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靠土坑酸菜维持生计的菜农该何去何从? 第5页

              

user avatar   mazz-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到人口比例我就不困了,维吾尔族,不到全国人口1%;藏族,不到全国人口0.5%;蒙古族,不到全国人口0.5%;朝鲜族,不到全国人口0.2%。上面这些可是可以用本民族语言授课的。至于设置民族语言课程的就更多了。然后,16个少数民族部落占2.36%,没看出来和55个少数民族占8.5%有啥差别。因此,我极力反对“人口比例如此之低,其语言却能成为’本土语言‘”的说辞。

“官方位阶”高于闽南语也没看出来,据我所知能够俗称“台语”的大概还是闽南语一家吧?

至于认为师资和教材不足,我觉得他们敢这么干,应该是考虑到台湾能在家继续说原住民语言的小孩基本就集中在几个学校里了,而且是一个村都说一个语言的那种小山村。绝大部分汉族地区的学校根本不会有人学这些语言,还保留原住民语言的村子,一个村的小学教一门语言就好了。老师可以直接从母语者中找,大概率也不需要什么通勤时间。教材更不是问题了,一次性的成本而已,本来就有专家研究这些语言,编写一门介绍该语言的课程教材(而不是用该语言教授全部课程)本来也是记录语言、传承语言的题中之义。

再谈“去中国化”,“中国“的概念至晚从清代开始,就已经不再是局限于汉地的概念了。清代把西藏、新疆、蒙古、东北、台湾等地纳入了”中国“的概念,同样也把这些地方的少数民族文化纳入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种广义的中华民族概念本来应该是反对台湾以”原民史观“谋求独立的重要武器,结果你说台湾“原民史观”是“去中国化”,这下反而让“原民史观”变成台独的武器了。思想水平有够差的。

也正如我在上一段说的,”原民史观“本身并不和台独直接挂钩,它只是一种学术角度,从边缘的视角去看待”中央帝国“的历史,类似的还有内亚史观。近些年比较火的王明珂的《华夏边缘》等书也是类似的史观。这种史观本来就是要换一个视角,更好地解释”中国“这个跨越民族、跨越文化的共同体,从而和欧洲人搞出来的民族国家体系分庭抗礼。它的反面才是僵化地将中国文化等同于汉文化甚至中原汉文化,一出现这些保护本土文化的事情,就高呼”去中国化“的行为。

我不反对在当今世界政治背景下,两岸媒体基于各自立场发一些引导舆论的新闻。这种事大家都在干,各为其主,无可厚非。这篇新闻没有大力歪曲事实,已经算有良心了。我只是有点痛心于这篇新闻没打准地方也就罢了,说不定反而帮了倒忙。




              

相关话题

  小农经济(包产到户)是否已到最后的末路? 
  现在农村年轻人越来越少,随着老人慢慢走了,未来的农村会是什么样子? 
  为什么中国为什么给农民和少数民族这么多好处? 
  靠土坑酸菜维持生计的菜农该何去何从? 
  秦末大起义为何以楚人为主力,是否是真正的农民起义? 
  我国一年消耗那么多进口大豆,为何农民不大力发展种植大豆? 
  为什么国内食品安全标准一直难以提升,导致国人吃的东西不如出口食品质量好(像这次老坛酸菜面)? 
  315晚会过去了,如何看待老坛酸菜? 
  农民网上卖扣碗被举报判罚 5 万,此事件都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小农经济(包产到户)是否已到最后的末路?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巡逻人员牵走农民羊并发问“你家羊做核酸了没?”这件事?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国务2019年发布的《促进消费20条》?





© 2025-03-2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3-2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