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太简单了。首先,以篮球在中国的普及度,埋没人才的可能太低了;其次,以篮球运动的特点,看走眼的几率太低了。
结论说完了,下面我具体解释。
CUBA是大学生联赛,再厉害的大学,他的手也只能伸到高中。在十年前,厉害大学可以把伸到高一,让球员先转到他们附中,然后进入他们大学。但现在,已经极少学校这么做了。第一,这是违规的;第二,高中三年,球员变数很大;第三,用什么名义去操作?用大学的名义,如果不成型,后续很麻烦。如果不用大学名义,人家也不来;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多数学校高层领导,没那么看中篮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现在大学选人,就是选高二高三学生。很特殊的高中,可以全国招人,但很少。
再说CBA。CBA所有队,都是有梯队的,当然,有的是独立梯队,有的是和体校共建(这个问题的原因背景太复杂,我就不展开说了)。以独立梯队为例,通常梯队可以分三个组,U17-18组,U15-16组,U12-14组,之前吃饭时,有球队老总和我说,他们想发展U9-10组,但我觉得没必要,足球搞到U7组都可以,但是篮球搞这么小,意义不大。U12就是小学生,等于说,相比较大学,职业队的手最长可以伸到小学。现在的职业队,都可以全国招人,只不过他们是重点省份设点,派人常驻,例如东北,新疆,河北,山东;非重点省份来队试训,报销车旅。
篮球这个运动,傻子都会选人,先选又高又快的,再选高但不快的,最后选快里最高的。经过职业队梯队从小学开始的三批筛选后,你觉得还有几个好苗子能留给大学?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金矿,职业队就是先来的三批人,他们拿着各种先进仪器先扫了三遍,这时大学来了,也许大学运气好,也捡到了金子,但发财是不可能了。就这个道理。
下面我就分下类:
韩德君/专业队看走眼一次
宗赞/遗漏
栾晓君/其实没看走眼,他就是不行
王少杰/清华附中的吸引力
孙思尧/清华附中的吸引力
钟诚/清华附中的吸引力
我换个角度说吧,说说我儿子。
我喜欢打球,也教儿子打球。在普通小孩子里面,他算是有一点天赋吧。不是那种跑、跳的身体天赋,而是投篮的手感好,在五年级的时候,他参加一个篮球训练营的活动。有一项内容就是在罚球线上投篮,投20个,教练的儿子进了6个,在一堆孩子里面就算是最多的了。轮到我家儿子,稳稳投进去18个,剩下两个也是转了一圈没进去。
小升初的时候,他参加人大附中的篮球测试。先测身体条件,他是最差的,又瘦又小,跳不高,跑不快。再看他的竞争对手们,一个个人高马大,穿的都是专业队服,名牌球鞋。再看他,因为是临时去的,普通的长袖T恤,穿着一双旅游鞋。
然后会打一场比赛,人大附的室内馆很有特点,一面墙整个是玻璃的,家长们都可以在外面看,以示公平。我儿子表现怎样,我真没看到,因为比较紧张,没敢看,我就出去溜达了。回来以后,听周围家长评论:那个又黑又小的小孩儿,表现最好!
我老婆看了,她和我描述,说儿子拿到球以后,纵贯全场,连续过人,上篮,两三个人防不住。对面球队虽然比分不落后,但都是靠身高体重,硬怼着打的。相比起来,儿子就潇洒多了,周围家长也一片惊叹。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是荷兰一个叫做维尔.库柏的人写的,叫做《攻击性足球训练》,里面的理念我很赞赏。荷兰以全攻全守的攻势足球名闻天下,他们的足球训练思想,是先教个人技术,然后再教配合。——和我们国内的模式正好相反。所以我教孩子打球,也是从个人攻击开始,运球、过人、中远投这些。我在小区树了个篮球架,那时小区里面很多孩子都跟我学打球,都叫我“教练叔叔”。
但是终究,因为身体原因,儿子还是未能靠篮球,到人大附上学。结果,阴错阳差,他的学校是人大附二分校,我开玩笑说是人二附,原来叫做蓝靛厂中学,地点就是在郭德纲《探清水河》里面唱的“此事啊出在那清河蓝靛厂啊”,对,就这个蓝靛厂。
儿子因为入学考试考了全年级第一,结果赢得了去人大附本校学习一年的机会。然后,竟然在打球的时候,遇到了之前一起考试的校友。互相问了一下分数,儿子和我说,他只比这个孩子少两分。当时如果身体条件稍微好一点,就可以进校队了。
在初中,就有女孩子喜欢看男孩子打球了,每次儿子去打球,后面总会跟几个女孩子,他很苦恼,觉得很丢人。老师们都知道他,如果有时候大人打球,缺人了,就叫他上去顶着。我儿子很呆,我经常叫他呆呆,结果当时学校传唱,说有个叫做“小呆呆”的,打球很厉害。
这个人二附的传统艺能不是篮球,而是……跳绳。所以啊,直到初三,才组织起来篮球联赛。我儿子的班级是尖子班,打球的水平就不够,隔壁班为了拿冠军,就直接找到儿子班的老师,申请有个叫做“呆呆”的同学,临时转会,到决赛帮场,规矩是“外援”只能打下半场,然后免费送饮料。
据儿子说,他单骑救主,上半场落后十几分,他上场后,几个三分球刷刷进,生生把比分给捞回来,最后赢了。于是作为奖励,那个班最漂亮的女孩子,亲手买了饮料,送给了我家呆呆。
——这算是他“篮球生涯”中,最得意,最辉煌的事情了。
另外的好处,就是他在班里竟然收了一帮徒弟,后来甚至有了徒孙。一到评选三好学生的时候,大徒弟就会直接号召,各位师弟师侄们,踊跃投票。他那个区三好学生,就是这么混来的。
然后,有一天,他问我:“老爸,我将来可以打NBA吗?”
“做梦。”我说。
“那……,我打CBA总可以吧?”
“做梦。”我说。
到现在,我都很后悔我说的这两句话。
我当时很担心他打篮球影响学业。所以,我抓住一切机会,让他清醒,告诉他不要痴人说梦。何况,我没说错,他确实没有那个身体条件,现在上大学了,也才178cm。
我是没说错,但是,我为什么就那么急切地、开心地,斩断孩子的梦想呢。我们家长,为什么总是迫不及待地,让孩子们沿着我们设定好的道路前进呢?
后来,儿子考上了中关村中学。这也是一所篮球传统学校,他上学的时候,有个新闻,校队去美国训练,被当地学校狂虐。
儿子有一阵很想进校队,据说也有实力打个替补。他想进校队的主要目的是想吃肉,校队午餐免费,且可以随便吃肉。但校队还要下午训练,太耽误学习,儿子想想还是放弃了。有一次,詹姆斯来北京,议程里面有到中关村中学的,据说校队每人送一双新鞋,还有可能签名。结果临时取消,儿子和我们说的时候,觉得很可惜。
但在高中的时候,我感觉到,儿子就不再对篮球抱着那种“梦想”的情怀了,而是作为一种和同学们的娱乐。关注的话题,也从运动本身,到了很多周围的题材。
在他有梦想的时候,我如临大敌的掐死,但当看到他不再抱着梦想的时候,我却比他更失落。我觉得,我亲手剪掉的这朵花,是多么的美丽,而或许,本来会更美丽。
后来,他还参加过回龙观的联赛,我戏称叫做“罐儿BA”,和大人们在一起打,被各种冲撞和肘子挤的连滚带爬的,让他彻底断绝了“或许我能打CBA”的最后一丝梦想。
其实,孩子的梦想,何尝不是家长的梦想呢?我何尝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韩德君、邵婷一样,学习篮球双出色,不负如来不负卿。
大家说起CUBA,只有百分之一的机会,能进入CBA打上比赛。可这百分之一的机会,原来也是没有的,是这些人,通过自己的执着和努力,一点点打开的。以前的教练,根本不屑于选秀,现在,很多教练会想“说不定能捡个漏,淘个宝呢”。进步,不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取得的么?
鲁迅在《风筝》里面,描述自己踩坏了弟弟的风筝,年长后和弟弟认错,结果弟弟已经忘记了。我看着儿子,现在每天醉心于王者荣耀时,何尝不也是一样的想法?儿子肯定不怨我,甚至可能会觉得我做的对——这正是我所后悔的。
最后,还是用鲁迅的一句话,如果我们做不了天才,起码可以做天才的土壤,去培养天才吧。
去年,清理垃圾的时候,忽然看到儿子写的一首诗,笑倒了,帖在这里,给大家看看:
假如我是爸爸
等我也有了工作
我就是一个爸爸
我也会有个小小的孩子
他也会像我这么大
我要跟他一起去放风筝
我会教他如何放线
我会教他如何收线
我一定不对他大吼大叫:别乱动!
我要和他一起玩游戏
和他一起在游戏中共渡难关
我也不会因老婆叫我洗菜而骗他说:
“明天再玩吧。”
不管三七二十一
我要做个大小孩
和孩子们一起
我才能永远年轻
比较僵硬的是,CBA现在就不需要CUBA输送……
别人都有各自的青训,水平也高、人数也多,挑也挑不过来,国家又没有“考核球队学历,本科学历按人头给补助”这种强扶植政策。
找俩大学生,没啥用啊……他们学了四年也不会给外援翻译你信不信。
而造成这一现状的,以我一个单纯外行人的角度来看,核心问题在于制度的积重难返。
大学篮球和职业篮球是割裂的,水平只是表现,不是通过提升水平、给更多资源就能完全解决的。
CUBA和CBA名字听着非常像是关系紧密的一系列联赛。
但实际上他们几乎没什么关系。
CBA的人才上升通道在很早的时候就被各俱乐部自己的青训体系封死了,有潜力的球员,很早就被青训发掘,进入职业的道路,从这一刻开始,大样本下同年龄段的球员实力就已经拉开了相当大的差距。
我曾经是高中校排球队的队长,也一度按照所谓“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的标准进行训练。
这个“高水平”在普通非体育学校代表一类运动的最好水准,一般大学的体育人才资源都从这个途径招生,相比普通体育特长生水准略高,训练要求也高。
可以认为中学里的高水平就算是非青训和各专业体育学校外训练强度最高的一伐人了,我当时一天训练多久呢?
4-5个小时。
这还算上了放学后加练和打野球的时间。
其他时间自然要上课,即使在训练时间,强度也并不算高,我还得抽时间看隔壁女排的大长腿。
这和每天基本所有时间都用来做专业训练的青训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当时我在的学校最好成绩是市级比赛第二名,打第一名基本10:25那种。
第一名的学校训练水平在我看来高出自己不少,能明显感觉到水平差距。
这样的球队去打隔壁市的青训,女排,大比分1:3
半职业和业余的区别就这么大。
当然,各地情况不一样,每支球队水准不同,其他地方的球队未必是这个结果。
但从质量上,目前的CUBA这种学校所孕育的运动水平,确实还是比不了青训和职业队,能打出来的只能是里面的天才。
很多人说这是恶性循环,越差就越差。
而核心问题,还是在于两个上升通道互斥,没有整合的可能性。
只要这个上升途径是并行的,就会有优劣之分,而在缺乏非常非常强有力干预的情况下,一旦两个通道产生了差距,资源就会进一步向一方倾斜,随后陷入恶性循环。
至于校园运动质量差、没出路、没苗子导致质量更差、更没出路、更没苗子之类的,都是两个渠道的互斥性带来的恶性循环的结果。
彼此是竞争关系,而市场又没大到足够他们竞争——吃饱了你就得饿死我。
如果只是无中生有试图把大学运动的水平拔高到接近青训的高度是不现实的,没有整个体系做基础、以及如何扭转CBA对大学联赛的印象都是问题。
CBA的选秀是个好头,至少把通道打开了,但无论这一年打出了2个大学生还是5个8个大学生,短时间内都不足以改变这种现状。
因为独立出来的青训体系永远会试图保住自己的地位,那里也有一大批从业人员,他们由于各种原因没能进入校园篮球提议,就只能在现有道路上下功夫,是目前CBA人才输送的主力。
我们如果只希望CBA每年多选大学生,他们就失去了存在价值,这些篮球从业者就也得“从头再来”了。
你看,哪怕CUBA走起来了,也还是有人的篮球梦会做不下去。
而在篮球道路上,他们彼此是平等的。
这个问题已经存续了很多年,船大难掉头,我们中国这艘船又尤其大,想要改变自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归根结底,中国篮球的蛋糕现在没有那么大,容不下两条上升通道并行的模式——即使容得下也不没必要用这种模式,它必然会在过程中产生内耗——有了青训,就没有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饭吃,大学篮球支愣起来了,青训的前途也会有问题。
单纯给任何一方砸资源都不是长久之计。
怎么改变这种互斥的现状,让他们能尽可能和谐共存,才能让大学篮球和职业篮球真正变成像美国那样的人才输送工厂。
到那时候,坐在教室里的学生才敢正经地说自己的梦想是打篮球。
还没人笑话他。
公众号:王斯文的木匠铺
我还小的时候吧,老黄历了。看了场大学生cuba,啥队忘了,反正是一队黑队服一队黄色,里面有个小前锋厉害的一匹,临场前硬是连续三分逼平,打到黄金五分钟了。虽然我看好的那对黄色队服的输了,但觉得这哥们真厉害,国家队不要这样的人绝对有黑幕。
几年后貌似是斯杯还是啥,这货出现在香港队了,我说可以啊,香港还是慧眼识人,我就想国家队等着吃亏吧。谁知道,整个香港队被按着打了个39分....
李登辉这个人,看似奸诈,实则昏聩。
台湾(省)从蒋经国手里交到李登辉手上时,产业方面是四小龙里最强的。韩国在李登辉主政时,人均在四小龙里陪坐末席。但是李登辉依据神棍张家墩的理论,做出戒急用忍的决定。台湾企业失去了最佳的升级产业,扩张市场的时机。
台湾相对于韩国的劣势,不是人才不够,技术不行,而是岛内市场不足,很难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把产业养大做强,韩国毕竟还有5千万人。李登辉的总路线,就是放弃得天独厚的,的最大优势,与大陆市场若即若离。
所以这个人,见蒋经国坐半个凳子,分裂国民党的手腕绵长深远;方方面面精算犹如偷袭珍珠港前的军部,但是对大局的预测,笨的一塌糊涂,也是军部一个水平。归根结底,只是政客,不是政治家。
当然对中国大陆而言未必是坏事,这一点和香港李家把数码管项目搞的完全走样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