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化石进行的研究显示,个体能耗高、繁殖慢的物种高概率比个体能耗低、繁殖快的物种先灭绝。
McKinney 在 1997 年研究了各种生物的化石,估算了已灭绝物种的平均存在时间:
上述经验对存续时间超出平均水平 15% 以上的物种(尤其是人和昆虫)的适用性比较有限。人们豢养的家禽、家畜、农作物也可能受此影响呈现反常。
堪萨斯大学的 Luke Strotz 等研究人员考察了过去五百万年间灭绝的软体动物的代谢率,发现代谢率低的物种比代谢率高的物种灭绝的概率更低。高代谢率可以作为很好的灭绝预测因素,尤其是那些栖息地较为受限的物种。
参与相关研究的科学家称“长期来看,动物最好的演化策略或许就是保持慵懒的状态,这种慵懒指的是较低的代谢率,这样生物更容易存活下来”“相比于‘适者生存’,更合适的说法或许是‘懒者生存’”。
小体型的动物传代更快、细胞代谢通常也比同一纲的“大中体型动物”要快(但小体型动物个体的总细胞数更少,个体的能耗还是比大中体型动物低),在分子水平具有更高的绝对进化率,种化得快并不值得惊讶。值得惊讶的是对哺乳类来说大体型物种的起源速度并不慢,大体型物种的高灭绝率才是拖后腿的[1]。
我们目前观察到的规律是,动物灭绝的风险与物种种群的大小直接相关,个体数量少的种群比个体数量多的种群更容易灭绝。单位体重需要的资源可能随体型增加而略有减少,但大中型动物个体每天需要的资源的绝对数量要多于小型动物个体,这导致大中型动物具有较低的种群密度,灭绝率也就较高。
经验规律是这样的:
动物以外的生物极少表现出人所称的智能。人类水平的智能可以开发出技术来弥补其他项目的不足,但目前还不知道人的智能有没有强到足以改变上述统计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