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聊扁平化的问题很久了。
个人觉得罗永浩的扁平化的理解是指图标和视觉风格(看微博大部分说的是这个),简答的说就是PS的混合选项内容,是一个平面上的内容,比如通过阴影解释逻辑关系,通过质感表现真实世界的理解。
在设计心理学里面有提到这样的内容:
易理解性和易使用性的设计原则:
1. 提供一个好的概念模型;
2. 可视性。
设计模型:设计人员使用的概念模型。
用户模型:用户与系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模型。
设计人员希望用户模型与设计模型完全一样,但问题是,设计人员无法与用户直接交流,必须通过系统表象这一渠道。如果系统表象不能清晰、准确的反映出设计模型,用户就会在使用过程中,建立错误的概念模型。
匹配:指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这里面提到了概念模型的一个东西,除了引用的内容,在我理解中的概念模型还有什么呢?打个比分: 电脑中的文件夹,是一个盒子,盒子里面有很多的文件,再回想自己的生活,也是如此。那么回到拟物性的问题上面来,便签做成黄色的便签,看书的做成书架,这些也就很好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了。
拟物性的设计从逻辑关系和视觉界面(我一直认为GUI设计是在用视觉去解释逻辑和功能)保持了与概念模型的一致性。但是上面的例子中文件夹和书架有什么不同呢?视觉不同!文件夹就是一个长的有点像文件夹的东西,而书架的设计完成是真实的世界的物品,但是他们一致性的是:这种逻辑与概念都是来源与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东西。
看下图:
左边是iOS6的报刊的设计,右边是iOS7的设计,一样吗?大家笑了,明显不一样。但是我要是说一样的,你信吗?在上面的概念模型那提到的视觉上是不一样的,但是概念上都是来自生活中的报刊展示。只是iOS7去掉了繁复的修饰,回归了内容。
我觉得这种理解可以用下面这张图来表示一个历程:
在计算机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那么好的硬件来表现各种拟真的效果(屏幕点阵的),或者是生活没有这样的概念模型(如设置界面),设计师们就去简化设计和创造新的概念(很佩服他们)让用户更好的理解。在到硬件满足了大家的拟真(iPhone的出现,特别是Retina屏幕)的需求,设计师们在之前的基础上大量加入了拟物的设计,而经过多年的发展,洗尽铅华,设计回归本质,去除繁复的修饰,内容画,目的在于完成任务,抛开其他的干扰。这三个阶段,我觉得iOS7很明显是第三个,而老罗还在第二个。
在回到扁平化的问题,苹果没有说自己多么的扁平化,Google也没有说(2013 I/O 大会上在介绍 Google+ 新设计的时候Keynote提到了「Flat」),扁平化只是一个概念而已,真的扁平化就去投影去文理吗?显然不是,我说了设计是在用视觉去解释逻辑和功能,目的达到了就是好的设计。
真正的这种iOS7进行的设计风潮是立体的,不仅仅是视觉的设计!
iOS7的设计加大了动画的设计,大家都知道动画能解释界面逻辑的,iOS7通过各种动画来解释接受界面逻辑,通过高斯模糊解释层级关系。这些的设计完全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苹果通过将现实中的概念模型的升华,或者是去除浮华,让用户模型与设计模型一致的情况下,让内容更突出,让人在使用手机的主体更加向人靠拢,这样不好吗?
最后,我想说手机是什么?他只是个工具,我们人类制造的工具,他天生是为人类服务的,扁平化,拟物化,其实都是一时的概念而已,人,才是中心。我想知道今天的天气难道一定要看到一个雨滴的图标吗?难道一定要看到下雨的动画吗?难道一定要看到线性的云雨的图标吗?难道一定要看到「下雨」这个词语吗?也许只是我的手机给我发了个脑电波就可以了,载体也许一直在变化,但是其实我只是想让用户知道「明天下雨」,一句话:设计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