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作战时,谁去做炮灰? 第1页

  

user avatar   yinshouf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问题大致是,预期一些战斗任务会付出空前的伤亡的情况下,究竟派哪一支部队上阵,来承担这样的“炮灰”任务。这是一个好问题。我不想陷入现代军事组织与决策的许多细节。我们来讲讲以前的事情。

下文中,我会先介绍一下古代世界中一种常见的情形。然后,我想来集中讨论一下几种有趣的“炮灰”选择方法,时段都几种在晚唐五代北宋初的一个世纪间。我们会看到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文化在这个时候已经形成了,而炮灰的选择实际上也反映着宏阔的社会与观念的变迁——而对此,我们目前的理解依然十分有限。

1

简单说,在古代,不同的战斗单位常常由不同的社会族群构成的。一个可以确定的战斗单位其实就是某个地域、某个阶层的人群,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作战技能也相仿。柏拉图觉得可以让同性恋的人编成一队,这样他们彼此之间相亲相爱,自然很有战斗力。虽然不现实,却是西方古典时代非常典型的想法。由此,不同族群的社会身份往往已经决定了其在军事部署中的位置。如果本身是奴隶、贱民,或者被征服的民族,自然就是用来做“炮灰”的。我们举两个中国的例子。睡虎地秦简中附了一段《魏奔命律》,现在已经很有名了,我直接引用杨宽先生的解读:

这道命令指出,所有这些身份低下的人以及“率民不作、不治室屋”的人,原来都是要杀的,因为不忍连累他们的同族兄弟没有杀,现在派遣他们从军,将军不必怜惜。在烹牛赏给士兵吃的时候,只赏给他们吃三分之一斗的饭,不要给肉吃。在攻城的时候,哪里需要就派用他们到哪里,将军可以使用他们平填沟壕。说明这类身份低下的人从军,如同罪犯一样属于惩罚性质,在军队中待遇要比一般士兵低一等,在战斗中要担任攻城等艰巨的任务,在行军或防守中要担任平填沟壕等较苦的劳役。

这是使用身份低下的人群做“炮灰”的例子。更常见的是用被征服的民族。罗马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等莫不如此。据说,英格兰的爱德华一世在面对苏格兰军的时候有句名言,别给我射箭,箭多贵,上威尔士人,反正他们不要钱。这个思路确实是对的,因为用威尔士人不仅不要钱,也许还能省钱——当他们的精壮战死以后,反叛能力也减弱了。来看个更具体的例子:

景德初,契丹大举扰边,经胡卢河,逾关南,十月,抵城下。昼夜鼓噪,四面夹攻。旬日,其势益张,唯击鼓伐木之声相闻,驱奚人负板秉烛乘墉而上

这是1004年,契丹大入边,后来就有澶渊之盟了。奚是契丹统治下的一个民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自己的首领。在辽军的战斗序列中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在最艰巨的攻城战中,显然由他们承担先发。由此,不难想象,任何主帅都不会将嫡系部队投入无谓的消耗。有些部队具有一些战斗力,而其中的人群又桀骜难治——如奚人——那显然就是炮灰佳选了。

2

有了这样的背景之后,我们就可以来看几个也许会有趣的个案。《旧五代史》:

苌从简,陈州人也。世以屠羊为业,力敌数人,善用槊。初事后唐庄宗为小校,每遇攻城,召人为梯头 ,从简应募焉,庄宗为其勇,擢领帐前亲衞兼步军都指挥使。

古代攻城,云梯是最便捷的攻具,也最危险。其中最危险的是带头爬云梯的那个人:如果云梯中途被推下来,他摔最惨;如果侥幸爬上去了,他要独自面对城墙上好几个人,可能瞬间就被剁了。重赏之下才有勇夫,这要的炮灰行业当然要重金聘人才好。苌从简这个人就经常揽这个差事,且不说每次的收入,还受到了唐庄宗的赏识,真是非常幸运了。

虽然只是在说一个人,但是对照辽军的攻城法,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件重要的事情。在后唐的战斗序列中,没有谁是活该去送死的。即使你是李存勖,你是战斗力最强的男人,你也没有办法强迫一队人,拿着盾牌点着火去爬城墙——你还没这样做他们已经造反了。事实上,在那个时候,你拉这些人来筑城也是一件很不可靠的事情。如果他们不乐意了也造反了。总之,要想有人拼命,就得多花钱。

3

这是花钱来买炮灰的例子,但人命终究比钱复杂多了。《续资治通鉴长编》有:

河阳节度使崔彦进攻其城东面,彰德节度使李汉琼城南面,桂州观察使曹翰城西面,彰信节度使刘遇城北面。遇以次当攻其西面,而西面直北汉主宫城,尤险恶。翰欲与遇易地,自言我观察使班宜在节度使下,遇弗可,翰必欲易之,议久不决。上虑将帅不协,乃谕翰曰:“卿智勇无双,城西面非卿不能当也。”翰始奉诏。

这是在979年,宋太宗赵光义要攻太原了。一个城是方的,就有四个面,自然要分四队人来进攻。最先攻进去的那一方,通常功劳最大;最后攻击去的,多半伤亡更大。于是问题来了:不同方向的城墙,防御水平是不一样的。谁来攻哪一面,这相差就很大了。这可以怎么办呢?

至少晚唐的时候,武人们就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形成了一种心知肚明的习惯。就是说有一个默认的序列,甲乙丙丁四个主将,按照自己的官衔派个序,一二三四,分别进攻东南西北。既然是约定俗成了,大家也就没有意见了。抽到了城防度高的那个方向,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这是一种存在在那里的习俗。用流行的话说,叫默认值,default position。你如果遵守,大家觉得很正常;你也可以选择不遵守,那你就要跟大家解释一下,我为什么不按老规矩办。

宋太宗部署攻城部队的时候,可能没太在意这种习俗。就发生了上文中的情况。曹翰这个人一看,就提出了反对意见:“我排在刘遇后面啊,他应该去打西面啊!我是去打北面的选手!”这当然是曹翰的托词。他心里其实要说的是,“西面城墙、防御塔等级高啊……我不去。”但借口本身也承载着观念——在美国可以说,我家狗病了,我不能来上课了,在中国就不行。五代宋初的武将,他们认为谁攻打哪一边有一定的默认之规。主帅在排兵布阵的时候违反了这种默认之规,自己至少有抗议的权利。于是,宋太宗还有特地去安抚一下他,跟他说:“你多厉害啊,西面只有你能打下来。”

这件小小的事情其实告诉我们很多非常有意义的信息。首先,没有哪支部队就该做炮灰的。各支部队都是平等的。所以不可能像契丹人驱使奚人那样。然后,如果战前将领们总是在那里挑肥拣瘦的,那还没打仗自己先吵翻了;所以武人们逐渐有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默认的序列,老天决定,童叟无欺。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军事文化,也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武人的政治智慧——这样的智慧在文人主导的历史书写中是看不到的。最后,我们还可以看出宋太宗在军中的权威还是非常有限的。他的部署下达以后,还是可以讨价还价的……

4

现在是最后一个例子。《涑水记闻》:

景德初,契丹犯河北,王钦若镇魏府,有兵十余万。契丹将至,阖城惶遽。钦若与诸将议探符分守诸门,阁门使孙全照曰:“全照将家子,请不探符。诸将自择便利处所,不肯当者,某请当之。”既而莫肯守北门者,乃以全照付之。

我们现在又回到了1004年的宋辽战争。

我们继续说五代宋初的默认之规。那其实还有一种更加简便的方法,就是抽签——以前人称为“探符”。这最公平了,大家没有意见。

但对于作战来说,这是非常不利的。比如,敌人从北面来攻城。守臣的将领抽签决定谁的部队来守北墙,结果最弱的那队抽到了。最强的部队反而在南墙。结果北墙一下被攻下了,南面的部队顺势从南门一溜烟走了……本来可以守得住的城也就丢了。所以,这一年,孙全照站出来。他说这样不好,“你们去选你们爱去的地方,大家都不肯去的地方,我去。”

然而,很多事情是联系在一起的。孙全照充英雄以后,也许是可以升官发财的,但他手下的人伤亡自然就高了。那就会有一个问题:他手下人不乐意了怎么办?现在一个班主任,开年级部会议的时候,还要争取一下全班先退场,少晒点太阳什么的,家长会就可以嘚瑟了。武将是带一队人去送死的,正常人的做法是和上文曹翰一样的,为自己手下争取点好处,防御塔多的地方咱不去。将领要反其道行之,把最艰巨的任务抗在自己肩上,平时就必须做好基层工作。获得俸禄赏赐都和他们一起分享,大家之间称兄道弟。那关键时刻,大家才会为了大哥拼一把。所以,说这句话也要有资本的。

同甘共苦,看上去是很平常的武将美德,其实背后说明的也是这样一个社会事实:对于普通兵士来说,平白无故你没有权利把更危险的工作交给我。

5

我们讨论了三个个案,广义上都可以说是炮灰选择的问题,即更危险的战斗任务由谁来承担。我们看到了更好的待遇,我们也看到了诉诸随机。背后的思路都是一样的,我们看到了来自武人、兵士层面的一种诉求:要求公平!大热天的,人家都在乘凉,我们还在修城墙,这还是不公平;都一样是部队,他们拿钱多我们拿钱少,这也是不公平;或者,每次炮灰都想到我们,分战利品都想到别人,这还是不公平……

这种对公平的诉求,在传统中国,概括起来就是“均”,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不是要求绝对平均的意思,某种意义上在说,作为公平的正义——罗尔斯什么的真的是太年轻的……对于唐朝人来说……

展开一些的话,我们过去对于晚唐五代兵变的研究,往往关注于事件的性质:到底是游手好闲的武人贪得无厌要闹事?还是穷困潦倒的无产阶级走投无路诉诸暴力?这种关切固然有意义,但很多时候就是一件说不清的事情。比如甘阳被打了,这到底是饱受压迫的青椒决绝的发泄,还是对于年迈老人的无耻践踏。我们现在可以采访当事人,掌握学术体制的完整的信息,至少理论上,但要辨析清楚一件事情的性质还是很困难。在古代史中执着于这样的追问恐怕只能是一个死胡同。这里我想到的是两位英国史学家。其一是 E.P. Thompson,他有一个道义经济(moral economy)的概念。简单说,关于粮价而产生的暴动英国从一种基层的政治文化来理解,就是农民觉得价格应该是这样的,这是公平合理的,如果超出了这个公平的范围,那么我们就有权利拿起武器。在这个问题上做的更深入的是Steven Justice,他有一本书叫Writing and Rebellion: England in 1381。他主要的贡献在于,指出了在1381年英格兰农民大起义的过程中,农民群体对于自己的权利、国王教会的权力等问题有着非常深入、系统的理解,并且按照他们理解的公平和正当,从新来运作文书,建立他们的组织。在这样的视角下,战斗序列的编排,战区的补给,兵变的发生,这些看似不同层面的现象其实都指向着同一个广阔的问题:处于社会基层乃至边缘的人群对于公平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的表达。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一开始的问题:谁来做炮灰?这在古代世界,相当长的时间,不是一个问题!因为部队本身的身份属性已经决定了。只要在社会的中下层有了非常强的公平意识以后,才成为了一个问题。而在实际的战斗组织过程中,他们也发展出了不同的机制来实践这种公平——设置默认值,或者抽签,等等。有人说,十六世纪前后,英国的绅士们自发的设计了许多规则,成立了很多俱乐部或社会组织,在国家与教会之外做了很多事情,于是现代公民社会开始形成了。那么,这些武人们自发的规则设计,又应该被放在一幅怎样的历史画卷中呢?


user avatar   bi-fu-wang-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昨天中午喝高了,睡到现在才起来,没想到手机上一刷知乎就看到

@孟德尔

书记修改了他的回答,增加了一些评(hu)论(shuo)资(ba)料(dao),再加上题主把自己得原问题修改的面目全非,好我现在爬起来更新一下:


@孟德尔

书记在答案中这么讲

在诺曼底登陆前,盟军为了减少正式登陆的伤亡,了解登陆作战的难点和要点,安排加拿大部队在法国的迪耶普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登陆作战,总共投入6000人,不到诺曼底行动的百分之一,就是字面意义上的送死,作战中损失6成士兵。这场战役导致加拿大举国哗然,至今都是英加关系上的污点。

我不知道谁能有脸说这不是炮灰。

首先就史实上的两个错误:

第一:迪耶普战役确实发生在诺曼底登陆前,但并非为“减少(诺曼底——这三个字我蚍蜉王子加的,表示书记在这里的表达有歧义)正式登陆的伤亡”,二者之间存在两年的间隔,实际上迪耶普战役的发生除了有“了解登陆作战”这一实验性质之外,更重要是做给斯大林同志看的:当时斯大林格勒已经受到威胁,斯大林再次提出英美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至少要帮他吸引德军40个师的兵力。

第二:英加关系污点之说属于夸张,原因下面讲。

和书记之前犯过的其他错误一样,都是根据结果倒推原因,但实际上,加拿大部队伤亡惨重并不是因为英国人把加拿大军队当炮灰。


迪耶普战役或者说迪耶普灾难为什么会发生?

首先概述一下迪耶普战役的情况:

行动总指挥:

蒙巴顿勋爵,海军中将(未来的海军元帅),英军联合作战司令——身为皇室贵族,正儿八经走关系上位的军官,蒙巴顿勋爵早年的海军经历简直可以用失败来形容,皇家海军的光荣传统是“逢敌必战”,蒙巴顿指挥的舰队还得加上四个字“每战必输”,但是在1941年被从海军一线的岗位上流放到当时的闲职“联合作战司令部”(这个司令部负责研究特种作战和两栖突击作战,可是当时是1941年10月,全世界都被纳粹打的满地找牙的时候盟军有什么资本谈两栖突击)之后,蒙巴顿勋爵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战场。

身为联合作战司令,蒙巴顿卓有成效地发展了一批特种作战和联合作战所需的计划、人员、战术和装备。包括著名的1941年至1943年盟军特种部队对挪威纳粹重水工厂的三次破袭行动、1942年2月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突击队袭击法国沿海的德国雷达站;1942年3月皇家海军陆战队突击队对德国占领下的法国圣纳泽尔港的突击;以及同年5月英国和南非军队在迭戈-苏亚雷斯港实施登陆,对维希法国统治下的马达加斯加岛进行“预防性占领”。

这几次作战都可以说是战果辉煌,可以说蒙巴顿勋爵在当时是盟军内部联合作战的权威,选择他来担任迪耶普行动的总指挥也说明盟军没有忽悠。

行动计划:

联合作战指挥部原先设想在1942年4月实施行动和代号为“开辙犁行动”,盟军计划在德军占领下的法国海峡沿岸港口进行1个师团规模的突击行动和至少持续2个潮汐时间占领该地。他们会在撤退前尽可能最多的破坏敌人设施和防线。的确,这一行动如书记所说是“实验性质”的,但此时的计划中还根本没有加拿大人什么事情,在最初的计划版本中是由一个英军团、一个美军团、一个法军营和一只美英伞兵部队担任此任务。

后来,加拿大政府强烈要求,要让他们的军队能够在几次行动中显身手,所以将登陆的陆军主力部队改为加拿大第二步兵师——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所谓英加关系污点实属夸张。

后来进入操作阶段的最初计划是在1942年5月由参谋长批准。它包括英军空降部队进攻海岬两边的德国炮兵营而加拿大人将从海上实行正面进攻。空降行动后来被取消,改为由第3突击队和第4突击队从海上登陆和攻击炮兵营。6月,“英国广播公司”开始广播警告,法国平民“可能”出现的战事,敦促他们迅速撤离被占领法国的大西洋沿岸地区。


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突击队作为先头部队,负责在加拿大军队登陆前拿下滩头阵地——按照题主谁先上谁就是炮灰的逻辑,岂不是英国人用特种部队给加拿大人当炮灰?而实际上皇家海军海军陆战队突击队也在战斗中伤亡近半,那么到底谁是炮灰?

行动为什么会失败:

1.德国人知道这次袭击计划——事情败露是进攻行动的大忌,包括让韩国白马部队成名、38军吃亏的白马山战役,也是因为变节者出卖了信息导致韩国人加强了守御力量、38军军属炮兵也遭到了美军的打击。根据战地对俘虏的审讯和战场状况,后来盟军得知德军已经在进攻开始的数周之前就得知了相当详细的登陆计划信息,包括兵力规模。比较确信的消息是,至少有一名法国的双重间谍将计划信息透露给了德军,可以说这是迪耶普灾难发生的最重要原因。

2.德国海空军依然强大——这次进攻的一个显著缺点是没有发动大规模空袭和炮击。尽管最后对盟军造成重大杀伤的几支德军集结点全部在海岸线十几公里的地方。在主要登陆开战前,尽管没有严重损失,登陆舰队的的确确碰到了德军的海岸巡逻队,并被对方打散了队形,使得最开始登陆的皇家海军陆战队突击队员们很大一部分根本没能在正确的地点登陆。皇家海军只有4艘驱逐舰负责火力压制,而在空战中,威名赫赫的皇家空军与纳粹德军的交换比居然是令人吃惊的3:1。

3.混乱的现场指挥——负责现场指挥的是坐镇后方驱逐舰加拿大第二师师长罗伯茨少将,他的指挥堪称拙劣,实际上在他的部队大部分已经登上海滩的时候,罗伯茨少将的指挥部还在驱逐舰上。这导致作为现场指挥官和现场部队的统帅,他对自己部队在滩头的状况一无所知。在现场受阻的情况下,因为支援的驱逐舰所施放的烟幕,罗伯茨少将根本没有意识到海滩的情况,还以为登陆进展顺利,于是派出了他的预备队:加拿大第二步兵师的“皇家燧发枪团”和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准备扩大战果,实际上是将灾难变成惨剧。燧发枪团一上岸就被大批德军围攻,被敌军的重机枪、迫击炮和手榴弹攻击,只有少数人坚持到达市内。而这些士兵还坚持着向迪耶普市中心进发。皇家海军陆战队则被罗伯茨少将强令支援加拿大军队,尽管他们自己都被压制在悬崖之下,最后不得不自行撤退,并且损失了自己的最高指挥官菲利普中校——所以说,加拿大人自己作死,有何脸面怪罪到英国人头上?

细看一下登陆行动中的各支部队:

首先登陆的是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突击队,他们是与SAS齐名的SBS“皇家特别舟艇团”的前身,之前已经进行过许多次大胆而战果非凡的突袭行动——你有脸说他们是炮灰吗?

登陆的主力部队是加拿大第二步兵师,我前面说了,他们之所以上场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加拿大政府自己的主动要求,但并不可忽视的是,第二步兵师本就是一支强军。第二步兵师在1942年初就开始接受联合作战的专门训练,在4月以及5月的战役前准备阶段,加拿大第二步兵师被认为是“大英帝国最优秀的四个师”——注意,这里说的是包括装甲师在内的所有师团。这也是英国人同意加拿大政府要求的本钱。

而在迪耶普的惨败之后,第二步兵师并未就此解散,在经历了42-44年的重整之后。第二步兵师也参加了诺曼底战役,在登陆日的第三天就投入了战场。按照通常的想象,这样重建的部队战斗力应该是令人堪忧的。但事实上,虽然的确该师的战术水平并不突出,但是在战场上的表现体现出了该师的特色:意志力极强、恢复力极强。该师在6月18日-19日的大西洋行动中两天伤亡1400人、完成计划任务,在7月25-27日的春天行动中伤亡近3000人、完成计划任务,8月1日-4日的总计行动中伤亡1500人、推进12公里。后来在斯海尔德河战役中,1944年10月13日黑色星期五,该师麾下的加拿大第5步兵旅在下属的的加拿大皇家高地团在一次不成功的进攻中损失了参与任务的全部4个连的军官和200名士兵之后,由接替的卡尔加里高地团在后来的进攻中取得成功。这次战役相当重要,因为正是第二步兵师打开了安特卫普的大门,而安特卫普的意义在哪?想想突出部战役,德军就是为了夺取安特卫普港,把盟军的补给线推回诺曼底滩头而孤注一掷。

凭借着这种战斗意志,你有脸说他们是炮灰吗?

诚然,迪耶普战役是一次实验性的战役。但实验性的战役并非就是失败的代名词——波兰战役是德军对闪击战的实验,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军对大纵深作战的实验,海湾战争是美军对空地一体战的实验。实验战役中的部队也绝非炮灰,而事实上担负试验任务的部队通常也是精锐力量——即使是在库尔斯克战役这种防御性、消耗性的作战中,苏军第一线的依然是有着近卫荣誉称号的精锐部队。


总之,站在迪耶普滩头面对盟军的累累尸骨,你可以说他们有了一个炮灰般的结果,但是你绝对不能说这些军人当初就是作为炮灰而被派来的

伤亡过重哗变之类的情况有的是,比如

历史上有哪些影响很大的军队哗变事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又是如何解决的? - 马前卒的回答

。炮灰任务显而易见也是存在的,在这一点上

@孟德尔

举得例子都是正确的,但是,别忘了,题主黑体加粗的一直都是:

就只是作为先头部队为后方部队作掩护或者吸引火线的
然后我的问题就来了,这批部队是如何产生的?因为,在那样的情况下,谁最先一批上战场就是直接往枪口上撞,可是在我看来,要死可以,但至少要拉对方几个垫背的吧,不然怎么划得来,亦或者说就这样死是不是太可惜啦

很显然书记举出的例子并不怎么符合题主的问题。

书记相比之下还是写游戏史靠谱一些……

-------------------------------------------------------------------------------------------------------------------------------------------

军队精锐是打出来的,不是坐在后方吃出来的。


在战争进入近代之后,凡是完成正规化的军队,没有不把“打硬仗”视为荣耀的,有时候各个部队的主官们会争夺这种荣耀,就像运动场上的首发阵容一样。
你难道能说因为自己注定打不满全场,于是就抱定要等自己被换上去再立功的想法?

对于这些军队而言,第一个上并不意味着炮灰,而是意味着享有开立头功的机会,当然是否能够把握的住就要看你的实力和运气了——在柏林战役时,尽管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先展开进攻,但因为在希莱高地受阻,科涅夫元帅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率先攻入柏林市区,但是斯大林一定要把攻克第三帝国国会大厦的荣誉交给自己的爱将朱可夫,为此两位元帅存在了很长时间的矛盾——当然科涅夫在国会大厦也打了朱可夫的脸:希特勒的尸体是科涅夫的部队找到的。

即使是在古代中国战场,先登之功是要高于斩将夺旗的,这对于以军功立身的军人而言是最大的荣耀,也是一个普通一兵和基层军官最能够期盼的功勋。也是因为攻坚的惨烈,那些古代名将、乃至帝王亲冒箭矢、扛旗登城才能激发己方将士效死命。

战斗艰苦、伤亡惨烈,就更需“敢啃骨头”的精锐去当攻击的矛尖。也只有这样的部队才能让前线将领放心地派去最困难的前线,因为这种部队不会轻易士气崩溃、能承受更高的伤亡、能在更艰苦的环境中灵活作战,他们不会抱怨条件艰苦,只会问“要去哪里”。最艰苦的战斗往往是整条战线上的关键点,如果在此战败,必将对全局产生动摇性的影响,因此一支优秀的军队里,是不敢把最艰苦的任务交给不具备实力和勇气的队伍的,只有视死如归的部队才能担起这样的责任。

比如

奥马哈海滩上,美军登陆部队主力是美军中历史最悠久的第一步兵师,也就是大名鼎鼎的The Big Red One。

而对于这些在艰苦战斗中证明了自身价值的部队,无论胜败,他们都能够在同僚中赢得足够的尊重,他们身上的伤疤就是实力的证明,并且能够得到最优先的补充和最好的装备、享有特殊的徽章和礼仪——只要这支军队的统帅不是白痴——因此世界各个军事强国的军队之中,总有那么几支经过这种洗礼、甚至是在几乎一无所有的基础上重生的部队,就是为了延续历史上的光荣,下面说几个可能知道的人少一些的。

法国:

外籍军团——1863年4月30日的墨西哥战场,一支由62名士兵和3名军官组成的步兵巡逻小队在安茹上尉(Capitaine Danjou)的带领下巡逻时,受到了将近3个营1200人的墨西哥步兵和骑兵的进攻,并被围困在卡梅伦庄园(Hacienda Camarón)。62名士兵逐一战死,安茹上尉也受了致命伤而英勇阵亡。最后,墨西哥人在损失四百人之后,出于尊敬允许最后幸存2个外籍军团士兵举着外籍军团的战旗,护送阵亡的安茹上尉的遗体平安返回自己的驻地。

后来,4月30日被命名为“卡梅伦日”,每年的这一天都是兵团的重要节日,军团会组织士兵参观安茹上尉在战斗中被炸掉的义肢(现保存于欧巴涅法国外籍军团总部纪念馆中)。


外籍兵团才有权佩戴独一无二的白色高顶军帽,卡其战斗服上的红色流苏的绿色肩章、白色的条纹和绑腿、蓝色的腰带和白色长手套。他们也佩戴一种绿色领结,而军官甚至还穿上一件绿色背心。工兵排的成员则围白色围巾和携带典礼用的斧头:他们皆被准许留胡子。

在阅兵时,外籍兵团的进行曲节奏为其他兵团的二分之一。

美国:

美国陆军第3机械化步兵师——1917年11月12日,美国陆军第3步兵师成立于美国本土北卡罗来纳州格林兵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第3步兵师在马恩河战役中英勇作战,在友邻部队均已败退,本师伤亡惨重的情况下 ,仍然坚守阵地,力战不退,获得“马恩磐石”的称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先后参加了北非战役、西西里登陆战、法国南部登陆战等战役 ,是美国陆军唯一一支在欧洲大陆连续作战531天的部队。

游骑兵——1944年6月6日,在诺曼底战役中的奥马哈海滩Dog White sector上,面对德军的猛烈机枪火力,诺曼·柯塔将军(29师指挥官)找到了麦克斯·施耐德少校(游骑兵第五营指挥官)。 诺曼问:“这是哪支部队?”,有一名士兵大喊:“游骑兵第五营!”,之后诺曼·柯塔回答:“好吧,游骑兵,打先锋!”(Rangers, lead the way!)从此,这句话就成了游骑兵的格言。虽然这句话为更多人熟知,但还有下半句“勇往直前(All The Way!)”。 通常在一位游骑兵说出“Rangers, lead the way”之后,另一位就会接上“All The Way!” 整句话的意思是:“游骑兵开路先锋,勇往直前(Rangers, lead the way,All The Way)”。

英国:

冷溪近卫团——护国公克伦威尔创立的“新模范军”仅存的两只嫡传血脉。在埃及重创了拿破仑中将,在滑铁卢守住了Hougoumont庄园,在白刃战中粉碎了法军骑兵的进攻,终结了拿破仑一世的复辟梦想。

冷溪近卫团的步兵们的纽扣成对排列的,嘉德勋章被标志在纽扣铜面上。

俄国:

近卫第76空降师——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该师参加了奥德萨保卫战、克里木战役,并于1943年3月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中获得了“近卫”部队的光荣称号,改编为第76近卫步兵师。1943年 9月,因在解放切尔尼戈夫的作战中战绩显赫,荣获“切尔尼戈夫步兵师”荣誉称号。1946年初,该师从德国撤回,改编为第76近卫空降师。

1999年6月10日深夜,在波黑图兹拉执行维和任务的该师1个加强连约200名官兵,由扎瓦尔津中将率领,8小时内抢先占领了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的机场。

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为了切断车臣叛军补给线,并阻止恐怖分子外逃,该师所属104伞降团第2营的96名官兵占领了车臣通往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道路上的重要关卡——阿尔贡和韦杰诺山谷的制高点,阻击2500名车臣武装分子。坚守一天,歼敌400多人,85名空降兵阵亡。连长在战斗的最后关头已身负重伤,他向指挥部喊出了最后一句话:“向我开炮!”电影《风暴之门》即根据这场战斗。

中国:

济南第一团——济南战役前,助攻的东集团第九纵队聂凤智擅自将“助攻”的命令改为“主攻”,第九纵队235团受领任务后,迅速突破外围防线,于22日攻占济南外城永固门,进逼内城。23日下午6时总攻内城开始,该团担任主攻任务,正面强渡30米宽的护城河,对高14米的内城墙连续爆破,然后云梯登城。在24日晨2时许突破城垣,又击退数倍于己的守军的多次凶猛反扑,并用700余千克炸药,将突破口左侧城墙炸开6米宽的豁口,使后续部队得以迅速向纵深发展。下午5时许,全团会同兄弟部队攻占了守军指挥部,获得“济南第一团”称号,也是共军中唯一一个“第一团”。

淮海战役中,该团担任黄百韬兵团指挥部所在地在碾庄圩的正面主攻任务,该团3营7连在连长萧锡谦、指导员迟浩田的指挥下,通过土工作业迫近攻击,率先冲入黄百韬兵团指挥部。

渡江战役时,仅用15分钟率先在安徽繁昌夏家湖登陆,成为渡江第一船。“上海战役”中第一个打进市区,该团3营7连指导员迟浩田带领两人通过下水道奇袭位于四行仓库和中国银行大楼敌军指挥所,俘虏国民党青年军第204师上校副师长,三个人迫降其师部及三个营1000余人。占领上海后全部露宿街头,对老百姓秋毫无犯。

朝鲜战争中参与长津湖战役,重创北极熊团、土耳其旅。

韩国:

白马部队——1952年10月,大韩民国陆军第9师全部的3个团共12,000人,在白马山战役中固守了铁原郡的395高地,並成为当日整条战线上唯一抵御住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进攻的部队,因此被称为“白马部队”——这支部队当时的参谋长是朴正熙

只有把士兵视为个人财产,自己的一切权力来自于拥有的军队而不是所效忠的政府的地方,才会有攻坚是让“炮灰”送死、精锐看笑话,“炮灰”死干净了就撤编吞并这种怪事发生。这种部队的精锐看上去光鲜亮丽、空有政府军的名号,其实并没有真正近代军队的纪律和精神,与一支军阀部队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没错,说的就是1927年至1949年的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和中国民国国军。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我去当炮灰。曾经是某沿海地区某王牌师某装甲团一营一连一排一班一车,开坦克的。海训演习一般都在离台湾较近的海峡。有时演习之前会命令大家先写好遗书。首战用我,用我必胜。每天早操比喊。总觉得我们团不团灭其他兄弟部队是无法顺利登台的。装备精良,早餐六菜一汤加鸡蛋牛奶,中午晚上八菜一汤加水果。其他地方部队我就不了解了。不怕死,为打胜仗。台湾间谍就不要私信我了,我已经退伍了,该忘得不该忘得都忘了。上一句不是玩笑,因为附近的村子有很多已经沦陷为间谍村了。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让谁上谁上,你还敢对抗国家机器不成?


user avatar   hei-sen-lin-mu-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弄清楚几个有异议的地方。

1、什么是炮灰。

直接解释:在战场上向整体目标进发的过程中而被对方摧毁的作战单位,倾向于贬义,更多时候用来形容为战争非正义一方作战阵亡的单位或者没有达到作战目却白白牺牲的部队。

所以,目前最高票答案用列举功勋部队的方式来回答关于炮灰这个问题,个人觉得是不太合适的。

2、“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打头阵的基本上没有什么生还可能的” 这句话是有待商榷。

诚然,战线最前端是最激烈战损率最高的地方,但绝不等于没什么生还的可能。因为,绝大多数时候,即使最伟大的军事家也没有办法预先判定战场上哪是伤亡最高的地方,打头阵的就一定战损率最高就不成立。例如,在诺曼底登陆的美军部队,最顺利的登陆发生在犹他海滩几乎没什么抵抗,而最惨烈的在奥马哈海滩,同是先头部队战损率天壤之别。在东线,巴巴罗萨计划中进行钳形攻势的德军先头坦克部队战损未必比遭遇苏军重整后反击的后续部队高。

所以打头阵与当不当炮灰没有必然联系。

3、那么打头阵是做什么的?怎么确定谁打头阵?

具体为什么我也不知道,这得问前线指挥官。但我们眼里打头阵部队,正常情况下在战场上则是指挥官针对敌军弱点制定的战略战术中撕破对方防线、瓦解敌方进攻的关键第一张牌。曹刿论战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故事,某种意义上就是强调先头部队对于整个战局的重要性。因此,打头阵当然可能会面临重大伤亡,但作为指挥官手中的第一张牌,绝对不会在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就当成肉盾的。即使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为了掩护大部队而留下的小部分阻击部队,在制定战术的时候也是要规划好撤退方案的(有没有用到另说)。

所以,在整个军事指挥系统还正常的时候,是不会以可能的伤亡多少来作为作战任务分配的主要标准的,就是说不存在“因为承受巨大伤亡,所以要你部打头阵吧”的说法。

抛开战争的性质不谈,一场战役或战斗中,哪些单位会被称为炮灰呢?

就拿LOL、DOTA类游戏做个例子:

这类游戏需要在等级装备的基础上,由各类不同额英雄相互配合完成摧毁对方基地的目标。

我们假设,

1游戏设计者将平衡做到了极致。

2双方各五人的阵容、操作、意识每分每秒都毫无破绽。

结果肯定是平局,即每次团战都是基本上相互团灭。

就像两双方回合制一人给对面一刀一样,这样双方的交换比就是1。

但是,游戏中,个人水平不一样就会导致团战发生时:

1、各个英雄的等级装备水平不一样。

2、英雄的红、蓝、技能cd状态不一样。

3、由于战场视野有限,每个英雄的站位形势不一样。

4、双方队员之间配合默契程度不一样,相应的套路战术运用水平也不一样。

5、队员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不一样。

等等。。。

于是平衡就被打破了。

就可能出现:

1、某个英雄走位失误被先手秒杀,团队以少打多处于劣势。

2、肉盾型英雄在对友未跟上时吸收伤害掉血,团战时无法为脆皮英雄承担更多伤害。

3、输出型英雄优先火力输出对象错误或技能丢空,导致技能用完没有达到效果。

4、控制型英雄技能丢空或对象错误,对友承受更多是伤害、缺乏火力输出环境。

5、战场视野缺乏控制,导致赢了局部团战,而丢失守护基地的首要目标。

。。。。

当团战时,玩家的走位、前期的发育、战场时机的判断都会决定你在放出技能的是瞬间是不是炮灰。

回到现实中,从战术与战略角度看具体情况下谁会是炮灰。

一、从具体战术来看。

先看看下面的视频:

20151225 《军武次位面》第二季29.拿破仑三皇之役

主要分析在第八分钟和第十五分钟,主要介绍了三皇之役的全貌。

如果按照题主的思路,此战之中,更可能成为炮灰的是:

1、正面面对优势联军的北线法军,因为这里地势平坦是交通要地,而联军势众更容易发挥军力优势。

2、南段以劣势兵力且战且退的作为诱饵的拿破仑第四军貌似也更符合炮灰的印象。

然而看最终结果这里的炮灰相对而言就是南线联军,其原本目的是切断法军退路却被逼入险地,最终被拥有大炮火力优势的法军击溃,进而引起整个战场溃败。

最后的伤亡:算下联军30%法军11%,但联军南线则可能超过50%,北端双方相差不多。

看完视频,可以假设下:

如果没有军制改革,南线法军在绝对数量劣势下能否且战且退不乱分寸?

如果没有战前示以虚实,南线战场是否还能成为战局关键呢?

如果对面不是年轻冒进的年轻沙皇而是老练的普鲁士人呢?

如果拿破仑战前没有放弃普拉岑高低,而是双方一开始就围绕高地血战呢?

如果达武的预备队没有及时增援导致北端战线被夹击,滑铁卢会不会提前上演呢?

。。。

只要有一个因素不一样,就可能导致这场战役中国我们认为的炮灰不一样了。

二、从战争整体角度来看。

以抗日战争时的川军,这只在影视剧中常常设定为杂牌部队,印象中最有可能充当炮灰的部队为例子。

太懒了,直接粘段百度百科川军的内容:

川军出川时,各界普遍认为这是当时中国“最糟的军队”,装备不足,缺乏弹药、给养和医疗设备,冬天在山西打仗时,士兵脚上穿的还是草鞋。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却在抗战中进行了无数次最艰苦、最惨烈的牺牲,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加上出川抗战的川军,总计约350万四川人走上了抗战的战场。也就是说,当年大约每15个四川人中就有1人上了抗日的前线;全国抗日军人中,每5个中就有1个是四川人。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仅有四川等少数几个省份未遭受日本人的铁蹄践踏,但四川却向全国提供了20%的兵源,和50%的钱粮。内战中恶名在外的20军

杨森

部,是抗战中第一支出川抗战的川军,从

淞沪会战

开始,无役不从,是三次长沙会战的骨干兵团,曾在

第三次长沙会战

珠影山战斗中全歼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加藤大队。川军二十六师,参加淞沪会战,是战绩最好的五个师之一,全师四千余官兵,到撤离战场时仅存六百多人,伤亡85%以上。

南京保卫战

,川军二十一军防守南线,145师守

广德

,阵地失守,师长

饶国华

毅然率剩余仅一营部队冲入敌阵,以图恢复阵地,终因寡不敌从,身陷重围,弹尽援绝,饶国华自杀殉国。144师师长

郭勋祺

也在战斗中负重伤。二十二集团37年底编入

李宗仁

第五战区战区,参加

台儿庄战役

,一二二师师长

王铭章

,奉命驻守滕县,日军主力矶谷廉介的

第十师团

猛攻滕县不下,以重炮飞机猛轰,炸毁城墙,王师长亲自指挥巷战,不幸遭机枪扫射壮烈牺牲。王师长殉国后,所部官兵逐屋抵抗,战至最后一人,城内伤兵不愿做俘虏,以手榴弹与冲进来的敌人同归于尽。滕县一役,一二二师五千余人几乎全部伤亡。在滕县以北的界河、

龙山

带布防之一叁一师陈离部,也伤亡四五千人。川军的122师在王铭章的领导下,在滕县全军牺牲。最后在城中的三百余重伤员,在日军破城后能行动的都冲出去与之肉搏殉国,剩下已无力行动的伤员则含笑一起拉响是剩下的两箱手榴弹,以此殉城。此役,川军将士中没有出现一个被俘虏的,为川军赢得了全国的尊重。正是川军的巨大牺牲才换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李宗仁曾挥泪而言:“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完成战斗任务,写成川军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李家钰

部第四十七军,长期在

晋东南

作战,后编为叁十六集团军,驻守河南,在

豫中会战

中,由国民党上层指挥不力,豫西各部在混乱中转移,三十六集团军因是杂牌,奉命担任掩护,在转移途中,司令部直属队不幸与日军穿插分队遭遇,总司令李家钰当场中弹身亡,成为抗战中殉国的川军最高级别将领之一。无论是部队的装备和军事素质、部队待遇,都无法与国民党中央军相提并论。但抗日战争中,这支部队用自己大无畏的牺牲换来了“川军能战”、“

无川不成军

”的名声,伤亡居各省之首。

这样一只部队是炮灰么?

客观上来讲是的。

但在当时中日军队在国家工业实力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当不当炮灰不是某个士兵、某个将领、甚至某个统帅能决定的。

淞沪会战,当以步枪、手榴弹为主要装备且并未受过多少现代战术训练的的轻步兵仅仅依赖壕沟要正面防御日本在海空掩护下伴随有机械化装备的现代化军队,川军在开赴前线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以血肉之躯抵挡战争机器。

后来的人,谁都知道淞沪会战必败,不仅如此,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都没有太多胜利的希望。但对当时以川军为代表的中国军人而言,他们别无选择。只能以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惊人的伤亡来一点点挽回自1840年起就累积起来的劣势。

从这个角度而言,他们的牺牲是有意义的,是不能被称为炮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

没有天生组建为炮灰的部队;

没有会甘愿白白牺牲的士兵;

没有愿看下属被屠杀的将军;

更没有安排部队当炮灰的战术。

然而,

当将军于险境临危受命、

当士兵在战场深陷重围。

运筹帷幄,当尽人事,

断戟折枪,但凭天命,

炮灰与否,自有公论。

军人,此可谓也。


user avatar   wang-qing-20-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来在看《亮剑》,在看很多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或者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很不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会义无反顾的冲向敌人,一片一片的倒在战场上。因为我认为生命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换取它。

后来我当了警察,看到抓捕犯人,周围同事义无反顾的开车撞向嫌疑人车,冲进嫌疑人的住所,很多人警察牺牲,又有很多人进入警察的队伍。我慢慢开始意识到,在我们的人生中,有很多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例如责任,例如亲情,例如爱情等等。


user avatar   yun-yun-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是单纯的迷茫,倒是不错的,只是这个问题,很容易让我想到。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的故事就是说古代有个人叫叶公,他到处跟大家说他特别喜欢龙,满屋子的龙的周边,还拉着附近的人去他家里看。

结果有一天真的龙飞来了,别人还在好奇,看看真的龙长啥样,他叶公跑的最快,躲到桌子底下,根本双手抱头,害怕得根本不敢睁开眼。

题主对文学的热爱应该如何体现呢?真的热爱是不用人说的,无法阻拦的,你自己就会有不断地看,甚至写的冲动,进而就去做了,也就是说热爱文学你就多看,通俗的,纯文学的,看的进去就多看,如果想写就试着写,不想写就继续看,就这么简单。

怎么热爱还需要别人教的吗?是不是不理解什么是热爱?

比如说我热爱音乐,我听到好的音乐我会感动,我会努力学唱歌,为了表达音乐,虽然还唱的不够好,但是我会学习怎么样才是唱的好。


user avatar   ji-li-ji-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硬的家伙们,都是伟大的自虐狂。——张公子

在邓肯呆若木鸡、大智如愚、不动如山的外表下,比他冷幽默更容易让大众忽视的,是他疯狂的求胜欲。

自然,他不像科比那般满眼充满了“老子要赢”的凶狠,也不似勒布朗举手投足君临天下的霸气,似乎就那么平淡地日复一日上班打卡刷两双凑个20+10刷个50胜拿几个MVP顺手薅五枚戒指玩玩,毫无存在感又顺理成章。你见不到他在球场上不停地唠叨着垃圾话,他光是笑一笑都得提防着会不会被罚出去。你看不到他大声训斥失误的队友,听不到更衣室里传出的不和消息。当然,我早就知道了他是个心机呆,看不爽队友他一定会偷偷地发功去摸人家头发的。

嗯,这与他常年进军最佳防守阵容却得不到最佳防守球员相似,只见一副“然而我早已看穿一切”的面瘫,少了热血激昂的表演加成和一飞冲天的惊人数据,也不曾失败后一把鼻涕一把泪,我们虽不至于误以为呆子是一个不在乎胜利的人,但还是很容易忽视:这家伙竞争欲望的强烈程度是要超乎我们想象的。

要不然你以为他38岁离婚男,怎么还能跟瓦妮莎这个大胸妹……啊不是,我说的不是这个。

重来。

要不然你以为他38岁老头子,怎么还能在一干蹦跳肌肉男的内线里刷出15+10的数据,盖帽位列联盟第六。逆生长的背后,是他为了胜利不断在调整自己的打球方法,这背后付出的汗水令人心生敬意。

因此,在我看来,呆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很简单的,就是要在篮球场上赢球嘛,不停地赢下去。

补个金钱观,私以为,赚钱的事,在邓肯看来有多大本领赚多大金额,学其他人去搞商业版图真心不在他的思考范畴,我呆退休了也就一个修车行老板的造化。(反正我刺老板也就是个卖拖拉机的嘛。反正波波退休了最多也就只能倒腾卖酒了。)

你看大夏天的一波球星来我国捞金那盛况啊,呆子你为什么就不能缺点钱来我们这走走穴呢?!我以马努的头发起誓:你在我国的人气绝对不低。

从某种程度来说,布福德说”我们都是给邓肯打工的“,此言不虚。

我从偏心的角度讲,波波维奇如今在联盟独一无二的教父地位不可不提邓肯居功至伟。试想下,当你作为一名菜鸟,进入到马刺队,看到领着两千多万刀的球队老大被主教练骂得个狗血淋头却不发一言一语,继续一丝不苟地执行主教练的战术安排,你还敢不听从教练的指挥吗?

你看到你的球队老大扎实地抢板、得分,默默地给你挡拆、防守、擦屁股,脏活累活捞个够,从不曾跟媒体”艾玛我有多牛逼我有多辛苦我的天赋只在德州小城太苦情了“,你好意思不跟着他一起去拼命?

什么叫领袖气质?!这就是了。

邓肯不是没想走过,当年的麦迪+希尔+邓肯组合想想都令人颤抖。他最终还是被老大哥罗宾逊劝住了,那可还在鲨鱼统治力的巅峰期。所以我们会特别为GDP、诺维茨基、韦德和皮尔斯感动,不是因为十几年的坚守,而是患难与共的信念。

你以为我们看球就不情怀了吗?

这或许也是不管勒布朗再怎么牛逼、怎么拼命,我赞叹佩服却也无法喜欢的缘故吧。

邓肯的成功与马刺队训简直是绝配:

当一切都看起来无济于事的时候,我去看一个石匠敲石头。他一连敲了100次,石头仍然纹丝不动。但他敲第101次的时候,石头裂为两半.可我知道,让石头裂开的不是那最后一击,而是前面的一百次敲击的结果。

如果能对我们有什么启迪的话,或许是:

找好自己想做的事,少折腾有的没的,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永不停止地提升自己,根据时代、潮流和个人状况正确地调整自己的能力,永不放弃胜利的信念。

该是你的,就一定会是你的。哪怕你这一路遇到0.4秒、35秒13分、2+1、G6三分等非人力可阻的天灾,也要相信:坚持下去,我还行,我们可以的。

也别忘了,胜利永远是团队一起创造出来。个人为了团队的胜利牺牲多少,反过来,团队的胜利将会返还你更多的成果。

最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user avatar   yan-shui-qing-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个人并不是很看好。

html5,js以及类似的技术替代原生大家喊了很久了,就是大热的react native目前看来也依然很不完善。微信的应用应该都是运行在腾讯浏览器的X5内核里,这东西怎么样大家心里也都有数。我感觉还是只能做一些低交互的应用,大概也就是比网页快捷方式高一级别,要利用os的炫酷特性,原生还是跑不掉,而且目前原生开发很成熟了,框架库很多,门槛也很低。

对于不用下app省空间我不是很理解,只不过是把app浪费的空间挪动到微信里而已。

微信所倡导的用完即走的理念也只有腾讯有资本装b才会这么说,其它公司无论如果始终还是会想办法更多的占用用户的时间。

腾讯现在原本就掌握了渠道,现在连app的审核等生杀大权也都掌握,你说苹果恶心,但他起码还勉强算公平,而腾讯可以随便打着为了用户(和你妈说为了你好)进行系统抖动,非腾讯系全都会抖,想怎么搞你怎么搞你。


结局都是类似的,中小型公司都很激动,以为有了小应用他们就有了腾讯爸爸的几亿用户,这种幻觉很美好,但他们可能会面临更加惨烈的竞争,变成临时解决用户欲望的千斤顶,以及腾讯渠道那可怕的推广分成费用。大公司肯定都很不情愿的跟进,又没办法,估计会简单开发一些应用,然而尽可能的往自己原生的app上导入,心态很微妙,不过短期内肯定会先爆发一波星座血型算命起名你的前世今生颜值计算能活多少岁等一些QQ空间喜闻乐见的低质量辣鸡应用,目前也不知道腾讯审核时是否会做一些限制。

微信也许已经不是聊天软件了,我朋友偶尔用了一下QQ,惊叹的说,QQ真好用呀,聊天记录都能自动存下来! 微信当初也许吸引大家的是我们只想要一个广聊天的QQ,现在已经要变成微信os了,是不是以后也要走和当年QQ一样的路?整个腾讯系全压在这款app中? 我不知道,在集团利益,业绩增长的车轮下,什么张小龙王小龙,什么鬼的用户体验,什么产品经理说不的坚持,有多少碾碎多少。

仅是个人一点感悟和粗浅看法,不太对请见谅


user avatar   li-dong-yang-35-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香港人登岛了,


讽刺的是,

几个港D分子率先登了岛,

紧接着,

美分突然跳起了忠字舞,

港D突然变成了民族英雄,


媒体的加油炒作,

U型锁的神秘助攻,

上层神仙们趁机斗法,

都让事件变得无法控制,


在日本国内,首相鸠山由纪夫被骂为“日奸”,

鸠山由纪夫被迫辞职,

亚元成为一个笑话,

中日韩三国自贸区彻底化为泡影,


理由很简单,

一个强大的东亚联盟绝对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美国人既然能用一袋洗衣粉灭掉一个国家,

当然也能挥挥小手,就让东亚掀起一场风暴,


见到前辈鸠山由纪夫的下场,

年轻的安倍晋三被吓得尿了裤子,

立刻摇着尾巴讨好美国人,

从亲华派变成了反华派,

并积极参与到TPP的建设中来,


后来韩国又来了一个亲华的总统朴槿惠,现在还关在监狱里,


这几年能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能拍好几部电视剧,


实际上,美国人一直通过香港来搞一些大事情,

现在也是如此




  

相关话题

  蒋介石对内战失败有哪些反思? 
  如果希特勒爱好绘画且终生以此为乐,第二次世界大战将会怎么样? 
  二战日本神风攻击性价比高于传统攻击吗?它为什么会被批判? 
  怎么看美国以巴沙尔用化学武器为理由,准备攻打叙利亚政府军? 
  抗日战争 晋绥军打得怎么样? 
  为什么我们课本上学习的古代的文人,都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我印象中就没什么名利双收,飞黄腾达的? 
  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真如教课书中那样大吗? 
  2021 年 7 月 4 日是陈延年烈士牺牲 94 周年,你最想对延乔兄弟说些什么? 
  为什么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不用工人代替黑奴劳动? 
  2021年,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你最关注哪些方面? 

前一个讨论
在喜欢足球这件事上,什么时候感到孤独?
下一个讨论
如果下个月世界大战,你最想做什么?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