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内卷的前提是没有意义的大力改进,快充越来越快是目前手机改进最有用的一个方向之一,是我们能够切身体会的痛点。
至于1080p还是4k,相机是3倍变焦还是10倍,说实在,都不如充电速度翻几倍或者电池大1000mAh来的给力,1080p的照片可以贴到4K大屏幕上细看,3倍变焦的机器拍个会议室里的PPT或者设备标签号一点问题没有,但充电短半小时就是早半小时出动或者少端着一小时充电宝+手机(贴片电池另说),而没电变砖头就是没电变砖头
国产厂商在手机充电头上的内卷,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快充规格本来就遥遥领先。
在苹果还在30W挣扎的时候,国产手机在两千元价位都已经普及了60W以上的快充,120W也迅速在各种机型上普及开来,真的可以说已经产生了降维打击。
不过,一个劲儿地怼高功率快充,虽然让充电体验有了质的飞跃,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充电头的体积和重量不得不随着快充功率的提高而提高。
想当年,5W、10W一直到18W的充电器,都是非常轻巧迷你的,因为这些规格的电流最大都只有2A。到后来,更高功率的快充下,大电流快充成了行业内普遍的选择,这是充电头的体积和重量就膨胀起来了。一百二十瓦的充电头,几乎已经有小半个手机那么大。重量更是几乎差不多。
这让高功率快充下的手机充电器越来越难以携带。大多数情况下,外出携带的东西都是越轻便越好,一个和手机差不多重,砖块似的充电器,直接导致相当一部分人不会带它。这让快充的意义大打折扣,毕竟快充最大的意义,就是紧急时刻快速补电,在外出的时候遇到的紧急时刻,显然会多一些。
除了难带以外,以往的手机快充充电头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兼容性。不少厂家的充电头只支持自家的私有高功率快充协议,也就是说只有搭配自家手机才能输出比较高的功率,面对其它设备,它就和低功率充电器没什么区别。这样设备一多,还要带其它充电器和电源,大大加重了旅行负担。
既然用户的痛点在这儿,红海内的国产手机厂商自然就会想到去解决。在前两年,OPPO推出了两款仙贝充电器,用各种技术将充电器压缩到了一个仙贝差不多的尺寸,扁扁的很好看,并且非常小巧。
不过OPPO这个充电器需要另外购买,这又带来了一个问题,既然有原装充电器在了,大多数用户不会再有太大动力另外购买。为什么不能把原装的充电头做得更小呢。
所以陆陆续续开始有厂商将原装充电器做得非常mini,最近要发的,就有iQOO 9系列的120W原装充电头。相比以往,这个mini充电头体积降低了26%,重量减轻了35g,在相对小巧的体积下完成了120W的恐怖输出功率,非常强悍。
另外,听说iQOO的这次的原装充电头还将兼容更多的充电协议,比如说高功率的PD和PPS等,这样的话,外出旅行就可以免去很多其他设备的充电器,像笔记本充电器。如果真是这样,外出负重真的可以小非常多,必须给个好评。
最后顺便再说说缩小体积背后的技术。其实,不论是OPPO仙贝,还是iQOO9上的迷你闪充头,能把体积做小和一种材料关系密切。
这种材料就是氮化镓。氮化镓是最新的半导体材料,它的特点是功率密度很大,还非常耐高温,也就是说只要小小一块,就能输出相当大的功率。再加上一些其他特性可以使周边元件的体积一并减小,使用了氮化镓晶体管的充电器有了大幅度压缩体积的潜力。
更加具体的技术就不细说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查。氮化镓以往的缺点是太贵,不过,近来随着充电器领域大规模需求和技术进步,氮化镓器件开始在充电头领域迅速普及。
于是,压缩充电头体积的需求和氮化镓技术的普及,共同推动了国产厂商在充电头领域的突飞猛进。这又是一个技术改变行业的鲜明例子。
果然,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复制粘贴老回答:如何评价华为以每股 1.58 元,豪派超 500 亿元分红?
残酷时代,无数网友高呼“加油”,对于一家遭遇世界最强国家打压的企业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毕竟企业终归还是依靠人来运作,如果人心散了,大家都不愿意继续留在这家企业了,那么企业就算短期内还活着,本质上已经死了。
“加油”是吃不饱饭的。
如何留住人,自然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课题。
而在这个世界上,“给钱”或许不是最好办法,但绝对是能够有效稳定人心的办法。
毕竟作为一名华为的员工,如果你真的能够被公司按照个人贡献公正公平地给予(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是一个价格)奖励,而这种奖励换做跳槽到其他公司是拿不到的……
那么忠诚度自然会很高,一般的公司根本挖不走。
同时这也表明华为作为非上市企业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带着投机性质的大股东拿走最大蛋糕,造成分配严重不均。
如果不是这样子,而是跟某些几乎被外资把持的企业那样整天就是股东想着怎么捞钱套现,那恐怕华为就不可能一方面继续给予员工足够的回报,另一方面继续投入经费参与卡脖子问题的研发。
无论如何,华为只要能够将利润用在该用的地方,那么它的战略眼光就永远走在同行们的前列。
不过,既然这涉及到分配问题,如果华为内部的分配机制并不能让大多数员工满意,则同样可能会有丧失人心风险,这一点也是要在结尾强调下的。
在《奇葩说》《圆桌派》《十三邀》等这类节目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甚至,在电视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更甚,在电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想想上面三个问题,就知道您的问题的答案,就是两个字,不会!
那些节目又不是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甚至,就是孔子本人,也达不到这个效果。更别说几个节目。
提升思想,提升认知的方式有很多种,看电视节目,并不是唯一,也不是最高效,最难以替代的途径。
比如,读书。
比如,求学。
比如,行万里路。
实践出真知。
思辨出真知。
电视节目出真知?这个,存疑吧。
所以,认真读一本好书,认真听一堂名校的网课,不见得比看一群人在节目里聊天收获少。
错过那些节目,无需太过焦虑。
把那些节目的作用看得过于巨大,反而会降低自己的思维深度和认知能力。
因为,真知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思辨,来源于探索,倒很少来自别人的价值观输出。
一点浅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