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很多人把“手工打造”理解为拿个锉子一点点磨?哪个榔头一下下敲?拿现代工艺,虐工业革命前的工艺水准找优越感,真的大丈夫?当然媒体喜欢鼓吹某个老师傅用榔头能敲出多高精密度,很多人因此受到误导,不奇怪。可是……您说您是内行?
“手工打造”需要的精加工设备比批量产品只多不少,要求只高不低。
现代工业的效率为何远远高于手工作业,最核心的,除了设备,更本质的是零件的可替换性。每个尺寸都有严格的工差链控制,保证一个生产成本和产品性能的平衡——围绕公差不断的和供应商模具工艺QC生产斤斤计较,这才是产品研发工程师的日常。所谓“工业”,指的不是设备、指的不是加工能力,而是在零件可替换基础上形成的量产体系。
很多人觉得,生产行业的成本就是材料、设备和人工成本。错!同样一批零件,通过检测,公差0.01mm的,10美元卖给客户A,公差0.05mm的,5美分卖给客户B,你能说A和B拿到的零件成本是一样的?
以当前的加工能力,仅考虑两个零件配合,精度完全可以达μm量级。检测上,一般要求检测设备精度至少是产品公差的2个数量级以上。为什么不定更高的标准?因为你要量产,就必须考虑零件的通用性。模具会磨损、设备之间会有差异,第一第二第三供应商的加工能力会有偏差……你不得不一而再的放宽公差。因为你不能要求产线每隔一两天就停产检修模具、不能要求设备都由一家来提供和维护、不能允许一个供应商出现断货就全线停产。同时,越重要的零件,关键尺寸越多,你也不可能像上面那样,通过检测筛选来提高零件精度,成本太高,而且每百万个零件里也未必能找到若干关键尺寸同时满足高精度的。
怎么办?精修!一个尺寸一个尺寸的修。不是用榔头锉子修,而是用量产品同等或以上的加工和检测设备修,以实现每个配合尺寸达到理想的精度。在现代工艺的背景下,这,叫手工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