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用找了。
但历史上不是这样的。
在日本翻翻任何东洋史宋代部分的研究综述,前半段基本是京都学派和东京学派的互掐史。至于中国的“民国大师”?基本不存在的好吗。
战后部分,开始逐渐出现“鄧広銘氏”这个名词,然后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名。到了近二十年,基本是一堆中国人名中夹杂几个日本、欧美人名的样子。
这不是宋史一家的情况,日本的“东洋史”欧美的“汉学”在上个世纪大半的时间都曾经出现遥遥领先中国的情况。一方面是率先导入了先进的研究理论工具,一方面通过掠夺获取了更多新史料——最好的代表就是敦煌学。这一切的逆转,要到建国之后了。
所以我说,不管在哪个学科史上有做过深入观察,尤其是比较过中外学术的发展的,都绝不会粉得起来那个四分五裂积贫积弱的旧中国。
(留个彩蛋,百度“徐谓礼文书”你会有惊喜。这个新史料的发现够中国学界再吃二十年的了。)
上点干货,日本宋代史研究会会长平田茂树教授2011年来上海出差后写下的《日本の宋代史研究の現状と課題 》
平田比较了中日的宋史研究状况,痛感到中国的研究、教育环境年年都在提高,一部分重点大学已经在不断凌驾日本的研究、教育环境。然后举了中日学界的几个差距——
第一当然是体制啊。他了解到的河北、河南、上师大、川大乃至云大,在职的宋史研究者至少有多名,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更是有10名以上。而反观日本现状,以平田所在的大阪市立大学为例,别说中国史研究者了,就是本国的日本史研究者也只有4人。
第二是史料数据库的积累。中国重点大学基本完备四库全书、四库丛刊、CNKI等数据库,这个在日本也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有能力做到的。
第三是全国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平田担任会长的日本宋代史研究会每年一度3天会议,每次会议约攒出不到10篇报告;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宋史研究会,两年一度召开宋史年会,则要发表100篇以上的正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