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儿早年多次攻进东察合台汗国,原因是东察合台由于哈马尔丁作乱而严重削弱;
帖木儿一路凯歌征服伊朗,原因是伊儿汗国爆炸之后留下一堆小国且无法联合;
帖木儿北上打进金帐汗国,原因是汗国在多年高烈度内讧中被严重削弱,外加大批宗王带路;
帖木儿轻松搞定德里苏丹国,原因是德里苏丹国图格鲁克王朝已经处于王朝末期,疲弱不堪;
帖木儿打败奥斯曼帝国,原因是举着清真大旗和收罗当地埃米尔使得巴耶塞特众叛亲离;
可以看出帖木儿出兵的几大必备要素:
1.对方是伊斯兰国家,有适合自己的清真土壤,但是可以被扣上不清真的帽子,让自己站在道德高地。
2.对方是由各路军阀组成的联合体,内部暗流涌动,可以让自己拉拢或打击。
3.对方处于内乱或分裂状态下,内耗严重,自己可以趁虚而入。
现在1405年的明朝,已经结束了内乱,也不是穆斯林国家,内部也不像游牧国家有这么多军阀。三条全部不符合。而且明朝也有自己的狗啊,在蒙古找人给帖木儿搞搞小动作还不是很轻松(马合木哭了:“终于能给大明当狗了!”阿鲁台:“你起开,当狗也轮不到你,汪汪汪!”),更何况东察合台的沙迷查干明显更想给大明当狗,帖木儿一死就给朱棣传话说要一起瓜分跛子的遗产。
帖木儿自己的帝国就像百衲衣一样,还想越过蒙兀儿斯坦去跟明朝硬肛。万一打输了,根本连撤回撒马尔罕卷土重来的机会都没有。除非帖木儿手里有朱允炆当带路党
所以帖木儿的舅子、东察合台的沙迷查干,恐成最大输家……
“姐夫,你这是假道伐虢啊!回头肯定就得收拾我!”
“舅子,为了真主的圣战事业,你就把汗国交出来吧……”
ps:帖木儿死之后,内斗的获胜者四儿子沙哈鲁果断决定跪舔朱棣,还献上了帖木儿的宝马,要是跛子知道了估计会气活过来,不过这马颇有气节,堪称赤兔第二,被朱棣骑的时候还尥蹶子把他摔伤了。真是儿不如马。
我凑这画风不太对啊,评论区的诸位你们确定看的帖子和回的帖子是一个人的?“吊打”、“被堵死在嘉峪关”、“不用家底”这类的好像压根没说吧。
特地增加几个具体参数来充实回答。
说实话我倒是很希望瘸子没死,因为这样中国就又多了一个类似燕然勒石的佳话。
先放结论:瘸子不可能打过明朝,最好的结局就是攻击到甘州或者兰县附近然后被明朝发动起来的战争机器反推回去;最坏的结局就是在嘉峪关肃州卫师老无功的时候,后院起火。
首先来说,当时的帖木儿帝国虽然威风无两,但是并非铁板一块,分裂的中亚西亚各有各的风俗各有各的打算,靠武力整合起来的老大帝国,前劲足,后劲无,类似于前秦。这是帖木儿自身的短板,没个几代人百十年的同化估计难以奏效,何况帖木儿刚平定了西北就远征东北。这种情况在其强大的时候不会显露,而一旦自己实力受损就是足以导致崩盘的隐患。
反观明朝这个时候如日中天。靖难之役刚结束,反复拉锯的是北平山东,其他地方根本没受到战争波及,而被人诟病有损国力的永乐五次扫北这时候还没发生,以明初兵锋之盛,本土作战对抗远来之敌,就好比念大二的体育生遇到了前来挑战自己的大一学妹。
其次,从黄河边的兰县往西,整个陕西行都司就是一个大军营,这个军营两个重点,一个肃州卫,一个甘州卫,类似于辽东的沈阳、广宁,而甘州肃州这一线,则是整个陕西行都司军事带,自东向西有庄浪、凉州、镇番、永昌、山丹、甘州、高台、肃州等等十几个卫所外加镇守班军秋季客军,而且还有陕西、宁夏、四川可以作为二线支援,能在第一时间收拢起来的可战之兵不会少于十万,而凭借肃州甘州等西北坚城玩消耗战,那么卫所等兵还是很好用的,而且还有源源不断从西安、凤翔、巩昌、洮州、岷州、宁夏开来的第一波援军,整体兵力不会少于二十万,帖木儿并没有兵力优势。
再次,明朝本身对帖木儿这次行动并非一无所知,太宗实录记载的永乐让镇守西北的宋晟注意帖木儿可能有所动作,时间跟帖木儿从中亚开拔的时间几乎同时①,明朝政府给甘肃总兵下戒严警告的时候是永乐三年三月,而帖木儿东征出发时间是永乐二年十一月,中间只差四个月。并且朱棣拿的例子是突厥兵至渭河桥,也就是说朱棣知道这事的严重性,而不是如评论区所言盲目乐观。就是说等帖木儿从中亚长途跋涉穿过天山、沙漠到嘉峪关下,面对的却是已经坐等数月的明朝边军。再者说,嘉峪关外有明朝羁糜的哈密卫等关西七卫,永乐二年六月刚刚诏封哈密国主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二十万人想悄无声息从人家地盘上过,假途伐虢这又不是咱们自己的专利,哈密、火州的人跟他们恐怕没那么多交情。而哈密到肃州还有沙州、赤金蒙古等更为靠近明朝的羁縻卫所,总之,即便是帖木儿联合了哈密等人一块来,到了嘉峪关,恐怕面对的也是以逸待劳大半个月的明军。
再强调一下明朝此时甘肃地区的防务问题。当时明朝甘肃总兵官是宋晟,从洪武十二年谪为凉州卫指挥使到洪武二十五年一直在甘肃镇守,再从建文元年到事发的永乐三年,这加起来宋晟在甘肃经营过近二十年,功绩卓著,其间洪武二十四年讨伐哈密那次,宋晟破哈密城,擒其王子别儿怯、豳王桑里失哥、知院岳山等,杀其国公阿(阙)只,俘众一千三百人。二十五年五月徇阿真州,土渠合咎等遁去,九月,罕西西番叛入寇,宋晟总兵讨平之②。也就是明朝在甘肃地区的指挥官并不是靖难中的李景隆这种绣花枕头,人家好歹是在边境线呆了一代人的指挥官。而明朝此时在甘肃的兵力,洪武五年置甘肃卫指挥使司,洪武十二年设陕西行都司,内中甘州左、右、前、后、中卫均为甘肃卫分设。洪永时期甘肃原额官军九万一千五百七十一员名,马二万九千三百一十八匹③,接近十万人,而作为甘肃镇左翼的宁夏则有官军七万一千六百九十三员名,马二万二千一百八十二匹;明初四大军镇的延绥镇官军八万一百九十六名,马四万五千九百四十匹;大同官兵一十三万五千七百七十八名,马五万一千六百五十四匹;太原官兵二万五千二百八十七名,马六千五百五十一匹;四川官兵一万四千八百二十二名,马军一千四百八十九名④。以上五处共计三十三万,按留七援三,可抽调援军十万人,以此,则甘肃本镇可用之兵十万,第一轮增援部队最少十万。注意,此时宣府大宁蓟州辽东四镇边兵精锐还没动,所调动的是甘肃临近部队。(耿炳文在洪武二十四年上奏的陕西都指挥使司军数是二十四万,但是因为我没找到陕西都司的具体兵额所以没开列)
至于永乐对于这种大阵仗会不会采取亲征,如果亲征会发动多少兵力,这个我不敢乱猜,永乐八年第一次扫北的时候永乐是凑了五十万,但是这个数字我看冷吧一哥们论来论去得出的结论是此次朱棣的兵力最多不超过三万五千人吓得我赶紧放弃了考证这个问题的想法我了个屮艸芔茻(⊙﹏⊙)
地形如下图所示,南边是祁连山,北边是沙漠,肃州一代还算开阔,可甘州附近北有合黎山龙首山,南有祁连山,绕估计是绕不过去了。一路平推的话,帖木儿有重装炮,明朝也不是没有,这个时候东西差距好像还没到那个吓人的地步。
甘肃是不是重镇的问题,波斯人火者·盖耶速丁《沙哈鲁遣使中国记》里有关于肃州、甘州的记载,“这个肃州是一座有坚固城池的极整洁的城市。该城的形状恰如用尺子和一对罗盘画出来的四方形。中心市场宽有五十正规码,整个用水喷洒,打扫得干干净净,以致举个例说,油倒在那里也能再收起来。在他们的住宅里养了很多猪,而且肉铺里羊肉和猪肉竟并排挂着售卖。”而甘州,则“从肃州到下一座大城甘州,中经九个驿馆。甘州比肃州大得多,人口更稠密……甘州城里,有一个很大的佛寺,以致原庙址的面积,连同它的组成部分达五百平方腕尺……甘州城中有十座这样大的佛寺。尚有另一座木速蛮称之为天球的建筑物”⑤。
最后,明初甘肃还没那么绿,帮理或者帮亲,怎么也轮不到瘸子,所以,瘸子二十万大军的后勤、给养、辎重、伤病军士的治疗,只能依靠千里之外的帝国本身,一旦中途发生点变故比如察合台汗国亦或者火州、哈密的不可预见性怠工甚至是有意为之,这个脆弱的补给线能坚持多久?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看似第三方的鞑靼/瓦剌会有什么举动,是策应帖木儿然后叩关宁夏到宣府一线的明军布防区,还是来去如风的往西边劫掠帖木儿的后勤?蒙古大汗的话都懒得听,这远道的驸马爷的话估计也不是多么好使。
最重要,也是最大可能的是,帖木儿刚攒到一块的老巢能保持铁板一块多久?万一后院起火,他是从甘肃赶紧回去还是打完了再回去?而如果选择后者那么本就脆弱的后勤怎么保证?
所以这个故事真要是发生了,估计会是在肃王的名义号召下,总兵官宋晟调动陕西行都司十万兵马齐集肃州卫,宁夏、延绥、西安、四川各地的第一波援军已经开拔,湖广、山西、大同、北平第二波援军正在准备,永乐皇帝带着南京亲军二十六卫以及南直、山东、浙闽兵马外加和尚、道士、蒙古雇佣军、朝鲜仪仗队,浩浩荡荡从南京北上徐州,顺着陇海线一路向西,亲征帖逆去也者!
说不定大明又多了几个叫亦力把里卫、天山卫的羁糜。。。
注释:
①永乐三年二月庚寅敕甘肃总兵官左都督宋晟曰回回倒兀言撒马儿罕回回与别失八里沙迷查干王假道率兵东向彼必未敢肆志如此然边备常不可怠昔唐太宗兵力方盛而突厥径至渭桥此可鉴也宜练士马谨斥堠计粮储预为之备。——《明太宗实录》卷三十九
②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
③《万历明会典》卷一三〇
④《万历明会典》卷一三〇、一三一
⑤《沙哈鲁遣使中国记》
就算帖木尔跟明朝接壤,他也打不过明朝。
永乐年间,明朝外籍人口5600万,贴木儿不过2800万左右。明朝版图逾一千万平方公里,北至蒙古,东至朝鲜,南至越南、印度尼西亚,西至新疆。而贴木儿帝国不过五百多平方公里。
这还不算明朝有大量的藩属国呢。
明朝当时光京师三大营就有上十万精锐,骑兵是来自蒙古的骑兵,神机营有当时最先进的火器,五军营有抽调自全国的混成部队。试问,以贴木儿帝国松散的军队体系,拿头跟明朝打?
这个问题其实挺傻的。 帖木儿确实准备东征大萌,而且已经出发了。实际情况如何? 实际情况比较辣眼睛:细尔脱白格游记如下记载: 帖木儿征集180万大军(吓尿了)东行一月有余,抵沙漠,沙漠有多大?需要穿行70日才能越过。此时因后勤不足,帖木儿大军已经出现大量马匹死亡的事件。于是帖木儿撤军回都死在路上。
呵呵呵呵呵呵
想法很美好,然而实情不怎么美好,刚刚摸到新疆的边后勤就不够用了,如何穿越70天路途的沙漠? 就算穿的过,面对以逸待劳的明军,这怎么打?
一般想象帖木儿征明的人都忽略了明代新疆的环境承受能力,以帖木儿路途上的吐鲁番和哈密为例,吐鲁番人口元末不过十五六万,明初也不会多,哈密明代最盛时也不过万人。假设吐鲁番和哈密全倒向帖木儿,以区区不到二十万的人口能支持多少帖木儿大军的军需?怕是把人都吃绝了也不够啊。其后的叶尔羌汗国也不过五六十万人口。按某学者推算,明代新疆把北疆瓦刺也算上不过一百五十万人。 这样的人口总量凭借脆弱的草原和绿洲的生态环境能支持多少脱产外来军队的补给? 以帖木儿区区2000万人口的国家(内部还不稳),不知能拿出多少物资满足远征的补给?
还是各位觉得瘸子的兵都是高达,可以不吃不喝行军半年到明朝边境?
所以这个答案早有公论,帖木儿vs朱棣,谁脑残进攻谁,谁就先死。
-------------------------------------------------------------------------------------------
PS:顺便说一句,某吧论证的朱棣北征才几万人那个就一笑话。从开头20万石后勤起他就搞错了,后面就不用看了…那20万石分明是朱棣计划的待大军作战结束返回时才使用的粮食,而不是全部后勤粮草。文章后面建立在错误基础上的推断就没什么意义了。
事实上朱棣北征是从边镇起大军携粮出发,当时的边卫储粮是以千百万石记的…这才是朱棣第一次北征的后勤之源。北征前半年,更有一次调集一百三十万石入京供军队使用的记录。区区二十万石就被某吧当做全部北征的粮草,不要太搞笑了。
请原谅,这次我被某位“北方民族史爱好者”、“历史答主” @数学老师 /@数学老师 (即大名鼎鼎的曲墨封老师常用账号)完全逗乐了。同时对他列出的“参考资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写点东西,博大家一笑。
亲爱的曲老师,下次信口开河编你看了什么书的时候能不能稍微走点心啊......
众所周知,被称为“帖木儿武功记”的,一般是前后两本书,巴格达人匿只木丁·沙米的《胜利之书》(《帖木儿驸马武功记》)以及毛拉舍剌甫丁·阿里大量取材于前者而成的《帖木儿武功记》(Zafer-Nameh)。这二者都是研究帖木儿时代中亚历史的重要资料。
然鹅,这两种材料至今都没有汉译本.....
汉译材料中引录《武功记》的内容的,唯有80年代新疆自治区社科院翻译的米尔咱·穆罕穆德·海答儿著《拉施特史》的英译本,名为《中亚蒙兀儿史》,上下册分别于1985、86年经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但是,这毕竟不是《武功记》.......
好好,我姑且相信作者神通广大看过波斯文原文(20世纪多次在伊朗德黑兰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出版)或者法译英译本。那么,您要是说您果真看过帖木儿赴明使团成员画家盖耶速丁的《沙哈鲁遣使中国记》......我就更不相信了。
诚然,《沙哈鲁遣使中国记》的先后两个辑本都有汉译。20世纪30年代时,张星烺先生将较晚的撒马儿罕地《两颗福星升起》辑本的英译本译为中文,收录入《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四编》之中。20世纪70年代,何高济先生又将较早的哈菲兹·阿布鲁《全史》辑本自英译本译出,后收录入中华书局“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书系出版。
虽然理论上,两种《沙哈鲁遣使中国记》曲老师阅读到都是没有问题的......
可是他他他他他喵的都看出了个啥???????
首先,那啥......谁能告诉这个所谓的“盖苏耶丁”是哪个次元的历史人物?
《沙哈鲁遣使中国记》的作者叫“盖耶速丁”(Ghiyath al-Din Naqqāsh),是沙哈鲁三子贝孙忽儿·拔都儿王子(死于1433年)的代表,不叫“盖苏耶丁”。嗯.....看着看着书,还给作者换了个名字,小家伙脑袋挺别致。
第二,曲老师转引盖耶速丁说:
“我不得不承认,大帝(帖木儿)死在东征的路上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这使他保全了一生的英名。”
这句话并不见于《沙哈鲁遣使中国记》的任何一个版本里......
因为,“保全英明”云云完全是20世纪初中文互联网著名科幻级历史发明神文《永乐大阅兵》独家秘制的,新鲜出炉,具有接近十年的悠久历史。
嗯,这下曲老师把“盖耶速丁”写错成“盖苏耶丁”的捧腹操作也有答案了,敢情是本着尊重史料的原则啊,这段他是直接从神文里复制粘贴的......
唉?你看的不是《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么?
客观来说,不知名的神文作者这段编的十分不走心,不仅写错了《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作者的名字,更没有好好阅读其内容:一来,这句话使用了第一人称,所有版本的《遣使中国记》皆为复述辑本,使用的均是第三人称。二来,当时的帖木儿后王君臣并不将是21世纪的网络青年,不会称帖木儿为大帝,而是大埃米尔与古儿罕。
无名的历史发明者编的不走心, @数学老师 这个糊涂读者抄的也不走心。
至于上古仙作《大明大阅兵》到底有多神奇,我只能传引王世贞对郑晓《吾学编·石亨传》的评价:
“何尝有一语实耶?!!!!!”
哦,我的老天,本问题下竟然也有全盘粘贴这篇神作骗了300多赞的......
欣赏这篇神文的更多乐子请移步这个问题:明朝时候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吗?
至于@数学老师 为啥说好要看《沙哈鲁遣使中国记》结果看着看着看到三无网文去聊.......我虽然特纳闷,但是也进行了一定反思。
也许是吾等科普力度不够,至今未全面澄清《大明大阅兵》之类神文的流毒,致使十分单纯的 @数学老师 惨遭坑害后还误以为《大明大阅兵》的内容来自于《沙哈鲁遣使中国记》,实在是不好意思。
写到这里,我还是十分欣赏曲老师对学术精神的敬意的,不然他也不会尽量选择正规历史资料写进“参考资料”而不是他真正看过的三无网文......这说明曲老师八成还是明白看三无网文很丢人的......
然而下面这个东东的脑回路我就很费解了:
抛开帖木儿以醋攻城之说和史实究竟有几分相似.....
帖木儿功大马士革不克=中西亚攻城技术颇为有限,这逻辑都是哪跟哪???
不说帖木儿那个年代攻城炮已经出现在战场上,曲老师难道不记得元朝自旭烈兀处调用造出“甚猛于常砲”“发石重一百五十斤”“入地七尺”的回回砲的工匠是哪里人?
早先在汉地没有富浪人的射石机。巴阿勒伯和迪马失克(大马士革)的一个射石机匠,从我国(伊朗)去了该处。他的儿子阿木-伯克、亦不剌金、马合谋,以及他的助手们,建造了七架庞大的射石机,去攻取该城。([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343页)
唉,睡觉去惹,乐子啊,再挑下去得被乐死。
1370年,西察合台汗国权臣帖木儿发动政变,推翻西察合台汗国,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帖木儿帝国”。帖木儿在击败奥斯曼土耳其后,随即开始了远征中国的准备,派间谍到北京活动,并在接待埃及使臣时当众羞辱被扣押8年的中国使臣郭骥,随后在撒马尔罕召开“蒙古人大会”,打出“反明复元”的旗号。但蒙古本部的鞑靼以及瓦剌反而派使者至南京通报消息。
朱棣登基后,永乐四年,帖木儿大举东征,号称百万大军,实际兵力20万,而此时,明王朝在河西以及哈密早已严阵以待。然而不久后,帖木儿病逝于东征路上,一场大战烟消云散。
永乐十八年十一月二十日,朱棣在北京皇宫接见各国使臣,诸使臣皆行叩拜礼,唯独帖木儿国使臣以“我国无此风俗”为由,坚持行鞠躬礼,朱棣却并不在意。这次帖木儿使团的首领是帖木儿帝国宰相阿尔都沙,副使是曾跟随帖木儿的名将盖苏耶丁,在本国也是免跪拜礼的。外交礼仪后,朱棣安排使团先是在山东、河南、江苏“旅游观光”,游览包括山东孔庙在内的诸多名胜古迹,亲眼见识中国内地城市的富庶繁华,两个月后,各国使团接到通知,朱棣将在北京周边开始大规模的“狩猎”,邀请各国使团前往观览。
永乐十九年三月,“狩猎”在北京北边的怀来正式开始,共调军队10万人。朱棣精心挑选的明朝“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相继表演了明军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从广西、云南、四川调来的“土狼兵”、白杆兵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杀训练等“军事科目”。
史载“军容齐整”、“步调如一”、“兵甲鲜艳”,“列国使节俱惊”,尤其是明朝“神机营”的火器操练,展示的“虎威炮”、“火龙枪”(骑兵专用火枪)、安南铳(抬枪)、“一窝蜂”(火箭炮)、“火龙车”(火焰喷射器)等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国使节大开眼界。大规模的“狩猎”行动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阅兵结束后,朱棣在土木堡的行营接见了各国使节。
这一次,帖木儿国使臣带头下跪磕头,“叩首触地”,再不说“我国无此风俗”。帖木儿使臣更奉承说,这次该国进献的名马,正是当年帖木儿国王的父亲生前南征北战专用的“御用坐骑”,赠送给朱棣,是为了表达“最崇高敬意”。朱棣则手书信札托使臣转交帖木儿国王,在信中表示“愿两国臣民永享太平安乐之福”。
这次声势浩大的阅兵无疑取得了良好效果,这次“观礼”的各国使节来自27个国家。明朝军威之盛与睦邻友好的国策在各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其后中亚、西亚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一直绵延到明末,单是帖木儿帝国,终明一世向中国派遣使节的次数就有60多次。
有关这次阅兵的详情,也详细记录于中亚国家的典籍里。帖木儿副使盖苏耶丁在回忆录里坦言:“我不得不承认,大帝(帖木儿)死在东征的路上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这使他保全了一生的英名。”
我来补充一下帖木儿的军事实力评价。帖木儿一生威名最著的三大胜仗,主要对手是雷霆汗巴耶塞特,金帐脱脱迷失以及衰落中的德里苏丹。
第三者我就懒得说了,先说最威猛的巴耶塞特雷霆大汗。此君从出道到成为雷霆威名其实只打了两场上规模的会战。而且取胜之道极为雷同。首先打败以塞尔维亚军队为主的巴尔干各族联军。奥斯曼不仅人数占优,主力民族性较为单一,而使用的鞑靼雇佣兵也和巴尔干各族联军没啥交集可言。通过分割互不协同的各族军队,取胜。
第二仗赢得更加轻松,对手西吉斯蒙德,此君不仅是个常败将军,甚至在面对巴耶塞特时,都没有机会组织起有效指挥。
法兰克人根本不鸟这个神罗皇帝,擅自行动,都差点打崩了巴耶塞特的优势兵力,多亏塞尔维亚人忠诚于承诺,才反杀法兰克骑士。西吉斯蒙德连全局指挥都未建立,就面临全线崩溃,兵败如山倒。
巴耶塞特从此获得雷霆威名。
就这样,他就成了雷霆大汗,说实话,样本太少,根本不足以说明他的军事技巧战术是否大名将。
捷克人打败了西吉斯蒙德七次之多,有谁被冠以雷霆威名了吗?
脱脱迷失,好不容易才打赢汗国内战,还是帖木儿出钱资助的,人口牲畜战丁都损失的很厉害。所以对帖木儿采取躲避态度,被帖木儿找到之后一波流跪了。
这两仗就是帖木儿最大的盛威基石,打巴耶塞特那一仗还是帖木儿先抵达决战地点,以逸待劳,更买通了巴耶塞特右翼的鞑靼雇佣兵
因为巴耶塞特在巴尔干连续使用这批雇佣兵之后,还没有支付足够的报酬,又强行军回来决战帖木儿,师老兵疲不说,还特么不给钱
帖木儿买通右翼之后基本上以超三倍的兵力优势击败了一个莽撞的疲惫之师
这的确足以说明帖木儿是有勇有谋,但也不至于到惊为天人吧
这时的巴耶塞特,以及脱脱迷失,真的比卫拉特联盟的马哈木强大吗?真的比鞑靼本部的阿鲁台本雅失里强大吗?
而且帖木儿还有一个致命问题是,他能依赖的永远只有那几万河中精锐。而排兵布阵仍然使用古老的精锐嫡系在中心,各族炮灰仆从在四围的布阵。
而明朝永乐帝已经是精锐骑兵放两翼,重步火器放中间,虽然也征召朝鲜兵,女真兵和部分蒙古兵。但汉兵的民族单一性总量优势,完全不必要将炮灰仆从放四围这种古老的做法。
再补充一点,朱棣一生最强大的敌人不是本雅失里阿鲁台,也不是马哈木,也不是八百大甸或者越南。
他最大的敌人就是建文帝,及其建文帝麾下的俞通渊、盛庸、杨文、平安、吴杰、瞿能父子、郭英、耿炳文、铁旋等等,这些人里有参加过洪武北伐大漠的,有打过松潘少数民族的,有打过西南少数民族的。有善步兵大阵的,有善骑战的。
靖难第四年,打残徐州守军后穿插徐州侧后从淮扬线一路高强度,大范围机动,三次偷袭盛庸平安以及徐州守军军粮得手。
以惊人的大胆机动在数倍于己的南军之间穿插,设伏,偷袭粮草,绕开坚城堡垒,持续运动穿插。
帖木儿三大战役都没有遇到需要这样做的情况,而他的军队架构和民族属性恐怕也不允许他这样操作
最终朱棣把盛庸平安主力逼到无米下锅,饿军溃败,才以盛威兵压南京
对手不是不给雇佣兵钱被雇佣兵害死的雷霆汗,也不是刚打完内战困顿的一B的脱脱迷失,更不是衰落得没法看的德里苏丹
而是拥有大量优秀,坚定,久经洪武朝战争考验的军官的,正处于全盛时期的大帝国的中央军。
中国历史这么多年,以区区一个藩镇挑战上升期中央并取得最终胜利的,仅此一次。
强答一个。
老爸当过兵,上过老山前线。当年部队从山东上火车出发往云南走,在山东上火车的时候,站台上放着《十五的月亮》,部队的亲属们都在火车站送行,虽然有些悲壮,但是几乎没人哭。火车到了云南境内,靠站歇停,这下可倒好,不知从哪来了一群又一群的云南当地的老百姓,老太太老大爷大哥大姐小弟小妹小朋友,根本没人组织,也没人安排,就是挤到铁道边拉着车上素不相识的解放军的手往他们手里塞酒碗,塞鸡蛋,塞吃的,操着一口完全听不懂的方言说着什么。一车的小伙子哭的泪人一样。
强答一个。
老爸当过兵,上过老山前线。当年部队从山东上火车出发往云南走,在山东上火车的时候,站台上放着《十五的月亮》,部队的亲属们都在火车站送行,虽然有些悲壮,但是几乎没人哭。火车到了云南境内,靠站歇停,这下可倒好,不知从哪来了一群又一群的云南当地的老百姓,老太太老大爷大哥大姐小弟小妹小朋友,根本没人组织,也没人安排,就是挤到铁道边拉着车上素不相识的解放军的手往他们手里塞酒碗,塞鸡蛋,塞吃的,操着一口完全听不懂的方言说着什么。一车的小伙子哭的泪人一样。
中途岛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