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刘邦为什么可以奠定两汉四百年皇基? 第1页

  

user avatar   lan-de-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许多人的回答,觉得都没有达到点子上,或者说是没有正面回答问题:人家问的是刘邦为什么能够奠定两汉四百年基业?那显然是要从刘邦个人入手,看看他采取了什么措施能够让汉朝长治久安。然后才能延伸到后面的汉朝君主。


一、黄老无为与休养生息 —中小自耕农阶层的广泛形成

经历了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后的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以至于“天子不能具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所以,汉高祖的当务之急就是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国力。而当时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国策有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经过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中国人口锐减,大量耕地荒芜而成为无主土地,汉政府正好把它们收来授田,授田的对象就是跟随刘邦作战的军功阶层,这就为汉朝培育了一个广泛的自耕农阶层,它们也成为汉帝国的稳定力量,这是奠定两汉四百年基业的基础。

汉高祖在位时,开始推行黄老无为与休养生息的国策,具体由相国萧何执行,而曹参在齐地辅佐齐王刘肥,也崇尚黄老无为,齐国大治;汉高祖、萧何去世后,曹参代为相国,萧规曹随,天下安定。之后,虽然吕后专权,但她继续推行高帝的国策,及于文帝、景帝而不改,直到武帝全面改弦更张,变易制度。这六十余年,汉朝是稳定的。

高帝五年诏—汉初军功受益阶层

《汉书·高帝本纪》云:帝乃西都洛阳。夏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军吏卒会赦,甚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


又曰:“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诸侯子及从军归者,甚多高爵,吾数诏吏先与田宅,及所当求于吏者,亟与。爵或人君,上所尊礼,久立吏前,曾不为决,其亡谓也。异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与亢礼。今吾于爵非轻也,吏独安取此!且法以有功劳行田宅,今小吏未尝从军者多满,而有功者顾不得,背公立私,守尉长吏教训甚不善。其令诸吏善遇高爵,称吾意。且廉问,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论之。”


概括起来,就是以下几点:

1 兵皆罢归家,以有功劳行田宅

2 号召流亡者返乡,复故爵、田宅。

3 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隶者,皆免为庶人。

4 轻田租,十五税一。后降至三十税一

回乡将士按战功赐爵位,其授田宅的标准如下:

等级 爵位 土地 田宅

二十 彻侯 105亩宅

十九 关内侯 95顷 95亩宅

十八 大庶长 90顷 90亩宅

十七 驷车庶长 88顷 88亩宅

十六 大上造 86顷 86亩宅

十五 少上造 84顷 84亩宅

十四 右更 82顷 82亩宅

十三 中更 80顷 80亩宅

十二 左更 78顷 78亩宅

十一 右庶长 76顷 76亩宅

十 左庶长 74顷 74亩宅

九 五大夫 25顷 25亩宅

……

一 公士 1.5顷 1.5亩宅


军功受益阶层指的是创建西汉王朝的政治军事集团成员,通过高帝五年诏等优待将士的法令获得利益者。


汉初约60万将士因战功赐爵获得田宅,加上他们的家属,受益人口约为300万人,约占当时人口的五分之一。军功受益阶层被授予了3亿亩耕地和1500万亩的宅地,相当于全国耕地的40%。这就培育出了一个相当广泛的自耕农阶层,他们是汉初社会的绝对中坚力量,更是稳定西汉帝国的中坚力量。在诛除诸吕过程中,太尉周勃入北军,全军将士皆左袒,拥护刘氏,足见当时汉朝的群众基础之深厚。

高帝至武帝120年间军功受益阶层占据国家政权的比例

高帝 96%

惠帝吕后 81%

文帝 50%

景帝 30%

武帝前期 20%

武帝中期 22% (注:此期间比例上升当与汉武帝开拓疆土,甘心四夷有关)

武帝后期 16%

二 外戚、功臣、诸侯王势力平衡与政权稳定

汉朝开国后,高帝陆续铲除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势力强大的异姓王。之后,又鉴于秦孤立而亡的历史教训,大封同姓为王,以为磐石之宗。临死前,高帝做好了政治安排,使得外戚、功臣、诸侯王势力三方能够相互制衡,终于稳定了汉政权,避免了类似唐朝几乎三世而亡局面的出现。

《史记·高祖本纪》云: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後,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


吕后既崩,诸吕欲为乱,然内惧绛灌等高祖元勋,外迫齐国之强兵。故诸吕见诛,刘氏复安,诸侯王之兵势,实有力焉。


于是,在高帝的政治安排下,刘姓诸侯王与元老功臣合力消灭了吕氏这一支强大的外戚势力,稳定了刘氏政权。


之后,诸侯王势力膨胀,严重
威胁中央政权。然从文帝时,贾谊提出“众建诸侯少其力”,到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最后到汉武帝采纳 主父偃的“推恩令”,最终解决了诸侯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政权的问题。

三 布衣将相与平民化社会

汉高祖起于布衣,其将相功臣大抵亡命无赖之徒,此观高祖功臣侯者列表可知。萧何、曹参皆是小吏;至于樊哙、周勃、灌婴、郦商等武将皆是屠猪宰狗之辈,织席贩履之徒。整个汉朝,上至天子,下至王侯将相,都是出身布衣,汉初就是一个平民化的社会,这种平民化色彩又因为军功阶层得到田宅和自耕农阶层的广泛形成而加强。由此,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比较力量层级比较均衡的社会,地方上没有豪强大族,自然是比较稳定的。

之后,这种平民化风气继续延续,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的皇后皆是起于民间(窦太后、王皇后、卫子夫);汉宣帝因为巫蛊之祸早年流落民间,其施政自然也带有平民化色彩,无残忍暴虐之君,故能不失民心。


四 文官政治与社会流动


察举制与士人政府


自武帝以后,汉朝逐渐形成了一年一举的郡国孝廉制度。每年至少都有两百多个郡国孝廉被察举进入皇宫为郎,十余年之后就有两千多人。而以前皇宫里的郎官侍卫也就两千左右。自此制度形成,二三十年后,皇宫里的郎官,全都变成郡国孝廉,又多半是由太学毕业生补吏出身的。如是则皇帝身边的侍卫集团,无形中也变质了,全变成太学毕业的知识分子。于是从武帝以后,官员渐渐都是读书出身了。后来皇宫里郎官充斥,待分发任用的人才寖多,于是就把无定期选举(第一种)特殊选举(第二种)无形中都搁下,仕途就只有孝廉察举这一条路。这在东汉时最终完成。


这一制度,又由分区察举演进到按户口数比例分配,制为定额。那时是郡国户口数满二十万户的得察举一孝廉。由是孝廉只成为一个参政资格的名称,全然失去了孝子廉吏的本义。最后又由郡国察举之后,中央再加上一番考试。概括言之,这一制度在当时政治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到服务地方有了政绩,再由郡国长吏察举到中央,又需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开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的唯一正途。由此,汉政府完成了从军功政权向士人政府的转型。


通过 察举制,汉朝政府把政权比较平等的(按人口比例)开放给所有郡国,这就给给全体民众(商人除外)创造了上升流动的空间和参与政权的机会。复次,汉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比较完善;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自辟僚属),中央的三公九卿与地方的太守都是两千石官员,势位相当,中央官与地方官轮换没有障碍,有利于官员的流动和良性循环。


五 强干弱枝与抑制豪强大族


徙陵

刘邦集团夺取政权后,除了推行休养生息之国策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外,还面临六国残余贵族势力“复辟”的威胁。(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另外,齐国田氏势力亦十分雄厚,参见《史记·田儋列传》)为此,汉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迁徙齐楚大族昭、屈、景、田五姓于关中以实长陵,以利田宅,徙者十余万口。《续汉书·五行志》(三)注引杜林疏,谓此次迁徙之后,关东“邑里无营利之家,野泽无兼并之民,万里之统,海内赖安”,徙陵居然起了这样大的作用。迁徙关东六国旧族成功,为汉政府控制豪强地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办法,同时也充实了帝国腹心—关中地区的户口,有利于实现“强干弱枝”。《汉书·地理志》(下)谓“后世世徙吏两千石、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诸陵,盖亦以强干弱枝,非独为奉山园也”。《后汉书·班固传》载《西都赋》曰:“三选七迁,充奉陵邑,盖以强干弱枝,隆上都而观万国。”所谓三选,指上引《地理志》三种迁徙之民;所谓七迁,谓自高祖至宣帝共徙民七次。豪杰并兼之家往往都是大族。徙陵制度持续了一百多年,起了强干弱枝的作用。当然,徙陵制度并不是娄敬的“发明”,秦始皇徙三万家丽邑(以骊山墓所在地置邑)一事已开其端。

用酷吏


酷吏起于(汉)景、(汉)武之际。据《史记》、《汉书》酷吏诸传:郅都为济南守,灭豪猾之家瞷氏首恶;中尉宁成效法郅都,“宗室豪杰皆人人惴恐”;张汤为御史大夫,“锄豪杰并兼之家”。此外还有义纵族灭河内之豪穰氏之属;王温舒捕杀河内豪猾;赵广汉杀京兆、颍川豪杰大姓,等等。不过有的酷吏本身就是豪强,如宁成。所以用酷吏打击豪强,效果有限。


设刺史


刺史始设于汉武帝元封五年(即前106年),刺史以六条问事,其中第一条是督察郡国“强宗豪右田宅与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当然,刺史的作用,一般也只是限于一地一时。


总的来说,在打击豪强势力一事上,徙陵制度比较有效。


六 和亲匈奴与攘夷开边


前面谈了汉帝国内部的稳定,现在我们再看看汉帝国是如何应付外部威胁的。


从汉高祖到汉景帝,一直是采取娄敬的“和亲”策略。原因是汉朝承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之余,民生凋敝,国力不足,而彼时之匈奴正处于全盛之时。


《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自天子不能具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连皇帝都找不到四匹颜色一样的马来拉车,而汉高祖击匈奴时,冒顿单于纵精骑四十万。(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


则刘邦有白登之辱,实在不足为奇。


和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问题,但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加之汉朝国力逐步恢复,防守加强,总算能维持住帝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及至武帝,经过六十余年的积累,汉朝国力大增,民间养马成风。汉朝大规模养马,组建强大骑兵集团的时机成熟了。在年轻气盛的武帝的带领下,汉帝国呈现出勃勃生机,汉武帝发掘卫青、霍去病等军事人才,对匈奴展开了全面反击。


前127年,卫青收复河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军事威胁。(河套地区距离关中不过七百里,匈奴轻骑一日一夜便可抵达)


前121年和前120年,霍去病两次出击河西走廊,大破浑邪王、休屠王部众,汉朝随后控制了极具战略意义的河西地区,隔绝了匈奴联结羌胡的通道,对匈奴形成了侧翼包围,河西走廊也首次被纳入中国版图。

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精骑,横扫漠北,彻底击溃匈奴主力,使“漠南无王庭”,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大规模军事威胁。

七 王莽改制失败与人心思汉


西汉王朝的终结,并非因为暴政虐民,亦非外族入侵,而是外戚王莽篡权。也就是说,汉朝刘氏仍有群众基础,好比唐玄宗晚年昏聩引发安史之乱,但人心犹戴唐一样。更重要的是,王莽篡汉后,推行不切实际的复古变法,搞得天下大乱,民怨沸腾。在这种情况下,百姓思念汉朝之心更加强烈,当时(群雄)起兵者,多称汉后(裔)。如赤眉军,一帮乌合之众,没有什么文化和建设能力,但也知道追随潮流,立刘盆子为帝;绿林军立更始帝刘玄;王郎起兵,诈称汉成帝子;卢芳,自称汉武帝曾孙刘文伯。另外,刘氏主天下二百年,其宗室繁衍众多,皆对王莽篡汉愤愤不平,其中,南阳宗室刘縯、刘秀兄弟脱颖而出,最终,光武帝刘秀翦灭群雄,中兴汉室。


user avatar   larrynone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题主的问题说明,题主似乎被儒家那一套骗人的玩意儿给唬住了。

先回答你的问题,刘邦是开国皇帝不假,但是要维持四百年的基业那就不是刘邦一个人的事情了。汉帝国能够长治久安,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在这里懒得说,这么笼统的问题没有几百万字根本不可能说清楚。

你说刘邦贪财,你有什么证据?请把史料贴出来。

你说刘邦好色,这是事实。但是好色是缺点吗?这在古代是纯爷们儿的体现,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以“妻妾成群、枝繁叶茂”为荣,这是正能量。

“天下唯有德者居之”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方式应该是“能居天下者必有德”

嬴政:何谓德者,乃饮血秦剑耳。

刘邦:天地之大德曰生,故吾好酒及色。

李世民:我兄长与其家人皆是德不配位者,诛杀殆尽乃是拨乱反正。

铁木真:德是什么,比得过我的骏马弯刀吗?你难道没有看到欧亚大陆已在我脚下颤抖?

朱元璋:论至德者必杀千万官吏。

朱棣:方孝孺逆天背德,灭其十族有何辜?


user avatar   da-yi-liu-huang-shu-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封建王朝灭亡的原因不外乎几个:权臣篡位、宦官外戚干政、党争、皇室内部争斗、地方势力过大、藩镇割据、外族入侵、农民起义。

刘邦虽然是农民出身,但很显然他在努力当一个好皇帝,对于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做了周全的考虑。他当皇帝面对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国家应该采用哪种政体,他选择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尽管这套制度只推行了15年,但他还是选择了做第二个吃螃蟹的人。假如第一个人吃螃蟹死了,你还敢做第二个吗?换我肯定不敢。

第二个问题是,首都应该在哪里。最开始刘邦一直在洛阳,关东士族也坚持要求定都洛阳,只有娄敬和张良认为西安最合适——又是第二个大胆吃螃蟹的人。

第三个问题是,应该采用哪种思想治理天下。这回他没有做第二个吃螃蟹的人,也是以儒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制定礼法,以教化为主,休养生息,避开了秦二世而亡的坑。

第四个问题是解决异姓王。解决了七个异姓王后,刘邦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这一招不得不说很高明,有了这句话,以后不管谁想称王谋逆,任何人都可以干他,等于是提供了一个法理上的强大依据,避免出现陈王一样的人物,就算是天下大乱,皇帝也必须姓刘。后来周勃安刘,就靠这一句话策反了军队。

为了刘家江山,刘邦可谓煞费苦心,但效果也出奇得好。西汉末年时王莽权倾朝野,其实在公元1年汉哀帝去世时就具备了篡位的资本,但愣是狗咬刺猬无从下口,最后还得靠符录鬼神之说造势,而且只敢称安汉公不敢称王。后来虽然也篡位成功了,但毕竟根基不稳,随便一个姓刘的人振臂一呼就应者景从,最后还是得还给刘姓人。

不得不说,老刘家的江山就是硬,最后是靠皇帝作死+宦官+外戚+农民起义+权臣+藩镇割据好几重debuff叠加才折腾没(后世王朝没一个有这么多debuff吧),就这季汉还又续命了四十几年。其实异族也全程参与了汉末乱世,但愣是上不了场,连董卓、公孙瓒之流都打不过。

话说回来,朱元璋在国家架构设计上也很有想法,而且构建难度比刘邦还要大,奈何出了个不孝子朱老四,把他生前的布局毁了七七八八,尤其是把王爷当猪养这一条,就消耗了老朱家太多元气。要不然以南明的实力,再续命二百年也不是问题。


user avatar   li-mu-59-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他不骗儿子

在历史上,当爹的骗自己孩子才是常见情况,和刘邦一样不骗儿子的很少见

举个例子

刘邦彭城之战战败逃跑的时候,为了自己的事业把儿女踹下车的事情,他的子女都知道

然后刘邦的八个儿子中有一个学会了,他就是汉文帝,汉文帝登基前四个儿子莫名其妙死在了代地,七弟被他饿死在去属地的路上

汉文帝也不骗儿子,他的儿子汉景帝也学会了

砸死堂兄弟,逼死亲弟弟,弄死亲儿子

汉景帝干的破事儿也没骗儿子,汉武帝逼死太子

老刘家就这点厉害,父亲做的坏事都不瞒着儿子

前期的汉朝皇帝每个人都不在儿子面前装高大全

其他王朝前期皇帝干的破事儿都拼命想办法遮遮掩掩,很多事情我们都是只知道个大概,像老刘家那样如此彻底的把自己的阴暗面展示出来给大家看的并不常见

说到底就是成功人士到底该教孩子自己做过的好事还是坏事?

我的意见是教坏事

好事不用教,满世界都是教孩子学习做好事的资料,不差你那一点

但是做坏事的技巧和经验,你不教给孩子,谁替你教?

不是谁都有朱棣的运气,他有教父姚广孝,你儿子有什么教学坏的老师?

现在的富豪都喜欢拿什么曾国藩家书之类的东西育子,有什么好装的?

怎么不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怎么坑蒙拐骗的技巧?

你以为司马迁哪来的那么多刘邦的黑料?

他家是皇家史官啊,老刘家给子孙看的乱七八糟的东西,他都能看到

后代史官就看不到这些了,自然《史记》成为绝唱

他们只能看到各种敏感词


user avatar   yi-shen-zheng-qi-36-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马打天下,下马……不对,刘邦下过马吗

汉元年十一月,在项羽陷入齐地战争泥潭时,刘邦出汉中,还定三秦,谈笑间,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yi灰飞烟灭

之后,刘邦及麾下的将士未做丝毫修整,立即东出函谷,开启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

直到汉五年正月,项羽于乌江自刎

二月刘邦于汜水继位为帝,得以统一天下的汉室,却不得与民休息,而是开始了连绵七年的异姓诸侯王之乱

汉五年七月,燕王臧荼起兵

灭共尉、计几

汉六年秋,韩王信暗结匈奴,引发一系列战役,汉匈第一次交手

汉七年,楚王韩信谋反未遂,被贬淮阴侯

汉八年,赵王张敖谋逆未遂,被贬宣平侯

汉十年,代相陈豨反

汉十一年,淮南王英布起兵,高祖平之

从汉元年,刘邦还定三秦开始,到他生命终止的十二年内,几乎每两年,汉室都要爆发一场三个月以上,参战人员达到十几万、三十万级别的大型战役

刘邦为什么可以奠定皇基?自然是以暴制暴,以杀止杀,以布衣之身入居帝王之宇,三代以下第一人


user avatar   chen-lian-shan-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周亚夫,汉朝分分钟变民国。。。


user avatar   luo-xie-92-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wait...這個地方不是割讓給蘇聯了嗎?現在屬於俄羅斯啊。

說話確實硬氣,一般來說俄羅斯也不會去打芬蘭,但是上趕著當小醜這不好吧...

還有,蘇芬戰爭主力不是烏克蘭人?

不會忘了和蘇聯簽的協議內容了吧?主動撕毀協議,美國也不會當你是正常人啊...要是俄羅斯先背刺也就算了,主動搞事情是瘋了?就不能悶聲發大財?

當領導人不用學歷史和地理?


user avatar   wo-yao-zhen-xi-zhang-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控烟都懒得控,还禁烟呢?

做什么梦。

腿还没进化出来呢就幻想跑赢博尔特了?


我都不知道这部分提议全面禁烟的人怎么想的。

你们是外宾吗?


user avatar   gu-yuan-shi-m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女真人和原辽东军为主的重甲步兵(包括各种工程兵,像推盾车的)、重甲骑兵。

以蒙古人为主的冷兵器轻骑兵。

以三顺王(孔、尚、耿)军队、佟氏武装为主的汉军重炮兵。

以原辽东军火器兵为主的火器营。

全员重甲,全员骑马机动。

1、后金军的甲胄、装束、武器,与大明辽东军基本一样,这个之前我科普过,这里不再赘述。

后金、清军在关外推行剃发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战场识别。不然两边打起来,都不知道该砍谁。

2、明军的红衣炮是找葡萄牙人代工的,后金(清)军的红衣炮,才是国产的。后金的铸炮技术,原胜于同时期的明军。

明军的红衣炮,都是从澳门运过来的,后金第一次入关的时候,葡萄牙人将红衣炮运到涿州,发现了后金骑兵,葡萄牙人死活不往前走了。这时,被崇祯打为阉党的冯铨主动出资,招募家丁、乡勇,这才把这些炮运到了北京。

明军装备的红衣炮少得可怜,松锦大战中,十几万明军装备的红衣炮不足二十门,而同时期清军一年就可以造六十门。

下面为松锦大战之后,清军缴获的明军火器。

松山之战,获红夷炮5门,发熕炮2门,大将军炮146门,二将军炮737门,三将军炮1237门,行营炮200门,佛郎机33门;

锦州之战,获红夷炮7门,发熕炮1门,子母炮3门,大将军炮18门,二将军炮147门,三将军炮176门,行营炮33门,佛郎机12门;

塔山之战,获缴获红夷炮1门,发熕炮2门,大小将军炮409门,佛郎机37门;

杏山之战,获红夷炮2门,大将军炮6门,二将军炮122门,行营炮182门,佛郎机65门。

清军共缴获大小火炮3583门,其中红衣炮仅15门,佛郎机也只有百余门,其他大多数火炮都质量低劣,不堪使用。

说说后金将红衣炮国产化的过程。

孔有德投降,他在登州跟着孙元化打过工,孙元化是火炮专家,所以孔有德的几个部下,像王天相与金世祥也学习了不少火炮知识,对原理、架构都很精通,结构制造就没有问题。

然后需要解决的就是制作工艺。当时后金军中有一名汉族工匠刘汉,他精通冶铁技术,以复杂的退火、淬火程序处理火炮的不同部位,造出的铁炮接近钢炮的水准,质量已超越欧洲同时期水平。

崇祯四年,后金成功仿制了明朝的红夷炮,因满人对“夷”犯忌讳,故改称“红衣大炮”,定名“天佑助威大将军”。相较明朝的红夷炮,后金版的炮架先进,高低角可调,转向也方便,并有瞄准装置。

皇太极在八旗军设置新营“重炮军”,满语为乌真超哈,汉旗军都统佟养性任总兵官,曹振彦任教官,开始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重炮兵。

3、入关初期的清军,从人员构成上来说,是吴三桂辽东军(4万,打完李自成后约2万)+三顺王辽东军(1万)+佟氏兄弟手下零散投降的辽东军(1万)+祖大寿系辽东军(1万)+建州女真本部(2万)+努尔哈赤、皇太极掳掠的东北索伦诸部壮丁(1万)+漠南蒙古军(3万)。

以上人数为估算值,但误差不会太大,合计约11万人,原辽东军占了约半数,这就是入关前后清军的全部家当。

入关后,姜瓖的宣大军8万、河南地主武装约10万、南明江北四镇23万、左梦庚部(左良玉之子)约8万,先后投降清军。

这才让清军有了绝对的兵力优势。

而后期抵抗清军的,湖南何腾蛟,主力为原李自成大顺军的李过、高一功部;东南郑成功,主力为原海盗集团;西南孙可望、李定国,主力为原张献忠的大西军。

基本就这么个情况。


说明一下。

辽东军所谓的“军事地主制度”,就是明朝的卫所制度,即军籍即户籍,平常当地主,打仗的时候每户抽丁上阵,打仗→抢人、抢地盘→分地、种地。

努尔哈赤把这一套学来,搞出了八旗。

在清军入关前,关外最大的三股地主势力,即为吴襄系(辽西走廊南侧)、毛文龙系(辽宁半岛沿海)和祖大寿系(辽西走廊北侧)。在清军入关时,这三大系都给清军打工了,你说这得分多少地。

有很多朋友会说,人家毛文龙就占着个皮岛,怎么成地主了?

其实呢,在毛文龙死之前,东江所控制的地域甚至要大于明军在关外控制的地盘,请看下图:

图中深红色部分,即为毛文龙屯过田的地方。

所以,满洲不等于女真,八旗更不等于女真,它是一种满、蒙、汉相结合的军事贵族团体。

八旗军的主力,就是辽东军+爱新觉罗宗室+北方来的野人女真、海西女真+漠南蒙古。

上文所谓“祖大寿系”,并不是祖大寿一个人,而是一个利益集团,简单列一下辽东军投降后金军的情况。

李永芳,汉族,投降前为关宁军游击,带500人投降;投降后金后授三等总兵官。

这位仁兄有点意思,明明是一个地道的汉人,投降后却处处满洲化,最典型的就是给他的儿子起名,请看:

三儿子,李·刚阿泰,后官至宣府总兵;四儿子李·哈什库;五儿子李·巴颜,一个汉人,官至正蓝旗二把手,后封一等昭信伯;六儿子李·呼图礼;七儿子李·胡拜;八儿子李·克胜额;九儿子李·克德。

个性不?

孙得功,汉族,投降前为关宁军游击,开广宁城投降;投降后后金封爵封三等梅勒章京。

石廷柱,瓜尔佳氏,汉化满族人,投降前为关宁军广宁卫守备,协助孙得功开广宁城投降;后历任昂邦章京、总兵官、镶红旗汉军固山额真、镇海将军,因战功卓著,死后追封太子太傅。

金砺,汉族,投降前为辽东军武堡都司,协助孙得功开广宁城投降;投降后金后战功卓著,官至川陕总督,加太子太保,授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孔有德,汉族,投降前为关宁军皮岛总兵毛文龙麾下参将,带3000人投降;投降后初封恭顺王,后改封定南王,顺治九年因被李定国击败,自焚而死。清廷破格予以厚葬,并追谥为武壮。

耿仲明,汉族,投降前为关宁军皮岛总兵毛文龙麾下参将,带3000人投降;投降后初封怀顺王,后改封靖南王。顺治六年,因其私藏逃人,多尔衮追查不休,耿仲明畏罪自缢于进军广东途中的江西吉安。

尚可喜,汉族,投降前为关宁军皮岛总兵毛文龙麾下副将,带军民万余人投降;投降后初封智顺王,后改封平南王。康熙十五年被其子尚之信逼迫而死。

祖大寿,汉族,李成梁管家祖承训之子,李家衰落后辽东最大的地主家族,吴三桂之娘舅。投降前为大明辽东军总兵,先是被围大凌河投降,再是被围锦州投降。投降后授汉军正黄旗总兵,跟随清军入关。

祖大乐,汉族,祖大寿之堂弟,投降前为关宁军副将,松锦之战后投降;投降后无记载。

祖大弼,汉族,祖承训次子,祖大寿之弟,投降前为关宁军副将,松锦之战后投降;顺治时授散秩内大臣,隶属汉军镶黄旗。

祖泽远,汉族,祖大寿从子,投降前为关宁参将,松锦之战后投降;投降后战功卓著,官至湖广四川总督,一个人管半个南方,爵位为得世职一等阿达哈哈番。

祖可法,汉族,祖大寿养子,大凌河之战中作为祖大寿的人质被扣在后金营中,祖大寿降而复叛后归降后金。皇太极对其信任有加,授汉军正黄旗副都统。后跟从睿亲王多尔衮入关,战功卓著,封为左都督,充任镇守湖广的总兵。

祖泽润,汉族,祖大寿从子,投降前为大明锦州副将;投降后战功卓著,为汉军正黄旗固山额真。

吴三凤,汉族,吴三桂长兄,投降前为辽东军参将,大凌河之战后投降;

张存仁,汉族,投降前为辽东军副将,大凌河之战后投降;投降后因其文武兼备,备受多尔衮赏识,先后任兵部尚书、直隶三省总督,爵位为一等精奇尼哈番。

洪承畴,不介绍了;吴三桂,不介绍了。

东北黑龙江流域的索伦诸部,也是八旗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雅克萨原住民,达斡尔族博穆博果尔叛逃,皇太极北伐,一次性抢回来近5000人;

尼布楚原住民,茂明安蒙古人,一千余户南下,加入后金;

索尼的赫舍里氏、沙尔虎达的瓜尔佳氏等等,之前都不是建州女真,都是从北边过来的。

真正的建州女真,能凑出一万壮丁,就顶天了。




  

相关话题

  三国时期刘备集团为何会失败?客观评价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战略是不是有误? 
  张灵甫战死前,是否还有机会脱身? 
  中国有哪几位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成年的历史小白,怎么系统学习中国历史和外国历史?对阅读书籍很有兴趣~? 
  三国中的空城计到底有没有被司马懿识破? 
  如何看待当今主流媒体反对日本人民无辜论却称中东人民德国人民无辜? 
  历史上最残暴的事件有哪些? 
  吉尔吉斯人真的是李陵的后裔吗? 
  如果反秦起义时,陈胜吴广等人提出的是“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中国之后的历史发展会是怎样的? 
  明朝文官集团是怎么制衡甚至威胁皇帝的? 

前一个讨论
日本和韩国的美女,各有哪些特点?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很多人即使工资不高,也要拥挤在大城市生活?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