到王猛父母的一些做法,觉得很痛心。譬如硬要孩子穿什么衣服,譬如对孩子的贬低,而对于孩子的敏感性,父母居然毫无觉察,这也是我无法认同的。我个人把它们看作严重的错误,并且相信,自己作为父母不至于做同样的事。但要我得出结论说:这么做就是十恶不赦。或者说,孩子就该跟这种父母断绝关系。——我也说不出这种话。

因为我知道,我也可能伤害孩子。

父母可能伤害孩子,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有些伤害,就会造成一辈子不能磨灭的印痕。小孩子碰到桌角,流血了,伤好之后可能留下永远的伤疤,那就是持续终身的影响。但是回到受伤这件事本身,也存在不同性质:有些是故意的,抓住孩子的头往桌上撞,这是绝无疑问的罪恶。但也可能是无心之失,因为一时的疏忽,似乎就可以谅解。虽然伤害也产生了,而且持续存在着。

还有更麻烦的情况,就是介于有意和无意之间。在孩子看来,父母是不值得原谅的,而父母却辩称,自己只是出于无知或惯性,不知道有那么严重的后果。这种时候,断绝关系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吗?没有那么容易判断。

但无论如何,不管有心还是无意,父母会对孩子造成一辈子的影响,负面的影响。但真的很难判定其中的对错,就算错,谁又能说清错到什么程度?

这种说法,当然有不负责任之嫌。但在这个案例上,我的判断只能到这里了。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容易说的清,比如虐待或是遗弃。但很多是像王猛父母这样,在我看来属于「不大对劲,但也不足以立法禁止」的灰色地带。

这样的结论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这个时代也有让人头疼的地方。很多事你觉得没错,我觉得错了,然后我们又找不到一个公允的裁判,或者,裁判不出一个统一的结果。所有态度都是偏见,我们活在各自的偏见中,相互碰撞,争执,决裂和怨怼。


我女儿今年六岁。有时也会冲我生气,因为她说一些故作老成的话,我觉得好玩,会当成一件有趣的事记下来,跟身边的人说。——我自以为,我说这些话是出自对她的喜爱。有时候她听到也很开心,但有时候她会很生气,觉得我是在嘲笑她。我也摸不清其中的规律,似乎也跟她的瞌睡程度有关。

我告诉她:「我不是在嘲笑你。」

她更生气:「你是在嘲笑我!」

我说:「我真的没有在嘲笑你!」

这就是我前面说的困境了,跟王猛和他父母的冲突何其相似。我意识到,我越是解释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她越是不依不饶,好像在说:「我这么不爽,难道你不负责吗!」最让她生气的并不是「嘲笑」这件事,而是我对「嘲笑」这件事的否认。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我踩了她的脚,我却在说:「我不是在故意踩你。」我对这件事的态度,是比疼痛本身更让人生气的一件事。

我对她说:「好吧,这让你不舒服,爸爸知道了。」


换到以前,哪怕一代人以前,这件事有完全不同的处理方法,就是对她说:「大人聊这些很正常啊,没有嘲笑你!麻烦收起你的玻璃心!」

那时候大人是权威,孩子没有权力定义大人的行为。算不算伤害,大人说了算。但正如前面所说,时代变了,话语权转移到年轻那一代了。他们的感受越发成为不容忽视的声音:「不管你怎么说,我就是感觉被嘲笑了!」

「可是我……」

「不要再可是了!我更生气了!」

某种意义上,父母的角色越来越不好做,如果你要照顾孩子的感受,就只能面对自己的无能为力。你不理解那是什么,但我会选择承认它。

承认不一定可以解决问题。我女儿会像王猛一样,在这件事——或者别的什么事上,我还没意识到的——感受到很深的伤害吗?有可能。说不定她会记一辈子,二十年后也写了一封信,血泪控诉。她会不会十年二十年不回家呢?如果真是那样,我也不能用孝道的大旗控制她。我在这篇文章里这么说人家,假如被她看到,会不会已经让她很伤心或者生气?可能性不大,但也有可能。我自认为不是一个坏父母,但我必须接受,人家有不同意的可能。

我只能接受对方的指控,哪怕我心里不服。

我接受的,是孩子有自己的感受。认可她感受的真实性(即使冒犯了父母的权威),是亲子关系的大势所趋。我承认自己可能会无心犯错。

甚至不一定是犯错。说得准确一点,「孩子受到了伤害」和「父母伤害他」,两个表述是不同的。在一方「受到伤害」的控诉里,另一方或许毫无意识,甚至可能真的没犯任何错。「父母没有做错什么」和「孩子受伤」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是可以平行存在,没有任何矛盾的。你摔破了一个瓷碗,你说,我以为它是塑料的,没想到它那么不经摔。OK,你没有犯错,但它受伤了。

有时候想想,这真是世界上距离最近又最远的鸿沟。两个人的主观视角无法真正重合。那些说「一个碗不应该这么脆弱」的声音,固然是无理取闹。但要说「你早知道它会碎,干嘛要去摔它」,说得对,但谁又知道呢?

你也没有错,但我受伤了

如果说有什么结论的话,这就是我的结论。


这个结论怎么用呢?对我来说,是作为父母,承认自己有可能会让孩子受伤这一事实。孩子的感受没有错,我也没有错。这样在面对子女的控诉的时候,可以多一分同理心,可以说:「我没有想伤害你,这是真的,同时我也理解你被伤害的感觉。」

子女也可以说:「你们是无意的,而我被伤害是真的。」

把两个人的感觉分开,我的感觉是这样,你的感觉是那样。我们各自活在自己的偏见里,没有谁是错的。

这大概是最照顾父母权威的一种表达了吧。——他们不至于为了自我辩护,而强撑着说:「我没有错!所以你没有被伤害!」你感觉被伤害,是真的。我觉得自己没错,也是真的。算不上什么和解,但可以同时存在。我理解你的想法,我也想让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也许我们需要的只是让不同的感受被看见。

也许吧。这样会有真正的沟通产生。

我想,如果早一点承认,也许孩子和父母不至于12年不相见。但也说不准,毕竟谁都无法预料孩子的感受。不过,如果我是王猛的父母,我就会告诉孩子:「我想你了。我理解你对我非常生气,我就是感觉很想你。」


user avatar   elainejojo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这则新闻:原来我不是一个人。
想起几个事,
1、公开课《聆听音乐》,这位耶鲁教授讲到,某天问他17岁的小儿子:“你在听什么歌?” 儿子:“走开,别烦我,你,你,你又想毁掉我的人生。”( 导论@01:30)

2、"我们穷尽一生在等待父母道歉,父母等我们一句感谢,谁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3、Louis C.K. 说到阿基琉斯,说很多人都怪他妈妈,你都把他全身都浸了神水,为什么不把脚跟也一起浸了,如果你浸了,他就不会这么早死了。Louis C.K. 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拜托,他母亲已经把他几乎全身都保护得刀枪不入,你还想怎么样? 你还想要你妈妈怎么样?那么一点脚跟,他不会穿个鞋子包住它自己小心一点?谁叫他偏要穿个凉拖?(Louis.C.K. 2017 0:36:00)


来源:《假如生活糊弄了你》


user avatar   kaidi-g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生家庭造成的心理缺陷和家庭矛盾大体上和身体残疾一样,虽然有一些可能可以修复,但有一些是根本没有可能修复的。

无法修复的地方第一是在于那些需要父母角色参与的项目,你可能可以没有父母亲情自己一个人活的好好的,但你是不可能凭想象力感受到理想中父母与自己的关系的--你永远只能在修复“关系”的路上走自己一半,却没有办法强迫自己的父母去协助你达成另一半,尤其,父母关系不像是夫妻关系可以进行选择和变更。

其次,心理缺陷最可怕的地方在于,解决一个问题非常非常依赖于其他的能力和现实,比如:

克服社交恐惧需要至少你能说话,而如果你是哑巴,这个问题就很难解决。

克服自卑往往需要“尝试成功的感觉”,但假如你自制力差或自我标准过高,“成功”往往也是很难感受到的。

克服消极心态往往需要很强的行动力带着自己去达成尽可能多的目标,但假如你刚好得了抑郁症/失眠症,失去行动力就会使这一挑战变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果你自尊心过于敏感,提升外在形象会有很大帮助,但假如你先天心脏病不能锻炼或严重过敏必须吃药导致肥胖,那减肥和健身就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

我个人认为在所有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缺陷/能力缺失中,最普遍也最致命的却总是改变人生和修复其他心理问题最关键的几个能力:1.积极乐观的心态 2.稳定坚韧的情绪 3.不过于敏感的感受力 4.性格独立性 5.自控力

一个从来都是阴冷和绝望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而并不是反过来。

一个情绪容易起伏和崩溃的人是无法承受压力去完成一些必须要完成的事情的,因而失败多成功少,更消极。

过于敏感的人是没有办法随遇而安的,同时反馈影响使得自己不可能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好情绪,而情绪影响行动力。

......

这些问题互相克制,使得自我修复几乎成为不可能。

看清了这种状况而带来的绝望感基本上就等同于一个生性热爱跑步的人在青年时代被活生生砍了腿。

理论上他当然可以“好好的活下去”,但没有腿给他人生带来的不便并不能完全靠灵活的双臂和超高的智商来完全解决,最重要的是,他必须要一辈子面对“我永远没有能力再去跑步了”这个命题活下去。

所以如果他选择扔掉现在的生活逃离这个都是大长腿和运动健将的社会,又有什么可惊讶的呢。

在这之后,这些看清了问题轮回并承受着巨大痛苦的人们,有一些选择了自杀来逃离,而有一些选择放弃生育下一代--毕竟,真正体会过绝望带来的痛苦的人在没有十足把握这种痛苦不会传递给下一代的情况下,是不会冒险的。

我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关心其他人,也没有自己认为的那么强大有影响力,

我觉得王同学也没有真心认为通过写这篇文章能够改变什么,

他只不过想要发出一点绝望的悲号,想要大家听到他看到他认可他的悲剧罢了--最起码这些关注会暂时让他感觉好那么一点点。

然而我很消极的认为,他会在之后感受到【我说出了千万人的心声,却没有一人能帮我解决我的问题】--因而陷入新一轮更深的绝望。

找一个好伴侣是他唯一能期待的最接近父母关系的“强制外力介入”了。

希望他能抓住那点光。


user avatar   wang-ming-47-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事无解。

家庭并不是什么避风港。

对于很多人来说,家庭是自己一开始被毁掉的地方。


把人毁掉,把人逼成心理疾病,很多时候的加害者,并不是别人,就是父母。

所以我很想鼓吹,让国家接过繁育新人类的担子。

依靠科学的方法,给小孩一个健康的环境。


并不需要把每个人都教育成天才,教育成人上人。

只要别去压迫,别去羞辱和迫害他们。

我相信,有些人宁愿一辈子没有波折,成为一个没有太多见识的社会螺丝钉。

而不是被逼迫着,不断反思,不断挣扎。需要自学心理学,自学哲学,思考宗教,去纠正自己从小被家庭扭曲出来的心理疾病。


人的很多痛苦,都是外界灌输给我们的,亲人是给我们灌输痛苦的主力军。


user avatar   jack-25-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王猛心里面苦恼的不是自己现在面临的心理问题——因为他自己已经认识到,并在努力解决。

他心里埋怨的甚至也不是文中那些父母所谓的伤害——因为那些伤害已经过去了。

真实的原因应该是父母到现在也仍然没有觉得自己做得有任何不对的地方——这是持续伤害,现在还在继续。所以,王猛并不是揪住过去不放,而是现在还在持续掉血中。

最深层次的原因:

王猛已经明白,父母一直不认错,实际上并不是由于父母威严,拉不下脸面之类的原因,而是他们真的深信自己没有错,这是不同的时代观念造就的。面对这样的鸿沟,学了心理学的王猛已经预见自己怎样都无法真正让父母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自己将会一辈子处于这种不被自己最亲的人理解和接受的巨大痛苦中——这是怎样的一种绝望啊。


user avatar   david-dong-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挺正常普遍的现象。

关键因素在于我们快速变化的时代,环境养成三观,六七十年代会养成的三观跟八九十年代是完全不一样的,更何况还是出国受到发展相对更成熟的社会的思想影响。

认识一个英国朋友,跟我说中国社会的很多现状,跟英国一两百年前几乎一模一样。从唯物历史观的角度来说的话,现在我们经历的大多数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社会阶段。

回到具体的事件上,自我意识觉不觉醒会产生巨大的差别。只要我国恢复不到旧社会形态,继续以现代国家的方式发展,此类自我觉醒之后产生的矛盾就会继续变多,直至某一天成为相对主流的价值观,矛盾就会减少。这在根本上其实是旧社会的传统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思想与现代社会以理性为核心的哲学观矛盾。这世上最难以调和的就是哲学观矛盾了。




     

相关话题

  自杀是不是一种对父母很自私的行为? 
  当饱受争议的90后成为父母之后,他们的育儿观到底可以有多硬核? 
  如何看待老师和家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我妈说想孙子,我想带孩子回家,媳妇为何不赞同? 
  18岁不被允许用洗衣机洗夏季衣物过分吗? 
  家庭监护缺失或教育不当,是产生「熊孩子」的一大原因,家长该怎样正确教育孩子? 
  很害怕婚姻,害怕生孩子,害怕在婆家受委屈,不想成为别人的妻子,怎么办? 
  父母认为生了独生女是“白养了”? 
  你会害怕孩子以后不孝顺吗? 
  第二次跟男友家人吃饭,会看见他父母,奶奶,姥姥姥爷,姑姑,我需要每个人都准备礼物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电影《唐人街探案2》?
下一个讨论
你心目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反派角色是谁?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