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我没有参加过印度婚礼,所以只好借助书本介绍它该是什么样的了。
在今日印地语里婚礼、婚姻这个词是“विवाह”(Vivaha),但实际上,这种规模盛大的仪式只是文化意义和宗教意义上婚礼众多环节中的一项。正统印度教意义上,在此所言的“印度婚礼”( Hindu Wedding),是印度(教)女性的“入教仪式”,婚姻对女性而言是获得解脱的唯一路径。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摩奴法典》中提到的八种成婚方式,中文译名可能不同,因为我懒得翻中文版的书了。
1,梵婚(Brahma)
女儿被作为礼物献给品行杰出吠陀学者
2,神婚(Daiva)
与梵婚类似,不过新娘来自祭司家庭
3,仙人婚(Arsa)
与梵婚类似,但新娘的父亲可以获赠一头牛
4,生主婚(Prajapatya)
婚姻的邀约来自男方
5,阿修罗婚(Asura)
带有恶魔的属性,传说中的买卖婚姻,花钱买来的媳妇
6,建达缚婚(Gandharva)
Gandharva 也是恶魔的名字。自由恋爱,但几乎是国王、王公的特权。
7,罗刹婚(Rakshasa)
抢婚,武士阶层神圣性的体现。
8,恶灵婚(Paisaca)
迷奸无意识或醉酒的女性。
宗教上的纯洁程度递减。前四种是婆罗门的成婚方式,第六、七种是刹帝利武士阶层的成婚方式,第五种可以为普通人所进行,最后一种为低种姓的成婚方式。
虽然很不愿意说这个话,但是如果一定要位“强奸”现象找一个文化解释的话,“恶灵婚”视为恶源之一。
嫁妆制度原本只是梵婚中才有,但由于其宗教上的“至纯”,所以这种制度在民众中广泛传播,逐渐成为唯一的印度婚礼方式。所以,接下来的文字只讨论该种婚礼的流程。
一、准备期
包含三项工作
Gunapariksha:直译为“品性检查”,考察新郎的血亲、种姓及舆论风评。
Patrika:类似于算八字,通过星象等因素约定吉日、嫁妆等。
另外一项就是选择仪式祭司、乐师、厨师等,以及确定宾客名单。
二、许配礼(Vagdana)
婚前新娘的父亲向她定下许以良君的承诺(Roka)。
双方交换礼物,主要是娘家献出嫁妆。
由新娘父亲给新娘点上 Tilak——就是大家常看到的印度妇女的眉心一点红。
三、前礼
系列祭祀工作,包括祭祖与祭拜家神。
以及各类繁琐的仪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Lagnapatrika:由祭司确定交接新娘的良辰;
Mridaharana:由双方母亲取回泥土和陶土;
Mehamdi:新娘在娘家亲人的陪伴下画手纹;
Kamgana:新郎在手臂上佩戴海螺、金属制成的手环;
Ganapatipujana:祭祀象鼻神,因为他是保佑一切事物开端的神灵;
Pasib Bharna:赠礼,所有的来宾将包括椰子在内的各类礼物放到新娘怀中;
Carhana:祭祀女神,并且用油、土和谷物涂抹新人。自这刻起,任何因素都不能停止婚礼。
这些工作在大礼前就会进行,此时,吃吃喝喝大宴宾客已经开始了。
四、大礼日
婚礼第一部分在新娘家举行
首先,需要祭祀祖先和家神。
然后,向新娘娘家人行答谢礼,通常由新娘的舅舅作为代表向娘家亲戚行礼和献上食物。
最后,等候新郎迎亲的队伍前来。
需要注意的是,新郎需要在家沐浴更衣,奏乐并且骑马(或者坐车)前往神庙祭拜,而后骑马去到新娘家。
婚礼的第二部分
新娘沐浴更衣完毕,佩戴珠宝,等候迎亲。
娘家人在路口等候迎亲队伍,见面以后互相致礼,并给迎亲队伍送上小礼物。(不是向男方索礼)
新娘的父亲在新郎前额涂上红印、给他洗脚(在此之前,新郎双脚都不能触地)、给他各种礼物。
由祭司宣告吉时已到,可以娶亲。
婚礼第三部分
娶亲队伍护送新娘和新郎回到夫家。
父亲必须修建一道拱门,并在拱门之下迎亲,双方交换礼物,奉上装满圣水的水罐。
现场必须布置的物品包括华盖、祭台和火堆,新郎在祭台中央坐定。
新娘被引入祭台,坐在新郎右侧,由新娘父亲将女儿的右手放在新郎的右手上,随后用一条丝带将两位新人绑在一起。
将火堆点燃,寓意为新的家庭之火,新人绕着火堆走七圈,并且在祭司的带领下吟诵吠陀。
吟诵结束后,新郎牵着新娘行七步礼(Saptapadi):携手在米堆上,北向行走七步。接下来由祭司洒水来赐福新娘,同时,新娘的父母和舅舅将给新人赐福。
最后祭司会请星辰做为见证人,来保证婚姻的永恒(Saptarshimandala)
五、礼成
以上系列仪轨完成后,需要移去祭祀工具,然后向祭司献礼。祭司离场后,开始狂欢。
此后便是大家熟悉的吃吃喝喝,唱歌跳舞,直到深夜新人离场羞羞。
六、后续礼仪
次日早晨,女婿需要赴在新娘家用早餐,接受新娘兄弟姊妹的戏弄(通常就是小孩管姐夫要礼物)。
换座礼(Pher-patta),由新娘的舅舅将新娘领至夫君的左侧,表示从此臣服与丈夫,然后二人起身绕床七圈。
这一天婚礼才算结束,在领夫人回家途中,丈夫需要击碎一颗椰子以求吉利。
从此以后,女人便完全属于她的夫家。
参考文献&推荐阅读:
Axel Michaels, Hinduism: Past and Present, translated by Barbara Harshav.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 Press, 2004.
摩奴,蒋中新译,《摩奴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上文主体内容中的细节部分源自 Hinduism: Past and Present 书中“Wedding and Matrimony”一节。本书也是学习印度教和印度文化有关知识的进阶性读物,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