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说得很明白。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反省的是三方面:忠、信、习。
还有一种说法:三省意思是反省三次。
当以反省者有三方面为准。
三方面的第一点为:是不是尽己?
尽己的意思是,做到该做的,帮到该帮的。
比如,朋友从外地来出差,路过你的城市,想在你家借宿一晚。
那是不是你让他在家里借宿一晚就算尽己了?
不是。
好事者曰:难道我还要请他去洗个脚吗?
当然更不是。
假如你家就一张床,你不喜欢跟他一起睡呢?或者,假如朋友是异性呢?
如何才叫尽己?
尽己,不是委屈自己。不是违背自己的初衷,一味讨好朋友。
有人说,微生高这个人直。
孔子说:谁说他直?(意思不是微生高是弯的。)有人找他借醋,他家没有,跑到邻居家借了点儿给人家。
这个就不叫尽己,这个叫“过犹不及”。
同样,朋友求借宿,若不方便,坦言相告,尽力帮他找合适的,这就叫尽己。
假如你在东莞,朋友去东莞出差,想体验一下。你帮他张罗,这就不叫尽己。这时候,能劝谏则劝谏,不能劝谏则不与之往来,严重的情况下可绝交。——这叫做尽己。
人和人之间,都是不一样的。当有原则上的分歧的时候,不能违反自己的原则去取悦朋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这才是作为朋友需要具备的条件。
所以,该劝谏的时候,要劝谏;劝谏不听,怎么办?
那就不要劝谏了。因为很少有人能听得进去别人一两句话,就收敛自己的毛病,改变自己的本性。
故孔子说:“朋友数,斯疏矣。”——说他遍数太多,不仅起不到效果,还会导致你们疏远。
已劝谏过,不听,就算是尽己了。
这里的“为人谋”,指的不仅是朋友,包括父母、领导,其他一切人都是如此。
对于父母,作为有不合适的地方,比方说,父母喜欢赌博,劝谏时,要拐着弯劝,免得伤及父母面子,所谓“事父母几谏”。如果他们不听,“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样,也是“尽己”了。
尽己,就是忠。
做到“尽己”之后,第二点是“以实”。
尽己是忠,以实是信。
这点以实,主要指对待朋友的。
孔子坦言自己的志向时,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信,是处理朋友一伦的标准。
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孔子还说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或曰:这里为啥子又说“言必信”是小人的做法呢?
这就是孔子高明的地方了。因为,说话要看场合。
这里,是子贡问孔子,怎么样才能算做“士”?
子贡,是个外交家,也是个大商人。这里,问的是外交的事情。
孔子回答他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重要的是,不辱君命,行己有耻。
作为一个外交家,你老老实实,呆头呆脑,说话不懂得拐弯,可能做到不辱君命吗?
不可能。
与朋友交,要信。但外交,并不能生搬朋友相处之道。
另,“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句话是曾子说的。而且是曾子无场合、无条件地说的。
但孔子回答子贡,则是有场合、有条件的。
此当明辨。
第三点,传不习乎?
这是对待老师传给自己的学问的态度。
习,是一遍遍地熟悉它,免得忘失。
这一点,是在忠、信之后的。忠、信才是做学问的根本。
孔子还说: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传不习乎,指的就是对待“学文”的态度。而前边的孝、悌、亲仁,则同于忠、信,它们是根本。
所谓,“本立而道生”。
因此,这三者的次序关系也很重要。
我是谁?
我在哪?
我的航母战斗群呢?
——终于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