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 喝的是 20度左右的酒
白酒最早流行是因为便宜 一点点钱 就可以喝醉 大概比20度的酒便宜十倍
高度酒 有个非常非常可怕的地方
它会上瘾 喝惯高度酒 没法喝低度酒
喝20度的人 可以接受啤酒 而喝高度接受不了低度
茅台 五粮 还有牛二 我认为都差不多 虽然价格差很多
高度白酒 因为会产生依赖性 它会继续发展的很好
LZ 问 什么白酒最好喝
呵呵 对酒鬼来说 75度的白酒 比65度的好 65比60好 60比52度好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李白喝的是20度酒 如果他喝的是现在的高度白酒 早成烂酒鬼了 脑细胞杀光了 还写个什么诗
我们现在喝的白酒 是在清末民国出现 历史很短 原因就是便宜 五粮液 原名杂粮酒
什么品酒 口感 香味 五六十度的酒 几杯下去 身体能品个什么
什么好酒 吐出来 都屋子香味 这酒太好 呵呵 实际是那酒里产生香味的物质 身体吸收不了
高度白酒 是种害。。。
我在写《啤博士的啤酒札记》时本来想补上一部分关于白酒的介绍,后来由于篇幅内容被删掉,变成了简单的一段话。而将中国元素只留下了黄酒(毕竟和葡萄酒、啤酒同为世界三大古酒啊),把这段曾经查过的内容加工下放到这里,顺便谈一谈自己喝白酒的经历好了。
白酒是一种中国特产,它的基本原料是高粱、小麦、大麦、大米、小米、玉米、糯米等谷物。蒸熟的谷物在酒曲这个“菌类炸弹”的作用下,大量微生物集体协作将出糖、发酵等核心步骤一气呵成。这过程中对根霉和曲霉等霉菌类的利用独具中国特色,它们主要完成谷物淀粉水解为更简单糖分,随后酵母完成酒精的转化。后续再经过蒸馏、陈年和勾兑后,成为成熟酒品。由于酒精度较高、发酵和工艺复杂,与之相关的年份和香型是最重要的两个维度。
关于白酒的起源,有不少人都认为元朝时从中东地区的亚力酒借鉴而来。这种酒是葡萄发酵而来,酒液经过铜质器具蒸馏,首遍蒸馏后会加入茴香,再次蒸馏的酒液中就同时拥有酒精味和茴香味,因而也被叫做茴香酒。这种酒稀释后,由于茴香精油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会变成神奇的乳白色浑浊。
亚力酒加点水和冰就会浑浊(图自:Mica)
不过笔者并不认可这个说法,只能接受元朝人借鉴了蒸馏器皿的成熟工艺,白酒并不是亚力酒的中国化,原因有三:
因而,中国白酒是地地道道的传统自产,且影响了整个东亚文化圈,这一切都源于它的复杂和多变。
一瓶中国白酒,几乎99%以上的成分是水和酒精,只有一丁点的风味物质。但它们往往是难以估计数量的各种化学物质的混合,正是这些风味物质的不同,决定了白酒的风格迥异。酿酒原料是个重要决定因素,不过现在各个区域酒厂往往有自己的习惯,除此之外,还有如下几个重要因素:
老白干的地缸发酵,相当有特色(图源:百度百科)
3. 发酵工艺。A.白酒最正宗的发酵方式应该是固态发酵法:谷物蒸熟后直接与碾碎的酒曲混合发酵,自然发酵、发酵副产物多(酸类酯类等各种增加风味的物质)、发酵周期长,谷物直接固态蒸馏,好的品牌甚至多次重复蒸煮、下料、发酵、蒸馏这一过程。B.而收集液态发酵产物后再蒸馏叫做半固态蒸馏。C.液态发酵法,主要基于廉价淀粉发酵而来的食用酒精勾兑增香物质而来。显然:固态发酵法的质量更好、价格更高。
4. 勾兑工艺。蒸馏完的酒长期窖藏,度数也偏高,并不适合售卖,必须进行勾兑。液态发酵法制作而来的白酒则是纯靠勾兑,是模仿固态发酵白酒的核心。因而,勾兑就是各个酒厂的扫地僧干的事情了:一个鼻子一张嘴,决定一个品牌的质量,这话不夸张。
当然,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不必关心这些繁琐的过程,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成熟的商品,我们对它们的识别变成了日常所说的“香型”。白酒有十二大香型,这里介绍几种比较有特色的香型:
此外,还有九种香型,米香、老白干香、馥郁香、凤香、芝麻香、兼香、药香(董香)、豉香、特香等,各有自身特色。例如在广东特别流行的顺德红米酒,竟然用了猪的大肥肉长期浸泡窖藏而来,带来了惊艳的“豉香”,实在让人震撼!这也足以可见中国白酒文化的博大精深,笔者实在没有精力把它们完全介绍清楚了。
中国人对白酒的执念是非常不可思议的,2017年中国官方统计的白酒产量高达120亿升,人均8.6升,如果考虑到很多无法统计的小酒厂小作坊产量就更多。去除很多不喝白酒的女士、严格禁酒的未成年人、不饮酒或少饮酒者,中国人“酗酒”起来可谓相当恐怖。
白酒在中国饭局的垄断地位是可怕的。我虽然是个啤酒“酒鬼”,但逢年过节回家还是逃不了被白酒轰炸的命运,在父母和亲戚家里几乎只能喝白酒。在上一代人酒桌上经常见到的情景是:白酒喝高了歇一歇,来点“大绿棒子”冲一冲缓一缓,啤酒一点地位都没有,汗颜。
讲到这里,也聊一聊“我”觉得最好喝的白酒。提前声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白酒啤酒都是如此,个人喜好而已。
不知道为什么,我对酱香和浓香并不感冒,即便是茅台喝起来也有那种明显的由于高昂价格带来的额外美好“味觉体验”。浓香更是喝不来,屡试“不爽”。感觉自己口味很清淡,比较适合喝米香和清香这类风格。此前常驻北京, 山西汾酒、北京二锅头喝得比较多,后来有段时间老白干在朋友圈中流行,就把衡水老白干/十八酒坊/古法系列的都试了一圈,还有几次67度的、可以直接打火机点着那种,那时候比较直观的感受是这种老白干香型和清香型类似,感觉回甜稍多、香气更浓郁一些,正常酒精刺口之后有点淡淡的类似苹果味甜香,入口很有劲儿但还好不上头。
还有一些特殊的经历。曾经喝过一次广西同学带来的装在矿泉水瓶里的米酒,米香惊为天人,好像是苗族酒厂产的,不过遗憾喝完就没了。有个叔叔也曾经在一家酒厂搞到过70多度“原浆”,香型类似清香或老白干香,喝起来也非常好,并没有想象中烧的不行的体验。感觉市场上买到的普通酒跟酒厂里喝到的完全两码事,有做白酒的朋友也可以推荐一下。
毕竟,酒精伤身,人生又苦短,不认真喝点真正好喝的,就浪费了。
(附上另一个高赞回答链接,外国人对白酒如何评价?)
这几张图我能用到知乎倒闭
典型的资本裹挟,这种片拍出来,我可以非常直接地说,它是利用我党百年这个历史事件作为热点,来达到他收视率爆表的目的。
五大书记这个没啥说的,特型演员,算是经过不少电视剧的锤炼,演技肯定没啥问题。问题在于,五大书记聚在一起开会的目的是什么,是商讨国事,有各自的见解,各自不同的理论,不然也不会说共产党会议多,现在变成了教员的一言堂,其他四位等于变成了教员的手下,完全没有这回事。就拿周来说吧,周的定位是教员的战友,生死伙伴,以及在政治上可以并驾齐驱的人物,而不是单纯地传达教员意思的人,包括刘也是一样。当年的任弼时那可是风云人物,典型的工作狂,刚正不阿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人物,现在教员在说,他在写,那还叫五大书记吗???
后面的林彪就不说了,于和伟演技很不错,但是不适合这个角色。林彪46年在东北局批彭真的时候,那可是雷霆万钧,历史上也是相当的一个狠辣的人物,被于和伟演成憨憨了。林彪在东北党当政军一把手的时候,敢搞一言堂,打仗精于算计,非常重视战术和战斗纪律。到了这里,林彪喊两句爱国口号,遵从中央的口号,就完事了,这是扯呢?电影版辽沈战役里有个细节,林总在说大兵团作战,纪律非常重要时候的那个狠辣劲,于和伟演不出来。
接下来就希望三大战役部分,拍得好看一点吧,其他没啥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