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实际场景谈点球轮次的重要性,这个提问可能是无解的。
具体到不同球员个体,压力也很难量化。
比赛中出现的点球和点球大战,都是罚球,本质区别其实挺大的。
题目问的是罚点球者,多数人都关注罚球者,然而门将的角色兴许更重要。
下面这些关于点球次序安排的理论研究,可以略作参考。
纯理论的角度,《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当年有篇分析<On winning the penalty shoot-out in soccer(赢得点球大战)>,基于概率论、电脑模拟和数学建模,对五轮点球大战的最「合理」的安排是:
按日常罚点球的能力,将球场上的球员排个名。
McGarry, T. and Franks, I. M. (2000) On winning the penalty shoot-out in soccer.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18, 401-409.
这套点球安排是基于欧洲杯、世界杯、美洲杯…等洲际比赛(相比俱乐部比赛,国家队的杯赛遇到点球决战情况更普遍)积累的数据,结合球员压力、罚球技术、疲劳程度,得出的结论。
后面跟的百分比数据,是罚球的成功率。
这套结论旗帜鲜明的反对「罚球最好的球员先踢点球」这个观点——因为认为罚第一个点球,球队和球员面对的压力并没有那么大,(即便罚丢)容错率也相比后面几个要更高一些。
而随着压力更大(更惧怕罚丢造成的后果、更需要承担一罚定音的责任……),越是平时罚球技术好的球员,越应该在后面登场。
至于5轮过后依然无法分出胜负需要靠突然死亡来一球一球的PK,那就用剩下球员里技术最好的,依次上去罚点球。
——但毕竟这是纯理论的一个结论,还需要结合球场实际,比如球员的疲劳度、罚球意愿性、球员抗压能力等等,临场微调。
回到题目「点球大战是第一个罚的重要,还是第五个罚的更重要?」,这套理论里也有说明:
以及,事实上,只有76.53%的点球大战踢满5轮才分出胜负,多达23.47%的前四轮就出结果了。
所以结合实际情况(依然是理论上)——
有句话形容足球,「最理性的运动,偏偏最感性的踢。」
大意是,球场上很多行为逻辑,都能用最理性的方式分析出来(比如点球最合理的顺序,最应该派出场的球员),但技术分析是死的,真正踢球的人、球场上的变化是活的——这就让很多最理性的计划都赶不上计划——不然每场球比分都和各类菠菜公司、体育公司数据建模的结果一样了。
球员罚点球、门将扑点球的技术也一直在发生变化。比如90年代的统计数据,球员更倾向于在即将触球前观察门将位置的移动,然后再踢向另一个方向;到了98年之后,更多球员又开始按设定好的线路直接去踢球。
门将也有过提前判断做出扑救动作,和在罚球者触球瞬间再临场发挥的变化。
这些都说明罚点球并不是一成不变。
引申一点,
罚点球时多数人都关注罚球者,事实上门将的角色兴许更重要;
罚球者承受的压力,也要远远大于门将;
通常点球大赛前门将面对的,是背负着巨大压力又被研究得非常彻底的罚球手。
以兰帕德为例。
作为切尔西的点球主罚者(之一)和英格兰的点球大赛必定出场者,兰帕德点球未必是超一流的——确实有几次关键场次罚丢的情况——但依然算得上是优秀的点球手。
那么他罚点球时,门将判断准确的成功率是多少呢?48.5%。也就是说,门将有差不多一半几率判断对了兰帕德的点球方向(并作出了扑救)。具体到范德萨、雷娜、吉文等人,兰帕德被判断出方向的成功率又进一步上升,至62.5%。
前面说了兰帕德点球并不差,即便看起来门将都能轻易猜对他的方向,但实际上哪怕猜对,门将也只有27.3%的几率把这个球扑出来——即便扑对方向,兰帕德10脚里也有7脚球是能进的。因为兰帕德算是点球手里角度比较精准刁钻的那类,球速也很快。
只有这样的高球速+追求角度,才能击败门将。
所以想和门将玩心理战,真的得有大心脏才行,或者具备兰帕德这样踢点球的速度+角度的能力。要么是皮尔洛托蒂齐达内这些敢于点球玩勺子的,要么是巴洛特利这种特别擅长让门将提前错误移动的,否则老老实实踢点球,不够快不够准,就容易罚丢。
罚球者稍微一露怯,12码前胜利的天平就已经明显倾斜了。
参考资料:
这居然有人来问??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
第一,你倒是喜欢人家,人家喜欢你吗?
第二,你倒是跟他上了一个高中。那到大学怎么办?万一他没考上大学,你是不是要跟他一起辍学?如果他考一个不好的大学,你是不是要放弃更好的大学跟他在一起?
第三,你跟他在一个高中又有什么意义?中学生就算你们互相喜欢,还不是分手。你们还能外面买套房去登记吗?年纪也不够啊。那既然大概率是三年以后就要分手,那你现在跟他在一个高中又有什么意义呢?就为了上学放学能够一起走?
第四,你看看你爸你妈差几岁。等你真的到了结婚的年纪,能和你结婚的女生现在估计还在上小学。世界那么大,出去多看看,一般来说大学毕业那年回过头去,你会发现当初的自己是多么幼稚。
商场运营方的本质是物业公司,
想各种办法吸引人流过来,接着招商,目的是收取租金,然后涨租金。
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来福士想要吸引的大批顾客群体,他们是不是在意棒棒入内。
如果他们其实希望棒棒不入内,那么来福士不过是个手套防火墙而已,抵挡了来自网络和外界的骂名。
如果他们反对禁止棒棒不入内,那么就算没有这个报道一段时间后来福士自己也会被用脚投票的顾客教做人。
商场是否以为棒棒影响了形象不重要,最终用户怎么想的才重要,想想谁掏钱?
所以,到底是顾客有这样的需求而商场才这么去干?还是商场自以为是的猜测了顾客的需求呢?这只有顾客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