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单就军事才能而言,粟裕是否有被评为元帅的才能?林彪是否称得上十大元帅里(当然,不讨论朱老总)最杰出的? 第1页

  

user avatar   lu-lu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单就奔跑速度而言,博尔特是否有评为欧洲足球先生的才能?

有。但是人家欧洲足球先生不是这么评选的。


user avatar   lliang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什么是单就军事才能?不知道有没有统一的定义啊:)


就拿粟裕将军大放异彩的解放战争来说,粟裕将军独立指挥的仗其实并不多。粟裕将军的粉丝们别激动,这是我们官方一直以来的说法,并不是我个人的看法。


被认为是极其公正的评价了粟裕将军的由刘华清、张震两位军委领导同志署名的<追忆粟裕同志>文章里,是这么描述的“1945年11月粟裕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1946年7月至8月指挥了苏中战役。……从此,粟裕挑起了华东战场战役指挥的重担,协助陈毅指挥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等著名战役。1948年5月,粟裕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指挥了豫东战役、济南战役。1948年11月,粟裕作为以邓小平同志为书记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并直接指挥华东野战军作战”


即使是在这种纪念性质的文章,“指挥”,“协助指挥”,“参与指挥”,也还是有着比较明确的区分的。


多说一句,大家一直津津乐道粟裕将军的“尤其善于组织大兵团作战”的评价。要知道,纵观我军历史,有擅长大兵团这个评价的只有两个人。我知道很多人会想到林彪将军,但是可惜并不是的。林彪将军并没有我们官方认证的擅长大兵团的标签。


我军目前唯二拥有擅长大兵团评价的人,除了粟裕将军外,另一个则是张震将军。我们官方对张震将军的评价是“善于组织实施大兵团作战”。

这里简单说一说粟裕将军独立指挥的那3个胜仗,就目前来看,这3个胜仗都由让人觉得遗憾的地方。


首先是苏中战役,粟裕将军指挥华中主力取得7战7捷的辉煌胜利。但是,让人遗憾的是,围绕苏中战役发生的陈毅元帅和粟裕将军关于华中主力作战方向的意见分歧,甚至最后上升到“战术胜利,战略失败”的不正常高度。


当时陈粟的分歧的确存在。陈毅元帅认为,苏中不如淮南重要,即使在苏中多打几个胜仗也于大局无补,所以要粟裕将军带华中主力突击淮南。粟裕将军则认为,虽然进攻淮南的国军人少(只有3万),但是比进攻苏中的国军(12万)强大,而且淮南的作战保障又不如苏中等很多因素,所以粟裕将军坚持华中主力留苏中作战。


结果是,苏中取得了7战7捷辉煌胜利,但是因为淮南速丢,国军得以直驱两淮,直接置苏中于战略死地,导致我华中主力不得不被迫放弃苏中,华中局势极速恶化。


虽然从结果看,陈帅对淮南和苏中的战略分析还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粟裕将军带华中主力去突击淮南,能否取得好结果则是未知数(毕竟历史上,粟裕将军没去淮南)。而万一粟裕将军在淮南突击失利,战局肯定会变得更加恶劣。当然,如果粟裕将军能在淮海突击成功,那胜利的意义和影响也远非苏中的胜利可比。


短短半年就丢失了2000余万人口的,历经抗战多年才艰苦创建的华中根据地,这中间有很多原因。其中我军力量分散,陈帅率领的山东部队和粟将率领的华中部队始终无法形成合力,我个人感觉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多说一句,当年以粟裕将军为代表的华中大军,并不愿意去山东作战。最后退到山东是因为华中根据地丢失后的无奈之举,并非觉得山东作战条件好,主动跑到山东去消灭敌人。对此,当时华中将士甚至做了一个有趣的打油诗,“反攻反攻,退到山东。口吃煎饼,手拿大葱,有何意见?打回华中”。

再说豫东战役,粟裕将军指挥西兵团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给了和我争夺中原的国军迎头一击。同样也有让人觉得遗憾的地方,那就是豫东战役大概是少数对战双方都宣传自己才是胜利者的战役。因为我军最后打黄百韬不克,所以国军也宣传自己才是胜利者。


当然,就代价来看,我军在豫东的战损的确非常大,中原三军中实力最为强大的西兵团一战就失去了战斗力。(“所补俘虏不够补偿伤亡,部队极不充实(每连只四至六个步枪班),尤其干部伤亡太大,至今无法补充。许多营、连有政干无军干,有军干无政干,而营连排干部太新太弱(五月中补充之新兵已当副连长),班排干部俘虏成分不少,因此,团级(老的多)与营以下脱节现象甚严重。团以下各级对个人前途悲观的倾向亦较普遍”)


5月才入伍的新兵,打完豫东后,前后短短一个多月就成了副连长,也难怪粟裕将军会说“营连排干部太新太弱


如果我们再回头去看粟裕将军著名的暂不过江的建议,粟裕将军预计过江后会调动5个整编师(“我们南渡后估计能调动的敌人为二十五、二十八、八十三、六十三、二十师等部及留华南各地之后调旅”),而我军的减员可能超过5万人(“估计减员也不会少于二分之一”)。以如此大的减员代价只调走5个整编师,粟裕将军认为划不来,不如留中原作战。


而在豫东之战中,我军歼灭整编75师6、16两旅、整编66师13旅,以及新21旅,合计4个正规旅,外加一些团级单位,合计歼灭了18个正规团。虽然粟裕将军认为过江不能调走国军中原战场的四大支柱(国军五大王牌之二的5、11以及桂系王牌7、48),但是豫东之战也未能给国军主力造成严重的创伤。以西兵团如此高昂的代价换取国军几个杂牌旅,单纯只说代价的话,不能说很划得来。


另外,说个有趣的事。林彪将军打四平失败,国军陈明仁将军一战成为所谓的“林彪克星”,这个事非常非常的著名了,一般人都知道。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攻四平不克其实只是我军夏季攻势的一部分,正如打黄百韬不克只是豫东战役的一部分而已。


更巧合的是,战后陈明仁因功收获了青天白日勋章,战后黄百韬也因功被奖励了青天白日勋章。


我们习惯了把四平失败单独从夏季攻势中拎出来,作为林彪最知名的败仗之一去广泛宣传。人们基本不记得那个在东北屡战屡败,是东北国军最出色的运输大队长的陈明仁将军,只记得作为“林彪克星”的国军著名名将陈明仁将军。


我们也习惯了把豫东作为粟裕将军的辉煌杰作广为宣传,基本没有人记得黄百韬在豫东里挡住了我军的进攻,并给我军造成了极大的伤亡。更加不会有人把打黄百韬不克从豫东战役里单独拎出来,去把黄百韬吹捧成又一个国军明星。


对比一下陈明仁和黄伯涛,前者在解放战争中可谓屡战屡败,常常整师整师的给我们送人、送枪、送炮,作为东北国军中最出色的运输大队长,却靠着四平一战就被吹捧成了国军最著名的名将之一。而后者兢兢业业,在山东、在中原都给我军造成过极大的麻烦,包括在淮海决战中,造成了我军在淮海中最大的代价付出。陈明仁好歹还有四平这个坚固的城池可以依靠,黄百韬则是在救援途中被我军围歼的,最后两人的形象天上地下,这人和人还是不一样的。

最后说一下济南战役,粟裕将军指挥了华野全军夺取了敌重兵把手的济南。这也是粟裕将军独立指挥的三次胜仗中,第一次指挥华野全军。


这一战,要说遗憾的地方,无疑要算夺取济南的战斗,基本是许世友将军指挥的。甚至连粟裕将军提出的派1纵增援济南的建议,也被许世友将军认为不合适而最终没有实行。最终,许世友将军只用了8天时间就拿下了粟裕将军认为非常难打的济南,实现了军委和粟裕将军等人战前追求的最好结果(“遵照军委前数电指示原则,尽力争取第一种可能(利用敌尚远即攻克济南”)。


最后,再说个有趣的事


粟裕将军一直对夺取济南比较有顾虑。因为粟裕将军认为,济南非常难打,西兵团又非常虚弱,攻城不好打,阻援也不好阻,所以粟裕将军认为应该集中主力用于打援,把援敌打退后再攻城,这样比较稳妥。所以,粟裕将军曾数次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坚持自己的这个意见。


这其中有一次的坚持比较有意思。当时粟裕将军得到一个旅可能空运济南增援的消息,粟裕将军立刻向中央和许谭提出,建议重新考虑济南战役的部署。


是不是觉得和一个多月后,林彪将军那个著名的打锦州“犹豫”电很相似?就是现在著名的所谓林彪将军在听到敌增援的消息后,不敢打锦州,要回打长春的事。虽然事实上,林彪将军只是提出要重新考虑作战部署,并没有说一定要回打长春。


历史上,林彪将军在短暂的考虑后,在没接到中央回电前就重新下了决心,调东北的王牌主力1、2纵南下参加攻锦作战,改东北大决战为攻锦阻援作战。


相比较而言,粟将这个“犹豫”电发出后,中央和许谭都明确回电表示,攻济部署不用改变,继续原定的攻济作战方案。


是不是觉得很有趣。正如此前的四平失败广为人知一样,林彪将军那个“犹豫”电,一样举世皆知。而比较起来,粟裕将军的这个“犹豫”电,基本没什么人知道。当然,也不会有人从这个“犹豫”电就去搞出什么粟裕将军过于谨慎之类乱七八糟的玩意儿。


当然,以上介绍的只是粟裕将军独立指挥的胜仗。粟裕将军独立指挥的也有一些没有打好的仗,比如海安、涟水、确山等,这里就不说了。




  

相关话题

  为什么法国大革命那会那么生猛,到二战法国变得这么弱? 
  歼8的零部件真的是不能互换的吗? 
  为什麼人们对清朝的认同感比对元朝的认同感高? 
  乌克兰当年为什么要报废苏联解体时留在乌克兰的图160?有什么内幕?为什么没有卖给战略轰炸机短板的中国? 
  怎么评价美军把伙食外包给中国炊事兵? 
  抗日战争有哪些感人的爱国故事? 
  为什么在史书里几乎没有双生子? 
  元朝是如何崩溃的? 
  俾斯麦级战列舰到底有多厉害,跟后来的武藏大和比如何? 
  有哪些世界遗产比较垃圾? 

前一个讨论
西方国家曾经或现在存在道德缺失问题吗?
下一个讨论
现代厨房必备的实用小电器?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