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答主已经从各个方面回答过您的问题了,回答的很不错了,我从一个比较稀罕的角度回答一下。
那就是经济因素。没错,我就是指这个地域的经济越发达,他的物质习惯就越容易扩散,越发达,扩散的范围就越广。
北京烤鸭真的好吃到大家都喜欢吃么?未必吧?那不还是整个北方各个城市都有北京烤鸭店。
粤菜、淮扬菜真的就好吃到大家都爱吃么?未必吧?可是还不是各个城市都有淮扬菜粤菜吃。
江浙小点心,淘宝卖疯了,真是因为全国集体喜爱?
从人的本性上讲,都是趋利的,从潜意识里我们每个人都想跟发达地区有点关系,因为潜意识里这样可以带来更多收益,这叫动物本能,就像牛羊一定会向往水草丰美之地一样。这种潜意识会带动你向往发达地区的美好事物,比如美食,哪怕他并不和你的口味,但是你会在潜意识的带动下进行你自己都意识不到的选择。这就是北京烤鸭、淮扬菜、江浙点心风靡的一部分原因。
胡辣汤是河南的,但是河南并不是经济发达地区,所以对全国各地的人来说,尝过一次不合口味就算了,没有潜意识影响,胡辣汤就是普通的食物。西安的羊肉泡馍也是同理。
当然上述解释的是别人主动接受,但是有很多时候扩散也可以是你自己主动输出,和四川菜(注意我没用川菜,用的是四川菜)扩散原理一样,河南四川作为经济不怎么发达的人口大省,劳务输出的主力,四川菜就被四川人带到全国,为什么河南人没有把河南菜带到全国?
原因就是,四川人也没把全部四川菜带到全国啊!蒜泥白肉您看看几个四川饭店可以吃到,又有多少人愿意尝试?同理,河南人不也把烩面泡饼之类的带到全国了么?至于胡辣汤,恕我直言,胡辣汤出了河南之后就成了一种典型的早餐饮食,因为没钱的午饭吃它会饿,有钱的午餐压根看不上她,这和下饭的四川炒菜不可同日而语啊。。。
那为什么早餐胡辣汤在全国也没火呢?这不废话么,您看看全国各地的特色早点,从抄手到小面,哪个不都是在本地都受到豆浆油条的强势挤压。胡辣汤又怎么去外地拳打油条,脚踩豆浆呢!
但是我说吧,要是首都在洛阳或者开封,胡辣汤我也是分分钟就能火。。。这就又回到我说的第一条了。
不能走向全国,那就没味儿了,这份回忆就得是小众私密而窃喜的,只属于曾经遇到的那位浚县男孩。
看到大家对两掺的不同意见,我想补充一下。首先我没去过河南,不知道两掺已经是常见吃法。第二,西安这边两掺出现的比较晚,几家味道比较正宗的胡辣汤摊子也没有这种吃法,所以个人对两掺比较不认可。如有冒犯,请大家原谅
看到这个题目忍不住说两句。
西安作为一个河南人比例不低的城市,曾经也有很地道的胡辣汤。三十年前,院子门口一个河南红脸大汉摆个小摊,两三张桌子,一口直径近一米的大锅始终升腾着热气。大汉手持一柄长长的木勺,在锅里搅动两下,给食客盛出一碗碗胡辣汤。大汉摆摊十余年,价格从三角、五角,到八角、一块二,最终在一块五的时代不知所踪。但是直到他走,味道和用料始终没有变。醇厚的骨汤,不知是用面粉还是芡粉做出的浓稠质感(我老妈为此总是说我爱喝面糊),牛肉块,手洗面筋,薄豆腐皮,花生,海带丝,加上散发出的浓浓胡椒香气,让胡辣汤成了我从小学到高中的早餐首选。有时候早餐吃了不过瘾,还要赶在他收摊前打一份当午餐。十年下来,吃了大汉家差不多一两千碗吧。
大汉摆摊后期,院子门口来了一个竞争对手,特点是汤色比较亮,略稀,有一种不知道什么香料调出的勾人味道。那河南老板娘比较泼辣,善经营,附带炸油条,慢慢一些老顾客分流了。偶尔有食客抱怨汤稀,老板娘大着嗓门,一半说给食客,一半说给对面的大汉“汤稀一点咋了,你要吃这个味道呢!”对面的大汉不善言辞,闷头用大勺在锅里搅两下,也不计较。
这时候已经是九十年代末了,那是西安的河南胡辣汤,大致都是这样,味道浓郁,用料扎实,各家有各家的特色。总之,基本都能吃,味道不过关的,活不了几天,我见过摆了三天就消失的摊子。
进入21世纪,西安的河南胡辣汤开始走下坡路,味道越来越寡,口感越来越淡,用料越来越少,吃起来就像一碗加了盐的稀面糊。慢慢我也不常吃,有时看到卖胡辣汤的,往锅里看一眼,转身就走了。但是摊子的数量却越来越多,摊主基本还都是河南口音,从小饭馆老板那里把早餐时间买断,胡辣汤豆腐脑油条菜盒一起买,也有了“两搅”这种不伦不类的东西。这时候好的胡辣汤店就屈指可数了,有时误打误撞还能找到两家,立新街,经二路,玄风桥还有几家味道不错,偶尔去吃一碗。有时候想解馋了,干脆自己做,熬点牛骨汤,各种配料使劲放,味道虽然不如过去的红脸大汉和大嗓门老板娘家,但是诚意十足。胡辣汤,其实吃的就是个诚意。
人类的大脑实在太神奇了。
我出生以来,它24小时不间断工作,但却偏偏在考试的时候,大脑会猛的开始循环播放各类沙雕歌曲。
不会的题越多,想起的歌词越多。
题目越难,想起的歌词越沙雕。
人类的大脑实在太神奇了。
我出生以来,它24小时不间断工作,但却偏偏在考试的时候,大脑会猛的开始循环播放各类沙雕歌曲。
不会的题越多,想起的歌词越多。
题目越难,想起的歌词越沙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