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产品,洋品牌买5000,国产品牌卖4500,哪怕做工一模一样,甚至洋品牌就是国产品牌的企业代工的。大部分人的想法肯定是,我与其花4500买个破国产,不如再加500,直接买那个洋品牌。
但是如果国产品牌只卖500,哪怕在五折(2500)以内,相当一部分像我这样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会选择退而求其次选择支持国货。哪怕数据上有所欠缺,基本上1/3的价格能有个洋品牌70%-80%的综合评分,我也能接受啊。1/10的结合能有个洋品牌40%-50%左右的评分。我也能接受啊!
盾构机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讲一下我们以前做的一个刀片。
这个刀片以前是瑞士公司在做,一片上千美刀。我们公司出了位大神,用另一个技术路线做出了更长寿命的刀片,定价高于瑞士人。因为当时的设备都是自己掏腰包攒的,借债度日,最穷的时候连钢材都是赊账来的。
但是毕竟也有销售了,然后不多久,客户那边开始上量了,这个过程大概一年,瑞士人一直没什么反应。
一年后其它国产上市,价格很低。瑞士人降价,我们没办法只能跟着降。最后瑞士人降到其它国产一起完犊子还在降,甚至降到成本一下。我们能跟得起纯属技术路线不同,还在搞报废刀片再加工才勉强支持。
要问瑞士人为何能这样搞,因为他在广大欧洲市场依然统治地位,因为要用上刀片,首先得有机器,人家机器出厂就配他们的刀片你怎么搞。他在亚非拉市场依然统治地位,所有挑战者都会被他们价格战干死。但是他们却不会存在全球市场同时出现挑战者。
回到盾构机,这种系统集成的重大工程,每个单品价格都可以降,别人怎么跟?哪怕一个铸造件都是从头开始研发,别人100年前就收回初始投资了,降价到价格一致依然有利润。
日。
所以走出去有多重要,但是疫情么,算了歇菜吧。
因为中国人一开始以九成价格出售的时候,外商就开始降价了,降到8.5成。
中国人只好跟着降价,到7.5成,外商又降价了,到7成。
……
这么循环下去,最后结果就是中国人以1成价格出售,赚个0.1,0.2成,外商发现这个价格他是亏本的,就不卖了。
这就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了:怎么通过垄断获取高额利润。
难道真的是靠德国人的严谨,日本人的工匠精神,意大利人的想象力,北欧人的八代积累以及盎格鲁撒克逊人平凡而又伟大的民族性么?
别逗了,真正的标准流程是这样的:我先发明了盾构机,成本一万。但是我垄断,所以我可以卖十万,老板赚的盆满钵满,工人也能拿不少用来证明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
然后,过了几年别人把盾构机研制出来了,卖九万。
不慌,进入plan A-1,我们也卖九万,我们有品牌优势,还是我们垄断。
等那边卖八万了,进入plan A-2,我们也卖八万。
….…
…….
最后进入plan A-9,大家都卖一万。我的研发成本早都平摊完收回了,产品成熟维护费用也低。你那边搞研发的贷款还没还完呢,等着倒闭吧。
结果等了一年,对手还没倒闭,还在卖一万。
不慌,进入planB。你凭什么卖这么便宜,肯定有倾销行为,不是国家给了补贴就是有其他大资本在烧钱。这是严重违反市场规律的违法行为,叫我们在国会的马仔提交议案,打贸易战。
要是那边不厉害就进入planB-1。直接搞死,把他的企业收购过来,过两年直接搞消失。
要是那边惹不起就进入planB-2。大家都是体面人,坐下谈一谈,大家一起还卖十万。
———————
回到这个问题,大概是这个流程
:报告,有人研发盾构机了!
:不慌,按流程来。先把plan A拿来,那边卖多少?
:报告,那边卖五千。
:…..plan A全拿走。把plan B拿来,对面是哪个公司?准备打贸易战
:报告,是邪恶的社会主义帝国的公司,他们和美国正在打贸易战,我们要作为光荣的第三方进入战场吗?
:…..plan B全拿走。是时候启动plan C了。
:plan C是什么?
:跑上街大喊:他们的产品是奴隶生产的!
因为你想卖9成的价格也没人买啊。
很多人对于工业设备有个误区就是以为东西价格很重要,其实对于工业用品,最最最重要的是可靠。
打个比方,你们小区内的变压器,你是希望用价格更高一点的知名品牌的,还是用一个便宜的但是没经过市场考验的。或者你现在需要招一个人来做技术攻坚,你是更希望找一个工资高的,有资历,有类似项目经验的,还是一个工资低的才毕业学生呢?
我是在一个工厂里,我们买东西一般的原则是,会对整体有影响的东西,选择进口的;会大面积有影响的东西,买合资的;影响较小的东西选择国产的。
每当有仪表阀门出问题的时候,和其他专业的人员在一起聊天就被吐槽,为啥不买一个好一点的东西,我说这玩意国产进口的差十几万呢。然后被别人很鄙视的说一顿,工厂停工一天少赚几十上百万,生产波动可能影响一下几十万就没了,你这点钱算个啥。
盾构机也是同理,不是说你花钱买了就完事了,更重要的是使用时是否问题,能否全程使用下来不出问题,出了问题多久能解决,会不会影响整体的进度,这些才是最关键的。
可能你感觉一个盾构机进口的10亿,国产的才1亿,差9亿呢,其实相对地铁一公里3到5亿的造价,这些钱不算什么的。如果盾构机真的趴窝了,多少的人工,设备受到的影响更大,这些也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甚至影响了整体的施工进度,那个影响就更大了。
当然也不是说国产的或者新的东西差,但是这都需要一个整体市场接受的时间,一个产品也是需要持续的积累经验慢慢改进的,谁也不可能一口气吃成胖子,尤其工业方面,很多面对的都是苛刻工况,面对的是一些特殊情况,新的产品到底能不能禁受的住考验谁都是打鼓的,除非是最终项目完成,要不谁也不敢保证。
很多时候我们会接触很多国产的品牌,和我们进行交流,想推销他们的产品,有些时候甚至不是低价,直接就是免费供货,你们先试用,如果使用没问题再买。一般我们就是一句话,有业绩么?有类似工况使用经验么?如果有,那么我们也喜欢用,毕竟国产的在售后服务,沟通,材料提供等方面还是吊打进口商的,但是如果没有,那么一般这种厂家需要很多让利来打开局面的,等到有了更多的使用经验,产品力提高之后,慢慢的市场就接受了,价格当然也可以慢慢提高了,当然更多的是,为了抢占市场,进口的品牌也会慢慢的降价。
很多东西都是一样的,类似的车,手机都是这个道理。就好像之前有一个国产的泵厂,交流的时候厂家说了一句话,我们厂子更重要的是,保证这种产品国内有,否则国外品牌就可以肆无忌惮的要价了。
这是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在世界经济分工里目前的层级决定的
类似的问题,现在美国和世界对中国商品如此依赖,去年到今年出口如此火爆,为什么国内出口企业依然选择低价竞标,而不是整体大幅度提高价格?
结论是做不到,我们依然处于突破”制造密集型”转为“技术标准型”的前夜,回想另外一个问题更有意思,实际上如果当年不是中国在80年代进入世界分工体系,成规模成建制的几亿高水平劳动力进入世界分工承接了日本低端产业,日本85年广场协议之后也一样会跟我们目前的状态一样,拼命压低成本,拼命压缩人工996,拼命赚取1%的利润并以量取胜,事实上当年大量日本企业在日元大幅升值之后的确是这么做的,但后来发现升值速度之快,房产股票上涨之快超出所有人的预料,大量日本制造业企业选择抛弃制造业转战金融股票,另外一部分企业选择出走中国,用中国制造取代日本制造压低成本,而当时日本政府的政策选择是继续用高杠杆搞产业升级,类似我们用限电去逼迫出口企业限产抬价(限电不是今年开始),也就是产业升级势在必行,日本自我空间更小,只能逐渐把中低端转移出去,保留高净值高利润对成本敏感度低的产业去做“精”,同时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所谓日本“匠人精神”也同时期产生,就是不能压成本那就搞点新料搞附加值,类似的还有和牛,天价鱼,天价水果等等,日本也逐渐的确做到了产业升级,东西做贵了,不贵也不行,你货币升值那么多当然要贵了,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10年,但代价也非常明显就是因为你产业升级到一定阶段就被美国限定的死死的,芯片产业本来优秀但被美国强制转移给了韩国,近年来你虽然氢能做的不错,但中美两个大爷支持电动车,并因为中美市场最大,你氢能卖谁?类似的还有等离子电视等等,日本泡沫破灭之后大量企业被美国注资低价抄底,前后割韭菜,并因为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本质无法真改革政治,德川家康以来的玩法本质就没变,还是真封建那套,当然后来韩国97年也被割韭菜,但是韩国体量不够就不做对比了,总之就开始了日本矛盾的三十年,一方面的确产业升级了,也开始对外玩金融了(对华低息无息贷款援助),但他国内三十年的通缩和人口老龄化以及GDP的裹足不前,大量僵尸企业寄生财团捆绑大银行,也就是日本不是美国和欧盟,举个简单例子,标准和话语权方面,日韩依然在西方地位垫底,基本没什么发言权,国内做工业的人都知道国际通行的两大工业标准,DIN和ANSI,我们在很多第三世界做项目的时候,都是用这两套标准,几乎没人说什么日本标准,当然也很少用到中国GB,不过一带一路开始用了,我们做的冶金EPC项目也逐渐开始用了,因为机电一体化设备都是国内成套,他不用行吗。
所以事实上目前的国际分工是这样,美国英国开银行做标准算是公司里的财务和管理者,欧盟做标准做技术做专利做门槛算是公司里的设计师和技术专家,日韩做车间里的精细活,算是车间高级技工,中国特殊一点做制造业是大技工自己也做产品,但手艺多同时在管理层有发言权(五常、核武、军事),东南亚干脏活累活,拉美中东非常提供初级产品和车间用的原材料。当然没有我说的这么简单,姑且这么理解吧。所以你996当然正常,你内卷更正常,中日韩在产业结构里的尴尬处境决定了东亚怪物房和内卷房的地位。
复制我之前的一个回答,可能更明确一点
所以就是因为不掌握标准和话语权,你的东西是不可能真卖出高价的,说白了就是没有附加值,那些附加值不是你做到多“精”多“好”,甚至不在于你垄断,而是我说他好他就好,我说他贵他就贵,人家实在不行还可以改标准,反正你不制定标准,你不但不制定标准,还经常因为“乒乓球大球改小球”“举重项目再少一点”“田径和游泳项目就是多,你咋地?”而去闷头努力适应,我这么适应WTO了,我改变这么多了,人家美国觉得吃亏就可以不认命WTO大法官就让你玩不转,“哎,咱就是玩”,WTO这个标准不行了咱玩TPP,所以我们总是改变自己去适应对方,人家找个借口就说你新江的棉花不好,某些跪族神神还要自我反省,人家刚说你怎么不韬光养晦了,你就自己骂自己战狼,殊不知文化也是“标准战”。
还好我们有核武器,我们有055,我们有歼20,我们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我们够大,我们还有能力去改变规则,改变标准,我们可以做一带一路,可以做亚投行,可以做RCEP,我们不是日韩,美国说拦腰切韭菜日韩就低头说“一切都拜托了”,只是这个过程在和平环境下没那么快而已。
@流浪的蛤蟆 这个答案很好,不过这还是纯粹的市场策略层面。
这件事再次证明了我说的要占领:市场逻辑的主导权。
因为盾构机最大的市场在我们这边。
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盾构机使用国。现在也是世界上盾构机最大的生产国。
所以全球市场上盾构机的价格和技术标准,里应该由我们来主导。
确实现在我们差不多可以主导了。
所以现在和将来盾构机的价格和技术等等,一切都应该随着我们国内对盾构机的需求和技术能力的发展进行变化,这就是市场的逻辑。
而目前以我们国内机械的价格水平,原材料的水平和工人的水平,盾构机的产量规模,这就决定了我们国内盾构机的价格。
所以其实别的国家,采购盾构机的时候,是来到我们国内,以我们国内的盾构机的价格为标准进行采购的。
说白了就是因为我们国内盾构机便宜,所以那些中小落后国家才能买到便宜的盾构机。
所以现在的欧美国家的盾构机,也不得不随着我们国内市场的逻辑进行下调。
所以很多人在说什么技术标准之类的,最重要的其实是 对市场的逻辑 的主导。
我曾经举过很多例子,现在很多物品的市场逻辑都是由我们国内来决定的。
现在欧美很多国家,包括很多中小落后国家,他们都来我们这里采购商品。现在连欧美国家也懒得设计了。他们的经销商直接看到我们国内的产品,就直接进行采购,然后进行进口或贴牌到他们国内进行销售。这样的话随着我国技术的进一步升级和发展,全世界其他的制造业都会被慢慢的摒弃,直至我们接手。
我以前举过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门锁。你去义乌的那个世界小商品城,光门锁就有几千家门店。里面的门锁类型少说也有几十万种。全世界各国经销商、装修的公司根本就不用去考虑其他地方,要买锁直接到义乌,要想做门锁生意必须来义乌进货。
而且也可以毫不讳言的讲,门锁我们现在就是世界上最高的技术水平。以前是机械锁,后来是密码锁,然后是指纹锁,然后是无线网络锁、刷脸锁。我们的门锁不但产量需求第一,而且技术水平第一。所以我们就牢牢的掌握了门锁这一个商品的市场逻辑。
越来越多的商品正在遵循这一个模式。
这就是我国的制造业正在慢慢的主导市场的逻辑。
吃干抹净!
你降一点,对方降一点,对方有品牌优势,你的货卖不出去……
你再降一点,对方再降一点,持续循环……
降价几次之后,对方不会跟着降了,你的价格连续降,市场已经不信任你家的货了,老客户觉得买你家的东西亏,今年买了,明年亏一波,后年再亏一波,这是把市场行情做崩了……对方稳住价格,反而市场会追捧。
价格战就是一步到位最能击溃敌人。
九成是竞争,力图实现寡头垄断;一成是毁灭,全产业链移转,再挣死你维修费的钱,子孙后代都有饭吃,不断学习。
理解理解未来的老祖宗们的苦心与狠劲吧,不把辛丑赔款翻二百倍地赚回来,我们这代人会愧对华夏祖先。
国产盾构机刚出那会儿可不是今天这般比肩甚至超越国外品牌的,相反毛病特别多,而且持续工作时间也没那么长,所以想卖国外成熟品牌的九成那是不可能的,而且国外盾构机厂商利润本也很高,仅便宜一点,人家也很快就会降价,但讲道理卖到国外产品的30%-50%也还是可以的。
但国产盾构机在上市初期主要是面对国内市场,而其在研发阶段也接受了大量盾构机使用企业的投资,当产品出来后,面对这些关系客户甚至是集团内部客户,几乎没有营销成本,索性全都回馈客户,如此大型的设备也来了个薄利多销,直接让外企擅长的降价打击后发企业的手段胎死腹中了,相信随着国产盾构机技术赶超外企,而且又持续保持低价,以后国外盾构机企业,慢慢也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