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我贴几张1986年死亡之组的照片给你们瞅瞅…感受一下当时足球比赛的惨烈…
这是E组丹麦负责盯防乌拉圭核心10号“王子”弗朗西斯科利的5号尼尔森对前者的一系列恶性犯规:先肘击,再就势抬手重重打在王子后脑使其倒地,王子起身后又双脚飞铲再使其倒地翻滚,然后呢,因此吃了张黄牌。
乌拉圭自身球风就很剽悍,但遇到如此可怕的对手,令王子胆寒,最终1:6狂败。
踢过职业比赛的球员都会利用规则以小动作杀伤对手以获取优势,现在的迭戈·科斯塔之流球风卑劣不过是因为长期淫浸在规则性不强的野球比赛中养成的习惯而已。但那时候规则压根儿不保护球员呐。
老马呢,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率领那么一支阿根廷队在这么艰难的一届世界杯里夺取了冠军。
不用考虑关公战秦琼式的把梅西放进去,以去年巴西世界杯决赛而言——我在现场——德国防守球员基本不需要使用什么小动作就把梅西锁死了。1986年决赛西德队的防守球员嘛…虽然也不好跟巴西世界杯决赛这拨比,但他们也不差,比如马特乌斯、布雷默,还有三十一岁还跑得跟闪电一样的布里格尔。
回答完这个问题,忍不住回顾了下1986年那场决赛…从头到尾对抗如此激烈、节奏如此明快的比赛…从那以后七届世界杯决赛都没再出现过,更何况双方战术针对性都极强——阿根廷上半场马拉多纳在中前后场拦截、组织和进攻都极为活跃,使得西德队疲于防守并终于在定位球防守中丢了一球——马特乌斯的犯规使布鲁查加开出的任意球找到了5号布朗(很多国内报道说主罚任意球的是老马,笑话),1:0;下半场伊始西德队大举猛攻,但阿根廷防守队形丝毫不乱,你几乎没发现双方有现在足球比赛中忙不迭大脚解围的现象,阿根廷人甚至几次在后场使用凌空倒勾这样高难度动作解围,西德队下半场打法意图很明确:利用阿根廷人整体高度不如本队的优势尽量创造边路传中以及定位球的机会,终于右边路埃德尔创造了一个前场任意球,西德队在禁区里居然布置了七个人…但这次进攻未果,阿根廷人反击中由马拉多纳在中路组织将球塞给后插上的队友(记得是12号恩里克),后者再将球塞给巴尔达诺,皇马名将面对舒马赫轻松推后角,2:0,西德人濒临绝境;但随后两次角球西德人着实教训了阿根廷人,两次都是西德人争到第一点后由第二点选手破门,鲁梅尼格和沃勒尔,已经开始防守的阿根廷人似乎该按照正常逻辑出现崩溃。BBC解说赛前一直在问,“那个小个子男人的魔法该停下了吗?” “西德人能终止马拉多纳的表演吗?”
答案是否定的。
比赛临近尾声,西德队大举压上,一次中场左侧的向前传球时,可清晰看到禁区内三名西德攻击手在埋伏,但他们越位了;阿根廷人开出后场任意球,马拉多纳背对对方球门方向将恩里克的传球准确地顶给队友,队友头球回顶给他,皮球在地上弹了一下,马拉多纳转身不假思索将球挑到了布鲁查加身前,后者需要做的就是趟球加速、进入禁区,面对绝望的舒马赫和布里格尔,推射后角。3:2,阿根廷锁定胜局,锁定世界冠军。从马拉多纳顶球开始到皮球滚进网窝,整个过程历时10秒。
在我看过的马拉多纳的比赛中,绝大多数时间老马在球队中担任的都是全场核心的角色,奔跑和触球,控球和拦截,出球和破门,没有一项工作老马不全身心投入和参与的,而且他都做得不错。任何球队里有这么一位角色时,整体战斗力都毫无疑问会大幅度增强,你可千万别忘了老马不仅满场飞奔,整体视野、脚法、球商和球感都是顶级选手的素质。
这就是迭戈·阿尔曼多·马拉多纳跟在他之前、在他之后的球员们之间的差距。我反正没再看过跟他类似的选手。梅西?呵。
谢邀。
这张图片,就是最好的评价。
以下文字节选自我之前写的《小记世界杯三十二强——阿根廷篇》。
链接:
http:// zhuanlan.zhihu.com/alan 13tdk/197547001986年的墨西哥,被后世称为“诸神之战”。
意大利有罗西、贝尔戈米、朱塞佩·巴雷西、维尔乔沃德、孔蒂、塔尔德利、卡布里尼、安切洛蒂、曾加……
法兰西有普拉蒂尼、蒂加纳、吉雷瑟、罗切特、帕潘、巴茨、费尔南德斯、根希尼……
苏联有达萨耶夫、扎瓦洛夫、别拉诺夫、阿列尼科夫、布洛欣、普罗塔索夫、罗迪奥诺夫……
巴西有儒尼奥尔、卡雷卡、塞萨尔、阿莱芒、布兰科、济科、苏格拉底、法尔考……
西班牙有布特拉格诺、卡马乔、萨利纳斯、戈伊科切亚、阿尔贝托、米歇尔·冈萨雷斯、卡尔德雷……
德国有舒马赫、利特巴尔斯基、马特乌斯、沃勒尔、鲁梅尼格、马加特、贝特霍尔德、布雷默、赫内斯……
英格兰有霍德尔、莱因克尔、巴恩斯、比尔兹利、瓦德尔、布彻、里德、希尔顿……
就连欧洲新贵丹麦,也有埃尔克耶尔、大劳德鲁普、奥尔森、埃里克森……
彼时欧洲“中场攻击力第一”的比利时,坐拥范德雷肯、希福、瑟勒芒斯、乔治·格伦、范德埃尔斯特……
阿根廷呢?
教练比拉尔多,球员马拉多纳,等等。
至于布鲁查加、鲁杰里、帕萨雷拉(未参加当届世界杯)、巴尔达诺……都是球王的小伙伴。
这是1974年步入现代足球以来,有10支球队可能亲吻大力神杯的一届世界杯赛。当时世界足球的重心在欧洲,然而……
欧洲足球的重心,在意大利。
于是,意大利足球的重心,在迭戈·马拉多纳。
+++++++++++++我是解读照片的分割线+++++++++++++++++++++++++++++++++++
很多人没明白为什么我用这张照片来评价马拉多纳,这里做一个简单说明。
请注意图片当中的人物和球场的比例。这意味着球王马拉多纳只有一个。
请注意光影效果的对比,注意被摄人物躯干亮部和阴影,在球场亮部和阴影当中的反差对比。这暗示着马拉多纳的“神”属性和“魔鬼”属性在两个不同世界当中的含义。这“两个不同的世界”并非现实当中对足球水平的划分,而是舆论对足球的解读。
也就是说,在足球这个范畴当中,民众(始终是被蒙蔽的、诉求单纯的,所以是球场的暗部)看来,马拉多纳是神;而权贵和固有势力(始终是高大上的、是占据金字塔顶端的,所以是球场的亮部)看来,他是魔鬼。
但是,在那个时代,只有马拉多纳一个人具备这样的影响力。他让10号球衣、场上核心、队长,甚至是足球本身的含义,都发生了变化。
所以这就是这张图片具备深刻内涵的原因。
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马拉多纳的葬礼,在阿根廷受到了国葬的待遇。马拉多纳的逝世,引起了全世界跨越一切圈层限制的震动。获得这种程度的巨大反馈,是马拉多纳作为一个足球运动员之地位的最完美证明,同时也是他“不仅仅是一个球员”之超越性意义的一部分表现。
马拉多纳为什么能够达到这样的突破性影响力?这其中,当然有着他球技的因素,有着世界杯上少有比肩者的优秀成绩加持,但同时,或多或少地,也有着马拉多纳本人无法掌控、甚至未曾想到过的客观因素的潜在作用。
任何伟人,都是时代与气运,主观与客观,个体与大势,努力与机遇的高度结合而成。迭戈马拉多纳,自然也不会例外。
首先,作为一个球员,马拉多纳的技术,几乎达到了一种跨过时代局限性的程度。身披10号球衣的他,在阿根廷队参加的历届世界杯,尤其是在最终封神并问鼎的1986年墨西哥,用一己之力为”什么是10号球员“这个问题定下了一个无限接近标准的答案。
如果你是实况足球的玩家,你一定会在使用世界经典明星队中的马拉多纳时,发出一种不可思议的赞叹----为什么这个角色的变向能够没有硬直,为什么这个角色的奔跑步频能够快到这个水平,为什么这个角色在遭遇防守身体对抗后的抗干扰能够如此出色,为什么这个角色在跑动中对于足球的控制能够在电脑屏幕中也肉眼可见地独一档。
是的,即使在普遍降低操控难度,让球员的人球结合和奔跑移动比现实中来得更顺畅,从而提高了游戏性的电子游戏中,马拉多纳与其他球员的差距也是清晰明确的。脚下频率、人球结合、纵向突破、强硬身体、飞快速度,以及游戏中可能难以体现出来的防守阅读、出球时机、传送脚法,位于置后中场和前沿锋线之间的进攻型10号,其位置所需要的一切能力,都在马拉多纳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实现。
这种结合,让马拉多纳能够以一己之力串联、甚至完成整个中前场的进攻环节-----从防守任务更重的中场球员脚下获得传球,发起有守到攻的转换,高速的跑动与良好的持球,让这种转换来得节奏极快,而矮壮的身体让防守者难以靠造犯规的粗暴方式轻易拖缓他前进的步伐,密集的步频让他比一般进攻手更便于应对防守做出动作的变化,支撑着他直接来到危险度极高的大禁区区域,直接面对对手球门,于是对手只能用堆人数的包围策略、更加野蛮的屠夫型动作进行防守,而马拉多纳的传球组织能力,则让这种过度倾斜的防守,往往陷于激进过度的被惩罚之中。
如果位置过于靠后,那么凭借个人能力突破的距离过长,长距离突破的次数太多,会更加消耗球员的体力。如果位置过于靠前,也不利于球员在第一时间接收到中场拖后队友的第一脚传球,且接球区域直接陷入对手的后防线之中,而不是中场与后卫两条线中间的尴尬空间,势必阻碍球员借助接球后第一时间的环境而完成推进。而如果对抗性不够强、控运技术不完美、动作切换与衔接不流畅,就会被对手轻易伐倒。如果出球意识不绝佳,对手便可以肆无忌惮地围追堵截,倾尽全队之力,且不用顾虑任何被转移球后惩罚的锋线。如果体力持续性不佳,便不足以支撑这种超强功率输出的踢法在90分钟全场中的产效。
在中前场10号核心这个定位下,大部分的巨星,也都有着各自的相对缺陷。法国掌舵手普拉蒂尼,由于突破能力所限,更着重于对调度组织长项的开发,回避纵向杀伤威胁,位置相对靠后,观察前场局势后出球。与马拉多纳分处南美双雄、一时瑜亮的白贝利济科,身体条件略拖后腿,在高强度防守针对下的对抗后拿球中颇被干扰。与马拉多纳同样的世界杯一冠一亚拥有者,玄学大师齐达内,拥有身高、控球、对抗,也有挥洒自如的出球组织,但个人的纵向突破杀伤却又存在感不重。巴萨梦三的10号核心,马拉多纳之后的阿根廷之王、最好的一任“马拉多纳接班人”梅西,则受制于相对疲弱的体力。
只有马拉多纳,在他的巅峰期时,创造了上述这一切的完美结合。在封神的1986年世界杯上,他用实实在在的表现,用录像带可以留下的清晰画面,毫无争议与空想地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完美的10号攻击手所能达到的竞技影响力----一个人即可在对手的整体防守体系中撕开缺口,打破体系平衡,并且用连接无球一侧的能力,让队友能够活动在自己的周围,实现比“拉扯、骚扰”之外,更加积极而有威胁的联系呼应。
小组赛首场对阵一支在1982年世界杯中已然开始“粗野防守后兑子”战术的韩国队,马拉多纳用不断的纵深突破对中场与后卫两线进行压迫,无休止地创造代球后直入大禁区的高度危险,从而迫使韩国人只能改变均衡站位的防守阵型,用多人围追的人数叠加来试图实现单人难以达到的“兑子”效果。而后,将防守造型压制变形的马拉多纳,则用不断的转移出球、灵巧直塞、空档妙传,四两拨千斤。
而后的比赛中,无论是拥有与“屠夫”詹蒂莱齐名的维尔乔沃德的链式防守意大利,还是与阿根廷长久斗争的南美老对手乌拉圭,还是两支以硬朗著称的欧洲劲旅英格兰和德国,阿根廷遇到的所有对手,几乎都对他们打出了类似于韩国的防守套路,并且也几乎都被马拉多纳和阿根廷,以大差不差的方式淘汰。显然,面对马拉多纳,这不仅仅是他们足球风格传统的延续,更是一种不得不为之的必要:哪怕明知道可能被阿根廷的其他球员惩罚,但至少我要两害取其轻,先阻止更有威胁无数倍的马拉多纳。
马拉多纳的世界杯历史助攻王,他在1986年决赛中送给布鲁查加的那记绝妙助攻、而不是进球的最终夺冠方式,正是这一点的最好体现。
对于世界杯舞台,马拉多纳是当之无愧的超级传说,一冠一亚的成绩,在贝利与加林查一代的上古之后的近当代足坛历史中几乎无人可及,只有齐达内和而他的法国队复制了这一战果。而相比之下,马拉多纳带领的团队,虽然客观上讲,整体阵容并不算世界杯弱旅,但比之在98和06年先后坐拥布兰科、马克莱莱、德尚、图拉姆、维埃拉、亨利、里贝里等明星的高卢雄鸡来说,终究是上限略逊了一些--当时的阿根廷队中,大部分球员都效力于阿根廷联赛,相对较为大牌的布鲁查加也只是身处法国南特队,数得上号的似乎也只有皇马前锋巴尔达诺了。
马拉多纳在1986、1990两届世界杯上的表现,那种一个人便足以主导比赛局势,甚至肩负球队绝大部分进攻戏份的孤胆英雄级发挥,以及这种发挥酿出的冠亚成绩,让他成为了贝利之后,影响力绝大的又一个球王。从他对于10号位的完美诠释,以及在竞技层面的影响力来说,这似乎并不算是一种过分的赞誉。他的队友当然并不是完全的碌碌无为,积极防守、配合呼应、接球终结,马拉多纳用自己的能力撕开的缺口,送出的机会,也终究需要队友的良好消化,才能开花结果,并适度分担马拉多纳的压力。然而,归根结底,如果没有马拉多纳的强破防,这一切发生的基础根本就是荡然无存的。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意识到一个可能的事实:马拉多纳所获得的“球王”地位,其一部分原因,是否也来源于当时世界杯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度过于集中,影响力过于巨大的客观环境因素呢?
1986年,1990年,欧洲主流联赛也好,彼时还叫做欧洲冠军杯的欧冠也罢,电视转播更多地局限在本国,至多惠及本洲,在世界范围内的覆盖面远远不够。这就造成了欧洲---或许也包括当时水平不错,很多优秀球员尚未流失到欧洲的南美----俱乐部层面的赛事,在全球视野下的影响力严重不足。而影响力的不足,便导致了商业价值的开发难度上升,反过来更削弱了俱乐部赛事的运营手笔与扩张野心,而让它们的存在感相比国家队赛事而言更加稀薄。马拉多纳俱乐部时代巅峰的意甲联赛,当时只允许一队注册三名非意大利国籍的“外援”。
因此,聚焦了全世界目光,几乎享有独一份的全球转播权的世界杯所提供的素材,在很大程度上,便形成了球员、球队在世界眼中的相当比例认知。而马拉多纳,在这样的大舞台上,用这样的超级英雄方式,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战果,自然就会引导出他在整个世界眼中的无上地位。
但如果马拉多纳的生涯,他的能力,平移到当今的足坛中,切换到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代世界中,他又会得到什么样的评价呢?
首先,我们不得不看到的是,在当代国际足坛,由于俱乐部赛事在转播和引援上的全球化,以及相关的商业开发的大步迈进,俱乐部经济实力的飞速发展,世界杯的影响力,已经被英超、西甲为首的五大联赛,以及更重要的欧洲冠军联赛,分流了太多的关注和戏份。无论是在球迷,抑或是媒体从业者的观点表达中,“欧冠已经是当今水平最高的赛事,超出了球员合练时间不够、默契度不足、顶级人才不够汇聚的国家队赛事,其中也包括世界杯”的论调都时有浮现,尤其在每一届世界杯踢出让人颇感沉闷的赛场表现时,更是会大行其道。而即使在球员层面,欧洲冠军联赛的圣博莱德杯,隐隐也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最高荣誉”的存在,甚至足以成为巨星们的生涯梦想----即使是手握多座欧冠的梅西与巴萨,也迫切地希望着再拿一次,患得患失的心态引导出多次的翻盘惨案。
这样的情况下,评定一个球员的生涯地位,已经不再是唯世界杯论。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说的话,在两年前刚刚捧得世界杯的法国中场核心博格巴,由于在俱乐部的发挥不够理想、精神不够专一,也会屡屡被曼联球迷冠之以“博格巴问教练了,你有世界杯吗?”的讽刺挖苦,而不是对于他的世界杯主力核心身份顶礼膜拜,过分追捧。俱乐部赛事,特别是重要性飞升的欧冠数量,已经成为了一个球员的荣誉组成中必不可少的硬通货标准。
而在这样的当代环境下,马拉多纳,是否能够依然凭借四年一度的世界杯,用两次的超神发挥,获得球王的无限崇拜呢?
从球技而言,当然没有问题。马拉多纳,或许是少数的几个,能够在技术层面打破时代局限性之屏障隔膜的球员。
在当代,中锋被当成了支点,边锋被任命为爆破,中后卫需要学会出球,边后卫压上成为边锋,甚至守门员都需要更精准的大脚开球、策动反击。而进球责任,更是不局限于固定位置。这样的变化,每个位置的球员都势必会肩负起与往昔不同的任务,并被要求以不同的技能。这也就构成了当代战术体系对于过往球星的排斥。
然而,这样的排斥,在马拉多纳的身上很可能是不存在的。归根结底,这样的体系构建,是源于当代防守的整体性提升,各位置防守人的职责分明,各区域资源分配的绝对合理,防守运转的逻辑严谨,让进攻球员所能获得的空间环境变得更加逼仄。为了应对防守体系,于是就需要更严谨合理的进攻体系。然而,任何的合理性逼仄,对于进攻球员的压制,都显然不可能超越世界杯上对手对于马拉多纳那种,非理性的,近乎疯狂的,不惜一切---红黄牌,或其他区域漏洞----代价的防守施压强度。马拉多纳能够用一己之力打破那种程度的防守,自然也就会在当代有所作为。
但问题,来自于马拉多纳的俱乐部生涯。
在1981年登陆欧洲的第一站巴塞罗那,由于疾病和随后的重伤,马拉多纳在两年之中一直在病床与球场之间往返,出勤率并不算稳定,而球队也并没有拿出太强的成绩,更多的建树都在联盟杯和国王杯这些二级杯赛的领域。
1983年,马拉多纳加盟了那不勒斯,开始了他俱乐部层面主要荣誉和带队传奇的奇幻之旅。但是,看待那不勒斯在那个阶段的成绩,我们需要弄清楚两个事实-----阵容补强,以及联赛主要对手的竞争力。在阵容方面,引入马拉多纳的同时,那不勒斯也投入了巨资增加球队实力,将巴格尼、费拉拉等人带到了球队,对此前相对平庸的阵容进行了填充,其手笔力度,在马拉多纳本人创当时记录的转会费中就可窥见。这才有了83-84赛季的意甲第三。并且,在马拉多纳带队首个联赛冠军的86-87赛季,那不勒斯也引进了卡兰卡,和马拉多纳、焦尔达诺组成MA-GI-CA组合。而从那不勒斯夺冠赛季的对手竞争力而言,86-87赛季,在80年代初期称霸的尤文图斯已经陆续失去了佐夫、罗西、塔尔德利、博涅克等核心主力。而另一大豪门球队,在80年代后半段极具王朝之相的AC米兰,则在86-87赛季刚刚组成了巴斯滕、里杰卡尔德和古力特的荷兰三剑客,球队化学反应尚未进入最佳。
因此,那不勒斯的两个意甲冠军,来自于马拉多纳的绝对贡献,但或许谈不上是真正的一人冠军。在他本人之外,那不勒斯对于阵容的整体补强也是成绩飞升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从联赛竞争力角度上看,至少86-87赛季的第一个意甲冠军,一定程度上来自于老霸主尤文图斯衰退、新豪强AC米兰尚未大成的中间夹缝,此前84-85赛季维罗纳的意甲夺冠,已经证明了80年代中期意甲的混乱之势。
并且,如果从职业生涯的长度与厚度来看,马拉多纳也并非完全的无可指摘。1984年到1990年,马拉多纳为那不勒斯效力六年,可谓是他俱乐部生涯的高光时段。六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当今球员的状态高峰期标准----即使不提C罗与梅西,伊布、莱万多夫斯基、皮尔洛等人的状态持续性也显然长于这一时间---下当然难称一流,但放在当时的环境下,大致可以与普拉蒂尼(1982年加入尤文图斯,1987年退役)等同代巨星不相上下。然而,以马拉多纳当时的年龄来说,他却本能将生涯的长度更加延长,而不是在1991年因药检不合格,而以31岁的尚可一战之身草草离开欧洲足坛,重返博卡青年。相比同代而言不够长的俱乐部生涯高峰期,以及极度不光彩的、过早的结束方式,给马拉多纳的“球王”身份蒙上了一层阴影。
因此,如果我们将马拉多纳的职业生涯分为国家队和俱乐部两个部分,那么他的国家队成就主要集中于1986、1990两届世界杯,用“一人带队”的现象级方式,借助世界杯这一当时因其世界聚焦的唯一性,从而获得了绝对影响力的平台,一次性地震撼了全世界的球迷。但与此同时,在俱乐部层面,他的绝对高度够高,带领着一支实力有增强、但依然相对弱势的球队,获得了“小世界杯”意甲的两个联赛冠军。但过早的离开,以及个人原因主导的不光彩离开方式,让他在长度和厚度上难言完美。
可以说,综合国家队和俱乐部,整体看待马拉多纳的话,他的高度毋庸置疑,但长度虽然已经足够优秀,然如承载“球王”之名,似尚略嫌缺憾。
而同样不能忽略的一点是,马拉多纳在场外的那些----包括大量而不仅限于嗑药、酗酒、男女关系---的私生活混乱,以及他颇显乖张的性格,与他现象级的足球能力相结合,于有意无意之间,让世界足坛在潜移默化之中似乎接受了一种观点----顶级的足球运动员是天才艺术家,而艺术家身上的缺陷与黑暗面都是他们天赋的必然附带产物,是可以被原谅和理解的。而沿着这样的观点,后世之中的很多足球天才,虽然他们在竞技上都或多或少地不及马拉多纳,却依然得到了球队和舆论在很大程度上的“无奈默许”---流连于巴塞罗那夜场的小罗,酗酒暴躁的大卫鲍耶和乔伊巴顿,昏睡在派对之中的阿德里亚诺,著名的意大利坏小子卡萨诺。虽然也有批评和管理,但从他们的屡教不改、却依然可以得到工作合同、直到所有天赋被彻底挥霍一空的事实之中,我们却可以看到所有人的某种宽大-----只要你仍然有天赋可以使用,我们就能允许你的一切荒唐,将之作为你天赋的捆绑产物,除非你的天赋消耗殆尽。
当然,并不是马拉多纳在主观意识上引导了这一切的发生。事实上,在他之前,也已经有了乔治贝斯特这样的“先贤”,马拉多纳并不是开启一切的始作俑者。但是,无人可及的竞技高度,登临绝顶的绝对天赋,却让马拉多纳在客观上确凿了这个观点,让它变得更加深化于人心。对于后世这些过早地浪费了天赋的反面典型天才来说,马拉多纳所起到的,无疑是一个非常负面的反向作用。
可以说,马拉多纳所获得的“球王”之巨大声誉,从竞技层面上讲,是有着很大程度的“时运所致”因素的。在俱乐部层面,他的绝对荣誉不算深厚,而从整体的职业生涯长度上讲,更是难免落于“早衰”的质疑。而导致这种早衰的,又恰恰是他个人的职业素养欠奉,甚至有亏的私德。这样的球员,如果放到当代的舆论环境之下,难免面临完全曝光之下的各种声讨,从而变得毁誉参半。但在马拉多纳活跃的当时,世界杯对于俱乐部赛事的绝对影响力优势,让马拉多纳在国家队层面的绝对巅峰深入人心,占据了全部的关注,冲淡了他的绝大部分负面阴影,形成了某种程度的滤镜,让他的个人形象变成了一种------并非完人,但人无完人,他依然是球王----的状态。
在世界杯独一档的时代,于两届世界杯之间闪耀,四年时间、两个大赛、一座奖杯,让马拉多纳成为了世界眼中的绝对天神,淡化了其他的一切。这是只有“世界杯高于一切”的时代中才能诞生的现象,在现世已然绝难复制。
而马拉多纳的声名地位,也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足球竞技层面。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中,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阿根廷甚至为他举行国葬,而并未受益于他所带来的竞技荣誉的其他拉美国家,也不乏致敬、哀悼,就是一证。在足球之外,马拉多纳意味着更多。1986年对阵英格兰的胜利,以及随后的大力神杯,让他为阿根廷人对马岛战争失败的痛苦得到出口,让阿根廷社会从剧烈的通胀危机中获得麻醉的快乐。而他对于卡斯特罗和格瓦拉的推崇,印在身上的二人纹身,更是让他成为了拉美地区的自由旗帜与精神领袖。这种始于竞技,而又远远超出了竞技的巨大光环,最终带来了世界、尤其是拉美世界,对他的无限热爱和宽容。
但是,这让人不禁产生一种疑惑----球场外的马拉多纳,获得的各种身份意义,其在非足球之社会层面的影响力,是否也是来自于客观环境所致、而非他自身的意识呢?1986年所获得的阿根廷民族英雄光环,是由于阿根廷国内恰逢通胀与战败,而他恰好在这时候击败了英格兰,拿到了世界杯。而后,他通过对格瓦拉和卡斯特罗的推崇纹身,客观上成为了拉美地区反独裁、反欧洲帝国主义统治、追求自由的精神领袖,但这有多少是他的本意?他是真的深刻明白后两人的政治理念,还是更多地喜欢他们追求自由的反叛精神?
更可能的是,当马拉多纳对着英格兰门将希尔顿跳起时,当他盘带着足球单挑英格兰防线时,他更多地处在球员的单纯视角之中,不会、也无暇去代入到阿英的战争仇恨中。而他对卡斯特罗和格瓦拉的推崇,或许也只是单纯地向往于反叛霸主的勇气与摩托日记的自由,而难以用自己不够高的学识,深刻地理解二人的政治理念与功过是非。
他本人所做的,所想的,所争取的,或许更多围绕的是是足球层面的运动员角度。而他的超级足球天赋,便让这客观环境给予他的一切——他本人意识到或无意识的——伟大意义,得到了确切的实现。
这也是一种时代给予他的幸运,就像他立于“世界杯绝对统治”之足球时代,而在足球领域获得绝对声誉的幸运一样。马拉多纳,是毫无疑问的命运之子与时运宠儿。
但是,这一切的幸运,终究要落回到他的球技之中。同时代的阿根廷球员有很多,同时代的拉美国家球员也有很多,同时代的世界球员则有更多。但是,只有迭戈马拉多纳,把握住了这样的大势运道,登上了球王的神位。如果他没有球技,那么即使时运凝聚,那个天选之人也绝对不会是他。
或许,足球天才,才是马拉多纳其人,最根本的一种“幸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