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读《静静的顿河》的时候,感觉肖洛霍夫真是个老油条。他显然深谙“小骂大帮忙”之道。就举一个例子,托洛茨基在书中唯一一次出场,是这个样子:
五月初,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代表托洛茨基离开莫斯科,前来视察暴动情况。他乘坐专车从里斯基车站来到柴尔特柯沃车站,这时候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军官学校的队伍正在这里下车,而且这里原来就驻扎着红军几个混成团。柴尔特柯沃是东南铁路的终点站之一,接近暴动军战线的西段。这时候,米古林乡、麦石科夫乡、嘉桑乡的大批哥萨克骑兵正集结在嘉桑乡边界,同转入进攻的红军部队进行决战。
托洛茨基在站前广场上对红军和学生军发表演说。队伍排成正方形。左边站的是学生军,他们把步枪都架了起来。红军都带枪站着,保持充分战备状态。他们听完演说,就要立即开赴前线了。
托洛茨基号召迅速、无情地把暴动镇压下去,号召大家同革命的敌人英勇作战。他的话才说一半,山岗上有一挺机枪响了起来,打了两梭子,就不响了。
车站上传播起谣言,说哥萨克已经包围了柴尔特柯沃,马上就要发起进攻。所以,尽管离前线至少还有五十俄里,而且前面还有红军部队,如果哥萨克冲过来的话,他们也会送情报来的,尽管如此,车站上还是慌乱起来。站得整整齐齐的红军队伍晃动起来。教堂后面有人发出响亮的口令声:“持——枪!”人们在大街上乱跑起来。托洛茨基派一个亲随人员先去发电报,自己把原来慷慨激昂的演说压缩了一下,就仓促结束了演说,又进了车站。过了五分钟,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代表乘坐的专车,高高地鸣了一声汽笛,就渐渐加快速度,轰隆轰隆地朝里斯基开去。
原来是一场虚惊。是把一只从曼柯沃方面向车站开来的红军骑兵连当成了哥萨克。
这段几乎全是贬义词的描写中(特别是我加粗的部分),托洛茨基被描绘为表面上慷慨激昂实际上胆小如鼠的动摇分子。前一秒还在激情四射地演讲,下一秒就被友军之间的误会吓得仓皇逃窜。以这种形象示人的托洛茨基,显然是很合官方心意的。
我TM招谁惹谁了,好好的人生被一个广告给毁了~
~~~~~10月30号更新~~~~~~~
1.初来知乎,获得这么多赞,诚惶诚恐啊,在这一块谢谢大家了~
2.当然,我不是下面这位大哥了,不过我能说我和他重名吗,重名吗,名吗,吗,崩溃~
(大哥,你在哪,看到联系我,做个患难朋友,你看咋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