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民间流传度、知名度、接受度,高度不匹配的一本,造就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越是流行的、群众接受度高的,越是简约、明快,因为大众的生活多半是在市井,也就是家门口跟街头而不是书斋。
这么形容可能比较抽象,简单举例的话就是鲁迅,这个人大家都知道,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各种家,但抛开这些头衔拆开来说,能成为“家”的人,除了有自己的思维与见解外,都是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或理解的代价的。
思维与见解这东西每个人都有,但大多数是不具备参考价值的,为什么,因为你想到的大家都能想到,这个时候拼的就是想他人所不能想做他人而不能做的时候了,譬如:
鲁迅一生藏书15万册,精读2万册,泛读、略读、快读总计13万册,平均一周一本,这其中涵盖范围请自行对标现行所有学科,不一一列举。
而大多数人,别说精读2万册涵盖天文地理东方儒史哲,西方资本论的书,就是略读2千册同一属性的书都做不到,更别提人家还有那个条件跟能力去实践,也就是把所学的东西用在社会活动中,而你我他有那个时间还想喝酒蹦迪吹牛逼打老婆呢,还读书,做梦呢?
而这些就是我上面所说的大多数人生活在市井而非书斋的意思,换到曹雪芹身上也是一样:
曹一生都生活在书斋里,写书也是写给自己顺带拿给周围的权贵亲朋欣赏(类似脂砚斋、杏斋、畸芴叟这种级的)而非像其他三个人写再多也都是写给市井群众看的,红写的再精彩大众理解不了也是白费,同样的状况还出现在它的前辈《金瓶梅》身上,理解不了那它就是“黄金”。(古时候到民国时期可不是这样的)
素养不达标,一切都是白搭,流行可能是经典,但经典不一定流行,而名著一定是有自己的特色又不太过刻意去迎合读者的,而四大名著,就是有这重特征的同时又能代表各自类别的高山巨人。
而《红楼梦》正是四大名著里最高的那座山峰,正如民国八大家排在第一的永远是他鲁迅。
但他对大众来说读起来又是最难读,最像天书的一个,甚多经验与认知是一个人一辈子到死都参不透想不通的,除非你有他的出身环境与成就高度,因为世间本质没有完全感同身受,只有真正各方面都旗鼓相当的人才能真真切切说上话,这些是亿个人再怎么努力但只要没到那个位置永远都体会不到的,即,真实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然那对你来说那就只是写在天书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