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师改旅到底有什么好处? 第1页

  

user avatar   an-ni-de-ti-bo-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篇文章初步了解现代陆军编制的演变和缘由☆☆

中国篇传送门:

浅说三大陆军强国的新军事变革之路

一、序言

要想知道所谓“师改旅”到底有什么好处,或者说“师改旅”的目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先得明白常见军队编制以及涉及“团”、“旅”、“师”和“军”的起源或者定位。

1、常见军队编制

集团军群—集团军(军)—师—旅—团—营—连—排—班

PS:集团军传统上是多个军构成的上一级的军事单位,但是近些年大部分国家逐渐取消军或者集团军的编制,军和集团军的区分逐渐模糊。例如,我天朝军队的现在所说的军长实际上应该是指集团军长。

从热兵器诞生以来,欧洲列国之间的陆上争霸愈演愈烈。早期由于通讯设备所限,一般采取“三三制”、“四四制”或者介于二者之间。其中,“三三制”就是指1个军事单位下辖3个次级的军事单位,如1个军辖3个师。大体如此,细节不究,包括什么方面军、军团、大队、中队等等,感兴趣的可以去百度、谷歌、维基。

2、“团”、“旅”、“师”和“军”的起源或者定位

①团:

公元16世纪末起开始,当一群士兵由跟随骑士的一批人演变成具有体系的军队时,这群士兵便称为“步兵团”,这也是最早团一词开始出现在人类军事史料上的由来。

“团”及以下编制级别早期大都是纯粹以单一兵种作为构成形式的最大的永久性战术单位,例如步兵团、骑兵团、炮兵团等等。

从热兵器开始到一战结束的欧陆战场,骑兵团压制炮兵,炮兵压制线列步兵,而线列步兵压制骑兵,这意味着团无法独立完成作战任务。

②旅

17世纪初,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改进步兵团的编制,建立了团属野战炮兵连,这便是“旅”的源头。17世纪末,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军队已有旅,起初仅作为一种临时军事单位组建。到18世纪中后期,旅逐渐成为基本战术兵团被常设存在。

“旅”的诞生是为了实现团级单位没法做到的一个军事单位独立承担完整的作战任务。由此,要求成立一种新编制级别的军事单位。这种军事单位应该是由各单一兵种的营合成组建的团,但是规模和级别又应该略高于团,它能有效地弥补任何一个单一兵种的弱点,因而能够单独执行作战任务,包括攻占一个区域(攻击力)、守卫一个区域(防御力)、击溃一支敌军(攻击力)、追击一支敌军(机动性)等等。

③师

18世纪后期,随着热兵器的快速发展,军队为实现强大的步兵火力和炮兵火力,其规模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其反应迟钝、机动力低下,加上军队后勤单位没有下放,又导致大规模军队的调动有了后勤的掣肘。

这就要求有一种新的编制级别的军事单位,它应该既拥有完整的后勤补给,从而实现一定时间的自持力,又能独立完成战术任务,面对各种程度和类别的军事威胁,还能够维持良好的机动速度进行单独的行军机动,且编制人员又不会过大。

这种境况下,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军队调动、指挥、管理和保障,法国元帅莫里斯基于对应不同目标的弹性在他的军事名著“梦想”提出以多种战斗单位采取规律性的编制组成一个整体,强化作战效能。这个概念被第二代布罗伊公爵维克多·弗朗索瓦实践为成立一个独立的标准战术兵团,也就是“师”。“师”的设立在七年战争的法军胜利贡献甚多。英文的“Division”就是“师”,意思是分割的,词源是从法文的“dividere”演变而来。

④军

19世纪初,随着各国常备军队人数的增加,武器装备和交通运输能力的发展,战役规模的扩大,为能够监督战役实施,及时下达命令,正确分析判断当前情况,预见战役进程,高效地制订和及时修改各项战役计划,审查和批准下级指挥部的战术方案,制订有助于实现地面战役目标的战役机动和火力支援方案,综合运用步兵、骑兵部队,协调支援的炮兵部队实现战役目标制,提高作战指挥的效率,各国军队开始组建一种高级战术兵团,集团军由此产生。

由上述可知,近现代军队大体有两种组织形式:A:军—师—团—营...B:军—旅—营...且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80年代,各陆军强国采用A类组织形式的数量基本上是占绝对主流的。

那么为什么B类组织形式会在近20年得到飞速发展呢?

那么我们必须先从蓝星最强帝国的陆军——美利坚帝国陆军的师改旅讲起。


二、美国陆军篇

1.从二战到冷战结束

在二战中的美国陆军的战术单位(步兵师、装甲师)基本不存在旅这一编制,步兵师下的各团在加强附属支援和保障单位(工兵、医疗、通信等)后以团级战斗队的形式参与作战。

其中,装甲师则在1942年取消了团,师以战术指挥部的形式直接指挥下属的坦克营和装甲步兵营。只有一些支援单位(情报、炮兵、防空)等单位存在旅。

然而美国陆军对这种编组形式并不满意,并在1954年——1956年间开始实施战斗群编组,将各步兵团内各营拆散,每个师拥有若干个营(随年代不同可能是9-11个),分配给4-5个战斗群;到60年代的陆军师重组计划(ROAD)实施之后,在每个师内成立三个旅,旅作为一个非永久的编制形式,仅负责在战时指挥师分配给这个旅的若干个营。师则保有着师内的大多数支援单位(炮兵营、支援营、陆航营)等。这种编制形式一直维持到冷战结束,在空地一体战思想成型后每个陆军师增加了一个战斗航空旅。与此同时,美军仍保有着个别几个独立旅,如驻柏林的第170步兵旅。

到冷战结束之时,美国陆军共拥有18个师,其师的编制为“86师”型,即重型师下辖10个机动营(装甲师为6个坦克营4个机步营,机步师为5个坦克营5个机步营),3个旅指挥部,1个战斗航空旅的形式。这种旅的分配就意味着旅没有固定的下辖单位,仅有一个光架指挥部,而是在战时由师指挥部根据需要分配下属部队,这种编制形式可以追溯到1964年-1984年间美国陆军的ROAD师编制,再往前的话则可以追溯到1942年开始的陆军装甲师编制。

一种类型的86师(图片为本人原创,转载请私信)


2.冷战结束到上世纪末

在冷战结束的大背景下,美国陆军开始了大规模的裁减,18个师被缩减到10个师。与此同时,陆军编制改革也在低调地进行着。
首要的改革是在90年代前中期进行的“陆军最佳”编制,这一次变化主要是在低级编制上——十人制步兵班变成了九人制,此外在支援单位上也进行了一些调整(8炮连变成了9炮连,24炮营变成18炮营),增加了MLRS(多管火箭系统)的数量。
陆军最佳师不过是针对86师的微调,而在接下来的时间中,美国陆军重型师中的机动营逐渐从10个下调到9个。然而这并没有撼动师和旅的地位。

3.本世纪初至今

在二十一世纪初美国发现自己需要应对更复杂的任务:这一任务不再是在东欧平原上和华约阵营打全面战争,也很可能不会是1991年海湾战争或者90年代中期介入南斯拉夫内战的模式。
随着美国军队进入阿富汗,反游击作战和治安战的重要性凸显起来。其结果,美国陆军的作战纲领从强调大规模战争的“空地一体战”(Airland battle)转换成了要求应对各种(“全频谱”)威胁的全频谱作战(Full Spectrum Operations)。
那么,美国陆军应该怎么转型?在美国军队内部出现了“师派”和“旅派”的争论。
师派认为,师作为基本战术兵团的地位不应该改变。什么?你说86师太大?那好,我们可以裁的小一点,用数字化来弥补。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陆军在首先数字化了的第4步兵师(机械化)上进行试点,编制从原来的近1.8 万人压缩到约1.5 万人。全师的作战平台减少24%,压缩重点是坦克营和步兵营——每个营由4连制改编为3连制。比如说,坦克营从58辆坦克(4个14车连+2辆营部车)变成了44辆坦克(3个14车连+2辆营部车)。为了提高侦察能力,给每个旅都配属了一个侦察连。(在86师时代,起到侦察作用的只有战斗航空旅下的那个装甲骑兵营)
到2004年为止,美国陆军只有第4步兵师采取了这样的编制。
接下来,“旅派”在美国陆军和国防部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旅派的观点在于,在全频谱作战的要求下,过大的师已经不能适应作战要求,时代呼唤更小的、更灵活的战术兵团——旅级战斗队(Brigade Combat Team,BCT),而师只需要充当指挥机关就足够了。
在这种纲领的指导下,在2004年美国陆军进行了一轮激进的模块化部队编制改革:废除了重型师、轻型师的概念。师整个被架空,所有直属支援部队全都被下放给各个旅级战斗队的旅特种兵营(BSTB),而旅级战斗队现在成了有固定编制的战术兵团。然而旅级战斗队没有独立的番号,仍然像过去一样被称为第xx师第yy旅。

在旅级战斗队计划实施之后,美国的师、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动:师失去了全部师属支援单位,这些单位被分配给师下的各个主力旅(随年代不同可能是3-4个)和空中骑兵旅。旅(级战斗队)继而拥有了独立战斗能力,编制固定下来,从战术指挥机构变成了战术作战集群;而师的意义从战役作战集群下降为战役指挥机构。

美国军队目前共有3种主力旅:轻型的步兵旅级战斗队(IBCT)、中型的斯特瑞克旅级战斗队(SBCT)和重型的装甲旅级战斗队(ABCT),另有防空旅、军事情报旅、通信旅、火力旅等支援单位。与此同时,美国陆军中硕果仅存的几个团级单位(军属装甲骑兵团)也被改为旅级战斗队的编制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13年前后美国根据实战得出的经验对旅级战斗队的具体编制进行了一些调整,包括新增了一个机动营。同时,为了整体更加趋于扁平化和合成化,所有旅属营都增加了一个前线支援连,以及炮兵营新增一个155mm榴弹炮连以增强前线的直属火力支援。

①步兵旅级战斗队(IBCT):美国陆军步兵旅级战斗队多是以步兵旅为基础改编而来的。不论何种类型的旅级战斗队(轻装步兵旅级战斗队、空中突击步兵旅级战斗队或空降步兵旅级战斗队)皆拥有相同的基础架构。

所有的步兵旅级战斗队都能执行空中突击任务,不论其是否以空中突击做为主要作战目标。此外,多数单位通常以悍马车作为快速机动的交通工具,并以“摩托化步兵”的功能参与战斗。

武器配置:M119 105毫米拖曳式榴弹炮、悍马装甲车、M777A2 155毫米拖曳式榴弹炮(2016年新增)(图片为本人原创,转载请私信)

2009年:

2013年:


②斯特赖克旅级战斗队(SBCT):以史崔克八轮装甲车为基础编成的机械化步兵部队。一支完整的斯特赖克旅级战斗队将能够经由C-130运输机在96个小时内到达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而一支师级部队则需要最少120个小时方能到达。

斯特赖克克战斗队是一支联合兵种单位,主要以轻型装甲车作为机动武力,而且其编制架构与步兵或装甲旅级战斗队皆有不同。斯特赖克旅被用于落实网络中心战战略,并填补高度机动化的轻装步兵部队与重型装甲步兵部队间的速度空缺。斯特赖克战斗队也会接受核生化防护训练。

武器配置:斯特赖克车族:M1126装甲运兵车、M1127武装侦察车、M1128机动炮车、M1129迫击炮车、M1130指挥车、M1131炮兵观测车、M1132工兵车、M1133野战急救车、M1134反战车导弹车、M1135核生化侦测车。

M777A2 155毫米拖曳式榴弹炮。(图片为本人原创,转载请私信)

2009年:

2013年:

2016年:据非可靠消息称,美军在16年对斯特赖克旅级战斗队(SBCT)的编制做出了适当微调,把原隶属于工兵营的反坦克连拆分到三个机动营,以直接加强各机动营反坦克能力,同時,使其整个部队的编制和步兵旅级战斗队、装甲旅级战斗队相一致。


③装甲旅级战斗队(ABCT):2012年前称重装旅级战斗队——HBCT,是美国陆军主要的装甲武力,以全履带车为单位的营级部队。

武器配置: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M113装甲运兵车、M109 155mm自行榴弹炮(图片为本人原创,转载请私信)

2009年:

2013年:


对于美国的这次军事改革国内通常称之为“师改旅”。

总结美国陆军90年代以来改革的趋势的话,大概以下这么几条:
A 模块化:强调旅级、营级单位的互换能力,旅级战斗队的模块化是二十年来美陆军改革的核心;
B 全频谱化:应付各种等级、各种类型威胁的能力;
C 数字化和战斗模块精简:营内的作战平台显著变少,然而营的人员并没有减少,这就意味着营的支援力量进一步上升;
D 轻装化:大量重型单位大量被中型单位所取代,方便全球投送和快速反应;
E 重视侦察:不是一点点重视,而是特别地、变态地、偏执地重视侦察

虽然美国的“师改旅”和天朝解放军和俄罗斯的师改旅相比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但是,可以说美国陆军的师改旅拉开了蓝星一等陆军强国陆军“师改旅”的序幕,并提供了重要参考。

百赞写沙皇俄军。

...................我是萌萌哒分割线...................


二、沙皇俄国陆军篇

1.从二战到冷战结束

苏德战争前,苏联地面武装力量最高一级为军,在军一级下面设置师,少数会把下辖的炮兵团加强为炮兵旅。战前1个步兵军辖2-3个步兵师,2个军属炮兵团,1个高炮营。1939年9月,国防人民委员部规定1个步兵师为18000人,下辖3个步兵团,2个炮兵团,1个独立反坦克炮兵营。而苏军中最大的编制单位是方面军,通常于战时组建,用于完成在陆战区数个大的战术方向或一个战略方向上的战略战役任务作为战略战役军团,这里不赘述。

苏德战争一开始,苏军的主要作战力量是步兵师、装甲师等,辅以数量不少炮兵师、高炮师等,很少存在旅这一编制,步兵师下的各团在加强附属支援(榴弹炮)和保障单位(工兵、医疗、通信、运输营等)后以团级的形式参与作战。

在形势最危急的1941年,苏军作战部队损失惨重,而组建步兵师、摩步师和坦克师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因为师人数较多且编制复杂),作为一种迫不得已的临时性措施,苏军开始组建大量步兵旅、摩步旅和坦克旅应急。例如,1942年夏组建的坦克军,辖3个坦克旅,1个摩步旅。当时有5600人,168辆坦克,76门火炮。战争结束时有12000人,270辆坦克(21重型,207中型,42自行火炮〕,174门火炮。1942年秋组建机械化军,辖3个机械化旅(每旅1坦克团〕,1个坦克旅,1个高炮团,1个反坦克炮兵团。战争结束时有16000人,246辆坦克与自行火炮,234门火炮。旅的编成较小,而且编制较为简单(比师少一级编制),所需指挥人员较少,这对于当时极度缺乏有经验指挥员的苏军来说意义重大。

1942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编制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到1942年底苏军恢复军一级编制的时候,集团军才由“集团军-师”体制改变为“集团军-军-师”体制。而旅编制从设立之初就变化不大,由于旅在战斗力上要比师弱得多,从1943年9月起大部分步兵旅改编为步兵师,保留下来的步兵旅在二战后被解散。

冷战时期,苏军地面部队主体的全部构成都是装甲师、机步师和炮兵师等等,同时有一定数量的陆军独立团,基本不存在陆军旅这一级别的军事单位。

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地面力量(*此处含空降军)有着199万人的惊人数量。然而更惊人的是,这199万常备军被组成了大概200个师(约51个坦克师,142个摩步师和7个空降师),而相较之下大概120万人的美国陆军仅维持着18个师。
看到这里我们该惊呼了,卧槽,看起来这美军师比苏军师要大上七八倍啊!
可根据编制,一个战时状态的美国陆军重型师18000人,而一个苏军摩步师则为14000人,坦克师11000人,连两倍都没差出来。
那这个问题是怎么出现的?
很简单:美国陆军的师全都是满编的,而苏军的师绝大多数不是满编的。
在冷战时期苏军的师分为满员师、缺编师、架子师、动员师四级,共计200个。
其中,满编师41个,其中,30个在苏军驻德、北方、南方、中央四个驻外集群,3个在阿富汗,1个在蒙古。换句话说,苏联国内除了个空降师外就没有一个满编的师。
此外,缺编师42个,平时维持65%左右人员,顶多保证一个团满员,如果要参战每个师需要动员3千到5千名预备役人员才能投入战斗。
再往下是103个架子师,平时有25左右%的人员,装备差不说,动员一个这样的师往往需要征召1万名预备役人员,训练还特别不足。
至于最底下的14个动员师——这些师的存在形式只是一堆二战和退役留下来封存的旧装备,人一个没有,战时慢慢组建。
苏联时期,一切好说,毕竟冷战的过程中,苏联地面力量可以说就是为进攻西德和低地国家而存在的,动员体制时刻处于紧绷状态,可以在瞬间内提供大量的预备役人员。缺编师的动员只需要48小时,架子师则需要20天。不仅苏联如此,冷战前线的小国更加夸张——北约华约大部分第一梯队国家进行全国总动员只需要48-72小时!
然而,苏联解体了。

2.冷战结束到上世纪末

①解体之初

1989-1994年间苏军(沙皇俄军)驻外集群撤出东欧国家的过程后来被描述为“对军队最可耻的背叛”——苏军齐装满员的30个驻外集群师(在乌拉尔以西苏军地面力量全部的满编师)在完全混乱的状况下撤回国内,其结果是士兵、军官很快流失,有战斗力的部队一瞬间消失殆尽。
驻阿富汗集群和驻蒙古集群的状况也半斤八两。因为冷战的结束,《欧洲常规武力条约》的签订和强力机关的瓦解,征召制度迅速崩坏,预备役人员的日常训练不复存在。
更糟糕的是,由于苏联解体,俄罗斯失去了原属于白俄罗斯军区、喀尔巴阡军区、基辅军区、敖德萨军区、外高加索军区、土耳其斯坦军区、中亚军区所属的绝大多数部队的控制权,这些军区共拥有大概20个缺编师,是苏军缺编师总数的一半。苏军时代视满员师和缺编师为“就绪师”,即可以很快投入战斗。可现在,俄罗斯陆军已经几乎没有就绪的师了。
一句话,俄罗斯陆军所继承下的“苏联武装力量”的家底,只是一个白花花的骨架。于是到1994年第一次车臣战争前夕,叶利钦和格拉乔夫震惊地发现,俄空有180万官兵,却无一支齐装满员,可以随时投入战斗的部队!

在冷战时期苏军基本不存在陆军旅,而在苏联解体之后由于军费紧张,俄罗斯陆军的少量的师不得不缩编为旅,但陆军整体仍保持着以师为主体的框架。

②第一次车臣战争

相关背景和战争过程不赘述,有兴趣可以百度“第一次车臣战争”。

大致来说,由于仓促应战,俄罗斯参战部队事前却没有充分准备,参战部队战前准备不足三天,大部分参战部队在开进途中临时完成整编,根本没有所谓协同作战的能力,且不少新兵甚至连枪都不会用,同时装备老旧、忽视信息化作战,又有腐败问题,最终导致了一场让俄罗斯惨痛的战败。

③“师改旅”的有益尝试

但正由于第一次车臣战争带给俄罗斯的惨痛教训,俄罗斯开始大量的将师(尤其是苏联时代的架子师)缩编成旅,例如坦克师、摩步师和步兵师大致分别缩编为坦克旅、摩步旅和掩护旅(如有失误再更正)。旅的编制大概是以过去一个团的4个营为主体进行一系列加强:营加强到5个,增加了过去给师配备的支援力量,相当于一个“Mini师”。这样一来,解体后的俄罗斯陆军总算有了一定数量具备的独立作战能力的成建制部队,且规模更小,节省了不少军费。

待续....200赞见。

...................我是萌萌哒分割线...................

☆二次更新☆

(接上文)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8月,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经过一定程度整编和训练的俄罗斯军队这次作战相比第一次显然准备要好得多。10月,俄军队反攻进入车臣,到2000年2月28日俄军队控制了绝大部分车臣土地,获得战争胜利。

3.本世纪初至今

①改革的背景

2008年8月爆发的俄格战争最终以俄罗斯的全面胜利告终。在这次战争中,虽然俄军队的快速反击表现可圈可点,但是依然暴露了俄军队的很多弱点和不足。典型的问题,一、俄军队近95%的装甲武器都达到了最大使用年限,甚至有约15%的武器未战先失效;二、俄军队指挥仍主要依靠传统步话机及电台,而这些老旧装备在战争中极不可靠;三、俄飞行员训练时间短,战争中误炸误伤的情况广泛存在。

俄军队高层因此认为,俄军队还未做好新形势下的信息化的高技术战争准备,必须加快军事变革,否则将丧失军事强国地位。时任俄军队总参谋长尼古拉·马卡罗夫在格鲁吉亚战争结束后不无自我批评地表示,“在解决地区冲突时,俄军行动过于迟缓,下达的指令措辞过长”。

军事专家亚历山大·格尔茨指出,“在过去数年里,克里姆林宫为购买新式武器慷慨出资,但却没能使俄罗斯军队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格鲁吉亚战争加快了俄罗斯军队的改革进程。因为此次战争表明,尽管国家为军队投入大笔资金,但只要不改变现有结构,无论多少钱都将消失得无影无踪。另外,格鲁吉亚战争还使人们认识到,进行彻底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同时,安全环境的“外患”——北约不断东扩、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等,更是令俄危机感空前增大,也大大促使俄加快军事改革的步伐。

②吹响改革的号角

2008年12月,时任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结合俄格战争最新的经验和教训,正式公布了《2009—2011年俄罗斯军事改革规划》,俄军队终于开始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大幅度改革,改革计划到2012年将俄军队建设成为一支编制合理、机动力强、装备先进和待遇优良的能适应新形势下信息化作战条件的新型职业化军队。这次改革被称为“新面貌军事改革”。

A、顶层设计

改革之初,首先是顶层指挥体制的调整,原有的6大军区按战略方向被合并改建为西部、南部、中央和东部4个联合战略司令部,负责战时对辖区除战略核力量之外所有陆、空和海军部队的统一指挥。

B、大幅裁军

与此同时是进行较大幅度的裁军,“新面貌军事改革”在裁军内容上与以往俄军队曾进行的裁军有一定不同,此次裁军的一个重要着眼在于裁减中高级军官。因为,按照国际上军队编制较为先进的陆军来看,军官比例不超过20%,军官结构为“金字塔型”,而改革之前的俄军的军官比例极为不合理,其军官比例高达32%,且军官主体是校官。

为什么俄军官中上校(旅团级干部)的数量会超过中尉(连级干部)?那是苏联时期为便于在动员预备役时向那些架子部队分派军官的,所以要有富余的中高级军官。可是虽然有这么多中高级军官,关键时刻真正顶用的却很少,因此裁减军官就成了此次俄军改裁军部分的重中之重。

因此,此次俄裁军的重点着眼于裁减军官数量,尤其是校官,也包括相当一批将军,而下级军官(尉官)数量会不降反升。裁军后,俄军官结构由“鸡蛋型”转变为“金字塔形”,部队官兵比例结构得到优化。经过改革,俄军队人员数量由改革前的120万人缩减为100万人,军官比例由原来的32%降低为15%。通过裁减军官数量、改变官兵比例,俄军队的职业化进程大幅加快。

C、军队整编

伴随着俄陆军数量的裁减,军队编制改革也成了俄军改的一大要务。其中,俄陆军改革方案就包括全面撤师改旅——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师改旅”,以建立更适合灵活机动、快速反击和区域干涉新型常备军——谢尔久科夫“新面貌”旅。

俄陆军的军队编制由“师—团—营”制度向“旅—营”制度过渡,以提高指挥效率。师团编制被撤销,旅成为最主要的作战单位,以适应现代战争快速机动、多兵种联动的需要。

此轮改革中“师改旅”的过程,俄军高度重视营战术群的建设。目前,俄陆军以坦克营和摩步营为基础组建了营战术群。所谓营战术群是一支能够随时执行任务的自给自足的分队,未来它们将只由合同兵组成。可以说俄军队的营战术群是既能在主力编成内执行任务,也能在独立方向上完成独立的战术任务的单元。

俄罗斯的“师改旅”过程中,俄军队还提出了以重、中、轻三种旅代替已组建的坦克旅、摩步旅和掩护旅的新型旅级部队编制的计划。

从 2010 年起,俄罗斯在坦克旅的基础上组建重型旅,装备坦克和履带式装甲车辆,使其作为重装兵团能够在开阔地域同潜在敌人的装甲部队实施重装对抗;在摩步旅、掩护旅基础上组建中型旅,装备轮式装甲车辆,可在荒漠、林地、城市、山地等复杂战场环境下遂行多样化作战任务,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通用型部队;原计划在军区所属空降突击旅基础上组建轻型旅,因陆军空降旅转隶空降兵而暂停实施。

2012年3月,梅德韦杰夫宣布“新面貌”改革基本结束。随着新任国防部长绍伊古主政国防部,俄军改进入“深化调整期”。

补充:

以摩步师为例,俄陆军“师改旅”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师级部队缩编为旅

注意!!!!这是改革之前就进行缩编后形成的老式旅,并不是说军队编制调整要分两步,改革前仍然存在的师级部队直接一步到位缩编、调整为“新面貌”旅。

一般是1个师缩编、调整为1-2个旅,编制不足部分由各个的部队填补,少量的编制调整。

(图片为本人原创,转载请私信)

第二阶段:旅级部队的编制优化和结构调整

比较大幅度的加强了旅直属的支援和后勤保障能力,同时加强了旅下辖机动营的支援和后勤保障能力以及直属火力支援;新增一个侦察营加强旅级部队的侦察能力;炮兵和防空部队新增指挥连,以对旅直属的炮兵和防空部队进行统一指挥。

不足之处:机动营的支援和后勤保障部队的管理和指挥没有进行合成化(例如美军是全部直属于一个前线支援连);支援和后勤保障部队不仅没有建立联合指挥,也没有像美军一样合成化;炮兵和防空部队暂时只有联合指挥,没有进行合成化。造成这些不足之处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大致为两方面:一、苏联军队编制对俄陆军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一次大的改革依然无法彻底根除遗留下来的诸多弊端;二、苏联解体后,俄军由于经济、科技和工业的多方面进步缓慢,造成信息化程度不足,无法彻底的将部队进行模块化和合成化。

中型旅:重型摩步旅(图片为本人原创,转载请私信)

沙军陆军历来重战斗轻后勤,坦克师、摩步师作为“一次性部队”的问题是苏联军队的一贯问题。但是,从新的重型摩步旅编制来看,在通信、防化、供应、维修等支援和后勤保障方面,俄陆军的新摩步旅与老式的摩步师(包括改革之初的一些老式摩步旅)相比,后勤支援能力大大增强了。然而,问题在于,如果让今天的俄陆军真的打起一场较大规模的战争,让其进行纵深攻击的话,新型旅级部队自身的支援和后勤保障能力依旧显得力不从心。

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加强信息化建设,让新型旅级部队可以更好的模块化和合成化;另一方面那就是需要加强其他的后勤保障力量了——譬如建立健全整个军队的战略战术支援和联勤保障制度。当然不管怎么说,从这次改革来看,俄军对自身支援和后勤保障能力弱认识是十分清醒的,也正在设法改变这一切。

总的来说,2009-2012年间的这场谢尔久科夫暴风骤雨般的军事改革使得俄陆军完全改头换面,从一支以全面战争为目标,极大依靠动员的传统型军队转型成了一支齐装满员、编制精简的快反型军队。这也就意味着俄对自己面临的武装冲突的预判起了变化。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11月绍伊古就任国防部长后,对部分过激的改革举措进行了适度纠偏。一是考虑莫斯科地区的作战实际,加强首都地区陆上重装对抗力量,于2013年恢复改革前被裁撤的第2近卫摩步师、第4近卫坦克师原有的师级建制2015年上半年,国防部又以上述两个师为基础组建第1坦克集团军,并对第 20 近卫集团军进行了编制调整与员额补充。二是为强化西部地区的军事力量,俄军队2016年1月决定在西部军区增加3个师,以应对北约军事威胁。

虽然俄罗斯重新恢复师一级建制的部队,但是其下辖的团均是由新编制的营战术群构成,与改革前的师级部队编成模式有着实质性区别,其作战能力也将较原坦克师和摩步师有大幅提升。

可以说,邵伊古的所谓“纠偏”措施归根结底还是在谢尔久科夫留下的“轨道”上前行,本质上是谢尔久科夫改革的延伸,而谢尔久科夫的改革已经给当代的俄陆军留下了如此之深的印记,以至于如果要讨论俄陆军,那么就无法躲开新面貌改革。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的俄陆军,也还会在谢尔久科夫指出的基本方向上前进。
总结俄陆军90年代以来改革的趋势的话,大概为以下几条:
A 俄陆军需要平时就齐装满员的、可以随时投入战斗的部队,这是俄陆军改革的一贯目标;
B 俄陆军对未来战争的整体看法和预见已经改变了,这是新面貌改革的前提;
C 俄陆军从理念、装备、编制上都正在向西方靠拢。

###由于本人水平所限,时间较少,难免有所纰漏和不足,且部分内容的引用出处也无法一一指出,特此告知,敬请谅解。欢迎广大新老军迷朋友和专业人士批评指正和交流学习。###

本文重点引用: 90年代以来,美军和俄军在进行的各种军事改革都在做什么? - 知乎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旅营制的优势:

1:运输组织方便。一个合成营加上携行基数的物资,差不多一列标准货列刚好可以拉走。

2:营的行军队列短,展开收拢速度比团快。旅组织多路行军容易,便于防空防核防生化。

3:战术灵活。一个旅理论上可以有五个战斗面,可以三佯攻一主攻一预备,也可以两佯攻两主攻一预备。而师只有三个战斗面,基本就是一佯攻一主攻一预备,战术较为僵化(二二制更僵化,抗战时日军方块师战术僵化至极,一正面一迂回生吃国军八年)。

4:指挥扁平,便于协同。例如师团制下营指挥员呼叫师炮群要通过团炮指批准上报,再经师炮指批准两级。旅营制下直接呼叫到旅炮指即可。

5:简化层级。减少了一级机关,充实战斗力量。营的战场范围小,被电子压制时可以依靠信号弹与通信兵勉强保证指挥。

6:后勤方便。一条急造军路即可保障一个旅。

旅营制的劣势:

1:基层军官升迁困难,不易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师团制五个营长争一个团长,五个团长争一个师长。旅营制下十多个营长争一个旅长,易使人产生渺茫感,亦不利于培养上下级间紧密关系。

2:对军官素养要求高。旅一级主官及参谋部需要掌握的方向比师多一倍,导致犯错几率大(军事指挥牵一发而动全身)。

3:依赖协同。营火力偏弱,需要大量呼叫火力的支援与友邻协同。上下级与同级间通信量都偏大,指挥部易被无线电测向。

4:指挥加强问题。两或三个营在一个方向战斗时,需要指挥加强。而副旅长身边没有常设的指挥部,不利于指挥效率。美军在模块化后养了大量指挥部,与简化机关的目的南辕北辙。

5:战斗力损失快,不利于持久作战。旅营制一线战斗兵员数量少,技术兵种多。由于战斗兵员(炮灰)消耗快,战斗持久之后难以保持战线宽度。

综合来看,师团制更适合高强度大兵团作战,旅营制更适合快速反应迅速抵达。


user avatar   wu-jing-xin-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解放军98年师改旅,改的都是乙种师,乙种师本身就简编,平时只有6000人,而且官多兵少装备差,缩成4000人的旅并借机实现摩托化,属于减员增效。

03年师改旅,动的都是甲种师,是为了在裁员的时候多保留作风好战斗力强历史久山头硬的部队。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03-2017年间的第27集团军,5个旅里包括2个27军的旅,1个63军的旅,1个28军的旅,1个坦克师缩编出来的装甲旅,少了哪个都不成,多了集团军规模又超标。怎么办?只好搞全旅制。)

11年和17年的师改旅(师拆旅),涉及到几乎所有的师,这表示解放军的基本战术兵团从师旅并存过渡为旅,这是解放军作战思想改变的结果。

通过将更大的师缩小为更灵活的旅,可以应对更为多样化的挑战,扁平化指挥链,顺应信息化战争的大环境,方便换装新装备。对其他一些军队(如美军)而言,还有利于全球部署。

解放军从1985年搞集团军以来,集团军的规模一直是在不断变小的。如果将旅视为0.5个师的话,85-98年间的陆军集团军平均有3.5-4个师,98-03年间的集团军平均有3-3.5个师,03-17年间的集团军平均有2.5-3个师,17年后的集团军平均有3个师。旅(起先是兵种旅,后来出现步兵旅)的出现能够允许解放军的集团军在规模逐渐缩水的情况下维持足够数量的基本战术兵团,不然像军改前的第20集团军那样,全军只有1.5个师的实力,实在是非常尴尬的。


user avatar   silentsound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师改旅是在对世界形势的某个判断之下做出的,即“未来的战争是高科技条件下的高强度局部战争”。世界而今是否依旧呢?我们下面回答。(主要说俄。


俄:当初师改旅是为了立即投入局部战争,契机是车臣战争,如今俄军又回到旅改师了。俄国的思路是:

必须齐装满员

起初,俄军延续了苏联的战争体制,即有大量不满编的师,在战时经过对社会的动员,抽取大量社会人力,经过训练填充进部队,再作为满编师开赴战场。而局部战争需要随时可用、立刻可用的部队,其政治收益也不足以抵消动员带来的经济损失和政治阻力。

可以小

其次,车臣、乌克兰东部等局部战争的烈度低于全面战争,全面战争下面积相同的战区内兵力火力的数量可能远高于它们。因此规模更小的旅就足以应对。

——这些才是“快速反应部队”的真相。很多人对快反、旅的理解被媒体带歪了,以为轻就是快,小就是快,这话没错但也不正确——因为“快”有很多层次。第一层次的快是战备程度的快。十个齐装满员战备值班的师,一个不满编的、军官轮休中的合成旅,熟快?实际上,采取全面动员体制的国家在平时就有这种齐装满员的部队,但是它们要部署到战略要地,以便在战争初期为后方动员争取时间,所以调动不得。那么如果随时有事,有事都是小事(也就是烈度与全面战争尚有差距的局部战争),你就需要一批齐装满员的、“不守国门”的部队随时准备拉出来打。

必须小,必须分块

但是部队都是人组成的,是人就要休息。平时要轮休,打一年半也要拉回来休息半年。所以,部队数量必须比局部战场所需更多,以便平时轮流值班,战时轮换。因此有必要把这种快速反应部队分成小块。

而且每一块都要能独立作战。如果不能独立作战,比如把师拆成3x步兵团、1x炮兵团、1x师部和直属部队,每一块都很小,但当你想要轮换时,你会发现只有3个步兵团可以轮换,其它块都要支援留下来的步兵团。如果你把全军都建成积木式的,A师炮团打疲了,由B师炮团替换,这就类似于美军提过的概念“兵力池”——编制不固定,战时根据需要临时抽取、组合。兵力池、固定编制,这是两种做法,也可以结合。篇幅有限,我们不探讨为什么固定编制有其必要性,姑且理解为避免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吧。

俄国师改旅战略必要性的总结

综上,有必要组织几乎完全由长期服役军人组成的部队,以便随时能打。而政权能负担的长期服役军人数量有限,同样多的人力,编组成旅或编组成师,旅的数量一定比师多。这样的每一支旅都能独立地被调往战场,或从中撤出;其数量则满足了平时轮值、战时轮休的基本要求。这样的每一支旅的战斗力足以应付俄军预计会面临的局部战争(并不是让这个旅独自作战,而是说这样规模的基本战术兵团,投入到这样烈度的战争中,是可以完成任务的)。


:90年代的海湾战争给大陆军队以剧烈冲击。不久后即奠定了新的建军方向,从原来的打核条件下的世界大战(“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改为打赢高科技条件下的高强度局部战争。尽管可以负担齐装满员、数量足够的师,但与俄国类似的道理,还是为旅的建设提供了理由。


美,以及其它所有国家:世界大战的风险降低,这一新形势是惠及全球的。所有的国家,除了那些本来就战备不足的,都要转而应对范围窄、强度低、爆发突然的局部冲突或局部战争。


:美国陆军的战争指导思想从来与斯爸爸和他的鹅子们不同。苏系战法是以陆军为核心,一切保证陆军能长驱直入欧洲,尽快打到大西洋东岸(题外话:这是它的追求,但并不是说它一定能做到;苏翻译有篇回答对此有解释)。美国陆军从战后初期的抱残守缺,到灵光一闪的空地一体战,到海湾后的拔剑四顾心茫然,到如今的全域战和各种各样的积极摸索,不管怎么变,唯一不变的是,它没有前述苏联陆军的那条严苛残酷的追求。

美苏战法不同怎样影响编制——师和旅的本质区别,其内涵究竟是什么?

前面所说的俄军师旅优劣,都是两种编制的外延,也就是这两种编制各自会给政权带来什么利害。但师既然不同于旅,这两种编制的内涵自然大有不同,也就是它们有本质区别。简单来说就是,当你需要用滚滚的钢铁洪流冲击欧洲平原,你损耗最大的当然就是钢铁——装甲兵。你用一份支援力量来支援一份装甲拳头,它们就能作战得更久,更灵活,你把它们的组合固定为编制,就可能是一个合成旅;你用一份支援力量来支援两份装甲拳头,拳势更猛,但难以持久,你把它们的组合固定为编制,就可能是一个师——但是不用担心你不能持久,因为那两份装甲拳头很快就会湮灭在欧洲平原上,你这个师本身也一样。如果你用这样的合成旅去完成“第三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苏军任务”,不仅你的进攻不够锐利,而且你会很快剩下一堆残缺不全的旅部、后勤营、炮兵营,你的攻势难以为继了。


俄,今天:据说俄国又要旅改师了。原因据说是为了应对未来的大规模战争。这一说法,根据上述分析可见,是非常合理的。固然俄罗斯国力衰微,但俄政权已经发展成熟了一种生存模式,即以武力为后盾在国际社会攫取综合影响力,形成伤害他国的能力,以此进行讹诈,换取强大的国际形象并投射在国内。如果俄罗斯有威胁全欧的实质能力,无疑将极大有助于巩固和发扬该模式。

有人认为俄罗斯是被迫做出这些举动的,因为英国等国一直以俄为壑——这是对现状的成因的一种分析,无论其正确与否,都不能否定上述生存模式,因为上述生存模式只是对现状的一种总结。举例来讲,我说“你形成了 放羊-赚钱-娶女人-生娃娃-放羊 的生存模式”,你说“你不要怪朕,是繁衍的本能驱动了朕,朕是无辜的去骂本能啦”,我则说“我没有怪你,我没有臧否,我只是陈述了这一模式的客观存在,你对这一模式的成因有自己的想法,那是另一个话题”。

美,今天:陆军转型,陆战队转型,目标明确,就是为了一场大战,而其对手之明确,我们从 陆战队2030 的构想中可以轻易看出——在该构想中,USMC建军的重点将是这样的能力:迅速在守备薄弱、远离战场的若干小岛甚至无人岛、友方小岛上部署小规模的远程反舰导弹阵地、中程地地导弹阵地、前线机场,显然地球上只有第一岛链适合这种作战。(实际上美国陆军还是瞄准欧洲的,但是“打大战”这个大趋势依旧。)

总之,世界建军潮流从 大战 变成 局部战争 ,如今又变回了 大战


那么。。。

登陆是非常复杂的事,军迷只有捡军事家和职业军人的漏:人家经过思考分析,兵棋验证,认为登陆战该怎么打,漏出来一些结论和论证,军迷捡来就行了(其实其它战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适合提出自己的观点。我捡到的漏包括:由于登陆场狭小,登陆部队规模可能以营级为佳。这是否说明应合成到营呢。反登陆一方对反登陆任务给出了联兵营的答案。

——当然这个对师改旅有点跑题了,我其实是在想————这个地方东西南北的地缘态势、地理形势都天差地别,你说师还是旅,那你的验证标准是什么,难道不该是预先想定的战争和预设战场吗?那么,预先想定的战争和预设战场到底是哪个或者哪些呢?

想要回答或者关心这个吱乎问题的人,不妨先想想,你针对的到底是哪场战争、哪片战场、哪个对手呢?你军将在其中以怎样的战法作战呢?如果你想过,哪怕仅仅是陈述不成熟的思考过程,也是很好的交流;如果你全都没想过,只是你军选择了什么,你就自己臆想出一堆理由来支持什么,那么你的话语是不是毫无价值了呢

我并没有说旅不好啊,实际上营都合成营了,要支援合成营,旅是顺理成章的一个选择。我真正想的是,按照美国当年搞彩虹方案的精神,陆军不建则以,建就要以“美空俄陆联手”为假想敌,高则以反击到乌拉尔山以西,以便快速逼和一方为目标,低则以打一场抵御钢铁洪流的机动防御为目标。这样说来,师改旅可能是合适的,究竟是否如此,就不是我的能力足以分析的了。那么,就到此为止吧。


(全部事实未经及时、严密核查,若由此导致观点出了偏差,请自行脑内修正。但请注意:若仅因为观点不合君意,即认定此间引用事实皆非,或在组织反例时故意取舍、偏废、模糊主次,以便否定此间观点而继续夜郎自大、沾沾自喜,则颇为不智)


user avatar   tommaxmim-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趋势。这个趋势可能有两个主要因素:成本和权力分散。

成本很好理解,就是很多答案讲到的冲突规模,以及冲突成本最小化,另外反应时间也是一个关键。

权力分散,是很多发达领域常做的事情,目的主要是保证组织内部的流动性。一般大家都认可权力分散会带来高成本,那为何要这么做呢?因为流动性能较好的抚慰人心,同时提高组织内部的经验获取力。

之前专业士官改革,甚至出现了连排长,指导员和士官长的三巨头。

后面在指挥体系肯定会出现类似的分权,但是因为指挥决策权的特殊性,它只能被按层授权分权。师和师以上级别,按照目前的军衔结构,至少是少将打底,对于广大的铁帽子校级军官,师改旅就会从偏行政型或者参谋型岗位转成决策型岗位,这个变化带来的触动很大,或者说吸引力很大,能够勾起那部分有心之人的战斗欲望。


user avatar   si-ma-yue-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农民工穿着简陋有什么问题?一个卖衣服的店,还不让穿旧衣服进去?那是不是得带礼帽,穿燕尾服才算得体?建议改成进店需要开收入证明。

当然,耐克嘛,正常操作,耐克现在真当自己在卖奢侈品了,反正有鞋孝子买。接下来的剧情我也看过,战神归来,一声令下,十万鞋孝子把耐克搬空。

目前只是农民工一家之言。不过8月13日的事,到现在7天了,耐克没有做出任何回应,既然不屑于对中国人解释,那就只能当这就是事实了。耐克就是这样,一边赚你的钱,一边看不起你,心里总觉得这是在赏赐你。

这个牌子已经摆明了看不起中国人和中国市场,买回家里放着晦气,穿在身上出来丢人,让它凉就好了,何必还去给它送钱呢?


user avatar   hao-zhu-74-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卢卡申科去了莫斯科又回来了,说明还是有统战价值的,所以他依旧可以为自己的利益打一点小九九。

当然有且仅有一点而已,主要还是主子心意。

一来白俄逢独立三十年之大变革,国内动荡需要军队给他撑腰,而白俄对于俄罗斯的意义远比中亚斯坦重要,所以这个部队本身抽不得。

二来白俄本身军力非常拉胯,整个东欧可能也就是真摩尔多瓦比他弱鸡,根本派不派兵也起不到什么作用,还徒增后勤压力,就不如继续当狗腿子化身军事基地有用。

三则既然白俄出不了兵,出兵也没有贡献,那么舆论上就不如光棍点,作为政治经济上的缓冲,也凸显西方国家制裁的不合理,里子的实惠现在比白俄出兵的政治意义对于普京重要。


user avatar   zhong-jun-ai-guo-hong-cheng-chou-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来不应该判这么重,无良媒体煽风点火。




  

相关话题

  俄罗斯敢于经济制裁土耳其,为什么中国却从来不搞经济制裁 ? 
  为什么中国突然宣布采购140万套防弹衣,如此巨大的采购量 是在说明什么? 
  号称东非 PLA 的坦桑尼亚在非洲的真实战斗力如何?网上流传的段子可信度高么? 
  舰载反舰/陆攻弹为什么采用巡航弹而非弹道导弹? 
  一战时期俄罗斯军队表现如何? 
  中国有必要收复蒙古国?从战略上看,中俄谁能得到蒙古国就能直插对方要害 
  林彪彭德怀真的擅长打仗吗? 
  如果美国一夕之间失去了超级大国的身份,世界和美国各会有什么改变? 
  如何看待英国将宣布「对乌重大军事支持计划」,包括 6000 枚反坦克导弹及 2500 万英镑资金援助? 
  中途岛海战正面战场为什么日本就派四艘大型航母? 

前一个讨论
美国的维稳机制是怎样运作的?
下一个讨论
你最想撤回的一次操作是什么?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