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也大……你没见过而已。
我去年翻书,恰好看过一个可以拿来类比的案例:
下面是具体问题:
出处: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纲》
1947年的的苏联,距离70年代全面工业化还有20年,从社会发展水平上说,相当于中国的90年代初,也就是你所说的50后-70后的青壮年时代。他们刚刚从农业社会走进城市,还保留了很多农业社会的生活习惯,其中就包括“大声说话”。(以已经工业化的法国巴黎人视角评价)
为什么说话声音一定要超出实际需要呢?
因为相对于城市,农村生活有两个特征:
1 交谈距离大,室外声音干扰多。在田间地头劳作的时候,相距十几米说话是常事;山地农民坡上坡下隔着几十米大喊,为的是节约爬上爬下的力气。再加上风声雨声牛马声,声声入耳,声音小简直等于半个哑巴。
2 人口密度低,很难相互干扰。从院门口到房门隔着十来米,就算村头闲谈也很难比狗叫更打扰人,何况野外聊天。
所以,大声说话是农民和牧民的本能,在城市室内环境低声交谈,节约力气也避免打扰别人,这是一种新生事物。无论中外,农民刚进城都会不自觉地比常驻市民说话声音高。
其次,农民进城,最主要的渠道是招工和征兵。工厂里机器轰鸣,军队里说话要中气十足,都不鼓励小声说话。
只有当下一代人从出生就居住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室内白领工作成为主流工作方式,这时才会形成小声说话的习惯,进而觉得上一代人说话声音“出奇”的大。
相关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