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是否真的比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要安全? 第1页

     

user avatar   gianluca-sorrentin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来自那不勒斯的意大利人,在中国工作。

我很想和知乎上的朋友谈谈长期困扰意大利的治安问题:黑手党。很多中国人是通过《教父》之类的影视剧来认识黑手党,认为他们都穿着漂亮的西装,很帅,很酷,很有范儿。首先,我想说的是穿着得体是意大利人的习惯风俗,不单单只是黑帮成员穿着得体。而且,光鲜靓丽的外表掩盖不了他们是我们国家毒瘤的事实。

那不勒斯的黑手党叫Camorra(卡莫拉),西西里岛上的黑手党叫Cosa Nostra(我们的事业),还有一个更熟悉的名字就是Mafia。这两个组织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Mafia是以家族成员血缘为纽带建立,血缘之外的人很难加入,组织高层有首领或长老坐镇指挥,也可称之为“教父”。而卡莫拉的管理模式则像一个跨国公司,不在意血统,会吸收诸如阿尔巴尼亚人、非洲人、科索沃人和华人这样的外来势力加入,给予特许经营的方式来扩大“生意”的规模,但黑帮的性质永远是利益至上,传统卡莫拉仅存一点儿的盗亦有道的规矩无法约束新加入的势力,暴力变得没有底线,犯罪触角遍及走私、敲诈勒索、贩卖毒品等活动。他们用开遍欧洲的意大利餐馆作为据点,涉及洗钱、走私运输等非法活动,拥有一张覆盖欧洲的犯罪网。

(反映卡莫拉黑帮的电视剧《GOMORRAH》)

卡莫拉的犯罪活动严重破坏了那不勒斯的治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黑手党火拼“战争”最血腥的年代,连我的父亲也差点遭受误杀。事情是这样子的:某天,我父亲下班回家。在快到家门口时迎面走来了一彪形大汉,他一脸不怀好意地问我爸爸:“你是XXX吧?”我爸爸意识到了他是卡莫拉的杀手,并且认错人了。他很可能拿了一张刺杀目标十多年前的老照片而判断失误了。爸爸后来回忆说他感到自己的心脏快跳出了胸膛,因为对方已把手伸进风衣中开始掏枪。他当时只能故作镇定地说:“我叫XXX,只是名普通工人,是五个孩子的父亲。”恰好在这个时候,我姐姐探出窗户跟爸爸打招呼,杀手看了看她和爸爸,走了。我爸爸幸运地躲过了一劫,但很多那不勒斯市民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他们丧命于黑手党战争的连带伤害。

大家很有可能会问,政府和警察在哪儿?很不幸,首先,意大利政府不同于中国政府,一直以来没有坚定的决心和强有力的政策来打击黑手党。一方面是因为黑手党用金钱腐败我们的官员,用暴力杀害敢于对抗他们的司法官员。在1992年,两名英勇的司法官员法尔科内和博尔塞利诺惨遭黑手党杀害。更多的政府官员是庸人,办事效率远远还不如黑手党,而且不敢得罪他们。再加上意大利的法律中过于强调人权,已经废除了死刑。我不是否定人权的重要性,但一切事物不可走极端。本来黑手党内部强调忠诚,背叛会引来杀身之祸,对他们调查取证很困难。现实就变成了黑手党成员面对法律和司法官员仿佛面对一只失去了利齿的狮子,失去了敬畏之心。很大的黑手党大佬无论犯了多重的罪,抓进监狱之后,照样能在狱中遥控指挥犯罪活动。

(左为乔万尼•法尔科内大法官,右为检察官博尔塞利诺,两人均被黑手党刺杀)

我所知道中国的情况是刑法对于杀人、强奸、故意伤害、贩毒、抢劫、放火、制造爆炸、投放危险物质这样的重罪非常强硬。中国也有类似于意大利宪兵的内卫部队—武警部队。中国的武警纪律严明,训练严格,每次我在机场、火车站的地方看到他们总觉得很让人安心。意大利的宪兵?哦,他们每天总是关注怎么打扮自己,在办公室喝咖啡看报纸摸鱼,连旅游景点那些敲诈勒索的非洲人也搞不定,只是在检查餐厅卫生时稍微靠谱一点。

(意大利的宪兵)

因为黑手党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民众的极大反感,他们开始“进化”,雇佣精通法律的律师、会计师作为他们的高级顾问。黑帮成员着重培养自己的子女,让他们接受高等教育,毕业后渗透罗马、米兰的政界、金融界,出入上流社会。高级成员减少涉足暴力犯罪,进军环保、建筑、体育等高附加值行业。他们变得更加隐蔽,更难以对付,是这个国家血管里的寄生虫。可以说,就怕流氓学法律。

我认为,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会犯错误,犯错误并不可怕,傲慢和偏见才可怕,因为这会永远不正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就像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美国总统特朗普傲慢自大,不肯正视自己国家的不足,还嘴硬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中,错过了防疫的最佳时期,甚至酿成了自己和夫人也被感染的悲剧。而中国自从一百多年前落后于西方世界后开始奋起直追,不断自我反省并学习别的民族各种优点。这也是这个古老东方大国能在半个世纪内取得如此巨大进步的原因,而这种精神正是西方世界所欠缺的。我爱我的家乡和祖国,我觉得只有正视她的缺点才能让她变得更美好。


(感谢我的小伙伴大头将我的口述翻译成中文/Grazie mille)


(我的家乡那不勒斯)


user avatar   8-70-78-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每家每户都装防盗网,儿童上学必须父母接送,坐地铁必查行李,食品安全,道路安全,拐卖儿童妇女,这些算安全范围吗?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花梅表示不同意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干过一个很疯狂的事情,在孟加拉国。

自己一个人在傍晚进入达卡(孟加拉国首都)的贫民窟,溜达了3个小时。

那天大概不到7点,我从富人区走过一个湖上面的桥,桥正好是个集市,在卖各种零碎和蔬菜。

当时随身带着的有,几千达卡(孟加拉货币)、一瓶矿泉水、护照、手机和一袋散装巧克力。带巧克力的目的,是想路上遇到小朋友给小朋友吃。

进入贫民窟以后,衣衫褴褛,没有鞋子的孩子越来越多。很多人在看我这个不速之客。

贫民窟里很多孩子跑来跑去,也有一些家庭,在路边烧饭。

我走的过程中,有靠近的小孩打招呼的,就拿巧克力给他们几块。

走了很久,包括里面的小巷子也进去转了转,卫生很差,没有自来水和下水道,脏水被人们直接倒到河里或者湖里。

贫民窟的远景是这样:

走着走着,偶尔还微笑着跟当地人打招呼,感觉非常Nice。

溜达到晚上9点多,从原路返回,感觉有点奇怪。

之前桥上的市场结束了,在桥头,被设置了一个隔离带,一些军人穿着防弹衣,拿着长枪,在搜查路过的人。

虽然没有搜查我,但是还是很诡异的感觉。

回到酒店,联络当地的同学,跟他说了说刚才的行程。

同学非常紧张,“你的命真大!”然后巴拉巴拉说了很多治安问题和贫民窟的恶性案件。

然后我上网查了一下,达卡贫民窟的恶性犯罪率与墨西哥城和约翰内斯堡一样闻名于世。

略微有点后怕。

想了想,也许是巧克力带给我安全加持了。

回到主题,在大多数国家,孟加拉这样的状况很多,能够做到中国当前治安情况的国家并不多。

根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公布的数据,世界上平均每10万人中,凶杀案为6.2起。而中国仅有0.7起,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中国凶杀率相当的国家有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及西欧的发达国家。较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美国的凶杀率是发达国家中排名最高的。

所以我们很安全。

感谢那些默默守护国人安全的人们。


user avatar   liranm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日本,新加坡,中国港澳台,治安一向很好。

以上,并不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日本路不拾遗的传说,在窃格瓦拉职业巅峰期就一直流传。

就算是侨居海外的华裔,日裔,新加坡裔,在居住地也是一枝独秀的守法模范。

文化,基因都影响人群的犯罪率。而且,把美国各种文化基因的人群里面的犯罪分子统计一下,他们犯罪也各有所长:非裔擅长抢劫;拉丁裔贩毒;华人诈骗;白人擅长大屠杀。

另外提一句,美国平均寿命低,但美国华裔的平均寿命高的很。这是一种思维方式,横向比较。

中国治安相对其他国家好,有三个要素:一是经济发展好,贫困率逐步降低,失业率低,这是基本盘;二是治安管理严格,高效,监控多;三是中国文化对人的行为有好的影响,东亚人的恶性犯罪基因本身就少,攻击性不强。

三个要素缺一不可。犯罪率低的国家很多,北欧,瑞士,德国等治安都不错,各有各的思路。


user avatar   jue-ming-yao-shi-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仅现在而言,是的。

但是和现在的小朋友无理由的自豪不同。经历过的都知道,现在都矫枉过正的安全是现实逼出来的。

在2000年之前,广袤的大地上,非常的混乱。各种恶性刑事犯罪层出不穷。我小学时候周边楼区随机入室抢劫灭门至少三起。傍晚楼拐角说不定就蹲着人。大白天都有踹玻璃入室盗窃的。暴力斗殴,各种暴力犯罪简直层出不穷。至于小偷,满地都是。

公然晚上上班白天萧条的某条街道,专盯的哥的团伙,四处流窜的团伙。散装枪支,管制刀具也不难买。劫杀的或者劫杀被反杀的,时有听说。我就碰上过骑摩托抢劫的,趁起步,一平锹就给他砍脸上了,死没死不知道。反正我跑的挺快。

现在的孩子哪经历过,城市主城区,自己家楼头,一周被攮死俩晚上下班回家的。那时候对面楼人在家碰上踹玻璃入室的非常惨烈。

对了,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就是姑娘晚上别穿太露骨,男的晚上别穿太露富。都可能见不到第二天了就。

这一切的后遗症非常严重。严重到严打几轮了,对面楼又抓到一个划玻璃入室的,那家人把入室的制服了给从六楼直接扔下去了。

这一切并不遥远,九几年到零几年。

我印象中,零四年是治安改变的一年,摄像头逐渐铺开是更靠后的事儿了。

有些习惯到现在我还改不了。比如,回家开门,脸朝外不朝门,开门只开一条缝然后挤进去。比如晚上走路后面有人一定绕圈等等。

现在的安全不是平白无故的,血不是没流过,只不过不是现在的人流的。安全也没两年,别飘。别认为世道没那么不安全,认为现在治安管的太严。

顺带说一句,某种程度上,治安从零四年之后好了,也是大家都能挣钱了。之前的待业青年,和无业农民惹出的乱子可以和上岁数的打听打听。都是时代的伤痕,也埋葬了一些人。


user avatar   han-dong-r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从文化上来讲,中国最在意社会整体的安全与和谐,而很多其他国家的国民只在乎自己个体的安全。

有人问,每个人难道不是只要尽力照顾好自己就可以了吗?

事实上,这种十年前流行的“公知论调”早就过时了,人只要自私自利,社会就会和谐运转,那还要文明干啥,还要政府干啥,直接搞无政府丛林法则不就完事儿了?

故事并没有那么简单,只有社会当中的大部分群体是和谐稳定的,不和谐事件发生的概率算到每个人头上才可能较低;如果只有富人生活富足、安全、有教养,而穷人被挤在贫民窟得不到资源和教育,只有暴力和毒品的陪伴(以供养更多的富人),这样的社会能有多安全呢?

所以说,中国的安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社会整体的安全;而很多国家的不安全,很大程度上则是因为有权人和有钱人只在乎自己的安全。


user avatar   zhou-tong-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user avatar   caijust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代价是警察以及辅警,996,007

每年牺牲400多,大半不是过劳就是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其实说白了还是过劳

如果美国有我国警察的奉献精神,底特律巴尔的摩,你深更半夜一样可以撸串


user avatar   twins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家里有祖辈,率部打过朝鲜战争,隶属第9兵团(27军80师)。

稍微了解历史的人,听到第9兵团,必然会紧接着想到长津湖战役,或者用美国人的说法,“朝鲜水库之战”。那次战斗中,志愿军战略战术都大体正确,但凡双方的海空保证和后勤装备在“一个数量级” - 差距能在十倍之内 - 最终也不会以第9兵团实质失去战斗能力的代价,才换得惨胜一场。

最终统计,双方减员大体上是5万:1万8。其中,因低温和后勤保障等原因,志愿军一方非战斗减员近3万人,很多都是生生冻死的。

连同第一、第三次战役,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整体,是我国近代以来(等同于有史以来),面对西方工业国家(包括日本),第一次取得战役级别的全面胜利

相信对于经历过、了解过这些历史,并把这些历史当作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人,以下的那些歌词、旋律,确实就如龙应台在这次活动中所说,“所谓的经典,它一定是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的,一定会成为经典”

-----------------------------------------------------------------------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宽广美丽的大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



后来来了美国,一个可能在不少“龙应台们”的眼中,灯塔一般的存在。这么多年下来,借用龙应台的那句话,“你或许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严”,那么美国的真实状况恐怕就是,“我们既在乎大国统御,也在乎大民福祉,且互为保障,且互为天然因果”

我不愿做一个在美国生活个几年就开始高谈阔论“美国怎么怎么样”的“公知”笨蛋,但姑且允许我用类似的文体表达:

在来美国之前,我并不知晓,
几乎每个大学里,都有“战争纪念碑”;
几乎每个城镇的小广场,都有“战死烈士纪念碑”;
重大体育比赛国歌仪式末尾,常会安排军机通场飞过;
每当有阵亡士兵归乡时,车队规模和迎接民众都类似国家元首一般;
......
绝大多数美国人,对其国旗和国歌的热爱,相比普遍的中国人,有过之而不及。

我想,这些“表征”背后的“情感”,必然也是基于对特定历史的经历、了解和认同,并把这些历史当成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铭记于心。而正是因为这种“情感”,特定的艺术作品,才能“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成为经典:

-----------------------------------------------------------------------
“哦,你可看见,透过一线曙光,
我们对着什么,发出欢呼的声浪?
谁的阔条明星,冒着一夜炮火,
依然迎风招展,在我军碉堡上?
火箭闪闪发光,炸弹轰轰作响,
它们都是见证,国旗安然无恙。
你看那星条旗,不还在高高飘扬,
在这自由的大地,勇士的家乡?”

-----------------------------------------------------------------------

之后机缘巧合,在聚会中见过朋友家的祖辈,二战末期入伍的马润,打过太平洋战争和朝鲜战争。老爷子坚持认为朝鲜战争是平手,同时表示,没想到中国人比日本人还能打(可能是因为二战他打酱油为主吧,但他也确实对当时的日本人用了“animal”一词来形容)。同时他表示,美国现在如果选择和中国对着干,将是最大的愚蠢。不知这是来自于他对历史和现状观察后的系统思考,还是只是基于个人经历的,对“伟大的敌人”的惺惺相惜。不禁想到之前听家中祖辈谈起,对曾经的敌人,曾经在名义上战胜过的敌人,字里行间,总是多少充满敬意


好,说回龙应台。我个人非常认同她在末尾做的一个比喻:“歌,它就像一棵树,树需要有根,根在土里头,非常地要看它是附着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头...”

她说的没错,所以我全文也就是在描写这种“土壤”,中国的土壤,美国的土壤。

这是一种非常底层的土壤,不会因为其他平行因素而被动摇甚至否定的土壤。

我清楚地知道,我的另两位祖上,父亲是23年的党员,儿子(我的外祖父)是大学教授,在文革中,父子二人莫名经历了那么多苦难,甚至这种扭曲的经历到今天都有影子一般的影响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意识形态害死人”的“树”的土壤。相信也有一少部分中国人知道,第9兵团的宋时轮上将,生涯晚期曾经反对过某件事 -- 虽然对此我个人表示不置可否,但对一些人,也是一种土壤,能长出特定的“树”来。

美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直接调动101空降师来护卫最早的5个黑人孩子,安全地进入白人学校上学的历史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人与人生来平等”的“树”的土壤。

俄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初的红色帝国,造得出上万颗核导弹,造不出不同款式的丝袜来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计划经济行不通”的“树”的土壤。

但这些土壤,并不矛盾,正如“大国”和“大民”也绝无矛盾,更有可能是互为因果,互为保证一般。在追求最底层土壤的同时,我们也从未放弃过争取其他内容:自由、平等、文明、互助...吃得起茶叶蛋,买得起猪肉。

但我依然能理解龙应台的那种“恐慌”,甚至是“恐惧”,一种稍有洞察力的人,就能透过屏幕闻到的,无处不在的不自信和恐惧。这种“恐惧”其实也是“树”,而这颗“树”,也有“根”,也有“土壤”。这片“土壤”,对应的是这样的一个历史,这样的一个事实:

如果“你们”不选择和“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么“你们”就没有“国”,没有“民族”,没有“历史光荣”,没有“文明荣光”,是前朝的战败的弃民,是内战失利的败将,是大国博弈的砝码,是即将上不了台面的弃子。

说到底,如果“你们”不是“咱们”,而只是“你们”,那么“你们”连根都没有,谈何“土壤”?

美国和中国就像那云杉,而英国日本等“小国”,也必然算的上苍柏。而台湾呢?最恰当的比喻,恐怕就是松萝 -- 也有根,但是是气根。

于是,我终究也不会怪罪龙应台。毕竟,什么样的土壤,就会长出什么样的树,培育出什么样的人。台湾没有“土壤”,于是只能培养出松萝一般的龙应台来,临时依附在一颗大树上,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然后因为附着的大树有根有土壤,就产生了自己也有根有土壤的幻觉。却不知,松萝这种植物,人称“空气质量的检测仪” -- 都不需要环境怎么腥风血雨,而只要空气质量稍稍下降,就会死掉。

而龙女士追求的,貌似不仅仅是作为松萝,一切静好地活下去,而是,不但要作为松萝优雅地凌空飞舞,而且要否定大树的根,大树的土壤,希望大树的根烂掉,大树尽快倒下去...甚至直接否定这棵树,一颗彻底摒弃了“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彻底由万亿人民“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凝练成的大树,将其描绘成“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下的非本心产物...

那么,这可能依然无关是非,但必然有关立场。相信龙女士如果身体健康的话,有生之年必会看到,架空了国之尊严,你追求的小民之确幸,是多么地虚无缥缈,多么容易灰飞烟灭。

好在,虽然龙女士恐怕没得改变了,但她还是反复提到了一个词,“希望”,而年轻人永远有希望。这个希望,在此设定下,其实也异常简单:你要做没有根的“你们”,还是要做根深叶茂的“咱们”?怎么选,自己想,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真的无所谓。

-----------------------------------------------------------------------

愿这石头比人更坚强”,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卫国战争纪念碑

无名英雄之墓,美国,弗吉尼亚,阿灵顿国家公墓

此图不解释

有些“土壤”,以及土壤上面长出的“树”,在伟大的国家间,本质上是共通的,现在一些台湾人不理解而已。这是他们的不幸,可悲,可怜。






-----------------------------------------------------------------------
偶然看到本问题下一些匿名或非匿名的答文,我自己道行不够,还是忍不住多说两句:

我对龙的评价,对“龙应台”们的评价,可以翻我的答文历史,是一贯的,是基于对这个人的作品、历史、言论的较充分了解,而下的个人结论。依然,这只是个人结论,而不是客观真理,于是人人都可以表示不同意。但这结论确实与我是否知晓此次事件,看到的是3分钟?5分钟?21分钟?24分钟?还是一个半小时的视频,没有任何关系 - 我看的视频是21分钟版本,我觉得足够充分了。

同时我相信,但凡看过20+分钟“完整版”的人,如果对龙的立场和目的,依然表示无知无觉 -- 若你是真心的,我只能说你情商不足,辜负了龙的“一片苦心”,她要气背过气去了;若你是假意的,那么你对我来说,就只是“你们”,而不是“咱们” -- 如前所述,你愿意做“你们”,还是愿意做“咱们”,是你的事情,我无所谓。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而以下的内容也是主要说给对我这篇答文多少表示认同的朋友讲的:我整篇答文,既没有对当时在场的大陆学生表示任何赞许,也没有对“香港学生”/“香港年轻人”的观感发表任何评价。这种评价的缺失,确实是我有意不为之。而我真实的评价就是:不知道、无所谓、不相关。我们也看到,本问题下面也有一些朋友提到了,在场的大陆学生“并不这么觉得”,在场的香港年轻学生“很少”,以及,“香港的年轻学生根本不这么觉得”。

于是,如果你们真的对港台真实民意有兴趣,还是建议不要因为这么一个单一的事件,而脑补出一些可能与真实状况相去甚远的想象,然后产生不必要的额外感动,最后口口声声说什么“龙应台被香港人打脸”之类的话,结果却让个别香港人跳出来说什么 “我们大多数人其实根本不这么想” 来刷存在感。非要总结一个“真实民意”的个体感知,现在的香港年轻人,对中国政权无好感的,过半大概无疑问 -- 这也无所谓;而真正重要的是,这群人之中,对“中国人”的身份有真诚的认同感的,是否过半?我还真没这个信心。

最终,正确的“姿势”只有一个,原答文也已经说过了:“你们”到底是愿意当“你们”,还是跟“我们”一起当“咱们”,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根本无所谓。如果“你们”选择跟“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也是“你们”自己的主观选择,“我们”可以表示“多一个不嫌多”而表示欢迎,但终究只是不置可否;但如果“你们”只想要当“你们”,乐于跟“我们”划分清楚,那“我们”一定表示“少一个不嫌少”,您自求多福;而如果“你们”不但不愿意跟“我们”一起当“咱们”,而且还轻则贬低“我们”的历史认同和现实追求,重则始终盘算着对“我们”的利益进行实质的损害,那么,“你们”也就不仅仅是不相关的“你们”了,而是“我们”的“敌人”。

所以最后真想说的是,为何一群没有血脉联系的人,愿意聚在一起当“咱们”,就是因为那些共同的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把我们天然地,不带任何强制和压迫地,绑定在了一起,才有了民族,才有了国家,才有了“同胞”一说。绝不是一个人,他身为“华人”,那就天然成了“同胞”,否则骆家辉也该是“同胞”了。对于那些无意与我们共享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的“华人”,不但不该有让他们当“同胞”的强迫,甚至都不需要有对他们希望当“同胞”的期许。

21世纪,个体自由为大,一个人认同或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一个人爱或不爱特定的社会符号,都是个体无所谓是非的个体核心自由。“龙应台们”愿意当无根之草,就让他们当去;一些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香港人、台湾人,愿意在中国的土地上暂住,那就合法地暂住下去;住不下去了,愿移民就移民,也没人需要拦着。




     

相关话题

  里根在美国保守党的地位是否过誉? 
  俄罗斯准备在美国周边国家设军事基地是反制的绝招吗? 
  2021去日本留学考国内教育部承认的本科希望大吗? 
  有哪些国家经济不发达,但是实现了健全的法制、自由的社会和和平善良的民风? 
  cmu 计算机的 bic 项目内部是什么样? 
  怎样看待美专家称美国真实感染人数或超2300万,他们可能全民免疫吗?美疫情若失控会对全球产生哪些影响? 
  2021年还能去美国留学嘛? 
  为什么伪满不用大清作为国号? 
  外交部称美国炮制孟晚舟事件真正目的是要打压中国的高科技企业,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 
  如果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再选一个地区增加中国的国土,你会选哪里?为什么? 

前一个讨论
前任都会因为什么原因联系你?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张本智和?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