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谈体验,不作评论。
一、学校非常非常大,大到什么程度?官方数据,校本部306公顷,这个数字有多大,打开百度地图,旁边的“万园之园”圆明园,面积350多公顷,其中40%为水域;再往远一点看颐和园,面积293公顷,75%为水域,而清华校园水域基本可以忽略。
庞大的不只是校园本身,整个学校里的各个角落都透露着夸张的大气,或者说排场。比如北方高校中档次顶尖的宿舍,20+个的食堂,3大主图书馆及若干分馆,投资一亿的新清华学堂,以及这些年来始终不停歇的大兴土木之下起得一个比一个牛逼的新楼……
二、巨大的校园最直接的衍生物,就是自行车。
汽车塑造了美国,而塑造清华的当然是自行车,清华是骑在两个轮子上的学校。从踏进这座校园的第一天,到离开这座校园的最后一天,自行车就是这里比学生证还要好用的身份证明,通过西门保安最简单的通行证。
下面这些在清华司空见惯的事情,也许在其他学校眼里会相当不可思议,比如:
1. 宿舍楼要专门架空底层,用作划有专属车位的自行车停车场,但即便如此停车位依然时常紧缺。
2. 大课之间几乎天天出现自行车大堵车的奇葩景象。
3. 各种酒席哪怕喝得再猛,也必须要有清醒的人,负责把大量自行车运回去。
4. 即便是倾盆暴雨或凛冽寒风,人们出行时仍然会义无返顾地骑上车,那是真正风雨无阻。
自行车把这里的生活节奏提的相当快,骑上踏板的那一刻,一股无形的压力便会推着你前进,上课时在赶路,下课去食堂在赶路,晚上上自习还是在赶路,无时无刻不在奔忙中。
三、由于校园太大,清华在很大程度上显得有些封闭。
不同于学院路诸校以及华东众校近年来四处开分矿的作风,也不同于52年搬过一次校区,然后又让中关村的马路把校园截断的北大,清华百年来始终固守一个校区,尽管校园建筑面积在不断扩大,围墙却始终是封闭的。
偌大的校园已经足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城市,学习、工作、生活、休闲、交通、服务设施,能有的都有,生活在校园里一个学期不出校门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弄得团委党支部之类的总得想方设法搞各种任务性活动把人送到外面去,以免实在闷得慌。
而且因为校园太过封闭,作为很多高校特色的个体餐饮夜市文化在清华基本不存在,过去的翅香园拆除后,除了饭堂和超市,学校里就再没剩下什么方便的小聚场所了。五道口或南门外有点东西吃的地方,动辄往返将近四五十分钟自行车,去一趟基本只能专程了。
所以,太过封闭的地方,你很难随性地走出去做点什么,只要一出门,骑上自行车,那就基本得定好目的地,然后径直前进。
四、清华人有一种极强的自我标签意识,极喜好各种具有“共同认同感”的标志,从根子上说,这是种很强的“大一统”观念。
全国没有第二所学校会有清华这样如此繁多却统一的标识,从校训校徽校歌校风这一系列朗朗上口过目不忘的官方符号,到“又红又专”“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等政治口号,再到标志性的“X字班”自称,清华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全校性的认同,也时刻在以这共同认同为行为指导,比如学校没有任何要求,但这几年所有院系已经约定俗成一年一度的学生节晚会,比如每逢女生节疯狂的标语大赛……
在校园内,依靠这些标签能迅速找到同道中人;离开校园,这些标签更是让清华的校友组织无比稳固和可靠的基石。
当然,有时候外部的人会对这种十足的趋同性感到不解,甚至会产生很大的偏见;而内部的人也会感到这些东西可能会发展得有些过火,弄到所谓“媚俗”的程度。
五、关于清华的人,这应该不用说太多了,总之,不要低估别人,但也千万不要低估自己。
不要低估别人,因为在这个地方,颠覆你过往一切经验的不是牛人有多牛,而是牛人会以怎样的方式存在。你必须忘记一切看外观识人的既有方法,因为你的身边、你的社交网络平台上,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是大牛,而且是让人绝望的级别的大牛。
更重要的是,不仅是学业,在其他每一个,以至于你想都想不到的方面,都会有极牛的人存在。比如就连玩魔方的,清华都能在北京前五里占去三个……
但是,牛人尽管存在,在全校的尺度里始终是少数,这里绝大多数,是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和一般高校一样的普通人,一样经历正常的应试教育考上来,平常爱好也就是体育电影动漫游戏,除了课业内知识,没有比其他高校学生懂的更多。
所以在清华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定位,哪怕是排名倒数的,清华这个牌子也已经足够给你保证一个体面的未来,做好自己才是关键。
六、体育氛围极高,以致可以成为上面“共同认同”的标签之一,具体如地位与“X字班”齐名的“三千米”。
从本科四年到研究生皆开设体育课,本科前三年体育必修,本科前两年体育课成绩计入总GPA,本科连续三年秋季三千米春季引体向上,如此体育要求在全国高校里绝对罕见。
当然,更重要的是三个带标准跑道的大体育场,一个大型综合体育馆,一个综合游泳馆,数量居北京市高校之冠但长年满员的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场,还包括射击馆、棒球场、手球场、旱冰场,以及作为天然的跑步、自行车运动训练场的校园,全国可能都很难找到一块体育设施如此海量而完备的地方。
不请自来。
很老实,我入网文坑比较晚,没看过他的书。刷知乎的时候偶尔能看到他的回答。
开始知道是个教写作的,后来又知道了他是个很厉害的网文作家。
对一个扑街来讲,有人愿意指点自己是极好的。何况那个人是圈里知名的大佬
像这种大佬级别的指点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然而蛤蟆天天在网上免费教新人,这种人你追捧不追捧?
学程序的希望有个程序员大佬在旁边带着。
学开车的希望旁边有个二十年老司机在旁边看着。
写小说一样的。这放网络小说里就是妥妥的奇遇。你刷他的回答点点赞,就能从中偷学到东西。
而且很中肯的说一句,网文小说看似很大众,谁都能来评一嘴,可实际上给你写书评的人可能自己都没写明白。多的是外行指导外行。连节奏节拍都没搞明白的外行人,去追捧他们难道有好处吗
鱼龙混杂,我不追捧蛤蟆这种大佬,难道去追捧卖课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