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本次俄乌之间的认知战外,国内小编如此长期谄媚普京以致于发展到现在公然篡改新闻养出了这么多的无脑普京粉也就不足为奇了。
光看这些霸气、帅气的新闻标题,我还以为看到了弯弯媒体呢。
当年二战的时候,日本大本营天天发捷报,以至于很多日本人在天皇玉音放送后直接精神崩溃——我们都连着赢好几年赢麻了,怎么突然就投降?
无独有偶,解放战争时期,国军也是捷报频传,林彪刘伯承粟裕在报纸上不知被击毙了多少次。
谣言、假消息满天飞,本来就是战争时期的常态,不足为奇。唯一的区别在于,俄乌战争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场全程直播的战争。全民直播的大环境下,任何一个假消息都有可能被光速辟谣打脸,以至于传统经验反而变成了笑话。
就拿很多人整天鞭尸的“1小时22分速通”来说,如果这个招数放在20年前,很可能直接引起基辅的大恐慌。因为后方不知道前线的真实状况,一看到俄军多面出击,空降兵直奔基辅机场,很容易就以为局面已经崩盘了,没救了,只能投降了。
结果呢?实际上机场就来了一些轻装空降兵,前线的战线一点没动,主力全在,这些信息传达回来,速通谣言不攻自破,反而成了笑话。
以前大本营编战果,都是空口白牙,上边敢编,下边就敢信。现在全球大直播,击毙一个将军,直接把遗照和军官证发给全世界人看。
假消息不好使,而真消息更麻烦了。
为什么战争期间假消息突然变多?
因为社交媒体,俄乌战争正在变得前所未有地具体:刷屏的文字消息、富有冲击力的图片影像和战争直播,让「遥远的哭声」赤裸裸地萦绕在屏幕前的人耳边。
截至今天,微博上#关注俄乌局势最新进展#、#俄乌局势#和#俄乌最新进展#分别有 68 亿、15 亿、13 亿的阅读量。
微博热搜、微信朋友圈、新闻push、短视频平台、ins上的图片……在各种纷杂的消息中,也有不少假消息「浑水摸鱼」,被制造、渲染、大肆传播。第一轮真相大白之后还有第二轮真相、第三轮真相……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责任教授陈力丹认为,现在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人人都可以发布新闻,但事实的真相反而难以辨别了。
而战争期间,这种现象似乎变得更加明显。我们通过社交网络,多方位地看见关于战争的信息,但假消息也突然变多,追究真相变得更难。
什么样的信息,更有可能是假的?
简单粗暴式消息
带有色情、暴力、赌博、毒品、死亡等相关字眼,标题往往吸人眼球,但内文简略,前因后果一笔带过。
比如:《乌克兰蛇岛军人拒降后集体阵亡》《全世界最大的色情网站宣布制裁俄罗斯》
人设崩塌式消息
人设和立场相反,越冲突,越刺激。立场要明确,态度要坚决,通常情况下,会带「坚决」「绝不」「禁止」等强烈肯定或否定性字眼。
比如:
2月26日,中文社交平台上出现一张截图,截图显示,俄罗斯官方电视台「今日俄罗斯」的女主播艾比·玛汀在播报节目时突然发声,指责俄罗斯出兵乌克兰的行为,并称「我在这里工作,不代表我不具备编辑独立性。俄罗斯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我不会坐在这儿,为军事侵略行为道歉或辩护。」
然而,经过核查,这张图是「旧图新用」——这是一则发生于2014年的旧闻,背景是克里米亚危机,与最近的俄乌冲突没有直接关联。
↑ Youtube上显示,该视频的时间为2014年
破釜沉舟式消息
夸张、渲染、或者直接无中生,明显是非理性发言,但因为具备强烈的攻击性,有「大不了鱼死网破」之感,能引起人们强烈的情绪震动。
比如:
2月底,一则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演讲的视频许多在微信群中流传,时长共1分15秒。字幕显示,普京发言为如果北约在黑海挑衅,将「使用核武器回击」。
但澎湃明查的核实显示,这一视频片段截取自普京于当地时间 2 月 24 日凌晨发表的演讲。结合塔斯社放出的讲话全文可知,网传片段为普京呼吁乌克兰军人放下武器投降,并保证释放投降士兵,字幕翻译同讲话内容毫无关联。
悲伤逆流成河式消息
利用「惨」博取人们的同情,从而引起广泛的悲伤。女人、孩子、老人常常为主体。
比如:
在推特上,有一张儿童头破血流的图片,被称为「俄乌战争中最令人心碎的图片之一」。
事实上,这张图片是一家名为 Barkod Ic Mimarlik 的广告公司的作品。原图素材来自一位名叫穆罕默德·巴德拉的摄影师,原作品摄于 2018 年 1 月 3 日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一家医院。
为什么战争期间,假消息会突然变多
原因可以总结成 5 点。
一方面,假消息特别多是因为信息战是现代战争的一部分。美国、俄罗斯、乌克兰为了各自利益都在努力抢夺「控制叙事」的主动权,就像美国乔治城大学国际研究与传播学教授胡安·曼弗雷迪所说:「宣传也是一种战略资产,就像外交和威慑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真相成了战争的第一个受害者。」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平台鼓励人们上传更容易得到他人反馈的内容,因为更高的参与度意味着平台有机会卖出更多广告。在微博上最容易被广泛传播的是含有、或容易引起愤怒、憎恨情感的信息。 战争期间最容易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靶子,有一个值得愤怒的「坏人」、「坏国家」、「坏政府」。
第三,道德和情绪色彩强烈的信息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传播——pew的一项调查显示,一条推文中每增加一个道德性或情绪性的词语,它被转发的概率就会提升20%。
第四,惩罚作恶者的行为有助于显示自己的正义。点赞、转发等反馈会进一步增加了人们的成就感。 表明「我懂乌克兰」、「我反战」、「还反傻逼」。
第五,社交媒体约束力低。 在网上发布假消息、表达义愤不会带来什么风险,成本极低。尤其是发布诋毁外国国家、以此表达「正义的愤怒」的消息。
于是,各种带着偏见的、情绪的、先入为主的、断章取义的消息泛滥。
人们需要马上知道消息,真相太慢了
可以说,这次俄乌战争是在全球的围观之下进行的。
除了官方媒体,参与新闻报道和信息制造的还有各种自媒体、微博大V、B站UP主、乌克兰留学生、乌克兰华裔……
在现场的,开个手机就能现场直播,拍一下画面、说两句感受;不在场的,也很容易就可以一键转发、二次加工、三次整合。
这一方面丰富了信息的多元化,另一方面,也使新闻生产变得低门槛。
于是,「在一个没有编辑把关、充满倾向性报道的新闻界,谁的嗓门大,谁的声音甜美,谁就可以获胜,首先被牺牲的是真相。」
而低门槛、无审核的信息生产,带来了以流量和利益为主导的注意力经济。
在微博上,一条已经被证明是假消息的话题#乌克兰蛇岛军人集体阵亡#就有超过4.8亿的阅读量和2.7万的讨论量。
然而,在后续俄罗斯红星电视台曝光的一段频中,一群乌克兰士兵站在一个房间中接受采访,有士兵表示,他是自愿放下武器投降的。2月27 日英国《卫报》再次报道,乌克兰国家边防局表示,此前据称集体阵亡的蛇岛士兵可能还活着。
另一项来自营销分析公司Jumpshot 2016 年 9 到11 月的网站流量数据显示,假新闻网站从Facebook 平均获得了超过 70% 的流量,而纽约时报等媒体从 Facebook 仅能获得 30% 的流量;对于虚假新闻写手来说,每一千次浏览量能带来 13 到 14 美元的广告收益。
据报道,在美国,就有城镇出现了「假新闻点击业」,在美国大选期间发布各种虚假信息,靠炮制新闻获取收益。
比起真相,人们更需要情绪
在真假交杂的互联网中,为什么假消息总被大肆传播?
一项研究表明,在当前人们获取信息量远大于大脑可分析信息量的时代,我们的大脑学会了一种过滤无用信息的能力,只有那些更加令人出乎意料的信息——往往是虚假信息,才更有可能被过滤到更高级的思维加工处理阶段,这些虚假消息的令人产生大量的情绪冲突,以产生奖赏效应以及愉悦感的多巴胺,从而快速地吸引他们的注意。
在19世纪的德国,人们发明出「刻奇」(Kitsch)这个词来形容一种心理现象,含义如下:
正如前文总结过,假消息往往是非理性,却具有更强的情绪性、煽动性,很容易唤起人们对某件事或某个人的情感。
此外,战争带来的令人痛苦的坏消息往往远多于令人快乐的好消息,而「Kitsch」也更多产生于悲苦的对象——原本悲苦的心情,更需要别人的悲苦来养活,侧身于别人的悲苦当中,比分享别人的幸福,痛感要来得强烈。
当你看到在战争中头破血流的儿童、被迫分别的情侣、无家可归的老人……很容易沉浸在自我感伤里,然后点赞、评论、转发。
像毒品一般,你大脑中「与其他人类连结在一起」的感觉不断复制、膨胀,产生高于正常水平的快感。最后,参与其中的人都自发或被迫地陷入了一种共同的、无意识的伤感或崇高。
而如果你身处其中,却没有和大家一起在洪流里为之感伤,别人就要怀疑你生而为人的情感:「是不是冷漠」「怎么会有人看到还无动于衷」「不转不是中国人」……
另外,数据显示,人们更愿意接受与他们已有的想法相近的信息,来证明自己认识的合理性。他们也更愿意分享这样的信息,来与其他人产生共鸣,增加成就感。
普通人应该相信什么
一个事实是,无论是对官方媒体还是自媒体,人们的信任度正在下跌。
哈佛大学美国政治研究中心与哈里斯民调公司在 2017 年共同进行的民调显示,高达 65% 的美国选民认为美国主流媒体上「有很多假新闻」。爱德曼 2020 年的信任度调查显示,美国政府的信任度仅为39%,澳大利亚(44%)、日本(43%)、英国(36%)、法国(35%)也都同处「不信任」之列。
一种新闻观指出,在社交媒体时代,原有的新闻核心理念——客观性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潮流,不断核实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美国媒体评论员Anne Applebaum指出,主流媒体发表的新闻都是经过事前事实核查的,不信任主流媒体的公众依然不会信任主流媒体生产的事实核查新闻。「事实核查新闻只适用于希望他们有效的人,而这个人群可能会缩小。」
那么,在社交媒体普遍不受信任的当下,作为普通人到底应该如何分别新闻真相?
如何理解真相?
1.真相是带有偏见的。任何一条新闻、消息或者是我们的亲眼所见,都无可避免地是有选择、有故事、有语调的,因此天然就带有主观偏见。所以问题并不在于这些新闻消息是有偏见的,而在于,我们应该努力要求记者或新闻提供者,把信源可能存在的任何偏见都告诉我们,让我们知道为什么存在偏见信息。
2.「真相」不是一成不变的。最开始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随后哥白尼提日心说,在不同的时代,人们都认为这就是「宇宙的真相」。直到现在,没有科学家能准确说出宇宙的中心在哪里,只能小心翼翼地说出最符合观察结果的理论。
如何辨别真相?
在《真相》一书中,科瓦奇与罗森斯蒂尔提出了判断新闻真相的六步原则,我们结合中文互联网的现状总结如下。
3.留意文章/图片/视频的完整性。互联网上,造成虚假消息之一的常见原因就是信息的不完整:比如看图说话、截图截一半、恶意剪辑……
4.评估信息来源,是一手信源,还是二次传播、二次创作。
5.评估信息发布方,是否可能有立场倾向、娱乐倾向或者商业目的。
6.分清楚什么是观点(他很高),什么是事实(他身高一米九)。
7.不用泯灭情感,但要警惕情绪。知乎@动机在杭州提出一种判断方法:「表达情感的时候,一直有一双眼睛,小心翼翼地透过指缝瞄别人,以确定自己的情感是否正常,应该扩大还是缩小它。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情感不再只是自然流露,它成为了一参与社会、扩大传播、价值变现的工具。当情感的合法性来自外界,情感表达就变成了一个工具,一种矫揉造作的表演,一种讨好和谄媚。」
恰恰相反!
这场俄乌战争是人类有史以来假消息最少,信息和情报最透明的一场战争。 无论俄乌双方,造假能力都仅仅限制在一些虐囚之类人道主义细枝末节。而对战场态势、战争进程、前线战况,交战双方在现代自媒体监视下缺乏大规模造假的手段。这一点是自古以来前历次战争前所未有的。
可以看到绝大部分战场信息不再是塔斯社之类新闻媒体发出的,而是一线的当事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出,这一点就让情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达到无可比拟的高度。 只要你稍有战争常识,就能轻松的分辨出情报的真假,比如一个乌克兰老农,在一个犄角旮旯的村舍前开着拖拉机拉走一辆道尔防空飞弹车,这样的镜头就比俄罗斯官方发言人云里雾里胡说半天能够提炼出更多可靠的信息。
卫星照片、现场当事人的自拍、抖音战斗直播、无人机第一人称视频、监控录像。这些情报比cnn bbc 塔斯社等等传统媒体选择性报道真实可靠一万倍,前提是只要你愿意去分析,或者找到可靠的情报分析源(因特网上各行各业牛人非常多,任何的信息一旦进入因特网立即就会被解析透明),甚至于可能一些网民获得的情报会比久居深宫的普沙皇陛下从他的总参谋部获得的情报更加及时和可靠。
如果过去这一个多月,你一直在知乎上跟进这场战争的话,你就会看到非常多的人在二月末就已经预见到了目前四月初俄军在北线濒临崩溃的态势。 在开战的第一周,大量网民就已经明确判断了战争的走向: 北线俄军轻敌冒进,孤军深入,后勤不济,拉开六十四里连营运输,在一击不中情况下,普京还是强制他的军队穿插,最终导致今天兵败基辅城下的惨剧。 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能如此快速明晰的判断出战争形式,这在之前历次战争中都是无法想象的。
当然,如果您选择的信息源是什么1小时22分通关封神、利沃夫幻影坦克偷袭之类的高人,那您只能反思自己为什么只会发青蛙图或者来电了。
怎么说呢,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应该是自己知识体系能得出结论的就信,别人说的内容天生五分怀疑。
至于俄乌战争假消息满天飞的事,因为战争信息本来就在迷雾中,真真假假确实很难说清,因为假消息葬送国运在历史上都能看到,更何况只是战线信息。
唯独俄乌战争这事,认知战在中国互联网上打的最盛,是真的有点蛋疼。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为啥会有人信战争的消息?
兵者,诡道也!
你要是被老赵忽悠瘸了,人老赵也省力气少揍你一顿。
我觉得大家都散了算了。
提问者号称专业的,看看人家多少视频专栏和回答。
这个提问不过是人家明知故问而已,你认真回答了弄不好还转手就被这“专业人士”拿去当作自己的东西了。
标准答案是:你就不该让孩子带去。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