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整个援助非洲项目进行了很多年了。。主要原因无非就是这么几块,先写原因,在做些批评:
一,非洲一直作为我朝政治资源的后援地。
“不附加政治条件”只是不像西方国家一样“附加政治条件”,不等于没有“政治考量”。国际发展合作领域中,中国的身份比较特殊,身兼受援国和援助国双重角色。
而在早期外交中,兔子一直强调“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共性,以及我朝在整个第三世界阵营中的“和平主导”作用。。那么为了体现这种折衷主义的外交策略,必然会主导这种“相互交流”。。
当年,周恩来提出 “中国对外援助八项原则”,表明 “中国对非洲提供援助时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殊权利。在整个70年代,我国同25个非洲国家建交,并对许多非洲国家进行了无偿的经济援助。仅在1965到1969年之间,中国对非援助总额就高达2亿美元,主要用于诸如坦桑尼亚、赞比亚以及几内亚等“核心盟国”的建设。
那么在中国在涉台、涉藏、人权、入世、申奥、申博、联合国改革等诸多问题上得到了广大非洲国家的支持。。这种话语权在国际博弈中是需要的,政治联盟的体量一定程度上会是对话语境有很多微妙的变化。。
二,资源战略的考量。。
我朝从上世纪末开始,就有尽可能收购或换取大宗资源如石油,矿产等等的考量,而本世纪初这个任务就交给国企的海外投资在做了。那么援助非洲,这一点近似于“项目换资源”赚取差价和战略储备的意思在里面。
1,资源互换。刚果的石油、埃塞俄比亚的芝麻,加纳的可可以及加蓬的铁矿砂也都成为贷款援助的偿还方式。来自中国的援助则去促进非洲国家需要的电讯、电站、道路、 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各大国企的进一步投资建设。
2,资源后备中心,大企业开始基于投资和当地政府活动,开始考量进入跨产,油田的开发和置入。而经济农业,也开始在广袤的非洲土地上进行大规模种植,农产投资本身也是重要的资源后备之一,并且就非洲而言,可以带起来本土农业的基本发展模式。。
三,建构新的贸易空间。
在第三届中非合作论坛上,胡锦涛提出中国对非洲外交政策的新八大原则,其中第一项为“扩大对非洲援助规模”,第三项明确“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
对非援助和合作带动了很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去非洲开展业务,既给企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也增加了很多就业机会,2500家以上的中资企业在非洲经营。
1,这类投资,除了实体外贸中消费品的对非贸易,还有矿产投资和廉价商品住宅的投资,工业制造等各个方面,也就是说,中国企业组团是把非洲产业园来统筹。
而2012年,中国与非洲贸易总额达到1984.9亿美元,同比增长19.3%。其中,中国对非洲出口额853.19亿美元,增长16.7%;自非洲进口额1131.71亿美元,增长21.4%。2000年~2012年,中非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23%增加到5.13%。从非洲角度看,中非贸易占非洲对外贸易的比重,呈现出更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同期,中非贸易占非洲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3.82%增加到16.13%。(根据《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2013)白皮书》)。
以坦桑尼亚为例,中国企业承包工程占坦桑尼亚80%以上的市场份额,每年签订的合同金额达30多亿美元。
2,政府间贸易以及央企的大单。中国作为非洲长期的基础建设,大众运输,以及矿产业开发的援助商,那么首先在这些领域,当地政府或多或少需要侧重考虑这些领域需求中,和中国的政府间项目。
比如,中国铁建与尼日利亚政府的131亿美元的铁建大单显然与总理推荐关系匪浅。 5月5日中铁建子公司与尼日利亚交通部签订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框架合同,线路全长折算单线里程1385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小时。暂定合同额131.22亿美元,约折合807.79亿元人民币,约占公司2013年营业收入的13.77%。。
3,商品倾向市场,廉价好用的中国商品,尤其是消费品和产品等,一直占据着非洲市场,而非洲市场的消费能力,也足够我们借着大规模的出口势头,在整个消费群体铺开。
四,新贸易,产业共同体的建构。
中国的产业规模目前最为齐全,虽然在精度上有待提高,那么中国转型为统筹产业总体的国家,将规模产业部分转移出去,通过拓展贸易空间,形成一个中国为主导的贸易共同体是可行的路子,尤其是在整个新兴经济体背负着世界经济发动机的责任,而增长点普遍缺乏,而我朝最近的经济减缓最明显的因素就是“没有足够强力的增长点”,那么在内政上有其他方法。但是在对外上,“产业扩散+产业承接+产业转移”是完全可行的路子。发达国家也是这么想,可是人家不带我们玩。比如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就没鸟我们。。。
那么我们自己来,中国可以选择的地方只有两翼:
一个是东南亚,一个是非洲。
东南亚相对条件更好,人工成本低,社会也算稳定,人口体量大,港口资源形成体系,那么在这里从中国源头开始,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非常容易,商品转出口的地理位置很近。
所以我朝主要的产业下放会针对东南亚。。
但是当这条上下游产业链扩大,贸易空间在亚非链条上展开的时候,那么非洲的地理存在就是很必要了,所以目前而言,先在非洲通过投资,援助,形成一个产业架构,为未来做准备是可以的。。
简而言之,就是想办法通过“输血”的方式,让非洲学会“造血”,从而把庞大的循环系统建立起来。。
下面来做些批评:
1,上面说了,我们对于非洲“输血”是为了“造血”,
当非洲会造血的时候,给我们的利益点就在于:
“产业投资输入市场”和“消费市场”。
而要保证我们能够达到这些,需要:
“建立基础的产业架构导向”,和“繁荣和丰富非洲的就业市场”。
这两者做的都还不够,商业投资很多,但对当地的就业市场刺激远不如预期,而产业集群的统筹,也还不够给这一批国家做一个大的规划。。
所以这方面,继续努力。
2,对非洲政局的掌控力还不够,对民众的关注也不够。。
确实我国承诺“不附加政治条件”,但是“侧面影响力”还是要保持存在的。
近几年非洲政局还算可以,但是不确定因素还有很多,
而我国的“产业输出”需要建立在一个“由当地友好合作政府的配合”以及“一个稳定的民生状态”。。
而我国的把控力还是不够的,侧面影响力还有待加强。
而在对民众的工作中,当地不少民众不觉得收到了“中国人的红利”,不少地方,出现了仇华情绪。。而企业投资很多时候照搬我朝模式,几乎使用我朝团队的做法虽无可厚非,但是一定程度上会加剧民众的排斥
这点是需要注意的。。
3,最后,随着我朝对非援助的增大,整个国际社会都注意到了这一点,非洲开始学会在中国和西方传统援助国(法国)之间左右摇摆,以求在夹缝中漫天要价,这个是棘手的事情,而对于非洲的战略意图这么多年过于明显,势必要引起国际社会的一些非议
题主大概是看了这个新闻吧:
李克强非洲推销高铁 中非贸易迈向4000亿美元简单地说就是,这标志着,中国在非洲的雁行模式启动了。
————————————————————————————
产业转移问题
过去我国一直处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的状态。曾经发生过连续六七年民工工资不上涨的情况。
近几年,劳动力开始短缺了。当有学校“组织学生去富士康实习”的时候(
西安千名大学生被逼富士康实习 10天4学生晕倒),则就意味着富士康本身急缺劳动力。富士康给的工资不算低,如果连富士康都开始缺人,那么这意味着,中国产业升级已经将大量劳动力引向了其他行业。低收益的行业,难以提升工资水平,也就难以与收益更高的产业竞逐劳动力。这意味着,在未来10到20年中,中国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就是所谓血汗工厂)会因为产品销售收入无法支付劳动力成本而被淘汰。
那么,被淘汰的产业去哪里?
日本的雁行模式表明,有计划地向外转移产业,不但能保证一国对经济体系的控制力、影响力,还能扩展该国在国际上的政治控制力、影响力。对于中国而言,这当然是非常值得追求的一个目标。
所以,中国必须建立一个向外转移产业的方案和构架。向哪里转移?怎样转移?这世界上,不是说你想转移就能转移得了。这需要预先进行大量的准备:基础设施、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地缘政治分析等等。
—————————————————————————————
经济增长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未来的市场也是堪忧的。
欧美市场进一步扩展的潜力不大了。TPP和TTIP说白了就是发达国家带上一些对其产业毫无威胁的落后发展中国家自己组团玩。新兴经济体,诸如中、印、巴西,都挤不进去。
既然发达国家想一脚踢开新兴经济体,自己来玩,那中国自然要组织自己的经济圈子。
中国现在希望用7年时间将中非贸易额从2013年的2102亿美元提升到4000亿美元(作为对比,中美2013年贸易额是5210亿美元)。说白了,就是欧美那边贸易额上涨空间不大,那么我们就去非洲寻找扩展空间。
实际上不光是非洲。最近有个新闻说,中国在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也是要在亚洲加强基础设施投资,为未来的对外投资铺路。
——————————————————————————————
所以,关于非洲也好、亚洲不发达国家也好,说白了,中国需要他们扮演两个角色:
一、淘汰产业的承接者,亦即初级工业品生产者
二、中高级工业品消费者
既然题主问道为什么中国还有那么多贫困人口,却还向外国撒钱,那自然也要讲一讲。
中国绝大部分贫困人口都在农村。中国农村的贫困,其根本原因是人均耕地面积太小。要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就要把大部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变成城市人口。这样一来,农村的人均土地面积就会提升,农村收入自然会上升。
那么,如何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里呢?那就是提升产业水平,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血汗工厂的工资水平,不足以支撑大批人口的城市化。而血汗工厂的收益水平,也不可能支撑很高的工资。只有产业升级,只有夺取更高收益的产业,才能将城市化持续下去,才能让更多的人口脱离贫困。
而要夺取更高级的产业,不能不开辟原料和低级工业品产地和自己的产品销售地。为中国未来发展铺平道路,就是最根本的扶贫举措。
——————————————————————————————
正如前面所说,这世界上的国家,并不是你想让他们承接你的产业,他们就能承接。
凭什么中国人力成本这么高了,那些国家还不能把中国的低端产业夺走?
出口产业,都需要非常复杂的基础来支撑。
每天不定时停电、港口无法停泊大型船只、没有公路和铁路、文盲率极高、政策朝令夕改、工人拿到工资就旷工直至工资花完……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诸多发展中国家。
中国现在要做的,就是去改变这些问题。如果中国能够将这些国家引向富裕,那对于我国来说,将是巨大的利好。
从目前看,中国主要计划从为其培养人才和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着手。培养人才,一方面是加强其经济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向相关国家灌输中国的发展方针。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是为中国的建设大军找生意,一方面是增强相关国家承接中国产业的能力。
至于说为什么中国的援助不带政治条件,这是因为中国的意图并不需要用政治条件来实现。“我来带你致富”,这已经够诱人的了,完全不需要用任何条件来强制对方。而且,中国在政治上也一向是现实主义,并没有改革对方政体的意愿。
———————————————————————————————
顺便再讲一下这个模式的隐忧。
这个模式有两种失败的可能。这两种失败可能恰好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设立上,能看得很清楚。
第一,如当年日本的雁行模式那样失败。
日本的雁行模式本来搞得很好,但后来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是自己的经济出了问题,这暂且不提。但更根本的是因为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出现,导致了日本向中国以外投资的性价比将远不如在中国投资。中国的基础设施、教育水平、敬业水平,比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有非常大的优势。这样一来,日本就不能够按自己的规划构建一个国际垂直分工体系,而只能投资到中国。而中国体量就非常大,很容易吃下日本的投资,但又不被日本投资主导。
同样地,中国的雁行模式也有一个隐忧,这就是印度。印度目前相对封闭,但相比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仍然有不小的优势。如果印度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并“改革开放”,那么中国淘汰的产业很可能也将不得不转移到印度(因为性价比显著高于其他国家)。而印度的体量也很大,中国的投资也不能获得主导地位。
因此,中国不会去援助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当然投标什么的,还是有的,只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刻意去帮助其发展)。
第二,其他国家乘着东风,也进来投资,占领了相关国家的产业。
为了防止这个问题,中国就需要限制其他国家在相关国家的发展,至少不能让他们搭上自己的顺风车。
谢邀。先放观点,文章较长:组织上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至少不要以为我们就是钱多了烧得慌到处送钱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总体说明援助的目的,等二个部分为中国对非乃至所有对外援助的现状,第三个部分为对援助的探讨,可能夹带私货,即个人对于中国外交援助的评价。走起!(第三个部分因为“政治敏感”在一年后被删除”)
(一)外交援助综述
“对外援助作为援助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国家私利是天经地义的。”
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的这句话被认为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派对于对外援助性质的认定,即对外援助必然体现国家私利,更进一步地说,现实主义或许更认为,任何国际关系行动都一定以国家利益为基础。有趣的是,在几十年前,中国的教科书一般持有国家力量对比决定国际关系的看法,但现在也追随美国主流,持有现实主义观点。
题主说到中国常强调所有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事实上,我们有时候甚至会说:
中国的医疗援助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援助不被视为单方面的赐予,援助时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王畅,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
这句话不仅与现实主义理论是矛盾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试问,既然坚持“平等互利”,那么怎么会没有任何条件呢?没有任何条件,那不就我们亏了吗?互利呢?
就我个人观点,这句话是需要有特殊的理解技巧,即中国的获利是隐性的,是长期的。我们的决策路线是现实主义的,而言谈举止是理想主义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却引发外界的大量误会。西方国家常常把利益挂在嘴边,而我们则谈钱伤感情,因此西方国家总觉得我们得了天大的好处——否则干嘛你不说呢?
譬如美国,在谈及对非医疗援助的时候说的是:
秉承“肮脏污秽、疾病和人类苦痛会滋生共产主义”的理念,美国海外卫生援助项目是冷战时期围堵共产主义滋生的努力的一部分。(Javed Siddipi,World Health and World Politics ,USCP)
因此中国的举动尤其惹人注意,被各种怀疑和指责就不足为奇了——你立了牌坊,这不骂别人是那啥么,关键是你不说也就算了,你还开大字报模式当众黑别人,落谁也受不了呀。
(二)中国对非援助现状
由于我不是研究人员,数据来源均奇奇怪怪,不能保证其正确性,仅供参考。
2010年,中国对外援助财政支出额为136.11亿元人民币(约合20.11亿美元,数据来源商务部官网转引自财政部信息),看起来很不少,所以网上常有奇怪的人高喊:“可以建多少希望小学啊!”这真是让人无力吐槽,这种逻辑的错误性和荒谬性,鉴于这里是知乎,我就不多费口舌了。事实上,中国对外援助占当年全国财政支出的0.15%,占当年国民总收入的0.034%。
感受一下现在中国的外汇有多少,才知道:这尼玛才多少钱啊!
截至2010年,中国共接受多双边援助518.7亿美元,是接受援助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商务部官网)
所以偶尔听到说要抵制日本的时候……我就在想,是不是要把人家的经济援助退回去……日本对华援助也是不小的呢……
习近平在访问时表示,中国将继续扩大同非洲的投融资合作,落实好三年内向非洲提供200亿美元贷款额度的承诺,实施好“非洲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伙伴”,帮助非洲国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自主发展。(新华网)
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帮助发展中国家建成2000多个与当地民众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成套项目,涉及工业、农业、文教、卫生、通讯、电力、能源、交通等多个领域(包括215个农业项目,670个公共设施项目,390个经济设施累项目和635个工业类项目),成果斐然。(《中国对非援助成果及面临的挑战》,《国际研究参考》2013年第7期)
最近李克强总理在非洲四处乱晃(顺便说一句,中国新出任的外长按惯例会首访非洲若干国家),到处剪彩演讲等等,都是中非合作项目,无所不在啊。总而言之一句话,中国对非援助,已经使得中国的身影在非洲大地上成为绝对不可以,也不可能忽视的存在。
(三)关于对非援助的探讨(被删光了预警)
任何事也是按照国际关系的基本逻辑
中国早期的对外援助是很夸张的,以至于是饿自己的肚子喂饱别人,这当然是错误的,我们
2000年5月13日的《经济学人》,封面文章是《没有希望的非洲》,十年之后,标题是《出笼之狮》,以及《崛起的大陆》(THE HOPEFUL CONTINENT:AFRICA RISING)。新兴经济体大批涌现,非洲经济整体发展,最重要的是:非洲成为世界投资热土。
所以题主,你说值得吗?是的,诚然我们有很多自己的破事儿没解决,但这并不矛盾,在我看来,这更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我们无法在投资之前先知道最后的结果,那叫bug,我们甚至不能因为结果而判断投资手段的优劣——因为不是所有好的投资手段都有好的结果。
最后再次感谢邀请,以及如果有人能看完这篇单调乏味的回答,我不是所谓的专业人士,只是一个单纯的国际政治爱好者,但我确实觉得,更多的目光应该聚焦于此,我们应该欣喜地看见并积极地推动中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