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池不但可以围住整个城市,而且有的还要围上两圈。内圈叫城,外圈叫郭。城是城市的核心,俗称内城。郭是这个城市的外城。内城城墙高厚,外郭城墙较低。城外环绕城墙掘有深沟,有水之沟叫做池,俗称城河。无水之沟叫做隍,俗谓城壕。
历代城墙以京城最为高厚,比如北京内城高度约12—14米,顶宽15米,底宽18米,四周墙体高厚略有参差。各地府城城墙高厚稍逊于京城体量,各府城墙也不尽如一,因军政重要性的程度而稍有参差。但总体规格显著高于县城城墙。各级城池除受制于山水地形外的个别城墙,绝大多数城墙都是四周联通闭合的。
城市规模适合经济人口相关的,让古人几十万或百万规模的聚集人口建造现在北京上海两三千万规模的城市,这是穿越穿糊涂了!
但假设古代某城聚集的常住人口达到现代的规模,他们依然还是要建而且能建起城墙的,并且必然要把这些居住区都围起来。古代建城墙就是为人服务的,根据人口来定城墙规模,人多城大,人少城小,
另外,大多数城市城墙不是全用石头建造,石头用来做墙基,墙体是夯土版筑,条件好的会在夯土外包砖头。古代城墙用料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石、有砖、有土,避免滥用民力财力引起民怨,也利于提高了建设效率。
以下分别提供几张古代都城、府城、县城的鸟瞰旧照:
一、都城城墙
北京城旧照
二、府城城墙
1、西安城旧照
2、太原城旧照
3.兰州城墙旧照
三、县城城墙
1、平遥县城
2.郾城县城旧照(大部分房屋被洪水淹没,城墙轮廓凸显)
3、临潼县城旧照
-------------------///
补充一下,其他有的回答中认为古代城市小,似乎建一圈城墙不算多大工程,这样其实不妥,你不能拿现在的人口和生产力看待古代,尽管历代都有致力于建城,但古代建城墙也不是轻松事,我在前边提供过明清北京城的地图和照片,城市平面呈“凸”字形,为什么?明代因北京城外南边居民密聚增多,考虑在城南建一道城墙,将原城南居民区围合起来,后又觉得反正要建,不如一次性南北东西四面全建,这样和原城墙形成内外两重的“回”字形布局。但南城快建完时,继续扩建东、西、北城墙财政压力较大,并且北、东、西城外并无多少居民,继续扩建也没有必需性,最后只修了个南边就停工了。
另外,中国古代的城市规模与同期世界其他地区的城市比,都不算小规模。尤其首都城市,唐长安约84平方公里,城墙周长36公里。明清北京面积约60余平方公里。一般的州郡、府城面积在6--10多平方公里左右,各城因政治、军事、地理等因素,略有大小参差。如明清西安城面积11平方公里,城墙周长约14公里。县级的城墙小,一般1--3平方公里左右,如平遥古城面积2.25平方公里,周长6公里。所以,以上所列的城墙规模数据,相对于古代生产力来说,也都是费力烧钱的重大工程。
另外,很多村庄也有城墙,不过规模更小,但布局结构设施一如城池,主要防匪。有城门,开四门或两门。有城楼,城楼体量小,就一单檐房屋,不能算做严格意义的楼。墙高6--8米,顶宽1.5--2米,可行人,驱马车,外侧有垛口。墙外挖有深濠(相当于护城河)。
还有一点,古代城墙内是不种庄稼的,把庄稼地都圈到城墙里是最不经济的,也会增加城防成本压力。城内主要是衙署机构、财货囤储,市场商铺、官民居住区,总之是辖域的政经精华所在。有时会因战乱或其他原因导致城市人口减损,城内会有小部分空地,这种情况下会灵活开发利用一下,但这不是常态。可看看以上提供的旧照,哪个不是街巷纵横密布,房屋鳞次栉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