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乐》篇云:列子行,食于道从,见百岁髑髅,攓蓬而指之曰:“唯予与汝知而未尝死、未尝生也。若果养乎?予果欢乎?”
这里说的并不是庄子而是列子,说庄子的是这样的: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诸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颦蹙额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髑髅对庄子说,死后上无君下无臣,也没有四时风雨,所以以天地为春秋,其中乐趣更胜当一个王统治四方,庄子自是不信的,所以反问,如果让其复活,回到亲人身边,愿不愿意。髑髅则说,它怎么可能放弃比当王还快乐的生活而回到人间。
很多人认为这是庄子尚死之说,后人大多说庄子从中悟到了什么。
贫道则以为不然,好生恶死固然是庄子反对的,然而庄子也没有去自杀,所以此说是不通的,更不代表庄子赞同。
再从庄子的另外一段文字体会一下: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圣人之道,在于朝彻见独以后,能无古今,然后能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而不好生恶死,不以死为悲,这就是外生之境。
其它引用太繁复,这里不引了,看原文可知。
于庄子思想而言,常人之生死,便如春夏秋冬一般,无非是经历四时风雨。
庄子遇髑髅,自然要代入庄周梦蝶来理解,髑髅可以理解为好死恶生的极端化身,髑髅既是庄子,庄子也是髑髅,髑髅认为自己快乐,超过了当一个帝王,正如庄子不愿意去当官,认为这样自己才能逍遥自在。
引述列子的故事只是一个参证。
但需要注意的是,死生虽大,其实也不大,看破生死不过是到了外生,只有更进一步才能做到朝彻。
《至乐》这一整章都是用来进行"外物"于"外生"的,庄子丧妻鼓盆而乐,这其实还是在"外生"。
所以,庄子在干什么呢?不过感悟"外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