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回答靠的不是查资料,靠的就是实操经验和阅读量。
我小时候同龄人都喜欢一首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好像现在大家更讲究方法论,须知实践是检验一切的唯一标准。
新闻记者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扒资料,其重要性堪比“人肉”
我先说我的经验吧。我是一个有收藏癖以及分类癖的人。evernote和花瓣只是针对碎片的信息。而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对网络信息的整理上。不多说了,直接上我的chrome书签截图。
第一个书签是我的本行——新闻。对于一则新闻来说,直接google固然是个方便的选择,但是有时要考虑到媒体的权重(可以看到网站名称前我加了星号,这个其实是从《新闻自学手册》上参考的)以及快速找到藏在媒体内部的信息。此外,许多新闻的来源都是要从这些新闻网站中去搜寻的。
在长期的实践中,除了按照国家分类外,还要按照横向的分类,比如财经、互联网、学术等等不同方面的整理。我个人的新闻写作也从评论、大学新闻、财经新闻、互联网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回过头去看自己收藏的网站,满满的都是当年的回忆啊,每摘下一个网站就感觉自己的墨水又丰富了有木有,就感觉自己有知识有力量了有木有。
再上一个我专门用做资料搜集的书签分类,叫资源搜索
说实在的现在互联网上资料太多了。我也是在不断采访和参照他人的经验来不断完善自己的资源搜索库。
比如要对大中华地区的报纸数据库全文搜索,那么
慧科搜索
http://www. wisers.com/corpsite/glo bal/b5/products/wisesearch.html就值得推荐。
查GDP、M2等等数据都可以进统计局、银监会等政府网站。
研究互联网的时候,第三方的报告比如艾瑞咨询
http://www. iresearch.cn/就很棒
再比如一些最新的社会调查上皮尤
http://www. pewresearch.org/可以满足对于一些趋势性用户行为的分析
这样的例子很多。做记者的一个优势在于此人会比较杂学,尤其是我这样的临近入行的人。
但是题主所说的如何写出知乎里“非常精彩”的回答仅仅依靠蜻蜓点水般的搜索是不够的。知乎的魅力就在于每一个人对于自己回答的领域有很深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一般人可以通过搜索可以完成的。我个人在做一些新闻专题的时候,往往发现在一个相关的论坛浸淫一段时间可以很好地完善对一个问题的框架搭建。
说开来去这就是Facebook为什么可以挑战Google的地方——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大程度不是靠搜索而是靠社交。
我个人的采访经验也告诉我,迅速对一个行当有一个了解的方法还有一个是找这个行当里的牛人聊一聊,他们可是集日月之精华的活的数据库。
突然想到知乎就是把一帮这样的老妖聚到一块的地方,对于记者真是福音
我曾经看到过一句话,说的是:2.6亿老年人,至今没能进入互联网时代,而2021年上半年,我朋友圈子里议论最凶的不是明星八卦,而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何时出炉。到了5月11日,靴子落地了。
千百条数据中,一行字尤为瞩目: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
与中国发展速度一同狂飙猛进的,是人口年龄。60岁及以上人口26402万人,这个群体在网络和纸媒没有太多声量。低调,安稳,是老年人平安度过余生的底色。
信息化和老龄化,长期并存交织。《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3月,网民数量发展至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然而,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却只有6.7%。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甚至不懂得怎么用手机扫码买下一块豆腐。
几个关键词可以概括,脱节,失速,加剧。互联网世界是割裂再缝合的。在虚拟的一侧,我们已经在月球上规划城市天际线;在现实的一端,我们仍需要在流动摊点排队购买煎饼果子。一定程度上说,当今社会早已步入文明和繁华,而在暮色四合之际,回望身后,也有一些人被数字的洪流裹挟着踽踽前行。
生活中并不鲜见这些场景:老人站在公交的投币口,颤巍巍地数着手中的硬币;站在地铁口的自动售票机前,圆瞪双眼辨识密密麻麻的站点信息;向收银员递过去几张边缘磨得发毛的票子,却被一句彬彬有礼而拒人千里的“对不起,不设找零”将现金挡了回来;要去大城市探望儿孙,却不懂得如何用智能地图导航……
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电子设备和软件是专门设计给80后、90后甚至00后的。任何新生事物,只要他们会使,就等于所有人都会使了。
这个“规定”对于老年人来说,有点像是站在一台倾角在25°以上、时速10公里的跑步机。他们虽然已经在努力前行,然而自己还在不断后退。
有时候,我们也会畅想未来,二十年后,是否就能实现人机交互的大发展?水银泻地一般的VR、AR和脑机接口,哪怕是走在旷野和荒漠里,也像是在小区中散步一般,处处可以歇坐休息,时时都有清凉饮料供应,永远不会担心迷路,一个彻底消除电量焦虑的梦境。
然而,真有那么一天,你我还能跟得上趟吗?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牵头,更需要科技厂商们参与。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学习能力显然无法应付科技的迅猛更迭。为了少犯错,少损失,他们宁可一成不变。
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公开发布。
工信部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方案决定自2021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
助老、适老这件事,不能再拖了。
而想让老年人一同分享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援手由科技厂商伸出,是解题的关键。
工信部公布的首批“适老化”和“无障碍”名单中,就网罗了115家热力值极高的主流网站和43个高频使用的app,涉及媒体、交通、社交通讯、电商购物、搜索引擎、金融、医疗等领域,堪称网络时代的“引水入户”工程。
互联网出行平台火速响应,上线“一键叫车”、“老年人电话叫车”功能,针对视力障碍人群推出的“无障碍出行”则覆盖主要城市74座,使携带导盲犬的乘客不再有被拒载的苦楚。
到了医院开门的时间节点,也正是早高峰期间,老年人去医院取药,也能靠网约车顺心直达医院药房。
而各大通讯交互平台,也都推出“屏幕共享”和“远程协助”功能,将老年人与子女千里连携。子女只需要抽空和父母连线,就能通过手指轻触直连老人的电脑,消除“病灶”,避免了叫人上门维修的不必要花销。
国产智能手机品牌随之跟进,在手机中搭载“简易模式”、“屏幕共享”和“远程守护”功能,大大降低了老年人掌握新机核心用法的学习成本。
适老化与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春蕾初绽,却已满山红遍。
对于老年人来说,行走在互联网时代,也如同在冰窖中前行,处处是黑暗和冰冷。在这黑暗与冰冷中的微弱光辉,是由智能手机照亮的。离开家门后,地铁长廊里、医院药房外、银行柜台门口、郊野公园候车处,它可能是唯一的、指引回家方向的光。
学会用智能手机,就等于学会上网。
除了在产品层面做适老化改造,大公司中,贝壳找房还在公益层面做了许多工作。
贝壳找房从2019年起开始发力“我来教您用手机”公益行动,通过定期开展的培训和实操课程,逐个社区地扫除盲点。培训课堂和到店咨询双管齐下,帮助老年人掌握手机基础用法——尤其是与生活相关的功能。公益教学持续开展,已遍及全国14个城市的352个社区,累计开展手机学习课程超过3500节,参与量多达11万人次。
贝壳教给老年人的操作方法是更为本源的模式与套路,是一种标准制式,而非专门与特例。大量的重复教学,对贝壳员工的耐心提出严苛的挑战。这场教学,既是泛读,也是精讲。
可以想象,在未来,一键报警、亲友代支付、老年人健康档案管理等更多适老化服务的提供和接入,也将逐步建立。科技绝不仅是算法与机械,它还是进步的思维与心怀弱者的温情。有人说,技术的进步是在黑暗中踩在坚冰上前行。正因如此,才要向黑暗和冰冷回敬以冷冰冰的代码。然而科技的内在应该是温暖的,因为不讲人情的科技是速朽的。
现在,真正通向科技新纪元的道路,也许正在搭建中了。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