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还没有看到,虽然喜爱推理电影,但竟然对新版并不期待。
跟此前翻拍版《东方快车谋杀案》翻车一样,翻拍一部推理经典,就像表演一个已经揭秘的魔术。
去年的《扬名立万》可以吸引我买票,但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却让我做好了观看网络版的打算。
一部推理电影想要赢得观众的好感,第一是推理模型要结构经典、逻辑过硬,更重要的是它要新奇。
推理故事的常用模型不外乎暴风雪山庄模式、密室杀人模式、无脸尸模式、双胞胎模式、火车时刻表模式、红非鱼模式、无犯罪杀人模式、宗教式杀人模式等等,对常用模式观众都已经烂熟于胸了,所以翻拍旧的推理电影,模型一定要升级,升级到让推理迷们猜不出全部的关窍,一定得有他们不解、意外的设计,但这种升级真的太难做到了。
旧版《尼》我记得好像是利用声音差制造了一个不在场证明,这在四十多年前确实是极具脑洞的设计,但用来对付现在的观众就完全不够看了。《唐人街探案》第一部用的是密室杀人模型,陈思诚也没有能力去升级这个模型,但他聪明的地方就在于用了多少元素去包装这个故事啊:喜剧、小鲜肉、丑星笑星、美女、超级大脑、不伦感情、同性恋、动作、追车、黑社会,所以观众的注意力并不完全在对推理模型的推敲上。
第二,对现在的观众而言,推理电影要有极具冲击力和打击力的情感打点,比如唐探中的不伦感情,感情本身要奇,甚至要畸,《尼》中的谋财害命这样的剧情肯定对现代观众形不成冲击。
第三,对现在的观众而言,推理电影要有非常精准的社会价值痛点,要有表达,有思考,有对痛点的揭露和爽点的释放,换个说法就是要有当下性,要让观众有代入感,有痛切感。《扬名立万》的聪明便在于此,借一个虚构的故事讽喻演艺圈、电影审查制度,甚至讽喻ZZ与权力。但是《尼》里的情感故事多少人能有共鸣?
《尼》作为一百多前的著作,四十多年前的银幕经典,翻拍的难度真的是很大的,准确地讲,如果想要追求商业上的成功,那么就不是简单的翻拍,是更为高标准的重新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