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怎么什么数据都往外说。
某些评论里面的人不管你是上海人还是哪里人,请不要用白完这个词。
这个残酷的现实告诉大家:
趁毕业前, 赶紧抓住有眼缘的同年级的同学。
说得简单点, 就是对视的时候,你瞳孔放大, 她也瞳孔放大。
这样操作性比较强。
去年安徽公布了连续4年新出生人口减少,而且是悬崖式下跌就对安徽路转粉了。
不只公布领导喜欢的数据,还能公布难堪的数据目前在国内还是需要勇气的,更是值得鼓励的。
这次的数据和上次的数据一样清晰、逻辑连贯、真实,体现了统计人员的专业性。
结婚江苏公布的数据,30岁的平均结婚年龄应该是平均值。
我国经济中等省份安徽在初婚年龄方面秒杀了美帝,而且是男女双杀double kill,充分证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作为一名运营者、营销人,我简直是越来越喜欢安徽的公关了
安徽近期的报道:
安徽出生人口五年断崖式下降
安徽平均结婚年龄30+
你再看看别的地区的报道:
《离婚冷静期取得成效,离婚率下降xxxx》
《根据xxx的数据,姐弟恋成为新的趋势》
《xxx市稳住房地产,未来极具潜力》
《统计数据:新生儿女性超过男性》
《xx数据报道:女性购房潜力上涨》
其实吧
最开始我觉得编造数据是很可耻的行为
后来我发现,还有更可耻的行为,那就是挑选一些对自己有益的真实数据,选择性报道,以便印证自己的观点
这样的做法,除了证明他说的是对的以外,不能带来任何其他收益
这次赞一下安徽
必然趋势。
今天朋友还聊到,他觉得后续会按照达尔文主义发展成就是一部分人结不了婚。
安徽省,结婚年龄都已经达到30+,估计大城市尤甚。
作为男性,一谈到结婚话题,必然会提到房子,我觉得这是无法回避,甚至就是占很大原因的一个东西。
基本上都需要有房子吧,别说可以租房。在婚姻市场上,一个男的说可以租房,大概率女方不会同意。
再加上安徽也未必会有大城市观念那么开放,很多人,加上老一辈的人都觉得结婚就得有自己的房子,否则父母的关估计都过不了。
这对于男性来说是很大的压力。有父母帮衬还好,没有的话,又没有机遇的话,可能会很晚甚至一辈子。
所以,为什么年龄会达到30+,因为房车压力大,早婚也早不起来。
现在很多人都被迫躺平了,因为拼尽全力大概会够一够,但是如果拼尽全力也够不上的话,除了躺平也没有别的办法,焦虑、急也没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既然离买房子还遥遥无期,那对于结婚也躺平了。
甚至,部分人已经抱着这辈子不打算结婚,该怎样怎样的摆烂态度了。
不仅女性,男性也是,看开了。知道自己结婚没戏,那就这么着呗,还能怎么办。
甚至连追女生的冲动都没有了,知道有些问题解决不了,觉得追人多累,只不过付出精力、时间、钱,到最后没有一个结果,何必?
除此之外,部分女性愿意单着,也不愿意卷入“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婚姻里,要生孩子,要养孩子,要面临未知的婆媳关系,教育费用,抚养压力也很大。
再加上男女双方精神需求变高,对对方也更挑剔,找到合适又有钱的另一半确实比较难,结婚迟并不难理解。
总之呢,我是觉得这可能是个趋势,结婚越来越迟,长久发展下去可能就是部分女性和男性一辈子也结不了婚。
我觉得结婚还是一件需要慎重的事情。既然安徽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了30多岁,那么我觉得一些年轻人更没有必要那么焦虑了,否则误入了一场令人痛苦的婚姻,反而会追悔莫及。抖音@50岁阿姨自驾游(id:s416721225618u)就是经历了一场令人窒息的婚姻,现在56岁一个人离开了老公,开启了房车自驾游的生活。在抖音发一些关于房车自驾游每天生活的一些日常视频。
她23岁就结婚了,可以说年龄还很小,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婚姻是什么,在结婚以后等待她的就是暴力和冷漠。
在结婚以后,她和丈夫基本上在精神上像生活在两个世界。他除了要照顾丈夫和女儿,还需要承担家里所有的家务。
这也就算了,她的丈夫还跟他把每一分钱都掰扯先清楚,结婚以后所有的事情都aa制,
这也就算了,但她付出的家务劳动好像并不算付出一样。
除此之外,她的丈夫在经常上还经常打压她给她挑刺,这样的生活以后在19年被确诊为中度抑郁。
在孩子长大以后,她熬到了孩子长大后选择了离婚。
这其实苏敏的遭遇并不是个例,有很多家庭婚姻并不幸福,当初草率的选择了结婚后,因为孩子而一直没有离婚,而陷入在婚姻的漩涡中。
有的时候两个人婚姻的失败不如一个人自由的生活,苏敏在这之后就成为了一个自驾游视频的博主。每天分享她自己自驾游的日常生活,她的房车。可以看出来,她过得真的很开心很自由,她终于活成了她自己想要的模样。不受失败的家庭的束缚,不用受丈夫的打压和不理解。
所以结婚真的是一件需要慎重的事情,让自己过得快乐更重要,苏敏属于是想开了的,可能有的人还未必能有她洒脱。
结婚是从零开始建立信任的资产合并。
生育是人类本性。
教育和照顾未成年公民是国家的责任。
为什么要把这几件事联系在一起?
不结婚就不结婚呗,婚姻法才几年历史?
我觉得这是计生部门的功绩,三四十年来计生干部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去执行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只生一个好,独生子女光荣,生孩子不如养猪,生孩子不如种树,媒体也是天天鼓吹计划生育好,国家来养老,三天两头展示一下丁克家庭生活多么舒适,地方更是视二胎三胎为洪水猛兽,超生就重罚,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到现在效果明显,广大青年纷纷三四十岁结婚,不少青年甚至不结婚,大多数夫妻只生一个小孩,甚至不生!这要给几十万计生干部们发奖金,给媒体发奖金,给地方发奖金,是他们让一个喜欢多子多福儿孙满堂的民族变成一个年轻人不愿意结婚,更不愿意生小孩的民族。
在这个贩卖焦虑、人人自危的时代,这是必然的结果。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