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拍的本质是描述一个声音的持续时间,单纯纠结在音符之间的倍数关系,自然是去不了本质上。我刚刚学看谱的时候都有楼主的疑问,问老师一拍有多长时间。
而之所以有这种疑问,都是因为缺少了一个关键的变量:
BPM
Beats per Minute
每分钟节拍数
正常情况下,在每一个乐谱的开头,都会有标注这个参数(下图)
箭头所指的符号,就是这个乐谱的速度,俗称104速,即每分钟104拍。
以这个乐谱为例子,结合调号旁边的3/4,表示四分音符为一拍,每个小节有三拍,每一个四分音符的持续时间就是60/104≈0.577s
至于楼主说的很多乐理书都是车轱辘话,大概是搜索得不够彻底吧。截图来自wiki
Tempo - Wikipedia首先同意题主的观点,音乐教材实在是太不程序员思维了。
一是题主说到的车轱辘话的问题,全无意义的车轱辘话确实挺常见的;
二是概念定义顺序比较反人类,典型的专家思维。不是说先从简单好记的概念入手不好,而是先打好漫长的基础再说的这种思维本就是填鸭式教学的特征,有少数老师会依照乐理发现历史的顺序来教学,我觉得效果是比较好的,比较符合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思维;
三是概念定义不本质,若要寻根究底往往会得到"你不要问这么多用不到/以后你自然会明白的/这种事情说也说不清"的回答;
四是存在定义模糊的概念,常常见到几个音乐工作者对唱名的理解不同这类现象。大家都说乐理很重要,但又似乎不求甚解。
这几点真是相得益彰。
但这不是音乐教材独有的问题,其实好多学科入门材料都存在类似的问题,早就习惯了,反正只要肯费功夫钻研,想理解本质的人还是可以找到答案的。至于在乐理上这个问题尤为明显,可能有三个原因,
一是(我跟题主这样的人)身边从事音乐工作的人相对稀疏,
二是可能音乐工作者相对其它学科从业者来说,更不屑于所谓程序员思维吧,乐理更像是一个够用就行的工具,
三是在现有氛围下,音乐社区的contributions 更倾向于集中在应用和创造,而非理解,即便有人实现了向程序员思维的转化,也比较懒得去传播吧。
我想如果有人愿意做相关工作的话,聪明的程序员们应该可以以相当快的速度入门乐理。
答非所问,因为猜想题主已经解决这个问题了,如果没有我可以补上个人理解。我目前属于正在转化但懒得主动传播的类型,但是欢迎程序员思维的乐理探讨。
最后问一个小问题吧,为什么四分音符叫做"四分音符",而不是"一拍音符"呢?
请不要提供"因为有时候以八分音符为一拍"这样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