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历史上真正的长津湖战役到底有多惨烈? 第1页

        

user avatar   yong-le-da-di-ming-cheng-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51年大规模列装苏式装备之前

即使是对付谢尔曼这种在欧洲战场里都算弱的中坦(长津湖的陆战一师我没记错的话,应该不装备潘兴,主要还是长76谢尔曼或者谢尔曼105榴),对于志愿军来说也是极度苛刻的任务要求了。

更不用说,第九兵团的装备并不在第一梯队,反坦克火箭筒这种在苏德战场后期烂大街,动辄十万具以上的情况,于我们而言是何等奢侈(德棍派发给市民突击队的铁拳都不计其数)

我们一个军的火箭筒,经常是个位数............

长津湖参战的第二十军的反坦克手段,更多是靠真正“敢死队”,六个手榴弹捆在一起,三十个人分好几个小组从各个角度扑向坦克。

必须很好的把手榴弹塞进履带空间里卡好,才能迫使坦克失去动力。

必须冒着轻重火力,有时候你面对的还是谢尔曼105这种专门杀戮步兵的家伙

付出多少条人命的代价才能换一条履带?

51年6月以后,我们的情况才真正改善过来,手榴弹也有专业反坦克的了。

央视给一名叫刘安石的老兵做了专题

30人出动,手榴弹塞到坦克履带里的时候只剩两个人。


user avatar   coldstream-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人对美军战史很感兴趣,看见大家都从我军战史角度讲述此次战役的惨烈,那我就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谈谈美军视野里的长津湖战役吧。

我将把文章分为两部分,战役编制和最终战果。



战役编制:

“撤退?去你妈的,我们不过是向另一个方向进攻。”
——奥利弗.普林斯.史密斯少将 时任美国海军陆战队陆战一师师长 1950年11月29日于下碣隅里的战地指挥所

长津湖战役在大众视野中仿佛只有一个陆战一师,但是实际远非如此。参加过此次战役的联合国军单位如下:

海军陆战一师。主要战斗部队包括海军陆战1团、5团、7团、11团以及坦克营和机动营等支援单位。

美国陆军第7、第15、第17、第31、第32、第65步兵团。

炮兵部队支援,其中包括第7师师属炮兵连、第31野战炮兵营、第48野战炮兵营、第49野战炮兵营、第51野战炮兵营。以及第92装甲野战炮兵营和999野战炮兵营。

第41特别攻击队。

空中支援单位包括空中力量第五集群、海军第21和第61舰载机中队,以及九个陆战队空中力量中队,第七舰队另派出第77和第90中队参战。

我列出的这些参战力量还有许多其他的支援和后勤单位,以及韩国仆从军单位。显然,我们能从美军的战斗编制看出,长津湖战役绝不仅仅是一个陆战一师参战了。

与《长津湖》这部电影中拍的不同,美军的火力非常强悍,炮兵力量极为强大,同时还拥有更为可怕的空中力量。美国空中力量可以保证每天都起飞220架次的战机支援长津湖地区。而电影中除了展示了几个空袭画面,并没有太多的美军火力刻画。

现实中,我们每击毙一名美军士兵,都可能要牺牲五名志愿军战士。


最终战果:

美军方面1029人死亡,4894人失踪,4582人受伤,另有7338人非战斗损失(主要是冻伤)
。共计损失17843人。

我军方面19202名战士战斗伤亡,28954名战士非战斗伤亡(主要是冻伤)。共计有48156名战士伤亡。

此次战役我军和美军都宣称胜利。但可能出发点略有不同。在这里我也不想争辩究竟谁赢得了这场战役,这个问题可能永远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但我作为中国人相信,1950年11-12月,我们赢得了此次战役。



有多么惨烈?长津湖战役开始前的1950年11月16日,我军在朝鲜有30个师的作战序列。而到了12月31日,长津湖战役结束后不久,我军还有18个师的作战序列。第九兵团伤亡了接近一半,而陆战一师也出现了伤亡过半的状况。试问多么惨烈的战役,才能造成如此惨重的伤亡?

具体战斗情节真的让人不忍细说,我引用几个美军方面的战斗史料

E连现在仅剩下几个人。执行军官雷蒙德·鲍尔中尉接替了指挥,尽管他已经两处负伤而动弹不得。不久后,他又多处中弹,慢慢失去知觉后死去。
令人敬佩的杨西排现在只剩下9个人了,杨西每次呼吸都喷出鲜血。他不停地咯血,但仍然试图组织反击,他大声喊道:“使劲打,陆战队员!继续打!”


两次负伤的沃尔特·菲利普斯也是如此。据安德鲁·吉尔说,菲利普斯不顾一切地冲向中国人,拼命地扔手榴弹和喊:“坚持住,士兵们,这里是E连!”他从雪里抽出一支步枪,把刺刀插在地上。“我们就守在这里。”几秒钟后,一阵机枪射击了打穿了他。


一位叫斯坦利·鲁宾逊的步枪手是听见喊声的士兵之一,他由于双脚严重冻伤,那天晚上奉命去包扎所。鲁宾逊听说他的部队处境危险时,便一瘸一拐地回到阵地上,他的双脚在雪地上留下斑斑血迹。他听见并响应了杨西的呼唤。“使劲打!”他怒喊道,这一小批人上好刺刀,步枪喷着火舌,迎着冲击的中国人猛扑山顶。一发子弹打中了杨西的面部,使他双目失明,跪倒在地。但他以惊人的毅力继续向前线爬行,还把步枪插在他面前。

在美军视野里,他们几乎是进入了令人绝望的局面:每当他们打退志愿军一波进攻后,很快,志愿军又会组织起另一波进攻。进攻将持续整夜,接连不断,直到天明。天明的时候,还有几个美国人会活着站在阵地上呢?

长津湖地区零下38度的严寒,让美军的一切保暖衣物都失去了意义。

一位前中士说:“无论穿多少衣服都不能保暖,更谈不上舒适了。你被手套、风雪大衣、长男内衣、头兜和所有的东西捆得紧紧的,肯定会出汗。结果是,一旦你停止不动,汗水就会在你那该死的衣服里结成冰。冬天的早上在户外摸过冰冷的金属吗?噢,想象一下怎样好好对付一支M-1式步枪或卡宾枪吧。那件钢家伙是冰,你赤手碰它就会被粘住,甩掉它的唯一方法就是舍去一层皮。有一次我的嘴实际上被冻得张不开了,我的唾液和我的胡子冻在一起了。”海军陆战队耗费了几百万美元研制一种特制的冬季缚带防水鞋,但在华氏零下20度的严寒里,只要一个士兵几个小时不活动,这种靴子穿起来就很不舒服。正如陆战队史学家林恩·蒙特罗斯写道:“汗水湿透的脚慢慢肿了起来,疼得要命。”

让我们从美军视角里反推一下。如果身穿棉夹克、羊毛大衣和后军靴,能吃到热汤和热肉的美军都认为这场战役的艰苦超出了可以忍受的限度。那么身穿单衣,吃冻土豆,潜伏在雪地里十几个小时一动不动的志愿军战士呢?

如果有大批野战炮兵、坦克和战机支援下的美军都认为活到天亮的希望不大,那么以血肉之躯发起冲锋的志愿军战士呢?


志愿军伟大,不是因为他们轻而易举打败了美军。而是他们困难重重才打败美军。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依然视死如归,依然不忘使命和军人的荣誉。这才是志愿军战士的伟大之处。

“虽千万人,吾往矣。”

除了这句话,我想不出更能贴切形容志愿军的话。

英雄不朽。

注:图文无关,图为HBO十集电视剧《太平洋战争》。讲述的是陆战一师在1941-1945年的故事。


user avatar   san-er-yi-76-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战役第一阶段,10月底-11月初,联合国军自南向北朝长津湖进攻过程中,抓获的志愿军俘虏:




由此可见黄草岭阻击战中,来自13兵团的42军都已经换上了加厚棉冬装和防寒帽。

战役第三阶段,以美军陆战1师为主体的联合国军汇集于长津湖南岸向咸兴突围过程中,抓获的志愿军俘虏:





由此可见,相比西线的13兵团,东线的9兵团20、26、27三个军在长津湖并没有完全换上加厚冬装,参战部队有相当部分依然穿着旧的普通棉衣和护耳帽,衣服上还有补丁,居然有部分指战员还戴着防寒效果几乎为零的50式大盖帽。

后勤问题导致的冬季被服与口粮准备不足是9兵团出现大量非战斗减员的重要原因,陆战5团甚至报告,他们抓获的一些志愿军战俘交代自己在一天一餐完全吃不饱的状况下连续作战了3-4天。而美军称最受中国战俘欢迎的东西居然是香烟和巧克力棒,因为这两样东西可以极大缓解饥饿与疲劳......


user avatar   an-zhu-shi-wo-de-qing-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是三个字,“意难平”。

只要一想起长津湖战役,我就对张某人恨的是咬牙切齿。

首先我们中国人永远要明白一点,我们的第九兵团不是不能打。真的是因为1950年朝鲜东北部长津湖地区实在是太冷了,九兵团才会有那么多“最可爱的人”被活活冻死冻伤。

当时同样在朝鲜西线作战的志愿军部队没有出现大面积冻伤减员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西线作战的部队很多是四野的老部队,北方人,尤其东北人较多,冬天更耐寒些。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西线部队的冬装已经通过后勤部门得到充足的保障。

九兵团当年所在的朝鲜长津湖地区有多冷?这么说吧,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往北,冬天最冷的时候,你全身上下穿戴最厚的防寒帽子,大棉衣棉裤,在户外活动半个多小时,你就会被冻的心情很痛苦。而那年九兵团“最可爱的人们”在长津湖身处的户外环境,比你此时所处的户外环境还要低十几摄氏度,可想而知那年朝鲜东北部的长津湖有多冷了。

其实,从后来的参战老兵回忆和战史研究等多角度看,就算东线我军穿的是和西线部队一样的冬装,长津湖的战况依旧是很艰苦的。有所不同的可能也就是我军的冻死冻伤非战斗减员人数不会那么多。因此,长津湖战役“死穴”依就是在天气上。

有人说应该将上甘岭战役重拍,我倒认为更应该重拍的是长津湖战役。上甘岭战役闻名世界,长津湖战役同样不应该忘却。而且,在我看来,长津湖战役才是让全世界真正重新认识中国人和中国军队的开始,而上甘岭战役只是将这个新的认识更加固化了。

关于长津湖战役的冻伤有多可怕,直到现在我依旧记得少时在电视上看到的原军委某副主席,某陆军上将的亲口回忆。用上将的回忆就是,“长津湖当时冷到根本不敢用热水烫手烫脚取暖,这样做第二天手脚肯定被冻伤或冻掉。我(指上将)用的方法就是全身哪块地方冻难受了就直接用雪搓,直到把身上冻难受的地方搓热了为止也就缓解冻伤疼痛,也能有效防止冻伤。当时我所在的营,只有我一人因为用了此防冻法而没有冻伤。”

我个人认为,整个抗美援朝期间中国军人表现的最伟大和最高光时刻就是长津湖战役时我们的军号响起的那一刻,数以万计的中国军人从厚厚积雪的战壕里悍不畏死的向美国军人发起决死冲锋的时刻。这一刻彻底向全世界宣告,百年来我们中国人不是孬种,不是东亚病夫,我们中国军人更不是,世界上最勇敢,最能打仗的永远是中国军人!

上甘岭战役期间“最可爱的人”固然能挨的住每秒钟6发炮弹的火力准备依旧在阵地上忘死战斗。同样更不能忘却长津湖战役期间,很多“最可爱的人”在久趴冰雪地后,即使耳鼻胳膊腿被冻掉,内脏被冻坏,甚至被冻的终生失去生育能力后,在军号响起的那一刻,依旧无畏的向美国军人发起决死冲锋。

————————————————————————

关于张东荪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的历史往事。

以下为摘录的回忆文章部分节选。

“全国解放后,张东荪认为中国不应该和美国交恶,对朝鲜战争的决策不以为然。幻想通过个人关系阻止美军侵略中国,他的这种想法被美国特务利用。为表示诚意,张东荪草拟了一份名单,告诉美国特务,这份名单上的人有很大可能和美国合作。除此之外,张东荪还给美国特务提供了志愿军的情报,其中最危险的就是九兵团入朝鲜的情报。

当毛主席接到张东荪泄密的情报后,十分震惊。但九兵团进入朝鲜已经是离弦之箭,毛主席只能一再跟彭德怀强调,加强九兵团的掩护工作。结果九兵团进入朝鲜不久就打了长津湖战役,结果大家也知道此战凄惨。

事情发生后,知情人都非常愤怒,要求处死张东荪,张东荪还不以为然,认为自己的举动完全是为了国家考虑,是老成谋国。毛主席衡量了很久,决定“按内部矛盾”处理。随后,张东荪辞去所有职务,民盟也开除了他,只留下了一个大学教授的名分。张东荪晚年醒悟,写下了“书生谋国直堪笑”的诗句。”

叛国案

自从与毛主席因"一边倒"问题发生争论以来,张东荪感到说服中共改变外交方针是不可能的,便本着其一贯坚持的"中间路线"思路,企图借助个人的声望,利用民间渠道向美国方面表示,中国并无与美国对抗的意图,希望美国不要把战火烧到中国来。

正是在这种心理支持下,当张东荪碰到了自称与美国方面有联系而实为美国特务的王志奇时,便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1950年初,王从天津来告诉张东荪,美国决心打第三次世界大战,并正在进行计划,张东荪认为世界局势果然按他的预想发展了,充满了焦虑,他对王志奇说:"能不能把一个意见传达给美国,就是打起仗来千万不要打中国,留着中国,且看将来。"

在与王志奇接触的过程中,为了表示自己的分量,张东荪拿出了一份政协名单,并将其中认为可与他自己合作的人用笔勾出。不仅如此,张东荪直接掩护了与其接头的台湾保密局情报人员,并提供私藏的电台。其中最重要的情报——宋时轮率领九兵团入朝这一信息、军列的运行时间、可能的投入方向就是通过其提供的电台传送出去的。

可以想象具有绝对空中优势的美国人,获得这一情报对九兵团是何等的威胁。虽然中共很快知道了这一情报的泄露,这时候的九兵团,已经是离弦之箭,纵然前面是刀山火海,也只有闯过去一条路了。震惊之下的毛主席电令彭德怀:"加强隐蔽、强化防空、军队夜间行动。"但九兵团本来已经极为仓促的行动变得更加仓促。而之后,就是长津湖……

所以原来九兵团计划到沈阳领取补给物资,在这种情况下,被迫改变了,直接去了中朝边境。而由于没有足够的棉被,冬装等各种物资。导致了冻伤,冻死的人数超过了战死的人数。甚至可以做这样的假设,如果九兵团按照原计划,领取物资。那么在战争中,将大规模减少冻死的人数。甚至有可能全歼美国陆战第一师。

身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却幻想依靠个人的力量和声望打通中美关系,张东荪的书生气灼然可见。他难道就没有意识到,当时他提供给王志奇的一些资料将有可能被人利用?这种私底下的运筹国事绝对是不允许的?

后来王志奇被公安机关逮捕并承认自己是美国特务,供述中咬定张东荪向自己提供了国家机密。正在"思想改造"运动中接受重点批判的张东荪一跃成为叛国罪人。虽然张东荪拒不承认自己是美国特务,更不承认自己是卖国和叛国分子,认为自己的主观动机还是为了国家免受战难,但他还是在"世人皆曰杀"的氛围中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屡想自杀谢罪。

1952年10月,民盟将张东荪开除,有人并提议将他逮捕法办,但毛主席指示: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养起来。就这样,张东荪在辞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和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后,其数十年丰富多彩的政治生命宣告结束。

虽然名义上还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但一个"美国特务"怎会有上课的资格?赋闲家居的张东荪从此以作旧体诗词自遣,在诗中沉痛地自白:书生谋国直堪笑。

附记:是否诬陷张东荪。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如果是我说错了,我可以很坦然的向他“道歉”,更正我的观点。只是不知道在朝鲜长津湖惨被冻死冻伤的“最可爱的人们”是否会原谅他?

————————————————————————

长津湖战役志愿军九兵团出现大量冻伤减员,是因为没有冬装吗?

(节选转发一篇关于志愿军九兵团在长津湖战役期间的冬装问题文章)

摘要:在长津湖战役中,参战的志愿军九兵团出现了大量冻伤减员,导致战斗力受到了严重削弱。说到冻伤减员的原因,很多人都以为是冬装没有及时发放,使九兵团在零下二三十度严寒下,穿着单薄的华东地区冬装,真的是这样吗?

在长津湖战役中,参战的志愿军九兵团出现了大量冻伤减员,根据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开国第一战》披露的伤亡数字是“九兵团战斗伤亡19202人,冻伤减员28954人,冻死1000人,冻伤严重而不治3000人。冻伤减员达兵团总数32.1%,严重冻伤达22%。”按照九兵团总兵力15万人来计算,冻伤4.8万人,其中严重冻伤达到3.3万人,冻死就有4000人。如此惨重的冻伤减员,实在触目惊心,也导致九兵团的战斗力受到了严重削弱。说到冻伤减员的原因,很多人都以为是冬装没有及时发放,使九兵团在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下,穿着单薄的华东地区冬装,真的是这样吗?

九兵团是11月初入朝的,从山东出发时刚刚配发华东地区的冬装——每件棉衣是一斤半棉花,而东北地区的冬装则是要四斤棉花。原计划先到吉林梅河口进行战前适应性训练,同时换装厚棉衣和苏式装备,然后再入朝参战。但由于战局变化太快,尤其是东线美军推进很快,先头部队美第7步兵师17团已经到达鸭绿江边的惠山镇,这也是美军在整个朝鲜战争中唯一一支到达鸭绿江的部队。而且美军急于向鸭绿江推进,导致部队都是以团、营单位分散前进,正是进行围歼各个击破的大好时机,因此中央军委命令九兵团取消在梅河口整训计划,立即直接入朝,所以运载九兵团的军列只是在沈阳短暂停车数小时,就直接开入朝鲜。

这样,很多人都认为是九兵团是穿着华东地区的棉衣入朝。以至于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在沈阳车站奉中央军委命令前来检查部队入朝准备的东北军区副司令贺晋年见到九兵团官兵身着华东地区的棉衣,头戴无帽耳的布质大檐帽,脚穿胶底单鞋,大为震惊,脱口而出“穿成这样,别说打仗了,冻都把你们冻死了!”立即让沈阳的从东北军区部队调集厚棉衣和棉帽,甚至脱下身上的后棉衣扔到火车上!更是让人坚信九兵团就是穿着华东地区棉衣入朝的。

真实情况究竟如何?

军事科学院编纂的《抗美援朝战争史》就说“(九兵团棉衣)未及全部发放”,请注意,这个说法很准确地表明九兵团是领到了冬装的,只是数量不够。但是根据当时担任东北局组织部长张秀山的回忆录,他们是把东北军区所有库存的棉衣都拿出来提供给九兵团。

那么,九兵团在东北到底有没有领到厚棉衣?实际情况是九兵团在东北确实领到了大量的厚棉衣,而且进入朝鲜之后,志愿军后勤和东北军区都没停止过对九兵团的棉衣运输和发放工作。

根据《抗美援朝后勤战争后勤经验总结资料选编》丛书中的《抗美援朝后勤战争后勤经验总结资料选编:军需类》一书中收录的记载,九该兵团的确是领到了大量的厚棉衣、棉帽等御寒物品。

九兵团入朝时下辖三个军十二个师,全兵团总共约十五万人,而截止11月18日共发放棉衣141413件,手套23400付,各种棉鞋172331双,各种棉帽185319顶,棉背心185876件,绒裤5万条。从这一数字来看,除了棉衣还有约1万的缺口,其他手套、棉鞋、棉帽、棉背心基本都是足够甚至超额发放了。从发放日期来看,应该是九兵团入朝之前在东北的时候。考虑到当时九兵员正在紧张地开进途中,时间比较仓促,不可能完全按人头发放,应该存在有的部队领用超额,有的部队未能足额发放的情况。而且,在九该兵团入朝以后,仍然收到了由志愿军后勤部发放的御寒衣物。

据20军和26军的战后总结,就有在朝鲜境内接受志愿军后勤二分部、四分部补给御寒衣物的记录,26军后勤总结也提到给27军大量运送被服。

因此,综上所述,九兵团确实领到了足够的御寒衣物,那么广为流传的九兵团在长津湖地区缺少冬装,造成大量冻伤减员又是怎么回事呢?

据《抗美援朝战争后勤经验总结资料选编:军需类》一书中的记载,对九兵团的御寒衣物补给存在下发到大单位,但未能及时下发到一线部队的情况。

20军军史给人的印象是由于入朝时间紧张,在沈阳没有领到御寒物资,入朝前只在辑安领到了少量棉帽和大衣。但是按东北军区后勤部11月30日的报告,仅发给20军的棉大衣就有3.5万件。而20军战后总结里面也明确提到在沈阳接受了物资补给,进行了发放,并且在叙述对发放情况时还用了“发乱的一塌糊涂”,如果只是少量临时补充的话,不会使用“发乱的一塌糊涂”这样的词语。应该是匆忙间接受了大量物资,而又没有发放计划,才会“一塌糊涂”。

20军不仅仅在国内接受了大批御寒衣物补给,在进入朝鲜以后也从志愿军后勤二分部和四分部得到了御寒物资的。

这里也提到有部分物资在后方没有运到一线部队手里,但军需收支表注明除了棉胶鞋、布棉帽和棉大衣三项以外,其余各项是后来补发的,说明棉胶鞋、棉帽和棉大衣是充足的,是不需要补发的。

至于东北军区第一届后勤会议上,20军所作的后勤工作初步总结中就提到,全军2.5万伤员,冻伤占百分之六十以上,约1.5万人。原因则是部队“除棉衣发齐外,棉帽、棉鞋及其它保暖物资都未得补充。在冰天雪地中作战非常痛苦,唯一办法拆被子做袜子、手套、耳套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军有百分之六十的被子拆完了。”

虽然这里说的是棉帽子和棉手套的情况 和20军自己的领用记录也有出入,但至少说明,20军的棉衣在战前就已经全部发放完毕了。另外20军也有在向长津湖开进过程中存在部队为了加快行军速度把领到的大衣皮帽轻装的情况。尽管在轻装的时候,气温还不是很低,但他们马上就要进入高寒地带,而且冬季即将到来,这种轻装行为实在是太过草率。

另外20军在战后总结里面涉及后勤部分的,主要都是反映粮食不足,而对御寒衣物短缺问题没写一个字。这个和20军军需物资报表上所反映的领取御寒衣物相对充足的情况是对的上的。这和20军最早抵达东北,在沈阳车站就领取大批御寒衣物的情况也吻合。

27军是长津湖战役打的最苦的一个军,作战区域最大,战果最辉煌,损失也最多。从27军军史的记载,明确是一部分御寒冬装未及发齐。但根据11月30日东北军区发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东北军区在苏家屯向九兵团发放了4.2万件大衣,其中2980件是给兵团部,其余衣39527件则全部给了27军,因此27军缺少冬装的缺口并不太大。不过在不止一处资料和当事人回忆中都提到27军在过江的时候是把御寒衣物轻装到了临江。

26军后勤工作总结里也是提到的最多的问题是缺粮,对于缺御寒衣被说的很少。26军也大量出现冻伤情况,但26军后勤总结中对于产生冻伤的最主要原因,并非是缺乏御寒衣物。部队普遍缺乏防冻,预防知识和经验是主要原因之一。而且26军御寒被服情况较好的原因主要是:该军是九兵团最后一个入朝的部队,相对在国内领用情况较好,加之入朝以后是作为二梯队,部署在后方地区,相对来说被服发放相对较为容易。

因此,九兵团并非是像传说中那样,穿着单薄的华东地区棉衣就投入了战斗。

九兵团在东北和入朝之后就领到了御寒冬装,即便有缺口,数额也不是太大。20军和26军情况基本较好,27军的确存在缺少冬装的情况,但这个情况主要是因为他们把领到的冬装留在了国内。所谓冬装不足,主要是冬装有的没有及时发放到基层部队,有的则为了加快行军速度而轻装。

所以,九兵团出现大量冻伤减员的原因,不仅仅只是因为冬装不足,主要是缺少热食、没有取暖条件以及没有寒区防冻经验所致。

粮食匮乏是九兵团后勤补给最大的问题,部队还未进入战区下发的粮食就已经吃完了,各部只能“就地筹措”。但长津湖地区人口稀少,而且物产贫瘠,几乎刮地三尺,所得也极为有限,有的部队断粮达七天,各部队平均断粮都在两天以上。经常是两个冻得硬梆梆的土豆就是一天的口粮,即使是两个冻土豆也只能满足作战部队,机关的参谋人员则是外出执行任务才有,留守人员连这都没有。战士们通常是将干粮袋里的最后一点碎末留下来,称之为“冲锋粮”,直到发起攻击时才一口吞下以补充一点能量。

即便有粮食,也难以加热,因为只要生火做饭,美军飞机就会循着炊烟而来,又是扫射又是轰炸,所以炊事班只好在远离一线部队的地方做饭,然后再送到一线,结果在严寒下走过这段路程,送到阵地上的饭菜都已经完全凉透,甚至土豆都结冰了。这么冷的天气里,志愿军都是要先将冻土豆含在嘴里,用口腔的温度将冰融化之后才能咽下去,不然冻土豆直接下肚保准会肠胃受寒而腹泻拉稀。

在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气候下,保持热量是最重要的,而热食则是热量最主要的来源,大家都有体会,冬天里一腕热汤下肚全身就都热乎了。九兵团在长津湖一没有粮食,二没有热食,无疑是导致大量冻伤减员的重要原因。

此外,九兵团的官兵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山东、江苏、安徽、浙江,都没有高寒地区生活经验,出现冻伤后就去烤火,这就加剧了冻伤的伤情,将冻伤的情况进一步放大了!

这才是九兵团出现大量冻伤减员的原因。

————————————————————————

评论区有那么多为张某人“洗白”的,真的不明白这些人为什么要如此做?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很多著名民主人士积极参政议政,献言献策。为什么只单单提出张某人的抗美援朝历史问题,难道这里面不值得反思吗?而且这位民主人士与我本人也没有丝毫过往历史关系,我也犯不上只拿张某人这位“民主人士”说事。

张某人到底是否应该对惨被冻死在长津湖地区的数千名九兵团指战员负有巨大的历史责任。我也想在此详细的阐明下自己的观点。

先来说下一个历史细节。为什么九兵团在东北辽宁,吉林地区集结时,九兵团在完成当时东北军需部门全部冬装物资交接手续后,没有来得及将所有大棉衣,棉帽,手套,棉鞋等过冬物资发到全兵团每一位指战员的手里就急匆匆的开赴朝鲜长津湖地区作战,这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军情紧急到给一个兵团全体指战员快速发放过冬物资的时间都没有?难道这种情况不奇怪吗?同时间段入朝在西线作战的四野几个军为什么就能在全体参战人员都补充完成过冬物资后有序进入朝鲜西线战场作战,而即将进入朝鲜东线战场作战的九兵团却没有做到?原因就是两个字———时间,九兵团连紧急分发到全兵团每一位战士手里过冬物资的时间都没有。

战争打很多东西,其中,时间、武器、情报、后勤又是重中之重。关于后勤问题,很多官方出版的军史书籍已经给出了必要的历史解释,可是读过军史书籍的朋友也明白,有些敏感的人和事,军史也不会过多提及甚至根本就不会提及,这也是历史记录墨守的规则之一。但是“正史”不提并不代表有些事在某个历史时期就没有真实发生过。我非常赞同评论区某位知友的评论,如果质疑这些历史事件的真实性,真的有探究精神的话,为什么不亲自来北京到相关部门查阅档案和历史资料呢?

平心而论,讨论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在抗美援朝期间的历史贡献,即使到了今天,客观谨慎的态度依旧是重中之重。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可是在张某人的问题上却真的是意外。

直到今天,随着年岁的不断增长,我越能理解教员给张某人做出的历史性处理结论,“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这得有多大的胸襟啊。教员不只是代表自己,更是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所有惨被冻死在长津湖的九兵团指战员选择原谅张某人。如果按照“敌我矛盾”处理的话,不用领袖们如何处理张某人,问问全体中国人民是否会原谅他?

张某人“主动”向敌人出卖军事情报还是“被动”向敌人出卖军事情报,这一点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因为极其保密的九兵团行军时间和行军线路、兵力配置、武器参数等就是从张某人这泄露出去传到美国人那的。美国远东陆海空三军依此重要军事情报为基础在朝鲜东部地区开始了高速北上推进,直接威胁从吉林集安到辽宁丹东的中朝国境线安全。使得刚刚在中国东北吉林,辽宁地区完成集结的九兵团不得不在没有完成所有过冬物资分发的紧急情况下匆匆入朝参战,稳定朝鲜东线战场军情。

有的知友在评论中说,民主党派人士怎么可能知道中央军委高度保密的兵力部署情报,所以张某人向美国人出卖军事情报一事不可信,是假的。

对于这个观点。我想说的是,建国初期,民主党派的著名人士和高层领导们也是可以出席中央军委的扩大会议,也是能够第一时间知晓中央军委重大战略部署的。中央军委的领袖们也没有将民主党派的著名人士和高层领导们区别对待,直到张某人案发后,各大民主党派才逐渐被“边缘化”。而这其中,谁该负历史责任也就不言自明了。我所说的这些历史事实,相信有心的知友也会通过相关历史题材电视剧,电影和书籍中看到的。


user avatar   zhouyun-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写一个当时参战的韩国人的视角吧,当然众所周知,不管中美谁输了,韩国人肯定赢了:

70年前的此时此刻,被称为朝鲜半岛屋脊的盖马高原,

正在发生着一场绝望而可怕的斗争:长津湖之战,1950年11月27日开始,一直持续到1950年12月11日。这是一场极端的战斗,由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第7师组成的联合国部队与中国军队的人海战术和-30至40摄氏度的寒冷温度双重敌人作战,联合国军只得撤退。从战场上撤退后,盟友被击败了吗?长津湖战役在今天的韩国留下了什么意义?少数韩国人也参加了美国和中国军队的战斗。其中,两名幸存的战士在兴南哲水船接受了采访。

1950年9月仁川登陆作战后,成功收复首尔的联合国军急忙向北推进。东京联合国军司令部战争指挥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鼓励士兵们返回家乡参加圣诞派对。10 月,美国第 10 军下属的第 1 海军陆战队分管东部战线,在咸南元山登陆,随后第 7 步兵师在咸南伊原登陆,并迅速向北推进。其中包括韩国人,包括张东旭(93 岁)。大约有800名第一代韩国国防军士兵被紧急组织起来供美军驱使。美军第7师第31团战斗队里有韩国KATUSA士兵和韩国警察连。

“我撤离到釜山后接受了征兵,经过简短的身体检查后,我收到了一个以K11开头的军号,并立即登上了这艘船。第二天我去了日本横滨接受训练。仁川登陆作战是他在美军基地训练后接受的第一场实战。与从仁川向北经过水原、乌山、炳庄的朝鲜军队作战后,他们聚集在釜山的水营机场,然后登上一艘运输船,降落在咸南伊原。占领咸兴后,预计很快就会挺进鸭绿江。我希望这将结束战争并统一。”但他的预测是错误的。突然,美军下达了向长津湖移动的命令。

这是为了支援被中国军队包围和孤立的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在此之前,美军司令部一直无法准确掌握朝鲜半岛有大规模驻扎中国军队的情况。为长津水库出动的中共第9军12万,美军陆战步兵3万。张所属的第31团经黄草岭、五取进入长津湖,打了十天左右的解围苦战。

“我害怕太阳落山会变成黑夜。中国军队白天躲在山里,晚上却吹着喇叭和笛子发动奇袭。晚上它像一群蜜蜂一样,一场肉搏战展开了。“即使白天占领制空权的美国人如此轰炸,中国人也会在晚上继续出现。”

敌人不仅是中国军队。更大问题是冷。“我来自咸镜道,所以我可以忍受寒冷,但长津湖完全不同。大多数来自炎热地区的美国士兵都遭受了冻伤。中国军队会更糟。因为我在那片雪地里也穿着布鞋。白天,我看到大约20名中国士兵尸体被埋在雪地里。盟友也是如此,保佑天气好起来,我当时一直祈祷。”

步枪的弹簧被冻结到无法正常激发的程度,我的手被粘在枪管上,难以瞄准。手榴弹安全销未无法拔出。一名美军士兵指出,许多士兵患有肠胃炎,因为他必须在冰的状态下吃 东西。

“十天左右的时间里,我失去了很多同志,包括团长的死亡,”张回忆说。随后他的增援部队接到撤退命令,到达距离长津湖120公里的兴南,乘船逃到木湖。他操作过韩国陆军首都师的大炮,他参加了金城地区的战斗,直到停战前来回战斗。在盟军被歼灭后,他一个人留在俘虏营中,喝了十天的雨水,终于逃了出来。从仁川登陆到长津湖战役和金城战役,他像凤凰涅槃一样幸存的个人历史本身就是韩战的历史。

还有一个韩国人,曾在美军第1陆战师担任翻译官,从头到尾打过长津湖之战。以“李约翰”的名义出现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战士中的律师李钟妍是主角。我通过一个国际电话采访了他,他从去年开始就住在美国。

他的部队在长津湖南端的 Hagaruri 与其他部队隔离作战。“Hagaruluri只有两个连的600人,但中国军队从11月28日起以一个师的力量进攻了两天。”

他指挥了50名韩国士兵并成功撤离了他们。“渡过长津湖加入海军陆战队的步兵师大约有100名韩国士兵。其余的士兵似乎已经消失。其中有50人隶属于我,在撤退期间战斗继续进行的情况下,我能够在不损失任何部队的情况下到达兴南。”

长津湖之战是整个朝鲜战争的分水岭。联合国军因“人海”战术和严寒天气,不得不停止北进南移。一些战争历史学家称这是一次“大撤退”。

313 架 C-119 运输机和 37 架 C-47 共投掷了 1,580.3 吨物资和设备,甚至还投下了桥梁。当时,取代被炸毁的黄草岭大桥的桥梁被拆除,在世界战争史上尚属首次。

到1950年12月10日,共出动240架次,从长津湖南端的羽栗里和琴里野战跑道空运了273.9吨补给品,共有4689名伤兵被飞机撤离。

"在长津,零度以下的温度是中国军人的敌人。冰冻的尸体被用作沙袋。"


再写两个美国人的故事,尽量不删减:

对于罗伯特·怀特和让·怀特来说,他们在军队中服役从来没有问题。两位长津老兵的故事,讲述了他们在严寒前线的经历。

二战的孩子们,渴望战斗



在战争年代长大,罗伯特·怀特和让·怀特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入伍。

怀特在爱达荷州、密苏里州和华盛顿州东部度过了他的成长岁月,他看到他的父亲在大萧条期间担任簿记员,以维持家庭的生计。1941 年,作为斯波坎的一名高中新生,怀特将年轻的飞行员理想化了,他们似乎一直受到女孩们的欢迎。到 1945 年毕业和 18 岁生日时,他换了档,报名加入了海军陆战队。当二战结束时,他才刚刚完成在彭德尔顿营的训练。

比怀特小两岁的罗伯特怀特也在内布拉斯加州的中心地带度过了他的童年。像许多中西部人一样,他的家人搬到了加利福尼亚,那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准备工作正在重振经济。怀特的父亲在奥克兰造船厂工作,亲戚在欧洲和太平洋地区打仗,怀特迫不及待地想要入伍。

“我试图偷偷溜进去。我只有 16 岁,但已经足够大了,”怀特德说,他第一次尝试时正在怀俄明州的一个斗牛场担任追逐者。“当我的父母追上我时,我到达了丹佛招聘站。滚回来,所以我回去了。”

两年后,18 岁的怀特加入了海军陆战队,在圣地亚哥接受训练后,他被部署到关岛的海军陆战队旅。

联盟取得进展

双方开打部分就不写了,放几幅照片吧

到 8 月初,当鲍勃·怀特抵达朝鲜半岛东南角的釜山时,美军在朝鲜半岛的领土上只占不到 10%。在接下来的几周里,美国及其盟友将釜山从一个破烂不堪的避难所转变为麦克阿瑟将军在朝鲜战争中最大胆、最成功的战略举措的一个装备精良的出发点。他的计划?在首尔以西的港口城市仁川登陆敌后,并夺回韩国首都。

1950 年 9 月 15 日,怀特的部队在仁川登陆后迅速行动。在金浦空军基地,他的中队发现自己被朝鲜人碾过。

“我们不知道我们在哪里。那是黑夜。我们遭到袭击……有朝鲜人……试图逃离南方的猛攻。事实证明,他们正好穿过了我们的位置。”

怀特和怀特都记得当他们收复首尔时激烈的挨家挨户战斗。再往北大约 30 英里,怀特就遇到了危险。

“我的排长看到山上有活动迹象。他让我带我的小队上这座山,我们做到了。突然,我看到有什么东西在动,我向灌木丛中开了枪,四名朝鲜士兵举起双手跳了起来投降了。我很高兴他们这样做了,因为我的武器卡住了。”

第二天,他的运气用完了。怀特被炮火压制,面部和腿部被弹片击中,被送往日本的海军医院。


中国援军悄悄抵达

到 12 月初怀特回到他的部队时,前线发生了很多变化。美军与联合国盟友和韩国军队一道,向北推进穿过朝鲜,于 10 月 19 日攻占北部首都平壤,并于 11 月底逼近与中国接壤的鸭绿江。

由于害怕被入侵,中国人在鸭绿江上部署了 200,000 名人民志愿军,其中 120,000 人前往长津河流域。这些部队只在夜间行军,纪律严明,躲避侦查,于 11 月初参战。但他们将海军陆战队和美国陆军师引诱到一个名为长津水库的蓄水湖周围的山谷中。

正如怀德所记得的,海军陆战队第 5 师直接开进了一个陷阱:

“当我们乘坐卡车前往那里时,周围看起来有点奇怪。你可以在山坡上看到一些新挖的掩体……后来我们明白了:原来,中国人一直在那里。”

Whited 用他的反坦克部队在 Hagaru-ri 和 Yudam-ni 之间占据了一个路障,这是山谷中最西部的海军陆战队集中地。他记得,当中国军队在 11 月 27 日晚上对那里发动大规模进攻时,一切都乱了套。

“他们从山上冲上来,直接穿过我们。我击中的第一个中国人,我用我的卡宾枪击中了他六次,那个家伙从我身边跑过。在他跌倒之前,他冲了大约 20 码。我看着我的武器想,'我需要改变这个。'”怀特觉得他在那里面临着装备威力不足。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怀特和他的反坦克部队爬上山腰,使用他们的 75 毫米无后坐力“步枪”——一种肩扛式反坦克武器——来摧毁中国的掩体。这使得第 5 和第 7 海军陆战队能够向东和向南离开山谷。糟糕的是位于水库东侧的第 31 和 32 步兵团,他们首当其冲受到中国人的袭击。(31团被击碎)



穿越“地狱火谷”

在 12 月 2 日刚刚恢复行动后,怀特现在参与了从水库东南端向北运送约 4,000 名士兵以确保被困在长津水库山谷中的 10,000 名海军陆战队员和陆军步兵人员的出口的努力的一部分。总共有 20,000 至 25,000 名联合国士兵参与了长津水库战役。然而,怀特中士的临时连“人员伤亡严重不足”,只有大约 30 人,而通常为160 人。

向南前往疏散海港需要海军陆战队和陆军步兵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结冰的山路行进约 70 英里——穿过一段叫做地狱火谷的路段,然后沿着丰奇林山口走下去。狭窄的道路上散落着被烧毁的汽车、破损的设备、多余的装备和死去的中国士兵。“在地狱火谷,”怀特回忆说,“我们陷入了一场大火,我们花了 24 小时才终于突破了那个地方,并……与该师的其他成员联手。”

逃避批发屠宰场,尽量不被冻结

12 月 7 日的夜晚是那个冬天最冷的夜晚,至少在这些海军陆战队的记忆中是这样。晴朗的天空下,大军在零下四十度的情况下挤成一团。他们头顶的一道亮光(可能是一发火箭弹,或者对手的照明弹)激发了怀特的一位朋友后来写了一首关于“琴里之星”的乡村歌曲。怀特记得,“就是这样,我们的希望之光。幸运的是,天空晴朗了,我们能够得到空中力量。”

然而,空中支援并没有让这些人保持温暖。和其他人一样,让·怀特穿着防水的冬靴,可以吸收和储存一天行军的汗水。然而,到了晚上,这些“汗包”最终在男人的脚上结冰。对怀特来说,他的冻伤结束了他的战斗生涯,他被带到了丰奇林关口。

但是当离开江东里的那条路几乎对美军关闭时,事情看起来很可怕。12 月 6 日,中国军队炸毁了险峻山峡上的一座重要桥梁,切断了疏散路线。好在空中支援挽救了这一天,怀特回忆说,通过降落伞空投两座便携式预制贝利桥:“如果不是那样,好吧,我只能说我们会成为中国人的客人很长时间。”

相反,大约两周后,两位退伍军人在釜山享受了圣诞节——享用了热火鸡晚餐。

两边的代价都很高

怀特和怀特都没有回忆起他们对韩国的解放已升级为对共产主义中国的战争这一事实的担忧。“我们不知道,”怀特回忆道,“就参与战争的中国人而言,到底发生了什么。” 他们也没有过多考虑与中国开战的危险。“嗯,”怀特说,“一个敌人和另一个一样好,我们就等他们来了……如果你有目标,就朝它开枪。”

地面上的人并不是唯一没有准备好接受中国干预的人。联合国驻东京作战总部缺乏必要的情报来警告前进的部队。“在东京,我们把你们拒之门外,”怀特的朋友和军事情报老兵后来向他坦白。怀特和怀特不仅对东京感到失望,而且他们对麦克阿瑟将军也没有什么好说的,麦克阿瑟将军在长津之后敦促将战争扩大到中国和反对中国。麦克阿瑟疯了,杜鲁门总统有了这个想法,仍然努力致力于让朝鲜成为一场“有限的战争”。

怀特和怀特德还指出,美国军方对这种令人生畏的气候缺乏准备。为了射击他们的武器,他们不得不脱下笨拙的手套。武器无法开火,汽车电池没电了,武器和车辆中的润滑剂凝结成胶状。美国武装部队在二战期间发现的用于急救的血浆在朝鲜冬天冻结成固体块。

长津水库的损失对美军来说是惨痛的。估计有 18,000 人伤亡,其中包括约 2,500 人阵亡、5,000 人受伤和近 8,000 人冻伤。

但还有更糟糕的部队——中国人。“我们抓到的一些中国囚犯,他们很高兴和我们在一起,”怀特回忆道。“我真的为他们感到难过。他们的脚是冰。”

“他们的士气比我们低”怀特说他当时总结道。仓促从满洲(东北)调集到朝鲜部署,他们没有任何冬天的衣服或足够的食物。凭借同样错误的信息,中国犯下了重大错误,导致军队丧生,并给了美军撤退的时间。仅中国士兵就因寒冷而死亡约30,000人,战斗伤亡约20,000人。

长津水库是美军的败仗吗?任何说明部队运动的地图都会表明是的。但是怀特不会不这么认为。两位退伍军人都为他们挽救了自己和战友的生命而再次战斗这一事实感到自豪。

“我X他妈的骄傲。我们赢了?” Whited 回忆到这场以僵局结束的战争。

怀特的说法略有不同:“我们不是放弃。我们只是没有被打败。”

彩蛋:


user avatar   tiancaom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艰苦程度超过长征。当时气温骤降到零下 38 度,严寒和食物短缺打乱了志愿军原本的战略安排。」

长津湖战役,惨烈到双方都认为这是自己战争史上的荣耀

电影的时间线基本完整的反映了史诗,唯一的问题是电影压缩了时间,节奏太快导致画面太短,但是如果我们简单还原一下历史,其实就已经能显示出当时的波澜壮阔。

长津湖战役背景

1950 年 6 月 25 日,在苏联的支持下,金日成发动统一朝鲜半岛的战争,史称「朝鲜战争」。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毛泽东的俄语翻译师哲回忆,在战争开始前一个月,金日成在得到斯大林支持的情况下秘密拜会了毛泽东,向中国通报对南朝鲜开展的意图,但是毛泽东认为此时打仗时机不好。

此后朝鲜开战时并未在战前通知中国具体日期和攻击计划,三日后,朝鲜军队占领汉城,引起强烈国际反响。

当时各国反映:

· 美国:

同日(6 月 25 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授权美国海军和空军在朝鲜半岛 38°线以南地区作战。

两日后(6 月 27 日),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美国出兵朝鲜半岛,为了防御太平洋地区安全,命令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

再过两日(6 月 29 日),杜鲁门授权美国海军和空军在朝鲜半岛 38°线以北地区作战。这是电影里片头跨鸭绿江轰炸的起因---为了切断当时作战的朝鲜人民军的补给线和工业生产能力。

· 苏联:

6 月 27 日,苏联发布公报称不会在朝鲜半岛与美国对抗,此后苏联空军秘密参战。

8 月份派遣 138 架空军飞机进驻沈阳,11 月份米格-15 在鸭绿江上空与美军正式交战,此后至 1953 年,苏联空军第 64 军(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义)基本承担了鸭绿江以南至清川江(朝鲜半岛西北空域)之间的空中安全保障职责,这一段空域也就是当时十分著名的「米格走廊」,意为上天就可以遇到米格战机,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喷气式战斗机参与战争。

但是在志愿军入朝早期(8-11 月),因为制空权的丧失,当时的志愿军后勤保障困难极大。

· 中国:

· 6 月 28 日,周恩来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军第 7 舰队开进台湾海峡,认为这是「针对中国领土的武装入侵……公然违反联合国宪章」。

· 7 月 13 日,根据中央军委决议,依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13 兵团(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下辖辖第 38、第 39、第 40 军),并入第 42 军,及炮兵第 1、第 2、第 8 师等,共计 25 万人部队组建东北边防军,以确保东北边境安全,这是人民志愿军的前身。第 13 兵团司令员邓华,后任志愿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司令副手。

· 8 月 27 日,9 架北郡飞机入侵我国领空,在丹东,临江区域开展轰炸(注意这里时间线有乱,轰炸我国领土在仁川登陆之前)。

· 8 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9 兵团(下辖第 20 军,原华东野战军 1 纵,第 23 军,第 26 军,原华东野战军 8 纵,第 27 军,原华东野战军 9 纵)和第 19 兵团分别完成集结,被调往津浦线、陇海线等铁路沿线(山东境内)。

在朝鲜战争之初,韩国军队 3 天内丢失汉城,在 6-7 月之间,陆续失守大田,木浦,晋州,韩国和联合国军退至釜山一带,与朝鲜军主力展开鏖战。

为了扭转败事,麦克阿瑟亲自海上督战,美军大部于在仁川登陆,拦腰切断朝鲜军队,从此朝鲜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9 月 25 日,联合国军重新占领汉城,27 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同意麦克阿瑟越过 38 线的建议。10 月 9 日,美军第一骑兵师越过 38 线,19 日美军占领平壤。

这也是影片的开始部分。

志愿军入朝作战

镜头切回中国。

早在美军仁川登陆以后,我国几乎每天都发表严重警告,如果越过三八线将采取措施反制。

10 月 1 日,韩国军队越过三八线,当时金日成和斯大林分别向中国请求直接出兵援助。

于是 10 月 2 日/4 日,毛泽东分别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入朝作战问题,决定派遣彭德怀担任志愿军总司令。

其实在 10 月,联合国军北部已经抵达鸭绿江边,当时毛泽东非常为难,因为当时中国的战略目标在台湾,而作为王牌部队,第 9 兵团一直以来的训练也都是对台作战。

近些年,人民日报在纪念朝鲜战争的文章中也表达出类似的意见,「朝鲜战争之所以不可忘却,是因为它发生在错误的时间。中国刚获解放,百废待兴,还面临着繁重的追击残敌任务,还有台湾和西藏问题亟待解决。不合时宜的战争彻底打乱了国内议程。」

因为政治局会议上有人是反对的,另外对美国的意图也不是很了解,后来主张打的占了上风,周恩来就说,在门外打比较有利。

于是决定打。

10 月 5 日,受到毛泽东委托,邓小平将彭德怀接至毛泽东中南海办公室,这也就有了影片中毛泽东与彭德怀的谈话。

8 日,中央军委正式宣布命令,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志愿军巅峰时有 19 个军组成,参与人数 220 万人以上,中国初期出兵人数达到 30 万。

从此朝鲜战争进入了抗美援朝阶段,其大概可以分为五次大型战役,而长津湖之战是第二次战役的决定性战役之一(另一战役为清川江战役),这也是影片中第 9 军团首次参与的战役。

其中另一个有意思的点是,当时中美从未相互宣战,参战各方都默契地将其控制为「有限战争」。

美国人对苏联空军的介入也讳莫如深,当时了解到参战空军详情的美军空军参谋长宣称:「几乎在一夜之间,中国就变成了世界上主要空军强国之一」。

早在第 9 兵团之前,10 月 19 日,由原东北边防军改组的人民志愿军第 13 兵团已经开始秘密入朝作战,但是由于后勤问题,导致第一次战役进攻时间不长就需要进行休整。

10 月 29 日下午,正如电影所述,作为第二批入朝部队,第 9 军团在山东曲阜孔庙召开团以上干部入朝作战动员大会。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实事求是,长津湖战役主要是 冻、寒冷

那年正好赶上50年最冷的冬天,而且极寒天气提前了一个半月。

论惨烈还是松骨峰、铁原、上甘岭几场最惨烈。


关于长津湖战役中的因冰冻减员2万多人,十分想知道,这其中到底冻死多少人,冻伤多少人。这个数据一直没有查到。


user avatar   zhizh120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末尾一段已经按要求删了。)

我以前在一家跨国公司工作,同事当中正好有吉林延边的朝鲜族中国人、韩国人、美国人。我曾经和他们聊过朝战,发现美国人对朝战没太多了解、也没啥感觉,朝战远远不如越战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力。《阿甘正传》《全金属外壳》《早安越南》这些美国经典电影都和越南有关,但是,朝战在美国是“被遗忘的战争”,很少有人会碰朝战的题材。

近几年美国有人想拍,拍了一半烂尾了,再也没有下文。——你猜是为啥?

我跟老兵也聊过,也读过好几本关于冷战的书,加深了对那个时代的认识。不过在电影院里听到别人的谈话,发现有人虽然看了电影但是只看到了里面的打打打、并不明白故事的背景,我觉得这有点可惜,所以,决定写这篇文章,讲一下朝战起源、以及那一段非凡的历史的进程。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朝战对我国当代的影响比想象中要大得多。

文章近1万字,稍微有点长。——文章首发在公众号文津街七号

01,莫斯科


有人会纳闷,为啥先从莫斯科说起?而且,人们还容易产生有一个误解,误以为1945年38线出现不久就爆发了朝战。其实不是。

中间足足等了5年时间。

当年的很多档案,现在已经解密,我国学术界已经公开出版了好几本,论文更多了。主席的秘书胡乔木、新华社长吴冷西这些中苏关系亲历者的回忆录,“冷战史专家”沈志华的几本书,都讲了不少。

▲ 在美苏的夹缝中,打出新天地

我写文章会努力做到每句话都有来历。最近也翻了几本书,中央文献出版社的《十年论战》,广东人民出版社的《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冷战在亚洲》、《冷战中的盟友》,引用了很多原始档案记录。

所以我们能够解释清楚一个问题:

1945--1950这五年大家都在忙活什么?

首先是胜利一方的中国却被牺牲了。美、苏用北纬38°度线把朝鲜半岛切开,临时作为他们势力范围分界线的同时,蒋委员长和苏、美都签了不平等条约,中国国土上有苏军、美军。而且,北极熊重新占据了:

旅顺港口、中国东北铁路。外蒙脱离中国。

俄国-中国东北铁路-旅顺


北极熊一直渴望温暖的海水、不冻港出海口,他们四处出击愣是把自己打成了陆地领土最辽阔的国家。大清晚年,俄国强占外东北、海参崴港口。但是,大家如果去过海参崴,就知道冬天海面也结冰。所以他们又往南,强租了旅顺;然后把横穿俄国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和旅顺联系起来,所以,也同时控制了东北铁路。看地图就明白了。

总之,这是北极熊拼命想拿住的地方。

1949年底,新中国一成立,领导人就去莫斯科,要回了旅顺等地方,废除了国府签的不平等条约,约定两年归还中国、苏军撤走。——北极熊丢了到嘴的肉。(如何要回旅顺和东北铁路,也是十分曲折的,将来我们可以再写文章解释。)

于是,莫斯科让老金过去一趟,批准了老金一直念叨的“祖国统一战争”。——当时,中国代表团还没走,不过并不知道这事。

莫斯科的如意算盘是:北朝鲜、中国肯定打不赢,那么美军兵临鸭绿江,中国必然请求苏军别走了,寻求保护。另外,北极熊的心脏在东欧,如果东亚打起来必然吸引美军力量,可以减小自己在欧洲的压力。——无论如何,都利好苏联。

当时没人认为中国能扛住美军,毕竟清末、民国实在是太烂了,居然被日本侵入家园暴打十几年,伤亡3000多万。

所以一定要记得:中国的地位、话语权,纯粹是去朝鲜之后才打出来的。这是后话。

然后说朝鲜方面。

老金凭什么往南进攻美韩联军?他从解放军中要走了10万人,不过这10万人都是朝鲜人。

怎么回事呢?因为之前,半岛被日本占领时期,有200多万人跑到中国,韩国就是流亡朝鲜人在上海成立的。韩国前总统朴槿惠来华访问,就去了上海的大韩民国政府遗址。老金的父母,带他从小在中国生活,都能讲流利的汉语。伊藤博文,也是在哈尔滨被朝鲜人刺杀了。有些朝鲜人后来留在中国成了朝鲜族中国人,吉林延边就有不少。有10万朝鲜人加入我军,还参加过东北抗联、以及解放战争的辽沈战役等,给朝鲜培养了大量军事人员。林彪“四野”的百万大军,就包含3个朝鲜人师。《解放军军歌》的作曲者郑律成,就是光州人。如果用上市公司打比方,相当于他们也有“股份”。

北朝鲜要走了这10万部队,又用矿产换来了莫斯科给的装备,建立了自己队伍。此前那几年,南北双方也都想统一,但主要是隔空叫骂、互相渗透暗杀、边境的小规模冲突。

再说中国。

我们是在莫斯科铁男批准了老金的计划之后,才知道木已成舟。

从这件事也能看出新中国和国民政府的不一样。朝鲜一出事,解放军在中原的部队就调去了东北,防止打到我们这边来。毕竟,民国的9.18不抵抗、之后7.7事变日寇侵华战争扩大化,那些妥协退让的、错误的教训太惨重了。还有那个一言难尽的管导《八佰》电影的背景四行仓库之战,居然是打给外国人看的。

最后是韩国、美国。

美国知道的最晚,1950年6.25,战争爆发,杜鲁门才知道。当时他放假回密苏里州的农村老家了,以为第3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赶紧飞回华盛顿……加班。之后就组织了“联合国军”,一共是16国的联军。

一开始,老金他们势如破竹,3天就占领了韩国首都:汉城。后来一直把韩军、美军逼到了半岛最南端的釜山,占领了半岛90%的面积。——这时,我国还提醒老金,防止被美军从半岛中间登陆、把你拦腰截断。

老金大E了。没有重兵防守仁川。

果然,麦克阿瑟的大批海空军在仁川登陆,把老金的部队、补给线给拦腰截断。

之后,发生了历史上多次发生的事:朝鲜兵败,向我国求援。

新中国多次警告美军,不得进入38线以北,否则中国不会坐视不理。美国当时置若罔闻。还是那句话,中国的话语权是朝战之后才有的。

于是,也就有了《长津湖》电影的场景:菊香书屋里头,新中国领导人的艰难决策。

02,艰难决策


抗美援朝,当然不是出于什么虚头八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朝鲜是我国“唇亡齿寒”的邻居。家门前有人耍大刀,杀人放火,我们总要出来管,如果不出头,那就是乌龟了,以后谁都敢打上门。有点像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破窗效应”,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所以,明末的万历朝鲜之役、清末的甲午之战,冒着自己崩溃的危险,也要阻止日本扩张占领半岛。中国只要有一口气,不可能不管。这也就是经历过甲午战争的萨镇冰,总结的一句话“举国沦亡缘汉城”。

但问题是:说得轻巧,表决心容易,可是这仗怎么打?

这次很难办,因为美国当时相对而言强太多。日本刚摸到工业化的门槛,就能把清朝民国打得稀巴烂,可是日本跟美国一比,就是个弟弟。民国一年的钢产量才10万吨,不能造出合格的机器、坦克飞机军舰甚至单兵武器,连刺刀都不够,所以才有那首歌“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是铁匠作坊自己敲出来的铁片刀。造不出橡胶、药品、各种工业品,人的死亡率很高。——跟今天中国河北省唐山市…瞒报的钢产量排名世界第4,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有人直言:“苏联都不敢直接参战!我们还出兵?”难怪,主席的秘书胡乔木说,我跟了主席二十年,只见过他2次纠结拿不定主意,在房间里几天没出来:

一次是要不要和国民党彻底决裂,一次是要不要抗美援朝。

也正是在这里,显示出来领导者不一样的格局。他考虑的不止是纯粹的管不管。还有新中国的新问题:

东北。东北是唯一的重工业基地,绝不能成为前线。我国的出路只有一个,就是“工业化”,否则永远是挨欺负的落后农业国。如果不维持北朝鲜这个缓冲区,重新请苏军进驻东北和美军对峙,东北变成又一个“东德”、“东柏林”,鸭绿江就是“柏林墙”。东北成了两个阵营的交火地带,会被美苏撕烂。

——不要忘了,1945年为了让苏军从中国土地撤走,老蒋不得不签了新的屈辱条约,外蒙古脱离中国。1949年底毛去莫斯科要回旅顺,非常艰苦。这些,不能再重来一遍了。

第二,国内的局势还不稳定。大量的国府残余势力还在企图复辟,旅顺战犯管理所里面的那些前朝遗老遗少(比如溥仪、国民党将领)还在蠢蠢欲动。

还有东南方向。台湾的蒋军还在找机会反攻。蒋听说朝鲜开打了,高兴坏了,说“首先要感谢上帝”。朝战救了蒋。否则,如果台湾守不住,他就要流亡去菲律宾了。——福建的第9兵团15万人,也正是此时,停止了攻台的准备,紧急上车,赶赴东北去了。

美国第7舰队在朝战开始之后进入了台湾基隆、高雄的港口,这就把事情做绝了。

另外,西部的新、藏,1950年没解决,怎么办?

如果让美军兵临鸭绿江导致新中国不能站稳脚跟,中国会重新陷入乱局。

为什么毛主席多次力挽狂澜?其他人看的只是一步,他是要为子孙后代彻底解决麻烦。

于是也就有了这几句话:

“仗,到别人家里打;酒席,在自己院子里吃。”“战场在国外,文章在国内。”

而且,他的思想,绝不是被动地承受别人的进攻,而是积极主动,“拳头要打出去”、打到外线去,“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最终,说服了其他人,力排众议,做出了出兵决定。

紧接着的下一个问题是:

派谁去?

林总?他是个十分谨慎小心的人,没有把握和美军作战;而且,他因为抗日战争时在平型关挨了一枪,死里逃生,身体不好,去黑海边的克里米亚养病去了。

粟裕大将?他是唯一能让林总佩服的人,打了很多神仙仗,逆风翻盘,出神入化,可是粟裕之前因为指挥解放战争,长期睡眠不足,积劳成疾,那时候卧床不起。

能够驾驭这种大兵团的将帅,只剩下西北局、一野的彭总了。

他本来并非第一人选。

彭总自己对这事也很上心。从西安到北京的飞机上,他就一直考虑认为,北朝鲜的地形主要是山地,不利于美军的坦克、装甲车、卡车运输,毕竟,汽车又不是毛驴,不能爬山。(就像在阿富汗,美军有时不得不骑毛驴上去剿匪,非常狼狈。)我军可以在山地、丛林中隐蔽,挖掘坑道,抵消一部分美军的机械化优势。即使不能大胜,起码可以杠一波。

万一打败了,就当是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

他的想法和毛主席正好一致。既有勇气,又有对策,最终决定由彭总挂帅。——还是那个“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哪想到,苏联又怂了。抗美援朝的决定通知莫斯科之后,我们要苏联提供空军等方面的支援。但是苏联担心和美国直接冲突,周总理亲自去莫斯科,也没要到飞机,只是得到一些地面武器和几千辆卡车的承诺。——当时我们不能造汽车。

美国有上万架飞机,还有海军航母;新中国开国大典飞过长安街的飞机,因为太少,只能多飞一圈,假装有很多。

全世界都没想到,被捶了100年的中国,居然敢主动出境作战,对阵地球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1950年10月,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义,在冰天雪地中,跨过鸭绿江,挥师入朝。

这些一往无前的背影里,也有毛主席自己的长子。按照彭总的说法,“岸英是第1个志愿军”。

他的家庭出了6个烈士。

可是谁能料到,事情过去很多年后,居然有人阴恻恻地诋毁他儿子的牺牲。


03,五次战役


出兵时,还发生了一个事:

张东荪间谍案。

他是一个老知识分子,原来为抗日、和平解放北平都做了贡献,不过也有常见的毛病:恐美症。得知新中国要和美国打,心想肯定要完蛋,就向美国透露了新中国要出兵的消息,还很幼稚地说将来占领了中国可不要伤害百姓啊……泄密之后,主席很宽容,说“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养起来。”

当然了,美国知道了也不当一回事。

第9兵团北上朝鲜,缺乏棉衣、棉帽


联合国军当时已经冲过38线,一路向北,接近了鸭绿江。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开始了。

温井、云山这里率先打响。韩国军的先锋被我军围歼,美军一开始还以为他们是遭遇了小股的中国部队,不必在意。然后……然后,霉菌的主力,骑一师也被暴打一顿。美军加上英军,伤亡2000人。

后来10.25被定为我国“抗美援朝战争”纪念日。我们纪念的可不是“朝鲜战争”,那是人家的事。我们参加的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里要澄清一个误区:很多电影、电视剧为了画面震撼,故意拍成“人海战术”,密集的人群、大片的旗帜,往前冲锋。我要点名批评韩国电影《太极旗飘扬》。

还有人为了给美韩的失败开脱,抹黑中国军队全靠人多取胜…

拜托!如果人挤在一起,那不是给对方的机关枪、大炮批量送人头吗?机枪这种武器出现之后,战术就变了。这是基本的军事常识。


通常是分散开,例如三人制的战斗小组,三三制,掩护交替前进;甚至潜伏起来,趁着夜色,靠近之后,吹响冲锋号、哨子,用手榴弹、步枪等单兵武器发起攻击。

第一次战役歼敌1.5万,粉碎了“联合国军”在感恩节之前(11月23日)占领全朝鲜的梦想。

第二次战役在1950年11月,“长津湖之战”就是这期间。

长津湖是个水库,这次恶战中,美韩联军10万人在几十里的范围内,被志愿军分割为5段。包括王牌部队:陆战队第一师。


温度下降到了-40°度。志愿军后勤差,没有厚棉衣,只有冻成冰块的土豆,放在衣服里捂一捂,一次啃掉一层。

每个班只有一两床棉被,夜间挤在一起取暖。非战斗减员太厉害了,冻死4000余人、冻伤28954人,战斗伤亡19202人。

有的人耳朵被树枝挂了一下,耳朵直接就掉了。或者手、脚冻坏,只能截肢,手术的时候连麻醉药也没有。

有个士兵宋阿毛,写了几句话:

“我是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阵地。”

火力也差,没有重武器、飞机大炮,迫击炮都很少,只有枪、手榴弹,很多是缴获的日本造三八大盖,口径小威力小,甚至还有清末的汉阳造;要想炸毁敌人的坦克,只能靠人去抱着炸药包怼到坦克车的底下。美军航母和路基起飞的大批飞机投弹,硬是炸开了通道,大部队得已逃脱。杨根思他们队伍负责阻击敌人,人都死光了,他抱着炸药包,和敌人同归于尽。

北极熊团旗,北京军博


天气、装备条件如此悬殊,志愿军还成建制地消灭了美军一个外号是“北极熊团”的3000人。击毙了其指挥官。因为他们曾经干涉过俄国内战,所以叫 " 北极熊团 ",是美军精锐。被志愿军全歼了,这面团旗,就在北京的军事博物馆。我专门去看过。

还有“松骨峰之战”。

美军逃跑,志愿军就追。梁兴初率领38军,负责关键的穿插任务。14小时急行军70多公里,居然赶在了美军的全机械化部队之前,成功穿插“三所里”,抢占“松骨峰”,切断了美军第8集团军的撤退道路。激战2昼夜,使敌军南北两部相距不到1公里却始终无法会合。

后来朝鲜有个文工团,就叫松骨峰艺术团,还来过中国演出。


▲水门桥

不过美军的装备实在是太强了。有一个“水门桥”,在美军撤退的路线上,被志愿军炸了几次,连地基都炸坏了,以为美军插翅难逃。但是美军硬是让日本三菱连夜打造了8套钢梁,用大型运输机空投,再组装成桥梁,得已逃脱。——这真的是已经超出当时中国人的想象了。

《长津湖》这个电影结束地比较仓促,就是因为还有续集,续集就是关于这个“水门桥”。

插一句,抗日神剧为啥可笑?就是把敌人拍得愚蠢、低级,那能证明我们厉害吗?所以是低级红、高级黑。敌人很强大,你把他打败了,才是体现自己的巨大胜利。

总之,既心疼、又生气:苏联如果帮一下忙,也许就能全歼陆战一师了。只能叹气,顺便骂一下老毛子。

美军陆战一师师长下达撤退命令时,说的是:

“陆战队,向南进攻!”

——其实这就是为掩盖战败而玩的语言游戏,因为往南是撤退嘛。7个航母舰队的掩护下,美军从海路脱离了战场。

当时美军士气低落极了。随军记者问一个正在用刺刀挖罐头的士兵:“如果上帝能满足你的要求,你最想要什么?”士兵回答说:“给我明天吧。”

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上将,也在撤退逃窜中,死于车祸。他是美军损失的最高级军官。(有人提质疑说他是不是上将?我想这个就是翻译问题。因为显然美国不用汉语,并无中将上将的汉语说法,是用五星、四星、三星等来区别。我们明白意思即可。)

这一次歼敌1万多人,扭转了整个战局。捷报传来,彭总发电报说:38军万岁!志愿军万岁!——于是,38军就有个我军中的著名外号:

“万岁军。”

《谁是最可爱的人》那篇通讯,就是作家魏巍在这期间的战地采访。其中非常感人的一段,是一个小战士说的:

“我在这里吃雪,祖国的人民就可以坐在豁亮的屋子里,泡一壶茶,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可以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那是多么幸福的呢!”

这样平凡的幸福,是朝鲜人民不能享有的。有一次,美军飞机空袭,朝鲜一个老奶奶拿着铁锤、敲击铁道,发出声音预警,让附近的居民快跑。志愿军看到这个情况,就说:

千万不能让中国老百姓再过这种生活了!

第二次战役解放了平壤、元山,把美军打退到了38线。

志愿军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胜利震惊了世界,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说这是“美国陆军史上的最大败仗”。

这时候,就影响到国内了:

根据溥仪回忆录《我的前半生》:抚顺战犯管理所里面的溥仪、溥杰等清朝的遗老遗少,还有功德林监狱里的国军将领,本来眉开眼笑的,等着要看新中国的失败。结果,却是志愿军节节胜利,他们开始心服口服。

而且觉得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了。因为那些国军将士,也有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国军被俘几个将领还主动建言,分享自己知道的美军特点。


▲汉城,志愿军合影

之后的第三次战役,志愿军冲过38线,攻占汉城。

1951年1月,攻入汉城的志愿军有一支是第50军,它是原来国民党滇系第60军在东北战场投诚过来的。外号“60熊”,经过我军的改造,居然成了和美军作战也不怵的百战雄师,于是有了新的外号“50凶”。

苏联和全世界都惊呆了,社会主义阵营一片欢呼,挫败了美国的锐气,于是出钱、出武器。苏联的军援,大批过来了。

接下来是第四次战役。

联合国军为了夺回汉城,集结了大批军队。

志愿军后勤补给线一直被美军飞机的轰炸,缺少食品补给,只能坚持几天,而且只能夜里作战,否则白天被轰炸得太厉害。

彭总飞回北京,报告前线的艰难,说:比长征时期还艰苦。

第五次战役,是僵持阶段,也是最惨烈的。

上甘岭战役,发生在这只后的1952年底。3.7平方公里的面积,美军打过来230万发炮弹、汽油燃烧弹,是人类历史上没有过的密度。山头和土地削平了3米。那个指挥官叫范弗里特,于是给军事史贡献了一个名词:

“范弗里特弹药量”。

为了避开猛烈的炮火,志愿军使用了“反斜面坑道”战术。就是在山坡的背面(反面),挖掘坑道,人藏在里面,敌人炮火打不到。等炮火停了,再出来,翻过山头,还击。

那时候苏联给的重武器也到了,志愿军一次战役就能调动1000多门大炮和美军对着轰了。苏联空军的米格战斗机还形成了“米格走廊”,防止敌机进入鸭绿江以北。

这一仗志愿军伤亡7.5万人,联合国军伤亡8万多人。我军在朝战的主要伤亡,都是在后期。

双方转入了对峙。

麦克阿瑟此前被撤职了,因为他狂妄地想把战争扩大到中国,甚至要发动核打击。这违背了华盛顿的政策。李奇微接替了他。当时美国政府批评麦克阿瑟思想的就有这么一句话:

“如果战争扩大,就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敌人、打错误的战争。”

(部分内容没有按照时间顺序)

04,谈判


停战谈判,其实从1951年长津湖战役之后就断断续续开始了,不过双方一直难解难分,都不想让步,所以打一打、又谈一谈。

有次开会,双方居然长达2个多小时一言不发,不得不休会。

不过美国最终也打不赢,只能接受停战。

朝、韩双方都有一些人不情愿停战,肯定啊,不甘心。还有一些人很有情绪,因为在他们自己土地上打了几年、死了几百万人、半岛被打成一片废墟。

可是中美都打累了,不想继续打下去,所以最后签了《停战协定》。

不过,韩国最终还是没签字,只有中朝美签了。

然后就是交换战俘。

这就有个比较悲剧的事:我军180 师,在第五次战役中陷入重围,被俘虏了很多人。在战俘营里,还遭到了残酷的虐待、杀害,有的被挖心、或者皮肤上刺字,有些人选择遣返回台湾。

而且,谈判也很艰苦。为了给谈判争取有利条件,双方又打了几仗。

我军也有“零敲牛皮糖”、“冷枪冷炮”运动……之类的行动。张艺谋准备拍一个电影《最冷的枪》,主角叫“张桃芳”,就是这段故事。我查了一下数据:

张桃芳在32天,狙杀了214名敌人,是志愿军在朝鲜冷枪杀敌的纪录。

不得不说我军真是文明之师:

我方的战俘营,却非常文明,没有虐杀。大家搜一下“碧潼战俘营”,里面还举办过小型奥运会。一些敌军士兵还被感化了。

“联合国军”甚至屠杀平民。美军在“老根里村”屠村,韩国在济州岛甚至杀了自己的3万人民。

有个参谋震惊于美军的各种反人类行为。彭总看了他一眼,淡淡地说,美军的毫无人性,比日军还厉害,远远不止这些。

再强调一个问题吧:

一直有人不承认中国赢了,说这不仍然是38线对峙吗,也没把美军赶出半岛呀?

答案很简单:中国出兵时,战线在哪?鸭绿江附近。战争结束时,战线是几百公里以南的38线。你说说谁赢了!!!美国的学界出版物《最冷的冬天》这些书也是承认中国胜利的。

第二,有人说我们没有把美军赶出半岛就是没赢。这个问题不方便直接回答,但是请大家对比一下:

北越吃掉南越、越南统一之后不再有求于中国而投靠苏联背刺中国,直到今天在南海给中国造成多少麻烦,就能明白,我们在东北亚玩得不错。

这个有点腹黑。大家可以去看看日内瓦谈判、巴黎协定那时候,我们是怎么逼着北越同意两越分治的。这些都是公开的事实,也不算我抹黑我国。所以黎笋他们还很愤怒。

总之,朝战胜利,中国彻底扭转乾坤,终结了近代史100年的国势下坠、告别了那个黑暗的旧时代。逆风翻盘,这是当时各方人士都没有预料到的。

此前,志愿军攻占汉城的消息传回国内时,萨镇冰高兴地哭了。他出身清朝水师,经历过因朝鲜而起的甲午战争、“举国沦亡缘汉城”,后来是东北沦陷、北平失守、华北华东沦陷、江阴沉船、南京之屠……国破家亡。没想到,临死前居然等到了中国重新站起来。喜极而泣,说死也瞑目了。


05,结语


最后说一个《长津湖》电影中我最喜欢的镜头。南方来的火车经过山海关,伍万里猛地拉开车厢门,外面的景色哗地铺满了大荧幕:

山海关,一边是冀辽的山舞银蛇、一边是渤海的波涛如怒。在这巨幅的画面中,万里长城,——民族的图腾,如同飞龙奔腾。车头指向东方,一轮红日喷薄欲出。

火车头呼呼喷着热气,轮轨咣当咣当的响声。有人说这个镜头是特效,有啥好的?但是我却本能地脱口而出小时候学过的课文: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小时候不喜欢背诵的诗词文言文,在这一刻神奇地复苏了。也因此而感叹,文明的火种,也是通过这些所有的方式,薪火相传至今,历数千年生生不息。因为,那里头的精神,早已融化在血脉中。

这次新冠疫情,各省市的医生护士志愿前往武汉、湖北。关键是当时科学家还不了解这个病毒。门外是危险的空气,还有很多老百姓出门去帮助陌生人。

今年夏天华北地区的暴雨洪水,我的朋友中就有人去抗洪抢险,几夜不睡觉,眼球长期充血,差点瞎了。他有同事就被洪水冲走,牺牲了。

你说他/她们是图什么!!


很赞同知乎用户@juli 的几句话,引用一下表达敬意:

一代人吃了五代人的苦;

一代人打了五代人的仗;

一代人建了五代人的功。

这一仗,是别人加之于我们的,我们师出有名,兴正义之师;指、战员们信仰纯洁,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而那些高举价值观大旗的对手,却劣迹斑斑,比如屠杀平民、虐杀俘虏;在极端不利的装备、后勤、天气条件下,全凭策略、组织、超出人类极限的意志,逼退了无人能敌的强敌;胜利之后,班师回国,没有霸占别人的土地。读遍世界各国历史,只有人民军队当得起这8个字:

“威武、文明,战无不胜。”

志愿军的确是全人类历史上轻步兵的巅峰。——这一点就连最强大的对手也不得不承认。明白了这些,再想想那些可笑的、阴阳怪气的诋毁,就会明白,那只是徒劳地想要瓦解我们的凝聚力。


谨以此文,纪念 19万7653个年轻的生命,以及无数人的付出。

祝愿我们的民族:文昌、武盛,日日维新。

--------

全文9500字。如果喜欢,可以点赞,以示鼓励。

不妨去看看我的微博:商爷666,公众号:文津街七号

感谢阅读。

--------

( 致管理员:这一段已经删了 )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战争,归根结底,打的是后勤。


要说这场仗有多惨烈,

九兵团下属20军27军是打残了,陆战一师是被打残了。不信可以去翻陆战一师在长津湖一战后遇上志愿军是个什么熊样。第七步兵师更怂,长津湖一战后,打上甘岭看着要守不住了,赶紧让韩军顶上当炮灰,自己撤下来,生怕又丢了团旗。

给26军打个抱不平。老宋是名儒将,一辈子精研阵地防御,以防御硬仗出名,说到独当一面包饺子攻坚未免有点经验不足。战斗打响时,以攻坚著称的26军作为预备队居然放在上百公里之外(具体地点各史料说法不一,有说江界--朝鲜临时首都、有说临江),等开打发现人不够用了才拉来参战,还给了死命令,限时追上!26军一路累死累活挨炸挨冻不惜代价啃堵截点,白天也必须顶着轰炸行军,重火力被炸光,伤亡异常惨重,减员上万,结果追到海边迟了一天,只看到背影。若是没彭老总讲公道话,差点挨处分撤番号……战争后期主要打阻击战,又苦又累又危险,史书也不怎么记,后人拍电影,因为没参与长津湖攻坚,连个镜头都混不上。幸好天道不亏严敬之人。26军简在帝心。


user avatar   mbcww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次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挨了一闷棍,但是带了因为戴了头盔,整体感觉感觉问题不大,麦克阿瑟依旧觉得中国不会大规模参战,联合国军兵分两路浩浩荡荡开向鸭绿江,准备在圣诞节前结束战斗。

主席和彭老总商量,觉得是个机会,计划乘美军摸不清局势的情况下,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吃掉美军一两个师。先期入朝的东北野战军狙击西线美军刚刚够用,如果想达成战略目标,必须从国内调一支军队负责东线作战。

按理说这支部队应该还从东北调集,但是主席的原则一直都是要么不打,要打就得把敌人打疼,既然美军的陆战一师是王牌,王牌对王牌,我们的部队也得是解放军的精锐。

掰着指头数了一下,主席就把目光对准了正在东南沿海训练抢滩的九兵团。

九兵团是华野的主力,淮海战役的终结者,放在东南本来是准备用来解放台湾的,朝鲜战争吃紧,只能先把这把刀拿出来用用。所以我们看电影里伍千里他们集结的时候是在江南水乡,九兵团的战士大部分都是南方人。

考虑到南方人到北方的各种不适应,主席本来计划部队在山东整训,补充物资,训练极寒天气作战后再投入战斗。结果美军推进速度太快,没有充足的准备时间,九兵团连棉衣都没备齐就开进朝鲜,这也为后来大面积的冻伤减员埋下伏笔。

当时的联合国军在东线的主力部队是美军陆战一师和美第七师,陆战一师一部分主力已经推进到柳潭里,指挥部和大部分的坦克战车部署在下碣隅里,还修建了机场,随时支援柳潭里和新兴里方向的美军。新兴里部署了美第七师的一个混编团。

按照作战部署,东线的主要目标是全歼美军的陆战一师,作战过程分两步,第一步先穿插切割敌军,第二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围歼。

第一步任务基本上完成,我军克服巨大困难,依靠顽强的意志,在付出巨大伤亡后(主要是非战斗减员,原因咱们后面说)完成了穿插切割的任务,各个部队基本到达预定位置,抢占美军阵地周围的制高点,先头部队强行军,已经深入敌人后方,断了美军后路。包括电影里说到的水门桥,并不是敌人开始撤退的时候我们才开始炸桥,早在柳潭里和新兴里打的热火朝天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炸桥,战略目标很清楚,断了敌人的后路,把陆战一师全部吃掉。

第二步任务基本没有完成,围歼阶段我们真正攻下来的就是新兴里,也就是电影长津湖七连击毙美军指挥官的那一场战斗,而且当时也没有全歼美军,还是有一部分美军逃出来,在败退过程中陆续被歼灭,即便这样仍然有将近1000美军逃到下碣隅里,和陆战一师会和。而陆战一师主力部署的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一直都没有攻下来,这两个地方的美军后来都是有计划的撤走。柳潭里的美军在撤退回下碣隅里的时候是正装踢着正步进入师指挥部。下碣隅里的美军是在飞机运走几千个伤员以后才从容撤退,所以电影里描述我军攻入机场后史密斯仓惶逃窜,这个是艺术加工,真实的情况是美军撤退后我们才进入机场。陆战一师基本上保持了完整的战斗力退回兴南港。

至于为什么没有达到战前的目标,原因有很多,咱们一个一个说。

首先是后勤跟不上。打仗就是打后勤,淮海战役我们打的好,那是几十万老百姓独轮车运物资推出来的。

长津湖是山区,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我们是孤军深入(没错,是孤军,9兵团入朝的时候主席就说了,有问题自己解决,不要指望彭老总的支援),后勤基本上没有保障。这点大家看电影也能看出来,前期我们没有制空权,公路上车辆一集结马上就会招来美军的飞机,物资能有三分之一运到前线就算很不错了,这个问题一直到后期苏联赞助空军,打出米格走廊才解决。而且长津湖地区是山区,有限的公路都在河谷地带,那是美军的天下,负责穿插的部队只能是依靠战士们单兵带足干粮和弹药,从山区穿越。

后勤短缺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冻伤减员。

当时的朝鲜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极寒天气,美军沿着河谷进军,一般都在山区的平缓地带扎营,我们只能猫在附近的山头驻扎,很多时候没法扎营,也没法支帐篷,目标稍微大点就会引来美军的飞机,几个凝固汽油弹扔下来就全完了,所以只能是露宿在雪地,或者找那种山洞,但是山洞里没有草,睡一觉一起来鞋子就湿了,白天一上冻,经常鞋袜和脚连在一起,一脱袜子连皮都一起撕下来。也没法生火取暖,因为火苗随时会招来飞机大炮的狂轰烂炸。没有火也就吃不上热饭,炒面就雪就是常规操作,还有电影里那种冻土豆,牙口不好是享用不了了。有时候部队穿插的远,找不到补给,连续几天没饭吃也是常有事。

而且白天没法行军,部队移动就会招来美军的飞机轰炸,志愿军只能晚上穿着薄棉衣,顶着风雪翻山越岭,很多战士走着走着就掉队了,甚至发生过一个团的团长和参谋长都冻失踪了。

等到达预定地点也不好过,我们的阵地都建在山上,为了躲避美军的飞机和大炮,经常在雪地里猫几天,这种情况下严寒造成的伤害更严重。

甚至发生了整个连队冻死在防守阵地上的事,也就是冰雕连。这个连队防守的1081高地就在水门桥和真兴里中间,是美军撤退的必经之路。志愿军在这儿激战几天,连续打退美军的进攻,12月8日夜间气温骤降,12月9日美军攻上山头的时候意外发现志愿军阵地静悄悄,剩下的两个班的志愿军战士保持着战斗姿势冻僵在阵地上。

这不是个别现象,因为冻伤失去战斗力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死鹰岭争夺战。

死鹰岭是陆战一师从柳潭里撤往下碣隅里的必经之路,志愿军一个连队守在这里,美军反复攻击未果,后来发现我军的火力一直围绕在山头阵地周围,没法对公路形成威胁,几个美军军官一商量,干脆绕过死鹰岭跑了。等我军支援部队上来才发现,山头上的志愿军腿都被冻坏了,没法移动,只能眼睁睁看着美军绕过山头跑掉了。医护兵是哭着把这些顽强的士兵背下山的。

反观美军,因为有空中支援,可以大摇大摆的驻扎在平原地带,飞机随时空投物资,各种弹药,衣服,食物一应俱全,随时都能吃上热乎饭,夜里有帐篷可以睡。即使在这样的图条件下,仍然有很多美军被冻死。据志愿军战士后来回忆,我们俘虏美军士兵,没几天就挂了。倒不是我们虐待俘虏,主要是美军舒服惯了没过过苦日子,跟着我们缺衣少穿,没过多久就冻饿而死。

关于冻死冻伤导致的减员电影里表现的不是很多。实际上九兵团后来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的比例应该在1比1左右,比如志愿军27军79师,战斗伤亡2297,因冻伤送到后方的2157人。

不光是志愿军,美军那么好的条件,因冻伤减员都有几千人,更不用说经常猫在山里的志愿军了。

减员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战斗打响的时候,部队的编制都不完整。原来设想的以多打少,往往打起来才发现,兵力火力优势都在美军那一边,我们只能占了一个地利。

第二个原因就是对美军的战斗力估计不足。都知道美军火力强,但是强到什么程度,大家都没概念,兵力布置还是还是按照对付国民党的老一套,但是打起来才发现根本不是一回事。

白天没法进攻,因为部队只要稍微一集结,马上就招来美军的飞机轰炸和重炮轰击,只能是晚上行动。

美军一般会布置环形防御,第一圈修筑工事,第二圈是散兵坑组成的步兵狙击阵地,第三圈是坦克组成的防御阵地,内圈是指挥部和重炮。打起仗来内圈的坦克和炮兵可以随时支援前线阵地。

我军冲锋往往只能突破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等到了第三道防线就没办法了。在新兴里和下碣隅里我们都曾经突入美军的阵地,但是等天一亮,美军的飞机和重武器就派上用场,给我们造成巨大的杀伤,只能是撤退。

电影里有个情节是穿插七连给炮营抢炮,这个情节不太严谨。缴获美军大炮自己用这事肯定是常态,但不会发生在下碣隅里的外围阵地,环形防御炮兵都在最中心,不会布置在前沿。

后来我军总结经验,说不能让敌人组织起环形防御,解决办法就是尽量分割美军,最好是把美军冲散成班为单位,排级单位我们吃起来困难就很大。

而且因为公路被美军牢牢控制,我军的穿插部队基本上得不到补给。大战略上看我们把美军分割包围,实际上双方阵地犬牙交错,我军经常是在两股美军的中间地带,又形成了美军对我们的局部优势,志愿军经常在缺少弹药的情况下遭受美军的两面夹击,我们在各种影视作品里经常能看到子弹打光后战士抱着炸药包和敌人同归于尽,实在也是没办法。

情报也不准确,比如在新兴里,原来预计只有美军一个营,计划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后,迅速赶往柳潭里,合兵围歼陆战一师主力,结果打起来才发现,新兴里有第七师一个整团的兵力,也就是那个北极熊团,激战几天都没打下来,一直等到增援部队赶来,我们集中六个团的兵力才拿下新兴里。这还是因为美军空投补给扔错了地,战车无炮弹可用的情况下,我们才完成这次攻坚。

撤退阶段美军也很有章法,绝不是那种兵败如山倒的溃退。他们一般会先派出小股部队拔除公路两侧我军占领的山地制高点,清除侧翼威胁后大部队才通过。

而且为了分割包围美军,我们的军队都化整为零,穿插到敌人后方,造成兵力分散,战场通信条件很差,部队调动不及时,而美军在撤退过程中兵力逐渐集中,在面对我军狙击部队往往能够形成局部兵力优势,我们追击部队因为只能步行,速度太慢,往往赶到战场的时候,美军已经走远了。

总的来说,大范围的穿插是我军的传统战法,电影里说七连是穿插七连,其实解放军没有穿插连这种编制,穿插不穿插得看战术,任何一支部队拉出来都要随时准备好穿插到敌后。

这种战术对付面对国民党是管用的,1962年我们也曾经用这个战术对付过印军,效果都很好。但是面对拥有强大火力的美军,加上长津湖这种恶略的条件,应该说穿插战术基本没达到目标。

反观美军,首先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是一个职业军人,战术素养很高,顶着麦克阿瑟的压力,坚决不冒进,带着所有的重装备稳打稳扎,甚至在战斗那么紧张的情况下,派遣工兵在下碣隅里修建机场。事实上也正是这些重装备和下碣隅里的机场救了陆战一师,没有重装备,美军的轻步兵和志愿军硬碰硬,一点胜算没有。

我看网上有不少人觉得九兵团15万人,没有吃掉美军一个师,因此质疑志愿军的战力。其实长津湖参与战斗的部队没那么多。九兵团下辖三个军,长津湖主要参战的是20军和27军,大概十万人,这十万人还要分出一部分去对付美军的第七师。而陆战一师满编制2.5万人,毛主席说兵力5比1的时候才能打围歼战,我们满编制都达不到这个比例,更不用说为了把陆战一师一口吃掉,部队穿插的比较分散,再加上冻伤减员严重,实际战斗打响的时候往往只能达到3比1或者2比1,甚至因为情报做的不到位,个别地方还被美军形成局部兵力优势。这种情况,再加上美军的坦克飞机大炮,吃不掉敌人也是题中应有之意。26军本来是作为预备队,但是因为后勤没跟上,迟迟没有参战,等上来的时候陆战一师已经在撤退途中,基本上没有参与攻坚战役。而且因为仓促上阵,行军途中反倒是造成大面积的冻伤减员,如果26军能够及时参战,结果应该会有不同。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双方装备的巨大差距。

坦克飞机大炮什么的就不说了,咱们只要把水门桥和金刚川两部电影比较一下就好。

两部电影表现的都是保卫桥梁,但是志愿军和美军炸桥的方式截然不同,美军炸桥主要是靠空军,出动两架飞机,两个飞行员,轻松完成任务,还给志愿军造成大量伤亡(至于电影里击落两架敌机,只是艺术表现,两架高炮打两架能打下来的概率小之又小,高炮打飞机纯粹是以量取胜),因为志愿军架桥快,那个美军飞行员多飞了两次就很不耐烦。再看我们炸水门桥,完全是靠志愿军的性命去填,九连第一次炸完桥基本上整个连队也就废了,七连炸完第二次也没剩几个人,剩下几个人完成第三次炸桥任务完全是艺术加工,实际情况基本上炸一次就得拼上一个连队。

大家看电影可能比较奇怪,那个桥并不长,桥下没有水,就是四根输水的大管子,志愿军在桥下来回穿梭都没有问题,感觉有它没它一个样,为啥双方拼了命都要争夺呢。

原因就在于坦克、汽车等车辆只能通过桥面通行,陆战一师有1000多辆汽车,几十辆坦克,还有自行火炮,战车,这些装备如果运不走肯定是就地炸毁,损失多少先不说,关键是美军能够抵抗志愿军的攻击,主要是就是靠这些重武器,没有这些大家伙,双方在同一个维度,陆战一师根本没得打,而且没有汽车跑也跑不快,很快就会被志愿军追上包了饺子,所以第三次桥基炸毁后,美军不惜从日本紧急空投了八组桥梁,把炸断的桥面修复,无论如何要把重武器都带上。

在下碣隅里,美军在很短时间内打造出一个能够起降运输机的机场,要知道那可是冬天的高原地区,都是冻土层,施工难度极大,即使在现在的条件下,短时间造一个机场也不是容易的事,美军在1950年就能完成这种高难度任务,基建能力当时的志愿军想都不敢想。

为了配合陆战一师撤退,美军在兴南港部署了七个航母编队,加上陆基起降,共有500多架飞机参与了长津湖战役,大家看电影也能感受到,飞机抛下的凝固汽油弹和机枪扫射对步兵的巨大杀伤力。

多说一句这个凝固汽油弹,这东西跟一般的燃烧弹不同火苗只要沾上一点就甩不掉,也没法扑灭,越扑火越大,有时候油快甩出来很容易把旁边的人也点着,沾上这玩意就是生不如死。由于威力巨大且很不人道,已经算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联合国本来是要禁止使用的,不过五大善人家里都有这种武器,一提这事就装聋作哑,也就没了下文。

美军在朝鲜作战时,经常在进攻前先在敌人阵地丢几个凝固汽油弹,如果隐藏的不好,这一轮下来直接就被带走了,非常恐怖。

像电影里志愿军大部分集中在港口欢送美军军舰的场景基本不太可能,航母上随便起降两架飞机,海滩上扔两个凝固汽油弹就给清场了,更别说航母编队还有无数舰炮。

即便是轻武器的使用,我们照比美军也有差距。因为天寒地冻,枪管经常被冻住,美军为了保持武器可用,经常半个小时就打一发。可是我们就没有这个条件了,一是没有那么多弹药,二是我们在暗处,随便开枪暴露位置就前功尽弃,这样导致战斗中枪炮关键时候经常卡壳,非常影响战斗力。

说到底,美军打的就是装备和背后的工业化能力,能用装备解决的绝不堆人,一旦到了刺刀见红的时刻,当时就怂了,而且经常是下跪投降,让志愿军非常诧异,连国民党军和日本兵都不会采用这么彻底的投降姿势,但是对美军来说完全不是问题,他们上上下下都认可这种状态,觉得打不过了投降很正常,部队里也不会歧视这些投降的士兵。

其实想想也能理解,因为靠的是装备,对军人的战斗意志要求不高,所以对投降这件事就很无所谓了。反观我们,没有工业底子,只能是靠着意志力,无论是冰天雪地行军,还是在零下三十几度的风雪中坚守阵地,靠的就是一股气。这种精神同是东亚民族的日本人很钦佩,但是美国人并不觉得这个有什么。网上有很多人说美军对志愿军如何如何尊重,其实咱们真没必要把敌人想的那么好,他们做的最多的就是像电影里那样,往志愿军遗体上喷火焰。网上还有人说美军指挥官在面对冰雕连的时候以军礼致敬,实际上没这么回事,面对头一天还在与他们殊死搏斗的敌人,他们做的是把机枪子弹发泄在志愿军遗体上。

看看美国人拍的纪录片就能知道,通篇没有对志愿军的任何的褒扬,在他们眼里朝鲜战争跟越南战争没什么区别,亚洲人都是一个样。我记得有个美国兵回忆他开枪打一个冲锋的志愿军战士,说第一枪打中后战士只是一个踉跄,还在继续向前冲,他又开了一枪,这才倒地。那个美国人描述这段语气异常平静,我心情却很沉重,那是我们的子弟兵,在别人眼里却变成了靶子。

这事倒也正常,战场目标就是杀伤敌人,你用强大的装备,我用精神和战术,本质上没啥区别。我们总有一些美好的愿望,希望志愿军战士的牺牲能够赢得更多的尊重,其实真没必要,战场让敌人畏惧才是最重要的,所谓的尊重也不过是胜利者对失败者居高临下的一种怜悯,我们不需要也不期盼。

比较起来,我更希望以后我们的军队也能变成美军那样,能用装备解决的,绝不上人。什么东风41、歼20、无人机、各种飞弹大口径火炮使劲造,炸完了解放军上去清理战场,把钢铁意志这样武器送给敌人去用,这才是盛世强国该有的样子。

关于长津湖战役的胜负一直都有争议,我们内部说法是五五开,以主席为代表的高层认为总体上达到战略目标,把美军从鸭绿江畔一直赶到兴南港,逼迫美军坐船仓惶撤退,一仗就把美军打回三八线以南,基本完成了任务。九兵团自己总结觉得打的不好,主要是原定的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目标没有达到,而且九兵团减员超过一半,基本上被打残了,长津湖战役结束后就回国休整,三个月以后才重新投入战斗。从这点上看,即便是胜利,也是惨胜。

美军倒是一点也不谦虚,把这次溃退包装成一次有组织的成功撤离,他们觉得陆战一师的主力和大部分装备都保存下来,这就是胜利。而且陆战一师在东线牵制9兵团,不仅让东线的其它军队安全撤离,还给西线美军减轻压力,也算是达成了战役目标。

关于战损比网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就不列数字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军的伤亡超过美军,不过以当时志愿军的条件,这也是能拿的出手的最好成绩了。

最后

致敬英勇的志愿军先烈。

希望下次战争的时候我们不再需要钢铁意志。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日本政客「中国元朝时侵日,也该道歉」的言论? 
  如何看待菅义伟向靖国神社供奉"玉串料" 还宣称「日本不会再发动战争」? 
  未来有哪个国家或地区可能会与中国发生战争? 
  战争能加速科技进步么? 
  现在军事战争是不是除了政治和战略战术就是情报最重要了? 
  战争中男性战死以后,女性有必要反抗到底还是选择投降活着? 
  战场老兵有接受心理治疗吗? 
  为什么抗美援朝没有考虑刘伯承挂帅? 
  坦克是如何进行集团作战的? 
  乌克兰是否已经进入到人民战争状态?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六耳猕猴会有和“如意金箍棒”如此相像的“随心铁杆兵”?
下一个讨论
《长津湖》中长津湖总攻发起时的冲锋是拍摄需要还是真实战术?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