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首先要理清的是印刷术不是一个固定的死概念,而是一个不断流传演变的实用技术,各个国家民族都在其中有自己的贡献,都是共同作者,而不是简单的一人发明其他人抄作业。
1.原始印刷术
最早的印刷术,或者说原始印刷术,是印章的技术:
这种水平的原始印刷全世界到处都有,从签章封泥,泥板钱币比比皆是。
2.雕版印刷的发明和传播
在原始印刷之后,中国首先在唐初发明了雕版印刷。有趣的是雕版引刷可能并不直接来源于印章和印文,而是来源于另一门有关联的手艺——石碑和拓文,现在流传的雕版印刷手法和拓印极为相像,而刻版几乎是拓印的反过程。无论如何,将印文扩大到书本尺寸用来复制大量的文字和图片是中国的首创。
雕版印刷技术随着时间流传,12~13世纪间随着蒙古帝国和十字军东征两大事件的交汇,欧亚之间发生了密切的交流,十字军将东方的印刷品带回了欧洲,催生了欧洲的雕版印刷行业。
直至14世纪和15世纪初,欧洲开始出现了自己的雕版印刷品,用木板印制纸牌,书籍,画像和课本。现存最早的欧洲雕版印刷品是1423年印制的《圣克利斯道夫像》,15世纪中叶,雕版印刷遍布欧洲各地。
一般来说学术上的“印刷术传入欧洲”,指的是这一段雕版印刷发源于中国经由蒙古阿拉伯和十字军传入欧洲的历史,这是源流清晰毫无争议的,先有旅行家对远方印刷术的记载,然后是异国印刷品实物记载,最后是本土印刷作坊出现,再然后是普及全欧。
3.容易引起争议的活字印刷
3.1 中国的木活字印刷
通常来说有争议的或者是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是过去对中国在印刷术贡献的宣传着重于活字印刷而不是实际传播影响更大的雕版印刷。这么做容易和现存印刷技术扯上关系但史学上不甚严谨。
中国的活字印刷发明于北宋毕升的胶泥活字或者说陶活字,后来是元代王祯的木活字,并记载了南宋年间的锡活字。但是活字印刷在中国发展非常缓慢,其原因一是汉字种类众多字形复杂,非读书人不能胜任排字工,而雕版工可以不识字照墨迹雕刻;原因之二是在活字材料上陶活字和木活字加工精度和耐久性难以满足印刷要求,而金属活字虽然浇铸保存有保证,但古代中国用的墨水是水加胶液配成,用于有吸水性的木活字尚可,用于金属活字挂墨均匀始终难度很大。
这两点技术原因使得活字印刷在古代中国始终处于小规模试用状态并多有反复,明代官印图书从未有活字印刷实例,清雍正年间用了一次铜活字排印《古今图书集成》,之后乾隆时期印刷《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时又改为木活字便因如此。即使已经到了清末对灵活性要求很高的报纸尚有大量雕版印刷,它们最终败于西方传入的铅印和石印而非传统木活字和金属活字。
3.2 欧洲金属活字印刷
在另一边的欧洲,随着13~14世纪雕版印刷的传播,古登堡在15世纪中期发明了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古登堡的印刷术有如下特点:
这些发明使得活字印刷术第一次成为一种实用大批量具有明显优势的印刷技术,引发了欧洲的印刷革命,在50年内风靡欧洲。古登堡创立的的金属活字油墨印刷机三大要件,一直沿用到20世纪上半叶的铅字印刷,最终为感光版和光学照排取代。
有的说法特别是中国方面的说法习惯于强调活字印刷在中国方面要早几百年,但考虑到以下几点:
因此,学术上一般认为古登堡极有可能结合欧洲传统的印章封蜡,钱币压制和中国传来的雕版印刷技术重新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即使未有确切证据地认为古登堡受到了中国活字印刷的启发,他至少也是独立发明了实用的近代金属活字印刷术。这是欧洲独立发明印刷术的说法来源,但是要注意这里的印刷术指的是接近近代做法的实用金属活字印刷术。
4.西方印刷术回传中国
在古登堡之后,西方印刷术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并在技术上一度远远领先中国。
十九世纪初西方发明铅版凸印,以铅活字版为母版压制泥型和纸型的阴版,然后浇铸铅版,最后用铅版装机印刷。十九世纪末西方发明照相版,用感光原理刻制分色金属网版并套色印刷。这些技术和早先的铅字版一同传入中国,在清末击败了传统的木板雕版和木活字技术。
在此之后印刷术走上了迎接光与电,告别铅与火的道路。1946年,西方发明光学照排技术开始告别古登堡的铅字,1949年施乐复印机开始销售,1968年日本精工推出针式打印机,1971年施乐推出激光打印机,1984年惠普推出喷墨打印机,至此印刷术不再仅是工厂独占,即使普通人也可以在电脑上轻松排版印刷或者复制书籍。
中国在印刷技术史上再一次有所贡献是王选院士完成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王选等人克服重重困难,在1987年印出了第一张非铅字印刷的中文报纸。此后中国再次融入了印刷科技发展的主流中,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