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先说一个例子。某深山中建大型水电站,蓄水后随水位抬升,山谷中的老鼠往上迁移,挤不下了,就往周边山村逃逸,导致鼠疫爆发。这是原有生态破坏所致。
就此题所问,不能简单说是“老人变坏了”或“坏人变老了”,也属于一个原有“生态”破坏在新世态下的反映。
几十年前,知青常返城探亲时,常有好事者“飞军帽”(那时,时兴穿军装、戴军帽,有些强悍者,就喜欢抢夺他人军帽后跑掉),总能被熟人发现,很快就会传开,弄得很多人都知道。知道也不要紧,他们很快又要下乡了。何况,此种强悍,当时在朋友圈中,不以为耻,反为得意。
这是一个熟人社会约束力最初的缺口现象。记得那时返城,见不到多少人,能见到的,不是熟人,那张脸,似乎也是见过的。现在那座当年二三十万人口的城市,早已上百万之众了,要碰上一个熟人,还真不易。我就这样不礼让了,冒犯你了,不讲理了,甚至没底线诬陷你了,怕什么,谁认识谁呢。而如此这般者,又岂止是老年人!
有多少人怀揣着美好的梦想追求,走过了青年、中年、进入了老年,原以为进了企业的门,就是国家的人,生为企业的人,死为企业的鬼,生老病死,都有国家管,结果提前下岗了。说是“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养老金却只有那么一点。省吃俭用,供孩子该完了书,还得再对付一下孩子的开支,还得给孩子买房付首付。“穷老”还被“啃老”,被啃得喘不过气来,这心里不窝火才怪。
好了,本想含饴弄孙,这孙子玩起电脑游戏来,根本不在乎你,儿子玩手机电脑上网,这天下新动态,知道得比你快比你多。原以为我一辈子的经验,你总得有所敬畏吧,在这些新玩意面前,差不多就一白痴。
这城市说大也大,说小也小,没什么活动空间,想多活几年,好不容易,学了个广场舞,音响一起,身心放开一舞一跳,不要说扰了正在上班上学的,扰了忙了一天回家后想清静休息一下的,还扰了图清静不想活动的老人,于是矛盾爆发了。
出门了,挤公汽了。不是说尊老吗,老子年青时就是让坐的,现在轮到该他人让我了,你不让,老子就拿出手段来。毕竟上了点岁数,有点挤不过年青人了,不定就有过几次,本来我先上,这个空座是我的,被年青人抢先一步占了,想起就窝火。
各种问题矛盾都集中在一起,背后是各有各的道理,文化生态乱了,本当礼让的,也经常做不到了。
为 老不尊的事,自来就有,问题在现在成了一种现象,加上媒体网络的作用,更为引人注目。当不是个别而成为一种现象时,必有社会成因。不对就是不对,该谴责就谴责,这不应该含糊。 而各年龄段的人,其实都有些值得说道说道的事,如只盯着年龄说事,反而是把问题简单化了。如在年龄上用这样的方式互相攻讦,不去深究问题究竟在哪里,则更无助于认识问题。
想当年,在时兴大辩论时,我也曾在大街上“舌战群儒”,互相狡辩攻讦,夜阑方归。后来方知,无论怎样狡辩乃至谩骂,那基本的道理,却不会因此改变丝毫。入职场,走四方,应付过各种复杂的人事关系,有过种种不顺,也知道总抱怨,总消极,是最无济于事的,过份了,是自我作践。
司空见惯浑闲事,至今已觉不新鲜。比如说在这至今氛围也算不错的知乎上,我说话总乐意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和语气,那里面,有我对人生的观察和许多反复调研思考所得,无非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然间或也会有人也不仔细看看你到底是怎么说的,上来就喷上几句难听的,偶尔心情不爽时,也会回敬两句,大多数情况下,就随便他了,没那兴趣去回敬了。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http://www. zhihu.com/question/3189 4603/answer/54520465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http:// finance.harvard.edu/fil es/fad/files/harvard_ar_11_12016_final.pdf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