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当亚马逊云科技推出第一个云计算服务的时候,在大多数人眼中这不过是一个高投入、低利润的产业,既没人看好也乏人问津。这样又默默耕耘了两年,直到《经济学人》杂志破天荒得用整期内容对云计算做了全方位深度报道之后,这项技术才算走到了镁光灯下。杂志的其中一篇报道预言:
“云计算的崛起不仅是一个让极客们兴奋的可以转变的平台。这无疑将改变IT产业,也将深刻改变人们工作和公司经营的方式。它将允许数字技术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并会遇到一些棘手的政治问题。”
在十多年之后的今天,每次从读这句话就感慨不已,毕竟预言家这份“有前途”的工作看似光鲜靓丽,但是翻车的概率也是不低。不过我们亚马逊云科技的首席云计算顾问费良宏老师还是”勇敢“发表了他的看法。
在他看来,2017年云计算有五大趋势:
全球化基础设施的扩张加速;
大型企业拥抱云计算;
混合架构提供了新的机遇;
Serverless架构的普及;
物联网(IoT) 有望爆发。
花开五朵,各表一支:
全球化基础设施的扩张加速
云计算的用户对于数据的位置通常有自己的偏好,网络的低延迟也是不容回避的需求。此外,合规性也是云计算服务提供者必须加以满足的优先项。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云计算基础设施继续保持扩张的趋势。
以亚马逊云科技为例,除了常规的自有数据中心之外,为了实现最佳客户体验,亚马逊云科技还定制化和自行研发了集成电路、网络路由器芯片、路由器、服务器、存储设备等大量硬件设备。在最新的夏威夷跨太平洋光纤线缆网络工程中,亚马逊云科技预计将建成长达14000公里的海底光缆(再努把力就是现实版的海底两万里了),以连接新西兰、澳大利亚、夏威夷和俄勒岗等地,最深处为海平面以下6000米,其中很多工程挑战已经超出了一般科技公司的工作范畴。
这种变化除了我们已知的优点之外,还包括一些新的挑战出现,包括了利用全球化基础设施时需要解决的成本管理、灾害控制和高可用性的架构设计以及可移植性等方面的问题。
先来一波硬核宣传~
2021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峰会就要来啦~于9月9日-9月14日,线上与大家见面!
这是一场长达6天可“玩”可“学”的技术马拉松,5大主题演讲、8大技术、9大行业细分领域,还特别开设多场次行业分论坛,邀请近百位来自业内各领域的合作伙伴、客户以及亚马逊云科技专家,共同分享前瞻行业趋势洞察,这些你都不能错过,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为期六天的精彩日程吧.
9月9日
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峰会
9月10日
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峰会
技术论坛
9月11日
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峰会
DevDay开发者论坛
9月12日
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峰会
Amazon DeepRacer线下友谊赛
9月13日
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峰会
云安全论坛
9月14日
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峰会
人工智能论坛
心动不如行动,点击下方卡片,免费报名参加吧~
大型企业拥抱云计算
如果说过去的几年你能想的起来的云计算的受益者,我们通常都会列举诸如Airbnb、Netflix Supercell 这一类明显带有互联网特质的公司。而过去的一年多时间,这一名单上新增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名字。
比如:
有着76年历史、全球最大的快餐连锁企业麦当劳。
在充分利用了云计算优势以后,系统的性能提升了66%。麦当劳的POS 系统有超过300,000台POS设备,系统每秒钟实现的交易达到了8,600笔。
以及:
高盛、花期银行以及Capital One
最为传统和保守的银行业也启动了云计算的破冰之旅。甚至在http://techtarget.com的网站上就有了名为“Public cloud and big banks finally on the same page”这样让人惊讶的文章。
还有:
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
根据FINRA的CIO Steve Randich 的介绍,FINRA已将其75%的业务操作迁移至亚马逊云科技云计算平台之上。利用云计算获取、分析、存储了每天产生的高达750亿条之多的记录。按照他的描述,这个改变在成本上的直接的变化就是每年会节省2000万美元。
对于企业而言,云计算已经不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借用Gartner 一个说法就是 Cloud is not a strategy, it is a tactic
云计算已经不再是一个战略问题,这是个战术问题
翻译过来就是:
上车第一步——报名参加2021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峰会~
手机用户点下方卡片查看分行业日程,立刻报名占位:
混合架构提供了新的机遇
2016年11月份,福布斯披露了他们针对全球302位企业高管所做的一项关于云计算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企业市场,混合架构(有人称其为混合云)的场景将会越来越普遍。企业的工作负载将会根据需要在云以及本地IT之间频繁的迁移。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成本已经不再是考量的唯一要素。云计算的其它优点,例如敏捷性、弹性支持的能力会越来越被看重。
从企业的顾虑来看,安全性依然最被企业看重的方面。而云计算带来的性能和效率的提升得到最多的认同。超过1/3 的管理者表示大规模的交易系统最适合应用在云计算之上。随着混合架构重要性的提升,将会出现支在云计算和本地IT环境间迁移的大量的需求。这个挑战对于传统的IT 人员来说将是一个极大的难题。这需要新的能力,也应该是一个新的机遇。
Serverless架构的普及
Serverless架构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从出现到现在不过两年多而已。所谓的“无服务器”不是真的脱离了物理上的服务器,而是指代码不会明确地部署在某些特定的平台或者硬件的服务器之上。运行代码的托管环境是由云计算厂商所提供的。
从技术角度来看这并非什么新的技术,无非是利用了Linux 内核中已经实现的诸如cgroups,namespace 一类的资源隔离和管理能力而提供的一种新的代码运行环境。这种环境的一个极大的优势在于,系统架构中最为复杂的扩展性、高可用性、任务调度以及及运维等工作已经由服务提供者代为管理。由此,我们可以步入到一个新的系统开发的境界——我喜欢将这个变化的结果简化称作no-Architecture(无架构师)、no-Ops (无运维)。
从我们熟知的程序运行环境的变迁也可以解释这种新的变化,从最初的物理服务器进化到虚拟化提供的虚拟机,由虚拟机进化到容器,而今天Serverless 架构又提供一个比容器更轻量、更简单的环境。难道这不会成为一个新的趋势吗?
在Serverless 的世界里面,亚马逊云科技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期待新的一年里,关于这个领域会有更大的发展。
物联网(IoT) 有望爆发
物联网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一次次对这个领域抱有热烈的期盼,但总是感觉不温不火。2017年为什么要旧话重提呢?
首先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困扰物联网发展的瓶颈之一物联网平台随着云计算的发展而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以亚马逊云科技提供的IoT服务为例,它可以支持数十亿台设备和数万亿条消息,并且可以对这些消息进行处理并将其安全可靠地路由至终端节点和其他设备。而且这样的一个平台可以极大的简化了开发物联网应用的复杂性。
而Amazon IoT Button则为我们带来了物联网设备的一个新的思路。这是一款可编程的简单的Wi-Fi设备,非常易于配置。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设备可以快速的开发出诸如一键购买、汽车解锁、智能家居控制、住客签到等。
对于物联网应用,还有一则利好消息就是低功耗广域网(LPWAN)在过去一年进步惊人。相比于短距技术(蓝牙、Wi-Fi、ZigBee等),LPWA无需额外部署汇聚网关,大大降低了用户的部署成本和复杂度,应用终端即插即用消除了部署限制。2016年6月,NB-IoT技术协议获得了3GPP无线接入网(RAN)技术规范组会议通过。已经具备了在2017年投入商用的条件。LoRa作为一种无线技术以较低功耗远距离通信,对建筑物的穿透力很强。LoRa的技术特点更适合于低成本大规模的物联网部署,例如智慧城市。仅在2016年已经有17个国家公开宣布建网计划,120多个城市地区有正在运行的LoRa网络。
当我们意识到困扰物联网的平台以及网络等瓶颈,因为市场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得以消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心迎来物联网爆发的一天
最后借用《经济学人》中的一段话作为结语:
云计算的承诺是革命性的:它将会更便宜,它将保持软件跟上潮流并且它将鼓励更多的合作。
————————————————————————————————————————
其实从编程的角度,这种设计是需要严格禁止的。
换句话说:外表相似但实质表现不同的函数,我们需要把它的接口或者名称有意做得不同,避免误用。
所以:这个商品的设计师,它肯定不懂编程。
如果是我,可能会刻意的改变USB插座的位置布局,让它看起来长得不一样。——至少改变一下USB插口的颜色。
--
老插线板名义上是 5V2A 的 10W 插线板,实际上是单口输出最大2A,多口同时输出的情况下,它的实际表现大约是 5V1A,也就是苹果那个万年诟病充电头的水平。——换句话说,旧插线板的USB接口,几乎是没有什么用处的鸡肋。
新插线板,号称单口27W,多口的情况下肯定会缩水,但我猜测至少QC3.0快充是可以用的。相比旧板子应该说是从协议层面有了很大进步。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接无线充电器不需要浪费充电头了。
解释一下:小米目前的无线充是 30W,需要30W的充电头,但商城只有 18W 跟 65W 的充电头出售,小米商城根本没有适配无线充的 30W 充电头。如果插这个接线板,大概能当 27W 用吧?
克劳备忘录也好,凯南电报也好,有两大共同点。首先,都是以现实主义的眼光去分析双方的关系。然后,给出的建议都是阳谋,并不是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执行起来需要的不是鸡鸣狗盗的小聪明,而是惊人的意志力。
而美国现在战略界现实主义被边缘化,我推测,布热津斯基,基辛格那帮人应该写过不少。不过没所谓,美国能执行大战略的时代过去了。现在这一代精英上半年能管下半年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一个需要两代人以上持之以恒去完成的大战略,搞出来他们也执行不了。
冷战时期,从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到肯尼迪尼克松,最后到李根老布什,个人性格和政治偏好差距不要太大,但是都忠实地完成了他们历史任务,沿着围堵政策做下去。这种战略定力和延续性,世间少见。在中国领导集团上能看见一些相似的东西,但是我们离得距离太近,反而看不清。但在美国精英层身上完全看不到这一点。
个人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